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基础与实务
3434900000020

第20章 创新职能(2)

3.目标创新

目标创新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有针对性的制订和调整组织的管理目标,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保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目标创新对于组织的发展起到的是一个总纲和指引的作用,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要想实现目标创新,首先要求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准确的分析目标市场,只有在此基础上,组织对自身的状况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对市场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够找到市场的需求点,制订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组织发展需要的目标;其次,目标创新要求企业的管理机制必须是灵活可变的,在认识到组织目标必须改变的基础上制订出新的组织目标;最后,组织制订了创新的目标之后,还需要对组织的机构和工作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此来保证组织设立的新目标能够为整个组织所接受。

4.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对组织的影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关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在所调查的1026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家,中小企业797家),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耗能。上述调查数据表明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品种的增加、质量和产量的提高通过市场作用有力的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将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手机的产生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汽车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样的,技术革新也将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技术水平是衡量组织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实力的重要表现。掌握了新技术的组织必然能够享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而技术水平落后的组织则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社会的发展会带来技术的革新,既包括原有技术的不断淘汰和完善、更新,也包括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因此,一个掌握着某一生产技术的组织极可能因为自己所掌握技术的过时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也可能因为掌握了尖端技术从而咸鱼翻身。总之,组织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对本组织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同时积极吸纳社会上产生的对自己有利的新技术,积极追求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保障组织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保证,没有技术创新,则很难有产品和服务创新。比如,在现在讲求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个生产冰箱的企业如想转产一级能效的冰箱,却没有掌握节能环保技术的话,那么创新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2)技术创新的内涵。

①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实验、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强调的是技术应用,包含有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两大环节,在第一个技术开发的环节,科技的力量在起作用,在第二个技术应用的环节,则强调技术的市场应用。同时,由于新技术一旦产生并应用于市场,就会迅速的扩散并引发新的技术改进和革新,因此,技术创新终止于新技术首次商业化。

②技术创新强调的是社会需求的满足。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和市场某一方面需要的满足,因为无论是改进现有技术,开发新的产品,还是改进原有的工艺和设备,对于组织而言都是为了提供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可以说,社会需要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终点。

③技术创新强调技术与市场的整合。技术创新既然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那么体现社会需求的消费市场在技术开发中就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衡量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化应用。技术创新强调与市场的整合,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使科技切实为社会服务,同时也能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从而保障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了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④技术创新强调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与营销部门的有效整合。技术创新强调的是市场化应用,因此在技术创新的第一阶段,技术开发主要是组织的科研部门负责,但是当技术开发出来之后,则主要是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到了后期投放于市场时,则主要由营销部门在运作了。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依赖于研究部门、生产与营销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紧密衔接。

⑤技术创新强调企业内部知识与企业外部知识的整合。技术创新研发阶段,新技术是由组织内成员研发的,当然归于组织,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则可能来源于组织外部的已有成果。同时,技术投放与市场后,技术的应用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是对人类社会技术水平的整体水平的一次提高。

(3)技术创新的内容。技术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创新、设备创新、生产工艺创新。

①产品(服务)创新。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产品(服务)的创新,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由此导致人们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其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致力于满足社会需求的组织不得不随之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前几年人们去餐厅吃饭,求的是饱腹和美味,现在则不仅追求吃的适口,还要吃的有讲究、有文化,同时还要追求食物的营养搭配和食材的绿色健康。

二是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一个趋势,那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种趋势在电子类、数码类产品上的表现尤其明显,比如前两年的音频播放器(MP3)曾经风靡一时,大街上几乎人人耳朵上都挂着一个,然而一年不到,功能更为齐全的视频播放器(MP4)迅速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之后不久,大屏幕的视频播放器又投放进了市场,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另有如手机、电脑等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快得惊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的同时也对组织的创新能力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唯有那些能够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组织才能够在这种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是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比如同样是需要一部手机,有人可能需要的是手机的超强通信能力,而另一人可能需要的是手机的休闲娱乐功能,由此导致的可能是对同一款手机配置的不同需求。类似的个性化追求不仅体现在对不同种商品的需求上,有时即使是同一种产品,人们对它的要求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一款电脑、同一款车可能在颜色、配置、配件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同类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太多,留给人们的可选择余地较大,因此,人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同时,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也助长了人们寻求个性化产品的倾向,个性化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创新。

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与社会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组织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从社会中获取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资源。而交换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是组织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时时把握市场命脉,向社会提供适宜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组织能否将与社会的资源交换过程进行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②设备创新。生产设备和工作必需的设施和设备是组织生存与发展必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组织的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因为技术要与一定的物质手段相联系。如现在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就要以计算机的普及为载体,便捷的交通必然要以发达的道路系统和交通工具为基础。

③生产工艺创新。生产工艺创新指的是生产方法的改进或新生产方法的创造,通过工艺创新,能够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比如现在的汽车、电子类产品及其他很多产品都是采用流水线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精细程度和生产速度。

5.制度创新

历史上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用管理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说是一个管理创新的故事,孙膑打破了优等马对优等马、劣等马对劣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的常规安排,而是采用了优等马对中等马、劣等马对优等马、中等马对劣等马的安排,因此,最终取得了三局两胜一败的结果而赢得了比赛,可以说这次创新取得了成功,从而也显示了孙膑过人的智慧。但是,我们在感叹孙膑的智慧的同时也应看到,他的这种安排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当时比赛三局两胜的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有三局两胜的制度规定,而是三局三胜才算最终胜利的话,那么孙膑的这种应对方法就难以有成效了。

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政府机构而言,制度及制度的执行情况都与组织的兴衰存亡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物资的管理、职责的划分、权力的分担、工作的流程等问题都需要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制度是组织有序运行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制度一方面是人们行动的准绳和评判行为正当性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所用,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限制在了制度规定的框框之内。因此,组织制订的制度是否合适及能否起到效用将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效和成败。由此可知,创新成功与否与制度设置还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味的因循守旧和尊奉教条就是对创新的扼杀。

组织要想达到创新的预定目标,制度创新是其保障。制度创新的含义有两方面。

一是制度既要保证相对稳定性,又要保证其可变性。保持稳定是制度本身的需要,因为多变的制度会导致制度的不连续性,无法使某一项制度或行动得到贯彻,也会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又要保证可变的原因是组织内外环境如果发生了变化(比如组织的目标改变了,组织的新技术也引入了,新产品研发出来了,新的管理方法也引入了),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那么肯定会产生新事物与旧体系难以匹配和融合的问题,那么创新的预定目标将难以实现。例如某一生产企业引入了新的设备,就必然要对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制度上的规定,否则,谁来使用这些新设备?使用这些设备需经过什么样的审批手续?如何使用这些新设备?谁来负责监管这些新设备的使用?如果不给类似的问题做一个制度规定,那么新设备将无法发挥出原定的效用。

二是要用制度来保证和鼓励创新,即制订能够激发和鼓励创新的制度。比如在制订制度的同时,制订对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和人力支持、对创新成功的人给予奖励等措施,这样有利于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氛围。

6.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和结构上的适时调整是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每一次创新都意味着对原有事物的改造和摈弃,所以创新的后果之一就是对原有权力结构造成巨大冲击,可能需要对现有的组织机构和结构进行改造;之二就是可能需要产生新的单位和部门,那么组织机构和结构也将随着发生变化。因此,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组织机构和组织结构,创新可能就很难继续进行。

例如某企业如果开发了一种新产品或推行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组织必然面临不同的选择:要么设立一个新的领导小组来负责这个新的项目,那么此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新成立的领导小组要如何嵌入到已有的组织机构中去;要么由组织中原有的一个部门来负责,那么这个部门的职责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协作状态也必然发生变化。而无论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对原有机构和结构进行改造或重组,理顺组织内部机构和结构上的关系,否则创新将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将创新的主要内容以六种创新一一呈现的方式介绍出来,但是实际上,上述六种创新在一次创新的过程中可能是共存的,同时在关系上可能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也可能是彼此交织而无法截然分开的关系。例如超市销售的旺旺口袋便利包饮料,首先从结果看来是产品和包装工艺的创新,但是这一新产品出现的前提却必然是思维的创新,同时在研发、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也必然涉及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等其他内容。

8.2.2 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过程是从一个新的想法到一个新事物的创造过程,而处在一个迅速变迁的社会中,新旧只是相对的说法,今天的新事物到了明天就成了一个旧的创新的基础和阻碍。因此,创新是一个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过程,一次创新的结束是另一次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开始。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只是截取了创新之链的一环,简略的介绍一下创新的一般过程。

1.创新性想法的产生

每一次成功的创新都来源于一个或多个新想法,总之,与以往不同的新想法是创新的起点,而产生新想法的基础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是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包括三种类型:标准化创造力、探究性创造力、偶然创造力。标准化创造力强调的是在需要创新的时候,通过一些创新方法的帮助或创造力思维的训练,通过标准化程序产生的;探究性创造力则是问题导向型的创造力,是因为对某一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思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偶然创造力强调的是灵光一闪,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是无法预知和控制的,只能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来增加灵感出现的概率。因此,相比较而言,在创新的过程中,标准化创造力和探究性创造力是比较常用也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从而也更有可能利用它们产生创新性想法。

但是,无论是用哪种创新方法,也无论是要在哪一方面实现创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该牢记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新想法都能成为一次创新。我们每天都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但是最终能够实现创新的想法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的想法可能都会因为条件的限制或想法本身的不现实而停留在仅仅是一个想法的阶段。

2.创新性想法的评价与筛选

有了新的新想法,尤其是有了不止一个新想法时,对每一个新想法进行筛选和评价是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无论是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尽可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保证每一次创新都能创造出对组织和社会有用的价值,因为创新的实施过程是要耗费人力、物力等诸多资源的,我们要根据组织的现实情况,比如组织的人力是否能够实施这次创新、能否提供足够的财力保证、有没有必须的技术与场地等等诸多问题去综合衡量每一个想法的可行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我们既要考虑这些因素,又不能纠结于这些因素,既要看到这些因素的限制性,又要看到这些因素的可克服性,否则创新就可能至此而止。总之,经过了这一个筛选过程,原本成百上千个新想法可能到最后只剩下少数甚至一个可行的方案。这个过程所发挥的就是类似于漏斗的作用,无数的新想法倒进去,最终能够实现创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新想法与创新关系。

3.创新的实施

创新之“新”字是与“旧”相对应而言的,而“新”的一个重量衡量因素就是时间的先后,先出现者为旧,后出现者为新,由于社会上的组织不只一个,任何组织在创新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其他同类组织的竞争,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新想法和创造,就要在别人想出或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前,先下手为强,否则当别人创造出了类似的产品时,自己的创意就不能再称之为创意,而只是一个过时的想法了。所以,果断的实施是创新成功的必要保证;否则,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能迅速的投入实施,也将会因时事和环境的变化失去其适用性,从而失去了创新点。

4.适时调整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使得整个社会的变迁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任何一项制度或行为都可能在社会中产生不可预知的反应,而且,创新的本质要求就是不断变化,因此,依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活动则是创新的本质要求。在新想法实施时,不断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原定的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是创新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必要条件。

5.形成模式

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创新过程和方法可以固定成为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贯彻实施的创新模式,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固定只是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固定,即永远不能忘了要不断创新。

8.2.3 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和活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创新不是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而可能要倾整个组织之力来完成。因此,为了使创新顺利有效的进行,使一个创造性的想法如愿以偿的产生价值,为社会做出预期的贡献,对创新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创新的组织

(1)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鼓励新想法和新观点的自由提出和流通。开放、宽容的组织文化是创新性想法产生的土壤。如果没有组织的允许和鼓励,即使一个组织内部有人产生了好的想法,如果提出来会因为不切实际而被人批判或嘲笑,那么再好的想法也不会变成现实。因此,保证组织内部的好想法能够被管理者及时发现,即使不是专门从事管理创新的部门和人才产生了好的想法,也要给予及时的评估和肯定,才能保证好的想法不至于被淹没和遗漏。

(2)建立专门化的创新团体和专业化的创新人才。无论是哪一行业、哪一工作的创新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因此,创新不是任何人都能完成的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为了保证高效率的创新,就必须在不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的创新团队,专门从事创新工作的开展,并给予其充分的自由和鼓励。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是说明组织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有利于组织内创新氛围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使那些有创造力的人才不至于被日常烦琐的事物所淹没,从而湮灭了其创造性。

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团体和人才是管理创新效率和实效性的保障。专业化一方面指的是专门的创新性人才,即专门从事管理创新的人,另一方面指的是某一具体工作的专业人才,只有对某一领域非常熟悉和精通,才有可能不断产生新的有一定可行性的想法。

(3)建立创新的制度保障,保证管理创新的可持续性。适时的鼓励和肯定是创新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从制度上给予创新充分的重视和肯定,才能促进创新性想法的产生,才能保障人们对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保障管理创新的可持续性,而制度保障就要求组织要针对创新建立一套保障和奖励机制。但是在制定奖励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奖励什么”的问题。适当的奖励是激发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是“奖励什么”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有时不适宜的奖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打消人们创新的积极性。总的来说,奖励应该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的奖励手段有工资的增加、现金奖励、福利待遇的增加等;精神奖励则有在组织大会上公开表扬创新有功的员工、发布创新光荣榜、设立创新荣誉徽章等。在组织具体的奖励制度制订过程中,是以物质奖励为主还是以精神奖励为主,则要综合考虑组织发展状况和员工个人实际情况和追求而定,要求是既要能肯定员工的成绩,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又能兼顾组织的发展需要。一般情况下,从组织的角度看,组织规模较大、发展比较好、经营状况好的公司更有能力为员工提供巨额的物质奖励,而初成立的或已成立的规模较小的、资金状况不佳的公司更有可能提供精神奖励;而从员工个人的角度看,奖励制度是否能收到预期效果,则要看所奖励的东西是否是员工需要的东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层级结构,当低级的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时,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而人的需求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因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如想使激励手段有效就要考虑员工的需求层次。对于经济状况和工资待遇原本就比较好的员工来说,其生理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员工的个人追求可能已经过渡到更高一级的社交和尊重需求,此时给物质奖励的效果可能就不如名誉奖励的激励作用大,因为对于这些工资较高的员工来说,可能获得全体员工的关注比金钱和物质更能激励其创新的积极性;而对于经济状况不好、工资较低的员工来说,可能物质奖励更能体现其激励作用。总之,如何找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平衡点,是制订适宜的奖励制度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是“奖励谁”的问题。奖励制度既然是为了表示对创新的肯定和激励,那么奖励谁就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了。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使本该受奖励的人被忽视,而创新无功的人或无作为的人却受了奖励,其结果可能是对创新积极性的打击而不是激励。因此,奖励的前提是要公平公正,切实保证创新者的利益。而在具体决定奖励谁时,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仅以结果来论英雄,即不能仅仅奖励创新成功者,由于创新本身是成功的可能性要小于失败的可能性,而失败的创新又常常能够为成功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也要对创新失败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是这时的奖励可以以精神鼓励和不剥夺员工现有利益的形式进行,如对创新失败者表示理解和支持,允许其恢复原职、鼓励其继续创新等。这样可以打消组织内成员害怕创新失败而受惩罚的顾虑,从而保证了其创新的积极性。总之在考虑“奖励谁”的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创新结果,同时还要考虑对创新的长远影响。

三是“如何奖励”的问题。确定了奖励什么和奖励谁的问题之后,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奖励的适当时机了。一般情况下,奖励应当及时,以便将奖励与受奖励的原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组织内成员为什么受到奖赏,从而强化奖励的作用。而如果奖励不及时,比如这一年度发明了一种新的生产工具,到了下一年度才兑现奖励,那么组织内其他员工可能早已忘了创新者的努力,创新者本人也可能会因为心理期待长久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不满。另外,奖励应该选择公开的场合,以便扩大奖励的影响力。众所周知的是公开的表扬比私下的表扬带给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要大得多。

2.创新过程的管理

总的来说,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创新的过程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着重培养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组织文化的约束和浸染,因循守旧、僵硬死板的组织文化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阻碍成员创造力的发挥,同时,对创新的否定和反对也会挡住员工创新的脚步,因此培养创新性的组织文化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性想法产生,组织成员才有可能敢于表达创新性想法,敢于从事创新。

(2)准确选择需要创新的对象。创新的对象确定之后就如同已经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只是如何选择到达目标的途径及目标实现的时间早晚的问题了。但是实际问题是我们常常不知道哪些产品或服务应该创新,或者哪些产品或服务的哪些方面需要创新。但是,我们可以从创新实例中总结一些发现和确定创新对象的办法。进行市场调研是发现本组织产品(服务)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是常用的产品(服务)创新的手段之一。我们也可以从合作伙伴、本组织员工、客户那里征询意见,从而了解本组织在管理方式方法、制度、组织机构和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以指引我们去思考创新对象。

(3)在创新过程中,做好各部门、员工的协调工作。创新性想法的提出可能是某一个人的灵机一动,但是创新活动作为一个从想法到现实的过程,其间涉及的必定是整个组织,而不是某个人,创新对于组织而言是一个组织的任务和工作,因此,应该由组织内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完成。但是这不是说创新就必须由组织的各部门、各成员平等参与,而是说作为组织的一分子,创新需要的人力资源应该不分部门的有组织提供。同时,创新活动借用的资源是属于整个组织的,因此,创新过程中和创新之后,创新的领导小组都应该妥善处理好与其他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协调工作。

(4)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在创新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组织目标的确立还是产品(服务)、技术的升级,都必须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社会和市场的基础上的。因而,成功的创新必然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充分收集和分析基础上的,获取到充分的信息并将之转化为创新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创新过程中的管理目标。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信息的来源是多元的,第一个来源是市场。因为组织生产的产品(服务)就是提供给市场的。因此,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如市场调研部)来负责收集对本组织产品(服务)的反馈和相关信息,是比较传统的做法。第二个来源是合作伙伴。由于利益上的一致性,彼此间的信息共享也是信息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个来源是客户。创新的直接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及时的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及客户的意见、建议是发现创新点的另一途径,而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研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第四个来源是组织的员工。由于员工身处组织内部,对于组织的管理方式、方法、组织目标及制度方面是否适宜,员工最有发言权,及时的与员工沟通,听取、收集员工的想法通常既是收集信息的方法又是收集创新性想法的方法,同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以鼓励和激发员工对创新的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哪一种来源,及时的交流和沟通都是促进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

(5)争取创新的各种支持力量。创新过程中管理者的又一项任务就是争取创新所涉及的各种支持力量。一方面,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通常不是仅靠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组织就能完成的,因此,管理者必须争取支持力量以保证能够获得足够的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如专业技术人才、充足的资金等;另一方面,创新本身是有风险的,任何一项创新都有失败的可能,而一旦创新失败,所投入的资源都将无法得到补偿,所以,争取组织之外的支持力量是分担风险的有效办法。

在创新过程中争取组织之外的支持力量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明确向谁争取支持或谁会支持自己的问题。管理者在创新之初应该可以预料到一旦本组织创新成功,社会上有人会从自己的创新中获益,那么,那个能够从本组织的创新中获益的组织就是应该争取的支持力量,通常,预期收益越大的,支持创新的可能性也越大。比如,为了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某组织打算开发一种新型纸质购物袋,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一旦这项创新成功,造纸厂将会从中获益,因此,造纸厂将有可能成为这项创新的主要支持力量。同时,政府也有可能成为这项创新的资助力量,因为环保纸袋的开发也将使政府从中获益。

二是在寻找支持力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所保留的信息传递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为了争取其他组织的信任和支持,通常需要告诉他们本组织的意图和相关计划,但是有些信息尤其是本项创新的核心技术、设计理念等关键信息应该有所保留。

(6)时间管理。创新具有的时效性要求成功的创新必须有良好的时间管理,即当一个好的、富有创造力的想法出现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它应用于实际。否则一旦环境和情况发生变化,好想法便失去了价值。而要做到良好的时间管理,有几个基本问题要注意:

首先是管理层要对创新的整个过程及时间有一个大概的良好的规划,制定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并随时督促创新的进度;

其次是要建立一个分工良好、协调融洽的创新团队,保证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有效,工作进展顺利,才能保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再次是参与创新的人们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从外界获取、分析信息,并随之做针对性的调整。

3.创新过程的管理中应牢记的三大目标

(1)保证创新质量。我们在前文中说为了鼓励创新,营造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能够容忍创新失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松对创新质量的追求。因为创新本身就意味着对价值增值的追求。因此,能否为组织或社会创造价值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而为组织或社会创造价值的多少也是衡量创新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质量的创新应该能够为组织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附加更少的负面影响。

(2)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任何一项创新都要消耗包括人、财、物等资源,但是同样也会产生效益,好的创新或者说成功的创新应该能够在保证产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消耗。因此,在创新过程的管理中,我们应该牢记的第二个目标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尽量缩短创新所需要的时间。从创新性想法的产生到开发、实验再到最终投放市场,这当中的时间间隔对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提供同类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数以万计,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要凡事比别人快一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否则一旦市场发生变动,新的也就成了旧的,也就无所谓创新了。因此,要尽量在保证创新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创新时间。

课后练习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创新?

2.创新有什么重要意义?

3.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4.创新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应该如何组织创新活动?

6.你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实务训练:

一、案例分析

无线电熨斗的产生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生产的电熨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几十年来畅销不衰。但到了80年代出现了滞销现象,为了改进电熨斗的生产,扩大它的销路,1984年的4月的一天,被称为“熨斗博士”的松下公司电熨斗事业部部长岩见宪一请来数十名不同年龄的家庭主妇座谈,请她们对松下公司生产的电熨斗提意见、挑毛病,座谈会开始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发言,后来一位中年妇女突然大声说了一句:“使用电熨斗时电线拉来拉去太麻烦了,要是后面不拖一根电线就好了,那样熨起来会更方便。”这话立即引起了一阵哄笑,电熨斗嘛,就是要用电的熨斗,没有了电线,这电从哪儿来?会上的家庭主妇们,听了都觉得好笑,座谈会的主持人岩见宪一听了却没有笑,他的神经仿佛被重重刺了一下,眼前豁然开朗,他情不自禁的将桌子一拍,大声叫了起来:“妙!好主意,不要电线的电熨斗!”不久,松下公司成立了研制电熨斗的攻关小组。他们很快便想到并采用了蓄电的办法来取消电线。攻关小组将主妇熨烫衣服的全过程拍成了录像片,反复地仔细观察和分析她们是怎样使用电熨斗的,结果发现,她们并非是一直都拿着电熨斗在熨衣服,而是熨几下就停一停,整理一下衣服又再熨,电熨斗会多次被竖立在一边。据计算,熨烫一次衣服的持续时间最长为237秒,平均为15秒,停下来将电熨斗竖立起的时间约为8秒。取得了这样的数据后,攻关小组改变了原来的蓄电方法,新设计了一种蓄电槽,只要将电熨斗放在蓄电槽上8秒就可以把电充足,蓄电槽带有自动断电系统,就这样,电熨斗的不带线的问题解决了,重量也大大减轻,同时使用起来也更方便、安全。它成为日本当年很长一段时间的畅销产品。

分析:

1.上述案例中涉及了哪方面的创新?

2.你能从无线电熨斗的研发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实践训练

1.实训项目

演练本章中所列举的创新方法。

2.实训目的

通过实践演练了解各种创新方法的程序,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掌握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训组织

(1)将全班同学每6~10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创新主题或创新对象,同时选定一种创新方法。

(2)各组利用选定的创新方法对选定的创新对象进行创新性活动的演练。

(3)每组选定一名同学发言,总结、阐述本组的创新对象、过程、思路和创新成果。

(4)各组之间交叉评议其他组的创新过程和结果。

4.实训考核

由任课教师监督各组的实训过程,对各组创新方法的实施进行评审,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并对各组的实训活动进行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