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计算机的历史始于1981年,梳理国际PC产业格局的演变,从时间上来说,理应以1981年为分界线。自个人电脑诞生以来,IBM、惠普、康柏、戴尔都曾在市场上引领潮流,并曾在各个历史阶段成为个人电脑的杰出代表。苹果电脑虽然代表了一种文化,但从目前来看,其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这里就不再将其列为描述对象。
IBM一家独大
IBM是名副其实的蓝色巨人,PC产业的诸多巨头都是站在IBM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比如说软件行业的微软,硬件行业的英特尔。当然,IBM的发展,也同样得益于这些软硬件厂商。IBM研制的个人电脑,正是基于Wintel架构,也就是Microsoft + Intel的软硬件架构。很多媒体和业界人士认为,IBM的发展史就是电脑的发展史,此言虽然稍显夸张,却很少有人反对。
美国《时代周刊》就曾评价说: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像IBM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就连比尔?盖茨那样的杰出人物也恭维:“IBM才是计算机行业的真正霸主,毕竟是它一手栽培了我。”
凭借在大型机市场的成功,IBM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曾荣登过《财富》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榜首。从那时候起,蓝色巨人成为IBM的代称,而IBM则成了电脑的代名词。此后,IBM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遭遇过曲折,在巨型机领域遭受过打击,但凭借在大型机领域的卓越表现,依然维持着自己的光辉形象。
时间来到20世纪70年代,深陷反垄断诉讼危机的IBM,无力应对形势的变化,在新兴的小型机领域终于被后来者抢了先机,眼看着DEC公司成为小型机的霸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新一代电脑公司,很快也在微型电脑领域掀起了风云。这时候,个人电脑已露雏形。具有深厚底蕴的IBM当然不甘心放弃自己原有的地位,1980年4月,IBM召开了一次秘密的内部会议,讨论的内容就是研制自己的微型电脑。
随后,IBM启动了代号“国际象棋”的个人电脑研制项目,并组建了13人的核心研究团队。随后,13人团队逐渐扩展到450人。在集中公司全部优质资源的情况下,“国际象棋”项目获得了成功。1981年8月12日,IBM在纽约宣布世界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诞生了。IBM一举跨越了小型机和微型机的障碍,将人类社会直接带入了个人电脑时代。
随后,IBM继续升级早期的个人电脑,并在之后的两年相继推出更为完善的PC/XT和PC/AT,这两款电脑了成了个人电脑的代名词,延续了IBM一贯的辉煌。然而,这也是IBM电脑最后的辉煌。此后,由于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兼容机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场上,成为品牌机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快,兼容机的市场份额就超过了50%,导致PC的利润大幅下跌,成为IBM名副其实的梦魇。
面对兼容机的挤压,IBM做出了过激反应。1987年4月,IBM公司颇为傲慢地推出了全封闭的PS/2电脑,浑然不顾已经开始的电脑市场。新机型不像早先的PC/XT和PC/AT,它拥有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自制芯片,采用全封闭系统,在软硬件两个领域都杜绝了其他厂商的兼容。很显然,这是一种基于垄断的市场策略,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全世界同行的抵制,联想也和IBM挥手作别。
从此,IBM在个人电脑领域日益衰败,最终也导致了IBM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临巨大危机。而时间来到21世纪,IBM PC依然毫无起色,最终只能将PC业务全部卖给了联想,将蓝色巨人背景上最炫目的标志彻底抛弃了。
康柏短暂辉煌
戴尔以其快速发展曾引起全球关注,但与康柏比起来,戴尔的发展速度并不惊人。康柏仅仅比戴尔早成立两年,是由三位受IBM PC计划吸引的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出来的技术人员组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
当年,IBM推出286电脑,许多电脑公司也推出了IBM的兼容电脑,其中康柏电脑由于图形能力更强,外观设计精巧,在市场上颇受青睐。成立第一年,康柏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亿美元,创造了美国商业史的记录。
康柏的机会出现在386个人电脑面世的时候,由于IBM为了保护自己的低端大型计算机销售市场,试图推迟386个人电脑的面世时间。然而,其他电脑厂家早就蠢蠢欲动,IBM的不作为反而给了他们机会,康柏也加入了这个阵营。康柏的286电脑本来就让消费者见识了其技术水准,新的386电脑不仅完全与IBM电脑兼容,而且在品质上甚至比IBM更好。在康柏技术人员的努力下,1986年9月,康柏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386电脑,在获得大量利润的同时,也为其赢得了声望。就在这一年,康柏以短短4年的发展时间,一举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再次创造了美国商业史的奇迹。
随后,由于高速发展,康柏变得傲慢,由其开始进入间隙性停滞期。幸运的是,1990年年底,一位中层经理越级向董事长Rosen反映了电脑市场的新变化以及公司内部组织僵化和作风保守。Rosen高度重视此事,并进行了调查。随后,Rosen调整了康柏的高层管理团队,并决定转产低价普及型电脑。这次转型完全迎合了市场的需要,康柏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1994年,康柏成功超越IBM,以483万台的出货量登上PC产业的王座。
在PC市场成功登顶后,康柏并没有就此满足,开始向服务器和小型机领域扩张。1997年,康柏成功收购服务器制造商Tandem公司,并顺利整合。第二年,康柏再次出手,这次是收购比自己规模更大的DEC公司。这一年,《福布斯》将康柏列为年度最佳公司。这是康柏最辉煌的时刻之一,但它没有意识到,这也正是其发展的转折时期。从这时候起,康柏的经营节奏出现了问题。
英国的《金融时报》曾撰文介绍过康柏的经营优势,文章认为康柏最大的优势是行动迅速,能够在问题刚刚出现时予以解决。以前的康柏或许的确如此,但收购DEC时的康柏重新陷入了组织僵化的窠臼。收购完成后,两家公司的文化冲突让康柏高层束手无策。就在此时,新的业界领袖戴尔浮出水面,对康柏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经过3年的挣扎,康柏依然难以解决收购DEC带来的冲突,学习戴尔的直销模式也无疾而终,最终不得不接受惠普伸出的橄榄枝,选择与惠普合并。康柏成了PC产业史上最短命的霸主,可能也是最短命的世界500强。
戴尔和惠普崛起
戴尔公司的创立比康柏晚了两年,在发展速度上也一直被康柏压制着。然而,戴尔后发制人,很快就实现了对康柏的反超。从1999年第二季度开始,戴尔首先在美国市场击败康柏,成为美国市场的头号品牌;2001年,经过17年的发展,戴尔公司在全球PC市场成功登顶。
前文曾分析过戴尔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戴尔将康柏赶下宝座,但随即又要面对合并了康柏的惠普的竞争。与康柏和戴尔相比,惠普无疑资格更老。惠普创立于1939年,1966年开始研制电脑,在研制时间上是仅次于IBM的电脑巨头。
与IBM不同,惠普一直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在电脑研发上,多元化一直是惠普坚持的战略方针。到了20世纪80年代,虽然惠普也在个人电脑市场发力,但由于它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打印机的开发和销售上,在电脑市场没能取得突破。正因为此,才会让戴尔、康柏和AST等新一代电脑公司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然而,虽然始终没有成为PC行业的霸主,但惠普在多元化战略上的成功,却让其拥有了极强的资金实力,再加上多年不间断的投入,惠普在个人电脑上的实力同样不俗。2001年,当康柏电脑陷入困境后,惠普抓住机会将其合并,成为新的电脑巨头。通过这次合并,惠普也将戴尔挤下了全球第一的宝座,成为新的PC王者。
宏碁和联想搅局
目前看来,无论是台湾的宏碁还是大陆的联想,都只不过是全球PC市场的搅局者。虽然在局部地区,甚至在整体销量上,宏碁和联想有可能超越戴尔、甚至惠普,但由于无法占据主流市场,在利润率上又远低于那些国际巨头,因而很难撼动戴尔和惠普的地位。就好像中国通过“夺金计划”能够在奥运会上超越美国,但依然被世人称为体育大国而不是体育强国。宏碁能够通过上网本,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消费风向一转,增长率顿时变成了负数;联想虽然重新进入世界PC三甲,又重返世界500强,但现实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依赖于本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成功,在收购IBM PC业务后希望打开的主流市场,依然没有突破,甚至还在萎缩。
宏碁成立于1976年,在个人电脑刚刚面世时,就进入了这个领域。多年来,宏碁一直进行国际化拓展,在欧洲地区发展良好。近几年来,宏碁加大了笔记本的研发力度,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尤其是近两年,宏碁看准市场需求,在上网本上投入较大,也因此收获不小。凭借上网本的强势表现,宏碁在2009年一度成为世界PC市场亚军,让业界瞠目结舌。
当时被宏碁超越的戴尔颇为无奈,曾指责宏碁不在乎自己的利润。在困境面前,宏碁CEO王振堂也坦承,宏碁的成本控制非常严格,而上网本也的确利润较低。当上网本的销量增长无法满足公司需要后,宏碁面对市场衰退和积压的库存,则显得顾此失彼。最新数据显示,宏碁的市场占有率重新下滑到全球第四位,增长率也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
作为同样的搅局者,联想凭借本土市场的强势,发展似乎比宏碁要稳定得多。收购IBM PC业务后,原本只能在本土市场挥洒自如的联想,终于能够在海外市场一展身手了。但让联想失望的是,虽然拥有了IBM PC的品牌,但在欧美市场依然难以打开局面,品牌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让联想只能寄望于自身的力量。
2008—2009财年的巨额亏损,可以看做是联想市场战略的失误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经过短暂的彷徨,在柳传志的提醒下,联想很快就调整了战略,重新将本土市场和新兴市场作为主攻的方向,成功将联想拉回了正轨。
从目前来看,联想虽然有机会超越戴尔的市场份额,但0.7%的市场份额并不能带来质的改变,也不会让联想品牌得到太大的提升。就现有市场格局来看,联想依然是搅局者。
中国PC市场格局变迁
中国PC厂商基本上都是在1980年代创建的,在此之前,中国市场就是IBM的天下。联想刚创立时,就是以代理IBM PC为生的。从中国PC市场格局变迁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IBM独占鳌头。IBM无愧国际电脑巨人,早在1934年,就曾来到中国,为北京协和医院安装商用机。后来,由于世界格局动乱,IBM撤离中国,直到1979年重新回来。早期的IBM,在中国市场以推销大型机为主,目标客户也是以金融等行业的企业客户为主。那时候IBM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
惠普也是于1979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但与国际市场一样,惠普一直缺乏深耕细作的决心,因此始终无法赢得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IBM先后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第二阶段,AST兴起和国产微机的短暂辉煌。AST在中国和全球的兴起是一个偶然,因为IBM推出全封闭的PS/2电脑,让以汉卡为拳头产品的联想无法在IBM PC上使用汉卡,这成了联想更换门庭的契机。1987年,柳传志亲自奔赴深圳这个国外微机的集散地,寻找IBM的替代品。很快柳传志就选中了质优价廉的AST。事实上,AST在美国只能算是三流产品,在中国,更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品牌。
联想将汉卡插入AST电脑后,宣称AST是国际名牌,然后借助其在销售IBM电脑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渠道,将AST推向了市场。在联想的努力下,AST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拉动了其国际声誉,一度进入国际PC市场前三名,并入选财富500强。在中国,AST也很快取代IBM,成为中国市场的头号品牌。
在此期间,长城、四通、浪潮、长江等国产PC厂商开始成立,经过短暂的代理生涯,这些厂商很快就开发出了自己的286和386微机。以长城为例,自1987年开发出286微机,很快就发展成为国产微机的头号品牌。国产微机凭借本土优势,迅速超越了国际厂商。1989年的时候,国产微机发展到巅峰,其市场占有率高达67%。然而,由于中国开放PC市场,缺乏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国产微机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从1989年到1993年的4年间,国产微机市场份额以平均每年10%的比例不断下跌,到1993年的时候,市场份额只剩下可怜的22%。之后,大部分国产微机选择和国际厂商合作,国产品牌日渐式微。
第三阶段,联想崛起。联想用AST取代IBM,继续着在代理市场的辉煌业绩。但从选择AST的第一天起,柳传志就想着有一天能取而代之。在代理AST PC的时候,联想开始加大对PC内部构造的研究,随后柳传志安排倪光南等技术精英远赴香港,开始研制自己的品牌电脑。1989年,联想成功研制了自己的主板和286微机。1990年,联想终于获得了国内PC的生产许可证,开始正式推出联想牌微机。然而,联想微机生不逢时,刚刚推出就遭遇了国产微机的滑铁卢。然而,立意高远的柳传志不甘就此放弃自主品牌,当其他国产品牌纷纷选择退却的时候,联想扛起了民族主义大旗,苦苦支撑着。
这个时期,后起之秀康柏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很快又将中国市场揽入麾下。1994年,康柏在国际市场击败IBM,成为全球第一;随后,康柏又在中国市场击败AST,成为中国市场的NO.1。
联想的坚持也有了成效,1994年的时候,联想花了9000元委托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提供PC市场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PC市场前十名里,只有联想一家国内企业,仅仅排在第五位。排在第一的是康柏,市场占有率27.3%,排在第二的是AST,市场占有率13.6%,其后是IBM的11.5%和惠普的7.3%。
之后,中国PC市场上演的就是联想对抗国际巨头的故事,到了1996年,联想终于实现涅槃,成为中国PC市场的第一名。此后数十年间,联想一直高居榜首,并且成功拉大了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
以目前的发展局势来看,在可预见的几年时间内,联想在中国的地位无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