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靖王恭,後汉书本传:恭为孝明帝之子。“永平九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封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为国。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肃宗崩,遗诏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国。恭敦厚威重,举动有节度,吏人敬爱之。”元初三年赵牧诬告恭,事後得雪。恭立四十六年薨。
乐恢,後汉书本传:“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後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坐以抵罪。归,为功曹。”後徵拜议郎,入为尚书仆射。因恢劾奏不避权贵,故为人所忌,後辞归乡里,外戚车骑将军窦宪“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韦权字孔衡,权弟瓒字孔玉,瓒弟矩字孔规。太尉掾韦子才之三子皆修仁义,兄弟孝友。逢盗贼,一人病不能去,兄弟相慕。兵至,俱死。时人称之,号“韦氏三义”。(陶辅录引录)
韦彪为巴郡太守,父老,归供养。父嗜饼,从至,亲立车下自进之。
澍按:太平御览引作三辅旧事,其文是三辅录,今补入。又按:东观汉记,萧彪字伯文,京兆杜陵人,累官巴郡太守。父老,乞供养。父有宾客,辄立屏风後,应受使命。父嗜饼,每自买进之。据此是萧彪,御览引作韦彪讹。
巴郡,後汉书郡国志巴郡:“秦置,”“十四城。”郡治江州,今重庆市西北。有“巴郡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一一八页)
第五颉字子陵,为郡功曹,至州从事。公府辟举高第为侍御史、南顿令、桂阳、南阳、庐江三郡太守,谏议大夫。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中,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太史令张衡、尚书庐江朱建、孟兴皆与颉故旧,各致礼饷,颉终不受。永建中卒官。(北堂书钞引录)
澍按:水经注引云:灵台,第五子陵之所居。伦少子也,以清正为郡功曹(张澍注:近刊本脱此四字),洛阳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寄止灵台,或十日不炊。司隶校尉南阳左雄、尚书庐江朱建、孟兴等皆伦故孝廉功曹,各致礼饷,辞不受。永建中卒。御览引云:第五颉字子陵,伦少子,以清正为郡功曹,至州从事。公府辟举高第侍御史、南顿令,皆称,病免,接洛阳无主人云云。初学记引微略,汉书注引功曹下无至字,寄作客,无末永建中卒官句。
第五颉,後汉书第五伦列传:伦少子颉,“历桂阳、庐江、南阳太守,所在见称。顺帝之为太子废也,颉为太中大夫,与太仆来历等共守阙固争。帝即位,为将作大匠,卒官。”
南顿,後汉书郡国志:汝南郡有南顿县,“本顿国。”其地在今河南项城县西。有“南顿令印”。(两汉官印汇考六四页)
桂阳,後汉书郡国志有桂阳郡,“高帝置。”辖十一县。治郴,其地在今湖南郴州境。有“桂阳太守章”封泥。(同上一九页)
庐江,後汉书郡国志有庐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辖十四城。郡治舒,其地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有“庐江太守章”封泥。(同上一一四页)
左雄,後汉书本传:“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初建初,公车徵拜议郎。”後拜雄尚书,再迁尚书令,又为司隶校尉。後坐法免,又为尚书。永和三年卒。
茂陵郭汲为颍川,化如时雨。挚虞曰:“汲字细侯,光武拜颍川太守。”(文选注引录)
澍按:挚虞曰以下是注。又按:汲,茂陵人。高祖父解,武帝时以任侠闻。父梵,为蜀郡太守。
郭汲,後汉书作郭,本传曰:“郭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少有志行,哀平间辟为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徵拜左冯翊。“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次年,转为渔阳太守。建武九年,徵拜颍川太守。“十一年,省朔方刺史属并州。帝以卢方据北土,乃调为并州牧。”“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後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是时朝廷多举可为大司空,”帝以边事未安,故不召。“以老病上书乞骸骨。二十二年,徵为太中大夫。”“明年卒,时年八十六。”
颍川,後汉书郡国志有颍川郡,“秦置。”辖十七城。郡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境。有“颍川太守”封泥及“颍川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六一、六二页)
金日字翁叔,封侯,有忠勤之节,七叶侍中。(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徐坚初学记引作三辅旧事非,今补入录。又按:汉书作翕叔,由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封侯。子赏、建俱侍中。赏为奉车,建驸马都尉。日弟伦,字少卿,为黄门郎。子安上,字子侯,少为侍中,至建章卫尉。四子,常、敞、岑、明,岑、明皆为诸曹中郎将。常光禄大夫,敞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中郎将、侍中,後至卫尉。敞三子,涉本左曹,拜侍中。参使匈奴,拜匈奴中郎将、越骑校尉、关都尉。饶为越骑校尉。涉两子,汤、融,皆侍中,诸曹将大夫。涉从父弟钦,由京兆尹徙光禄大夫、侍中。
今案:此条又在张澍辑三辅故事卷末,此处云为旧事,不。金日解在故事中。
张宇,穆之第二子也。以父功当封,自言两目失明,天子信之,乃封其弟恭。其弟子好戏无度,放散家财,宇悉以所得千万与之。天子闻而嘉之。又知其让封,徵拜议郎。(太平御览引录)
今案:後汉书宦者列传有中常侍张恭。
高陵庞智伯名勃,为郡小吏。东平衡农字剽卿,为书生,穷乏,乃客锻於勃家。勃知其贤,优加礼待,顾直过偿。会当去,送十里过舅家,贷钱赠之。农不肯受。勃曰:“不受,令勃不安。”农乃受。曰:“为冯翊乃相报。”别七、八年,果为冯翊,勃为(张澍注:一作勃子)门下书佐,忘之矣。农乃见问(张澍注:一作穷问),乃寤。举孝廉,为尚书郎左右丞、魏郡太守、河内太守。(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衡农事继母至孝,见搜神记。
高陵,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高陵。本注:“左辅都尉治,莽曰千春。”其地在今高陵县境。封泥考略著录有“高陵丞印”封泥。
东平,後汉书郡国志有东平国。本注:“故梁,景帝分为济东国,宣帝改。”辖七城,国都无盐。今山东上县西北。
魏郡,郡国志有魏郡,本注:“高帝置。”辖十五城。注引魏志:“建安十七年,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鹿之陶、曲周、南和、广平、任,赵国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东西都尉。”魏郡治邺,今河北磁县南。有“魏郡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六九页)
河内,郡国志有河内郡。本注:“高帝置。”辖十八城。郡治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有“河内守印”封泥。(同上五八页)
衡农,搜神记卷十一:“衡农字剽卿,东平人也。少孤,事继母至孝。常宿於他舍,值雷风,频梦虎啮其足。农呼妻相出於庭,叩头三下,屋忽然而坏,压死者三十馀人,唯农夫妻获免。”
卷二
窦叔高名玄,以明经为郡上计吏。朝会数百人,玄仪状绝众,天子之(张澍注:书钞作其貌)。诏以公主妻之。出,同辈调笑焉。叔高时已(张澍注:一作自)有妻,不敢以闻。方欲迎妇与诀,而诏召叔高就第成婚。(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艺文类聚载玄妻别玄书云: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妾日以远,彼日以亲,何所控诉?仰呼苍,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悲不可忍,怨不可去。彼独何人,而居斯处?又按玄妻寄书及歌与玄,时人传之。曰: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王谌字子嗣,博学,有才辩。洛阳种景伯、武原吴季高未知名,谌数称二人於朱伯厚有宰辅之器。退语二人曰:“卿必为公。”後景伯至司徒,季高至司空,以是服谌之知人也。(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後汉书种传,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明日,谌送客於大阳郭,遥见,之。还白歆曰:为尹得孝廉矣。近洛阳门下史也。歆笑曰:当得山泽隐滞,近洛阳吏耶?谌曰:山泽不必有士,士不必在山泽。歆即召於庭辩诘职事,辞对有序。歆甚知之。署主簿,遂察孝廉。又按:朱震字伯厚,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吴雄字季高,明法律,断狱平,致位司徒,非司空也。
种,後汉书本传:种字景伯,洛阳人。顺帝末为侍御史,後擢监太子於承光宫。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凉州羌动,以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迁使匈奴中郎将,”转辽东太守,坐事免归。“徵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为度辽将军,”边方晏然。“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吴雄,後汉书郭躬列传:“顺帝时,廷尉河南吴雄季高,以明法律,断狱平,起自孤宦,致位司徒。雄少家贫,丧母,营人所不封土者,择葬其中。丧事趣辨,不问时日,巫皆言当族灭,而雄不顾。及子孙恭,三世廷尉,为法名家。”又李固列传:“先是周举等八使案察天下,多所劾奏,其中是宦者亲属,辄为请乞,诏遂令勿考。又旧任三府选令史,光禄试尚书郎,时皆特拜,不选试。固乃与廷尉吴雄上疏,以为八使所纠,宜急诛罚,选举署置,可归有司。”又桓帝纪:元嘉元年,光禄吴雄为司徒。永兴元年冬十月,司徒吴雄罢。
武原,後汉书郡国志:彭城国有武原县。其地在今江苏邳县西北。有“武原令印”石质印章。(两汉官印汇考八七页)
朱震,後汉书陈蕃列传:“震字伯厚,初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罪,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桓帝收匡下廷尉,以谴超,超诣狱谢。三府谚曰:‘车如鸡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震为陈留人,与陈蕃相善,蕃死狱时,震为令,“闻而官哭之,收葬蕃尸,匿其子逸於甘陵界中。事觉狱,门桎梏。震受考掠,誓死不言,故逸得免。”
孝廉杜陵金敞字元休,位至州刺史。上计掾长陵第五巡字文休,兴先之子。兴先名种,司空伯鱼之,名士也。上计掾杜陵韦端字甫休,仕至凉州牧、太尉。同郡齐名,时人谓之“京兆三休”,并以光武元年察举。(辅录引录)
今案:五朝小说大观本辅录叙第五巡多出“不详巡位所至,时辟太尉掾”一句。
州,後汉州下辖陈留、东郡、东平、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阳八郡国,相当於今山东绝大部分及河南东部局地。
第五种,後汉书本传:“种字兴先,少厉志义,为吏,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司徒掾清诏使冀州。廉察害,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所刑免甚众,官奔走者数十人。还,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以能换为卫相。迁州刺史。”种收举单超兄子单匡,为超所忌,後以事陷种,坐徙朔方。途中为故友所救,遂得脱归,匿於闾、甄氏数年,徐州从事上书为讼,会赦出,卒於家。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後汉书本传,伦始为郡尹鲜于褒吏,“後为乡啬夫,平赋,理怨结,得人欢心。”“数年,鲜于褒荐之於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署伦为督铸钱掾,领长安市。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随即改为扶夷长,未至官,追拜会稽太守。”永平五年,坐法徵。数岁,拜为宕渠令。“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视事七岁,为司空。元和三年,赐策罢,以二千石奉终其身。後数年卒,时年八十馀。
凉州、後汉凉州辖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其地相当於今甘肃及其周围一部。
第五种子巡,字文休,辟太尉掾,与杜陵金敞、韦端齐名,时人号之“京兆三休。”(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典略云:金元休名尚,京兆人也。尚与同郡韦甫休、第五文休俱著名,号为“三休”。尚献帝初为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州。尚本依袁术,术号,欲以尚为太尉,不敢显言,私使人讽之。尚无屈意,术亦不敢也。建安初,尚逃还,为术所害。其後尚丧与太傅马日俱至京师,天子嘉尚忠烈,为之咨嗟,诏百官祭。拜子玮郎中,而日不与焉。
贾彪兄弟三人,有高名,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太平御览引录)
贾彪,後汉书本传:“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人也。”“初仕州郡,举孝廉,补新息长。小民困贫,多不养子,彪严为其制,与杀人同罪。”“数年间,人养子者千数,佥曰‘贾父所长’,生男名为‘贾子’,生女名为‘贾女’。延熹九年,党事起,太尉陈蕃争之不能得,朝廷寒心,莫敢言。”彪入洛阳,“说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武等讼之,桓帝以此大赦党人。”“以党禁锢,卒於家。初,彪兄弟三人,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郭祥为太尉长史,起大宅在高陵城西,称曰“长史宅”。(太平御览引录)
乐恢字伯奇,父亲为县吏,有罪,令欲杀之。恢年十一岁,常伏寺门外冻地,昼夜号泣。令感而赦之。(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十一岁,一作十三。本传作十一,号泣作啼泣,末句作令乃出亲。又一引作鲍恢,恢为鲍永都官从事,无此事也。
乐恢,解见前。
乐恢子乐己,字伯文,为郎,非其好也,去官。(後汉书注引录)
澍按:恢,京兆长陵人,官尚书仆射。归家,窦宪风州郡迫胁,饮药死。宪诛,门生何融等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
今案:此条应为录注,张澍误。见後汉书。
贾逵字景伯,建初元年受诏,列春秋公羊、梁不如左氏四十事,名春秋左氏长义。帝大喜,赐布五百匹。(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四十事,本传作三十事,与此违。又近刻御览作字梁道,误为魏志之贾逵也。今改正。逵扶风平陵人。七世祖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洛阳徙焉。又按:扶风李育元春习公羊春秋,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与逵相难,往返皆有理证。
贾逵,後汉书本传:“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梁之说。”“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献之。显宗重其书,写藏秘馆。”後“拜为郎、与班固校秘书,应对左右。”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於二传者,逵於是具条奏之。”“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训诂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逵集为三卷,帝善之。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同。作周官解故。迁逵为卫士令。”“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为侍中,领骑都尉。”“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馀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後世称为通儒。”“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
苏章为冀州刺史,行部,有故人为清河太守,案得其好货。乃请太守设酒,接以温颜。太守喜曰:“人各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欢饮,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白奏事,公法也。”遂举正其。(艺文类聚引录)
今案:此条俱见苏章本传中。
冀州,後汉时冀州辖魏郡、钜鹿、常山、中山、安平、河间、清河、赵国、勃海等八郡国,相当於今河北及山东局部。
清河,後汉书郡国志有清河国:“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辖七城。国都甘陵,今山东临清县东北。有“清河太守”、“清河太守章”、“清河都尉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七二、七三页)
苏章为冀州刺史,召安平崔瑗为别驾。(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崔瑗字子玉,安平人,官济北相。
安平,後汉书郡国志安平国有安平县。“故属涿。”其地在今河北深县。
崔瑗,见前。
杜恕字务伯,拜黄门侍郎。每直省阁,威仪矜严。(艺文类聚引录)
今案:此条应为录注。
杜恕,三国志魏书本传,恕字务伯,京兆杜陵人。“太和中为散骑黄门侍郎。恕推诚以质,不治饰,少无名誉。及在朝,不结交援,专心向公。每政有得失,常引纲维以正言。”“在朝八年,其论议亢直。”“出为弘农太守,数岁转赵相,以疾去官。起家为河东太守,岁馀,迁淮北都督护军,以疾去。”“顷之,拜御史中丞。”“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後因事免为庶人,徙章武郡。嘉平四年卒於徙所。
卓茂字子康,元帝时学长安,以儒行为给事黄门郎。(艺文类聚引录)
卓茂,後汉书本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元帝时学於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後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王莽秉政,迁茂为京部丞。“及莽居摄,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作职吏。更始立,以茂为侍中祭酒,从至长安,知更始政乱,以年老乞骸骨归。时光武初即位,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建武四年薨。”时年七十馀。
冯豹字德文,母为父所出。後母遇之甚酷,豹事之愈谨。时人为之语曰:“道德彬彬冯德文。”(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豹为冯衍子,仕至武威太守,徵入为尚书。德文一作仲文,与汉书合,是德为字。
冯豹,後汉书本传:“豹字仲文,年十二,母为父所出。後母恶之,尝因豹夜寐,欲行毒害,豹逃走得免。敬事愈谨。而母疾之益深,时人称其孝。长好儒学,以诗、春秋教丽山下。乡里为之语曰:‘道德彬彬冯仲文。’举孝廉,拜尚书郎,忠勤不懈。每奏事未报,常俯伏省,或从昏至明。肃宗闻而嘉之,使黄门持被覆豹,敕令勿惊。由是数加赏赐。是时方平西域,以豹有才谋,拜为河西副校尉。和帝初,数言边事,奏置戊己校尉,城郭诸国率旧职。迁武威太守,视事二年,河西称之。徵入为尚书。永元十四年,卒於官。”
又冯衍传:“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老竟逐之,遂於时。”注引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五年已来,日甚岁剧,以白为黑,以非为是。”“入门著床,继嗣不育,纺绩织,了无女工。”“计妇当去久矣,念儿曹小,家无它使,哀怜姜、豹,当为奴婢。”
冯豹为尚书郎,每奏事未报,常伏省闼下,或自昏至明。天子默使人持被覆之。(初学记、太平御览引录)
今案:事见冯豹传。
马融为南郡太守,二府以融在郡贪浊,受主计掾歧肃钱四十万。融子又受吏白向钱六十万,布三百匹,以肃为孝廉,向为主簿。(太平御览引录注)
澍按:马融集云:融茂陵成里人。汉书云:将作大匠严之子。本传:梁冀风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役朔方。虽被劾忤梁冀旨,而贪浊则有也。
王调字叔和,为河南尹。永和三年,坐买洛阳令同郡仕竹田及上罢城东渠,免官。(後汉书注引录注)
澍按:乐恢传:恢入为尚书仆射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与窦宪厚,从舍自由。恢劾奏调,及司隶校尉。诸所刺连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今案:仕为任之。
河南尹,後汉书郡国志注:“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辖二十一城。治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之汉魏洛阳故城。有“河南太守章”、“河南守丞”封泥。(同前五五、五六页)
杜陵韦伯考书力养亲,既登常伯,貂煌煌,承事尤谨。(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录)
汝南何比干字少卿,为汝阴县狱吏法曹掾平,活数千人。後为丹阳都尉,狱无冤囚。淮、汝号曰“何公”。征和三年三月辛,天大阴雨,比干在家,日中梦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语未已,而门有老妪可八十馀,头白,求寄避雨。雨甚而衣履不渍。雨止,遂出门,乃谓比干曰:“公有阴德,今天锡君策,以广公之子孙。”因出怀中符策,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当随(张澍注:一作如)此算。”妪东行,忽不见。自比干以下与张氏俱授灵瑞,累世为名族。三辅旧语曰:“何氏算,张氏”也。(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後汉何敞传注引何氏家传曰:六世祖父比干字少卿,经明行修,兼通法律。以下文俱与录同,末有云: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又生三子。本始元年,自汝阴 徙平陵,代为名族。又按:太平御览引录注云:茂陵何比干,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举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
汝南,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县三十七、郡治平,即今河南平县北。有“汝南太守章”、“汝南尉印”封泥及“汝南尉印”铜印。(两汉官印汇考六三页)
汝阴,汝南郡所辖县。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汝南县本注:“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其地在今安徽阳市境。有“女阴右尉”封泥。(同上六四页)
丹阳,汉书地理志有丹阳郡。本注:“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阳。属扬州。”“有铜官,县十七。”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县境。有“丹杨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一一四页)
张氏,见下张澍按语。
汝南何比干,通律法。元朔中,公孙弘辟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征和初,去官在家。天大阴雨,昼寝,梦有客车骑。觉而一老妪年八十馀,头尽白,求寄避雨。雨方甚,而妪衣履不滞。比干之,延入座。须臾雨止,妪辞去,出送至门,跪谓比干曰:“君先出自后稷,尧至晋有阴德,及公之身,当继公一天。今天赐策以广,公子孙佩印绶者当随。”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当随此算。”妪东行,忽不见。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後三岁,生三男。徙平陵,八男去,一子留,常祭妪如东行。及终,遗令东首。自比干已下,与张氏俱授灵瑞,累世为名族。三辅旧语曰:“何氏策,张氏”也。(太平广记引录)
澍按:颜籀云:通典:宣帝始置左右平,而三辅录云何比干汉武帝时为廷尉右平,误矣。此钱户部仪吉之说。
公孙弘,汉书本传:“公孙弘,川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徵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元光五年,徵为贤良文学。天子策诏儒,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後为左内史。“为内史数年,迁御史大夫。”元朔中为丞相,封平津侯。弘“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
张氏得,何氏得算,故三辅旧语曰:“何氏算,张氏。何氏肥,张氏瘦。”言何氏肥者辄贵,瘦者辄贱。张氏瘦者辄贵,肥者辄贱。故二族以算知凶吉,以肥瘦知贵贱。(太平御览引录注)
澍按:搜神记:长安有张氏独处一室,有鸠自外入,止於床。张氏恶之,披怀而祝曰:鸠,尔来为祸耶?飞上承尘上;为福耶?飞入我怀。鸠翻飞入怀,乃化为一带。从尔资产巨万,子孙昌盛。蜀客至长安,闻之,乃厚赂婢,婢窃以与蜀客。张氏既失,渐渐衰耗。而蜀客亦数罹穷,不为己利。或告之曰:天命也,不可以力求。於是以反,张氏昌。故关中称“张氏”也。
何敞字文高,为汝南太守。和帝(张澍注:一作章帝)南巡过郡,郡有刻镂屏风,为帝张设之(张澍注:一无之字)。诏命侍中黄香铭之曰:“古典农,雕镂伤民。忠在竭节,义在修身。”敞惧,礼贤命士,改修德化。(太平御览引录注)
澍按:水经注:高要县有鹄奔亭,广信苏施妻始珠鬼讼於交州刺史何敞处,是敞又为交州刺史也。又按:黄香字文,江夏安陆人,官魏郡太守。其子琼。
何敞,後汉书本传:“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以高第拜侍御史。”後拜为尚书。“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敞至国,辅康以道义,数引法度谏正之,康敬礼焉。岁馀,迁汝南太守”“及窦氏败,有司奏敞子与夏阳侯厚善,坐免官。永元十二年徵,三迁,五官中郎将。常忿疾中常侍蔡伦,伦深憾之。元兴元年,敞以祠庙严肃,微疾不斋,後邓皇后上太傅禹冢,敞起随百官会,伦因奏敞诈病,坐抵罪。卒於家。”
黄香,後汉书本传:“黄香字文,江夏安陆人也。”“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香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永元四年,拜左丞,功满当迁,和帝留,增秩。六年,累迁尚书令。後以为东郡太守,香上疏让。”“复留为尚书令。”“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後坐水潦事免,数月,卒於家。”
马援戒兄子书:“龙伯高敦笃(张澍注:一作旧)周慎,口无择言,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世祖见援书,即擢伯高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化。(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伯高名述,京兆人,为山都长。
马援,後汉书本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王莽时,援为新成大尹。及莽败,援去郡留西州,隗嚣以援为绥德将军。後援归三辅。建武九年,“拜援太中大夫。副来歙监诸将平凉州。”十一年,为陇西太守。“视事六年,徵入为虎贲中郎将。”交反,以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平之。封援新息侯。“初,兄子严、敦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言者,施衿结,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伯高名述,亦京兆人,为山都长,由此擢拜零陵太守。”
零陵,後汉书郡国志有零陵郡,“武帝置”辖十三城。郡治泉陵。今湖南零陵县境。
段出老子,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汉文帝时段为北地都尉,成帝时段会宗为西域都护,後汉桓帝世段为太尉,皆其裔也。(氏族略引录)
澍按:古今姓氏书辩证引云: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路史引无汉文帝以下数句。
老子,史记本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字,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为我著书。’於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段干木,高士传:“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心志不遂,乃治清节,西河,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於魏,皆为将,唯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间,段干木墙而避文侯。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轼其庐,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力,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後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北地,汉书地理志有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县十九。”郡治马领,今甘肃庆阳县西北。有“北地太守章”封泥。(两汉官印汇考一二九页)
段会宗,汉书本传:“段会宗字子松,天水上人也。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拜为沛郡太守。以单于当朝,徙为雁门太守。数年,坐法免。西域诸国上书愿得会宗,阳朔中为都护,”“会宗既出,诸国遣子弟郊迎。”“会宗更尽还,以擅发戊己校尉之兵乏兴,有诏赎论。拜为金城太守,以病免。”岁馀,“徵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使安辑乌孙。”“定其国而还。”“元延中,遣会宗发戊已校尉诸国兵”平西域乱。後病死乌孙中,年七十五。
段,後汉书本传:“段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初举孝廉,为宪陵园丞、阳陵令,所在有能政。迁辽东属国都尉。”後拜议郎。永寿二年,拜中郎将,使平太山、琅邪乱,事竟,封为列侯。延熹二年,迁护羌校尉,平河西乱。後以平乱功,拜议郎,迁并州刺史。延熹八年,封都乡侯。建宁元年,拜破羌将军。三年,“拜侍中,转执金吾河南尹。有盗发冯贵人冢,坐左转谏议大夫,再迁司隶校尉。”次年为太尉,“其冬病罢,为司隶校尉。数月,转颍川太守,徵拜太中大夫。”光和二年,为太尉。“在位月馀,会日食自劾,有司举奏,诏收印绶,诣廷尉。时司隶校尉阳球奏诛王甫,及,就狱中诘责之,遂饮鸩死。”
桓帝以平陵鲁宽为太子门大夫。(太平御览引录)
长陵田凤字季宗,为尚书郎,仪貌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殿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末二句颜氏家训亦引。仪貌,初学记作容仪。
淮阳宪王宣帝爱子,器其才,欲以为嗣。王恃宠自骄,天子乃用韦玄成为中尉以辅导,受诏与萧望之等论五经同於石渠阁。(太平御览引录)
淮阳宪王,汉书本传:“淮阳宪王钦,元康三年立,母张。”“宪王状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太子宽仁,喜儒术,上数嗟叹宪王,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张与宪王,然用太子起於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早失母,故弗忍也。久之,上以故丞相韦贤子玄成阳狂让侯兄,经明行高,称於朝廷,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欲感谕宪王,辅以推让之臣,由是太子遂安。宣帝崩,元帝即位,乃遣宪王之国。”其舅博兄弟诖误诸侯王下狱,有司奏请逮捕钦,帝不忍,遣谏议大夫王骏赐玺书谕之。王免冠稽首谢罪。成帝即位,“以淮阳王属为叔父,敬宠之。”王立三十六年薨。
韦玄成,汉书本传:“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常侍骑。”“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薨,佯狂不袭父爵,以让其兄。丞相御史劾奏之,“有诏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已受爵。宣帝高其节,以玄成为河南太守。”“数岁,玄成徵为未央卫尉,迁太常。坐与故平通侯杨恽厚善,恽诛,”免官。後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是时王未就国,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於石渠阁,奏其对。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永光中为丞相,在位七年,建昭三年薨,谥曰共侯。
萧望之,汉书本传:“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地节三年,拜为谒者,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望之不欲往,徵入守少府。为左冯。在职三年,迁大鸿胪。神爵三年,为御史大夫。因事左迁太子太傅。宣帝寝疾,拜望之前将军、光禄,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後被诬,诏收印绶。弘恭、石显欲下望之狱,太常发车骑围其第,望之不欲辱,饮鸩死,年六十馀。
马日字翁叔,马融之族子,少传融业,以才学进,历九卿,遂登台辅。(後汉书注引录注)
澍按:魏志注引以才学句下有与杨彪、卢植、蔡邕等典校中书,历位九卿,遂登台辅二十字。又世说注引云:日字翁叔,马融族孙。献帝时,太傅与蔡邕、杨赐、堂典同校定石经。
今案:後汉书孔融传注引录与魏志注引同。
马融传,日为马融族孙。蔡邕传,建宁三年时,日为谏议大夫。後为射声校尉。灵帝纪,中平五年“秋七月,射声校尉马日为太尉。”六年四月免。献帝纪,初平二年秋七月,“太常马日为太尉。”三年“秋七月庚子,太尉马日为太傅,录尚书事。八月,遣日及太仆赵岐,持节慰抚天下。”兴平元年,“太傅马日薨於寿春。”又孔融传:“太傅马日奉使山东,及至淮南,数有意於袁术。术轻侮之,遂夺取其节,求去又不听,因欲逼为军师。日深自恨,遂呕血而。及丧还,朝廷议欲加礼。融乃独议曰:‘日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昔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又袁术逆,非一朝一夕,日随从,周旋历岁。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以上,皆应知情。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不书日。郑人讨幽公之乱,子家之棺。圣上哀矜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朝廷从之。”又注引献帝春秋曰:“术从日借节观之,因夺不还,军中十馀人使促辟之。日谓术曰:‘卿先代诸公辟士云何?而言促之,谓公府掾可劫得乎?’从术求去,而术不遣,既以失节屈辱忧恚。”
马后志在克仁辅主,不以私家干朝廷。兄为虎贲中郎将,弟为黄门郎,迄永平世不迁。(艺文类聚引录)
马后,後汉书皇后纪:“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年十三,选后入太子宫,显宗即位,以为贵人。永平三年春,立为皇后。“每於侍执之际,辄言及政事,多所毗补,而未尝以家私干。”肃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又自撰显宗起居注。建初元年,帝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次年又欲封,而太后固不许。建初四年,帝封三舅廖、防、光为列侯,“辞让,愿就关内侯。”太后劝谕之,“廖等不得已,受封爵而退位归第焉。太后其年寝疾,不信巫祝小医,数敕绝祷祀。至六月,崩。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馀。合葬显节陵。”
後汉书马援传:援有四子,少子夭没。长子“廖字敬平,少以父任为郎。明德皇后既立,拜廖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显宗崩,受遗诏典掌门禁,遂代赵熹为卫尉。”“廖性质诚畏慎,不爱权声名,尽心纳忠,不屑毁誉。有司连据旧典,奏封廖等,累让不得已,建初四年,遂受封为顺阳侯,以特进就第。每有赏赐,辄辞让不敢当,京师以是称之。”
援次子防字江平,“永平十二年,与弟光俱为黄门侍郎。肃宗即位,拜防中郎将,稍迁城门校尉。建初二年,金城、陇西保塞羌皆反,拜防行车骑将军事,”将兵击之。还,拜车骑将军,城门校尉如故。“防贵宠最盛,与九卿绝席、光自越骑校尉迁执金吾。四年,封防颍阳侯,光为许侯。”“屡上表让位,俱以特进就第。皇太后崩,明年,拜防光禄,光为卫尉。”“防兄弟贵盛,”资产钜亿,防又赋敛羌胡,帝不喜。“有司奏防,光兄弟奢侈,浊乱圣化,悉免就国。”“光为人小心周密,丧母过哀,帝以是特亲爱之,乃复位特进。”“永元二年,光为太仆。”“及窦宪诛,光坐与厚善,免就封。後宪奴诬光与宪逆,自杀,家属归本郡。”“防及廖子遵皆坐徙封丹阳。防为翟乡侯。”“防後以江南下湿,上书乞归本郡,和帝听之。十三年,卒。”
五门子孙,凡民之伍。注曰:“门今在河南西四十里涧、洛三水之交。传闻马氏兄弟五人共屠居此,作五门客舍,因以为名。主养猪卖豚。故民为之语曰:“苑中三公,钜下二卿。五门霍霍,但闻猪声。’”(太平御览引录)
澍按:水经注引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二水之交,作五门客,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汉书注引注云:钜下,地名也。初学记兽部引注云以下作细字。马严传:严字威卿。弟敦字孺卿。援卒後,严乃与敦俱归安陵,居钜下。三辅称其义行,另曰钜下二卿。霍霍,初学记引作。
水经涧水注:“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东南入於洛。”
水注:“水出弘农黾池县南冢林阳谷,”“东北过城县北”,“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於洛。”
洛水注:“洛水出京兆上洛县举山。”“东北过卢氏县南,”“又东北过蠡城之南,”“又东过阳市南,又东北过于父之南,”“又东北过宜阳县南,”“又东北出散关南。”“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南,”“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於河。”
平陵之王,惠孟锵锵,激昂嚣述,困於东平。(後汉书注引录)
澍按:范书,王元字惠孟。然马援与杨广书称为王游翁,是又字游翁也。东观记:元,扶风人。元降,光武初拜上蔡令,迁东平相。坐垦田不实,下狱死。
後汉书隗嚣传:嚣以长陵人王元为大将军。建武六年,嚣使王元据陇坻,伐木塞道,谋欲杀来歙。又使王元侵三辅,为冯、祭遵所破。建武九年降。
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王莽末,众起兵,推嚣为上将军,遂分兵定河西。更始二年,拜御史大夫。明年,嚣说更始归政光武,不听。後遂亡归天水。“及更始败,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建武二年,为西州大将军,得专制凉州、朔方事。及关东平,嚣遂叛,称臣於公孙述。次年,述以嚣为朔宁王。建武九年,嚣死。
公孙述,後汉书本传: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更始立,述自成都起兵。建武元年四月,述自立为天子,号成家,建元龙兴。尽有益州之地。建武十一年十一月,汉军攻成都,述自将兵击之,兵败被刺洞胸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