如果说当你大学毕业时,因为害怕“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考研,那么三年之后,你仍然要面对“工作不好找”这个现状。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是为想做研究、做学问的人提供的一个良好的深造机会,如果仅仅将其视为逃避压力的避风港,那么,这个研究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算了这些方面的成本之后,理性的考生们还应该明确一个目标。飞机航行,要有明确的目的地;大海行船,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做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考研也是一样。
首先,仔细考虑一下,考上了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三年之后,你的就业方向和出路在哪里。这样的出路,是否令你感到满意,是否令你觉得为其付出三年的时光是非常值得的?
再想一想,自己所要考的专业以及这个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是你真正喜欢的,还是说只是迫于形势的无奈而作出的选择。要知道,一个人只有热爱他的工作,对他的工作时刻保有兴趣和激情,才可以作出好的成绩。
最后要想,考上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是否能为你将来的就业增加一定分量的砝码,当然,这个砝码并非单指一纸文凭,还应该包括你自身学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思考过以上的问题后,如果你当初的考研信念仍然坚定不移的话,那么,就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地准备考试吧;而如果你对自己是否考研产生了动摇,那么,奉劝你勇敢面对应该面对的问题,不要盲目作出选择。
盘点你的资本
2004年,黑龙江省某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小邹做了一个“大眼睛、双眼皮”的美容手术,花了1500多元。是接二连三的应聘失败让他痛下决心走进医院的。小邹曾到几家公司应聘市场销售的工作,笔试成绩都很理想,但一到面试关,他就被淘汰。几家公司的招聘人都说他“眼睛小、没神”,形象和气质不适合这份工作。
据哈医大二院整形美容中心的庞教授介绍,四五月份短短两个月时间,已有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做了美容整形手术。他们当中女生居多,也有不少男生悄悄加入,整容项目以文眉、隆鼻、修整颌骨为主。毕业生们希望借助靓丽的外表,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为自己增添一份自信。
如果你有过找工作的经历,相信你一定对这样的现象不陌生:你的同学里面、竞争对手里面,通常是长相英俊、漂亮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睐。
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地区经济学家”中的一项研究报告得出,人生际遇和长相密切相关,俊男靓女比普通人更有机会获得高收入。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长相漂亮的不仅收入高,升迁的机会也大。长相丑的人待遇比一般人低9%,长相漂亮的人待遇比一般人高5%。此外,身材也会影响收入:胖女人比一般人的收入平均低17%;身材高挑者,每高一寸,收入平均增加2%~6%。
无独有偶,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提到了“漂亮的收益”,他根据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得出长相引起收入差别的结论。
无论是理论或现实,都说明了收入和长相有关系。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漂亮能产生更多的收益。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都取决于供求关系,漂亮的需求来自企业,这种需求的大小决定了漂亮的收入有多少,而需求大小又取决于漂亮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简言之,漂亮能得到多少收入取决于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应该说,漂亮的确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有些高效益的行业,如演艺界、电视主持、模特,脸蛋和身材就至关重要。在其他行业中,漂亮对成功也相当重要,例如,服务员漂亮的饭店来的客人更多,漂亮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病人对漂亮医护人员的服务更满意,漂亮的记者更容易得到更多新闻,连领导开记者招待会,漂亮记者提问的机会也更多。在社会上,漂亮是一张成功的通行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也都愿意为漂亮付费,这种付费就成为企业的效益。企业对漂亮的需求大于漂亮人数的提供,供小于求,俊男靓女收入高就正常了。而且,漂亮还影响人的机会。漂亮的人让人喜爱,机会就更多。这就是调查报告中所说的,提升的机会多。
但是,长相普通的人也没有必要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好脸蛋和一副好身材,从而自暴自弃,因为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绝不仅仅是长相。那些成功人士,如政治家、科学家并不见得多么英俊、多么漂亮。
什么是真正的漂亮,仅仅是长相好就能称为漂亮吗?一般来说,漂亮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综合。一个外在美的人如果缺少气质、内在修养,举止粗鲁,他将很难成为得到高收入的人。相反,一个外在普通的人若很有修养、内涵,人见人爱,人缘很好,取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也会非常大。
另外,一个长相普通,甚至有点丑的人,可以通过提高内在美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形象指数。更为重要的是,外在的美是暂时性的,内在的美才是永久的、散发永恒魅力的。
如果你是一位长相好的人,那么恭喜你获得了通往高收入的第一步。如果你没有长相方面的先天优势,你还拥有塑造一种永久魅力的机会。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应当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在漫长岁月中好好磨炼,普通的脸也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外表美是一种人人看得见的资本,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没有学会发掘自己这一潜在的资本,结果守着金矿还是没饭吃。
李明,中专毕业,一个人北上京城谋求发展。当踏上这块土地时,他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激烈的竞争近乎残酷,一个稍微好一点的职位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去争取,而自己一个中专生在人群中显得毫无优势。十天下来,李明一无所获,身上的钱即将用光,心里非常着急。
这天,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两手空空地回到了他租住的小屋。房东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唉声叹气的李明,便把他叫住了。
“小伙子,年纪轻轻的,有什么事使你这么不高兴呢?”老人微笑着问道。
李明也正需要向人诉说,于是便把这些天来找工作的遭遇告诉了老人,并感慨地说:“要是我资本雄厚一点,也不至于这样了!”
“什么资本,你指的什么资本?”老人似乎有点不解。
“当然是指找工作的资本啦,比如文凭、技术等级证,还有经验啦,有了这些资本,我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了。”李明肯定地说。
“没有资本?那我现在给你一百万,让你变成我这样的老头,你干不干?”老人问。
“那怎么行,我还有好多理想未曾实践,还有好多人生乐趣未曾感受呢!不行!”李明说道。
“那现在给你一百万,让你患上一种绝症,怎么样?”老人继续问道。
“更不行,都要死了我要那些钱干吗?”
“好,如果现在还是给你一百万,让你成为一个植物人,不用再思考和烦恼了,你答不答应?”
“不行。”李明坚定地摇了摇头。
……
老人不停地发问,李明的回答都是“不行”。
突然老头停下了问话,说道:“年轻人,你数过刚才有几百万是属于你的资本了没有?”
李明猛然醒悟。
李明再次出去找工作时,信心百倍,很快在一家小公司谋到了一份差事。由于他的杰出能力、积极肯干,再加上脑子灵活,很快升任为部门经理。
朋友,你的资本你都发现了吗?年轻、健康、智慧……这些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金钱都换不来的,这些资本的存在,就可以帮助你成就你自己。
丘吉尔有句名言:“空的袋子站不直。”资本并不是狭隘地指金钱之类,它有着更广泛的内涵。
资本是你的职业生涯赖以建立的原材料。一个人所特有的性格、经历、才干、专长或专业是使他比别人更具有优势的因素。这些资本几乎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相对于特定的工作所占据的优势。也就是说,你需要在对工作职位的需求有所了解后,才能判断你的优势在面对这样一个职位时到底是不是资本。
你拥有的资本不一定是你的长处,有时候也许并不是你希望拥有的东西,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你特有的资本。
希望你能真正清楚自己有哪些资本,要成功就一定要好好利用你的资本,你要不断地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并努力使这些潜力发挥出更大的能量,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辉煌。
名牌背后的“从众”秘密
“从众”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人们选择“从众”行为是因为人们往往认为与多数人“站”在一起是安全的,他们这样想,多数人选择的行为往往不会错,即使错了,我只是许多人中的一分子,遭受的损失也不会很大。比如“天塌下来,有很多人一起顶着。”由此可以看出,“从众”是人们出于安全的需要而不知不觉地产生的。
从众反映在行为上,即是采取与多数人相同的行为。非典时期的众人慌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肆虐全国,也横行世界,在此期间,各地的老百姓发生抢购板蓝根冲剂和白醋的行为。人们普遍认为,板蓝根冲剂和白醋可以预防病毒的侵袭。这种抢购行为便是从众行为。人们在市场上对某种品牌商品的选择也存在着从众现象,某人看到许多人选择某一个品牌时,他也会选择某一个品牌的商品。
从众者总是认为许多人都采取相同的行为表明这种行为是有道理的。比如,人们抢购板蓝根冲剂和白醋时这样想:他人购买这些物品,表明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根据;我不买的话,如果真的发生病毒流行,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不发生病毒流行,花少量的钱购买这些物品并没有太大的损失。当人们均这样思考时,抢购行为便发生了。
从众行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会“放大”某些现象,有时也会“缩小”某些现象。如紧靠在一起的两个饭店,一个饭店生意异常红火,而另外一个则无人光顾,尽管它们的饭菜质量差不多。发生这些现象有些时候并没有理由,只是由人的从众行为造成的。这也是饭店或商店开张的时候总要大大宣传一番以聚集人气的原因。
在很多情形下,从众行为往往比较安全。但有时,我们也会被他人故意作出的从众行为所欺骗。比如,商人们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进行商业活动,如销售物品的店铺老板往往找一些人为他们的店铺做“托”,显得他们的店铺红红火火,那些顾客便以为该商店销售的物品质量好、价格便宜而光顾该店。
相信名牌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从众行为。
搜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2008年写文章说:“女士可以不用对LV包那么痴狂啊,中国企业生产的包有同样的质量,要看透带个法国包感到体面的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其实大多数洋品牌都是中国做的,是那点虚荣心让我们花数倍的钱去买洋品牌。”让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名牌背后的秘密。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要搬新家了,应该换一套新的家具、家电。拿电视机来说,到商场一看,同样尺寸的液晶彩电,价格相差很大,但很多人买的并不是价格便宜的,而是价格高的名牌产品。这个现象让人很困惑,据行家说,国内家电特别是电视机产品质量相差不大,用的都是进口显像管。
那为什么人们选择价格高的呢?因为很多人都买名牌产品,它能给人信赖感。如果其他产品的质量不如名牌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显然是对某些不知名或名气不大的商家来说不公平的。
人们对电视产品的质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电视不像日常低质易耗品那样经常更换,购买一台电视通常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人们无法积累感性经验。居民的购买行为大多受报纸上公布的评比和调查结果影响,如哪种电视销量最大、哪种电视评比第一、哪种电视寿命最长等。这是典型的从众行为。
仔细想一下,这一状况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都可以见到。清华大学的一般毕业生和其他普通高校的拔尖学生比,其水平不一定高,但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大多选择前者。这种并非由产品质量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排斥现象,就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在人才市场上,由于各校的评分标准不同,用人单位很难根据各校提供的学习成绩单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比较,只能根据社会对学校的认识和统计结果来选择学生。大量统计资料表明,清华大学毕业生平均生产率比其他一般高校高,因此他们必然选择清华的学生。
当歧视扭曲了某些团体的工作努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时候,它就特别地有害于经济。歧视的损害效果首先表现在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他们花费同样的成本,生产出同样质量的产品,却无法按同样的价格卖出去,甚至根本卖不出去。
那么歧视对购买者是否有利呢?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购买者购买同样质量的产品却要花费更多的钱,最为可悲的是绝大多数购买者不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乐此不疲。
商品的歧视迫使被歧视的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去做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使企业的成本大为增加。因此,虽然企业的品牌建立起来了,但它们的成本都追加到了消费者身上,因此那些名牌彩电卖得更贵。一旦成为名牌,自然就有了名牌的价格,也就有了高昂的利润。
这就是名牌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