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3457900000018

第18章 成长的烦恼(2)

从一轮孤月到三星拱月,石狮人整整用了10年时间。也许迄今为止,石狮仍然是共和国版图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级市,但重要的是,此时的石狮镇终于挣脱了原来的一亩二分地,同时也创了一项纪录:中国第一个破格从乡镇直接升级到县级市。它的意义更在于,从此石狮变成了一座港口城市,一座环境宜人的半岛城市,从单一依靠服装产业的小镇变成了一座可以发展多种产业的城市,而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对石狮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今天仍值得人们去思考。

在此,我们无法用今天的目光去考量当时的石狮,那个时候的整个中国还没有认识到城市化的内涵,人们还不知道怎样用现代的眼光去规划一座城市,这一天的真正到来,已经是20年后的事情了。

但无论如何,1987年12月23日是新石狮的生日,一个活泼健康的婴儿在这一天呱呱坠地。

一位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听说消息后兴奋地难以自制,逢人便说:“以前我们是个大农村,以后要变成城市了,我们都是城里人了,我的孩子也是城里人了,要吃国家的粮食了!”有人听到后马上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建市以后要养公务员呀,花的可都是我们的钱!”于是两个人立刻争吵起来,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见多识广的后者表示担忧,但此刻他的心里也是甜蜜的。而那位耿直的农民则讲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从此石狮即将踏上从农村到城市化的一段征程,虽然这几乎还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征程,但毕竟开始了。

1987年12月23日,所有石狮人都度过了一个兴奋的不眠之夜,这一夜他们都像个孩子一样憧憬着明天,是的,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份变了更让人激动的事情呢?

接下来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见证这突然扩容的24万新石狮人如何来应对一座城市的新生,要知道就在前一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戏剧性的是,尽管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选举,但这些昨天的农民即将亲眼见证一场共和国历史上也许是第一次的市领导竞争上岗,他们将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第一任市长的推荐选拔之中。事实证明,他们不仅是市场经济中的善泳者,而且似乎比谁都更关心自己的家园,一旦他们盯准了一件事,总要闹得不同凡响。

在所有石狮人的记忆中,建市无疑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虽然他们不会注意到一块石狮市建市筹备领导小组的牌子已经悄悄挂出,但很快,他们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这一回共产党会派来什么样的干部呢?我们石狮外人搞不懂的,当然要石狮人自己来当了!”

很快,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出来了。1988年7月1日,一份《关于推荐选拔石狮市市长的公告》公之于众,这封公告后来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了政府官员的任用制度中。消息马上在石狮波浪式地传开,“要选市长了!”

人们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觉得新鲜,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干部从来都是上面派来的,谁来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虽然他们还搞不懂这种破天荒的事情究竟意味着什么,但都有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这件事情一定不一般,一定有什么自己可以使上劲儿的地方,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他们有事干了。

就在人们兴奋不已地做着各种猜测的时候,在政府的组织下,一批民意代表已经冒了出来。他们放下手中的锄头,或者再也顾不上打理工厂,开始聚向一个共同的地方,因为他们都已经意识到:行使权利的时候到了。可以说,那段时间每一颗石狮人的心都随着事情的发展而跳动。

与此同时,外界的目光也高度关注着这场即将到来的选举,香港《文汇报》、《成报》、《大公报》、《明报》、菲律宾《商报》等媒体都纷纷跟踪报道,遍布东南亚的每一位华侨都急切地打听着消息。当年8月3日的香港《文汇报》这样记载:闽南石狮首任市长由民主推荐、公开竞争、择优选拔产生。这在内地尚属一种试验性创举。这7名角逐者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39岁。角逐者在施政演说中都表示要充分发挥石狮的侨乡优势和与台湾的亲缘关系,大胆探索,超前改革,使前来石狮投资的侨商、台商、港商、外商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机会。参加会议的归侨属代表、乡镇企业代表、机关公务人员及各界人士纷纷就所关心的问题向演说者提问,让其当场答辩,并对竞争者的水平、能力和改革开放意识进行投票。

事实上,这场选举所带给石狮的影响远比媒体的报道要热烈得多。在公告发出后到正式进行选举的一个月时间里,每一个石狮人都怀着忐忑不安而又莫名兴奋的心情谈论着这件大事,有人还特意跑到城隍庙里烧香拜菩萨,请菩萨保佑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当选;也有人反复问自己:该不会看走眼吧,石狮的市长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他到底懂不懂呀?但也有人踌躇满志地准备挺胸而出,他已经准备好了一连串的问题,只等着检验一下各路候选人的“货色”了。

这注定将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在那个没有电视转播、没有报纸(直到建市5年后的1993年,石狮人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石狮消息报》)的年代里,人们靠四处打听和口头滚动传播着事态发展的最新消息,每一个细微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灵敏者的耳朵,然后迅速在所有人中传播开来。他们常常为了对某一个候选人的评判而争执得面红耳赤,又会因为意见相同而彼此惺惺相惜。

等待着那些候选人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很快他们就将亲身体验到这群人的进攻性和挑剔能力。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一个阵容空前庞大的候选人代表团形成了。据当时的统计,报名参加市长竞选的有15人,报名参加副市长竞选的达51人。其中,毛遂自荐者24人,群众联名举荐者9人,组织团体推荐33人。报名的66人中,在泉州任职者48人,外地任职者18人。其中共有9名女性。报名的66人中,55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5人获高、中、初级职称;58人为中共党员,2人为民主党派人士,6人为无党派人士。这些人中,既有省直属机关处科级干部,也有基层县乡级领导;有大、中专学校教师,也有科研单位领导;有归侨子女,也有妇女干部。

8月1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显然已经等不及了。有教师说:“谁能拿出措施制止石狮教育的滑坡现象,我就拥护谁!”一位工厂主说:“谁能把石狮建成一个法制社会,我就选谁,千万别把‘人治’这一封建恶习带到新政府中来。”还有人拦住记者让他带话给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告诉他未来的石狮应该那样、那样办。更有人依然跑到庙里抽签卜卦,问问天意如何。

此前经过泉州市委的资格审查,由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复审后,已确定了初选人名单,其中市长初选人7名、副市长初选人25名,在这32人中,将产生市长1名、副市长3名。

一切严格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紧张地进行着,最令人瞩目的自然是谁会当选石狮的第一任市长。

第一轮由候选人现场抽签确定次序,然后每人发表30分钟的施政演说,接下来由评议代表提问,最后评议代表当场投票,按票数多寡决出前3名进入第二轮竞争。第二轮的角逐则在两天之后进行,首先是候选人随机抽取问题,按题回答;其次还是代表们自由提问;最后代表们投票决定市长的第一任人选。在随后的8月4日至8日,以同样的角逐程序,从25个候选人中产生3位副市长,已任命的新市长将参加选拔副市长的全过程,并可以提出候选副市长的要求。

与其说这是一场竞选,不如说是一场一个人与一群人面对面的交锋,尽管两方都带着足够的诚意,但一旦进入代表们自由提问阶段,会场上还是充满了看不见的火药味,仿佛是一场思维的攻防战,一个个突如其来而不无刁钻的问题蜂拥而来,候选人稍不留神就可能功亏一篑。

尽管很多候选人此前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反复演讲的练习,但一开始站在台上时还未免显得有些紧张。一位省里来的候选人谦虚地说:“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的,我的劣势在于对石狮不了解。”显然,话还没说完就已经意味着他没有机会了,台下代表们也不用浪费自己的“炮弹”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类工程——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而这后两种能力,恰恰是这时候的石狮人最想看到的。

候选人刚刚结束施政演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五花八门的“炮弹”就瞬间劈头盖脸而来:

“请问,石狮经济的突破口是什么,你将如何组织实施?”提问的人大概是一位民间战略家。

“你将如何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这个提问者显然是一位关心民主政治的人,倒也很理性。

有的问题则显得有些肆无忌惮:“你怕不怕丢乌纱帽?”“如果你当市长,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不用说,发问者是一位刚刚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像打量商场的对手一样审视着台上的每一个人。

在所有市长候选人中,抗打击能力最强的是一位来自不远处的永春县县委书记刘成业,他此前只来过石狮两次,而且劣势在于他不是本地人,这一点似乎不太符合很多石狮人心目中的标准,连刘成业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选上了,很高兴,但也有点怕,毕竟人生地不熟。”

当听到是否有好处的问题时,刘成业当即回答:“我两手空空,但可以给你政策,优惠政策可以给你带来好处。”台下人对这样的回答表示满意,算是过了第一关。“如果你当选市长,敢不敢请我当顾问?”刘成业回答:“如果我荣任市长,不但可以请你当顾问,还要请石狮其他许多企业家当顾问。我认为石狮人民、石狮华侨聪明能干,率先进入商品经济领域,包括你在内个个都是我的顾问。”

然而考验还只是刚开始,有人又抛来一个不无刁钻的问题,或者说干脆就是一个“圈套”:“如果你当选市长,敢不敢面向全国选美女到石狮办桑拿浴?”刘成业回答道:“凡是对社会有利、对人民身心健康有益的事,我都会支持!”

更有人事先已经对刘成业的“家底”作了一番调查,突然问:“你是永春县委书记,据说侨务工作做得很好,那么请问,为什么永春侨联主席跑到香港去了?”刘成业笑着说:“我们的侨务统战工作做得有成绩,但比起晋江、石狮还差一大截,还要学习。另外要说明的是,永春侨联主席是退休后按手续办理去香港定居的,因为他的妻子在香港嘛。”

但人们更关心的还是石狮,“如果你当选市长,第一件事要办什么?”这一次刘成业回答得更有底气:“就在我站在这里发表施政演说的时候就多次停电,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电力建设!”

话音未落,台下一片掌声,石狮人感觉自己遇到了“对手”,按照他们的性格,就是喜欢同样有血性的人。

很多年后,石狮人还记得刘成业在接受“拷问”时最漂亮的一次回答。一位民主党派人士问道:“人家都说石狮是个大染缸,很多干部红的进去,黑的出来,我们石狮人最怕干部不能廉洁,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刘成业干净利落地说:“我两袖清风而来,也将两袖清风而去!”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刘成业这个“外地人”已经赢了,人们已经不在乎他到底了解石狮多少。8月3日下午3点,评议代表开始投票,在145张有效票中,刘成业以89票当选石狮第一任市长。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地道的石狮人吴德厚在第二轮竞选市长失利后,又马上加入副市长的角逐,凭借良好的竞技状态以及败不气馁的精神,他最终成为石狮第一任主管经济的副市长。

就在石狮人过了把“选举瘾”的时候,这个夏天的福建媒体也一刻不停地关注着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试验。《福建日报》几位年轻记者细心地发现了其中的“漏洞”,他们这样评价道:“然而,这毕竟是一场试验,试验就难免不够完善。比如原来订下的100张民意测验票,后来又加上50张,而且这50张票多是由泉州市委、市府各部门的领导所执,在一些群众中造成了一个‘官意’太浓的印象。另外,说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可是对报名者又多有限制。有的同志称得上是石狮的‘活字典’,群众推荐参与竞争,却因为不是国家干部而过不了资格审查这一关。”看到这篇报道后,泉州市委、市府、福建省委政治体制改革办公室还专门作了总结。

可以看出,当时的媒体对一个县公开选举主要领导人抱有极大的热情,同时也将这次严格意义上的推荐选拔涂上了“竞选市长”的理想化色彩,但在当时,这种善意的误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