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3457900000022

第22章 燃烧的梦想(2)

走在石狮今天的城市中心街头,当地人常常笑着说,这里的马路没有一条是直通的,不仅有三岔路口,甚至还有八岔路口,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高度的人性化,紧凑而富有活力。在这里,你看不到很多城市所建的堂而皇之的政绩工程、华而不实的样板工程,也丝毫感受不到困扰着很多人的“大城市病”,人们自如地穿梭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驱车10分钟就可以到达城市中心的任何一个地方。

20世纪80年代末的石狮街头还有一景,当时的人们将其戏称为“私营长话局”,像这样的杂货店兼营者就有50多家,生意火暴,深更半夜常有人砸门要打电话。1983年时,石狮只有手摇磁石电话68台,直到1988年,实际开通的程控电话也只有300多户。可到了1991年,石狮就已经开通了电话1.2万门,平均不到20人就拥有一部电话、传呼机或传真机,平均每个用户的每月费用都在700元以上。

在石狮的城市化建设经验中,政府主导从一起步就带有自己的特色:第一,他们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试图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去撬动一座城市的发展;第二,他们既尊重专家,但又不迷信专家,善于将理论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第三,他们更看重建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实惠,把钱花在“刀刃”上。

以港口建设为例,最早政府抛出“绣球”的时候无人问津,尽管政府承诺谁建码头就给谁附近两三千亩土地的开发权,但还是没人感兴趣。不过当通往海边的公路逐渐打通之时,码头开发权又成了“抢手货”,结果政府没花一分钱就完成了两个万吨级港口的建设,还顺带开发了周边两个片区。

从1988年到1993年,在建市的第一个5年时间里,石狮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奠定了城市的基本格局。随着一条条街道的整修,一个个公园的修建,一幢幢新楼的崛起,很多华侨每次回到家乡都会迷路,一个滨海小城的风貌已初具雏形。直到今天,石狮的城市中心不仅给市民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吸引着晋江周边的很多地区,也为明天的城市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几乎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石狮人扔掉了发电机,喝上了自来水,有了第一条柏油路,到乡镇去不再颠簸,忙碌之余有了休闲的地方,办起了新厂房,港口边吊车林立,日夜灯火通明,一种从未有过的甜蜜与幸福笼罩着这座新生的城市,好戏又开始了。

然而,这场好戏并不总是那么阳光灿烂,就在石狮人大张旗鼓地准备再次出发的时候,长期以来缠绕着他们的各种意识形态纠葛一刻也没有缓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石狮的建市甚至有些生不逢时。

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内地省份的高级领导干部慕名而来,但他看到的却是“资本主义”的放任自流,花花绿绿的市场上无奇不有,人们传说在石狮除了武器买不到,其他的要什么有什么。最后,这位领导干部丢下一句话:“石狮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饭我不吃!”说罢转身就走。

窥一斑可见全豹。与此同时,一场意识形态的争论正冲击着神州大地,大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势头。有人公开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而葬送社会主义”,“一切不愿意做奴隶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前进时,有责任也有权力问一问姓‘社’姓‘资’,时刻提防不要偏离改革的方向。”

这场争论并不是空穴来风。1988年,中央出台政策取消价格双轨制,结果造成了全国抢购风潮;随后的1989年又是多事之秋,国有企业效益大面积滑坡,消费持续低迷,人心动荡;1991年,持续3年的治理整顿经济秩序让很多人对明天的发展感到困惑,终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种种批判市场行为的思潮和言论又卷土重来。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后一次关于姓“社”姓“资”的交锋,但也是形势最严峻的一次。

早就有人看石狮不顺眼,不说沸沸扬扬的商品市场,连“小政府、大社会”都被人痛批为“小政府是社会主义,大社会是资本主义”,很多参观者到石狮后总会追问:“你们有几家国有企业,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各占的比例是多少呀?”还有主流媒体记者炮制好了一组13篇专门批判石狮的文章,准备对这个小城发起最猛烈的攻击,到后来由于相关人士的意见不统一才未施行。

当时正在石狮挂职锻炼的省委办公厅年轻干部陆开锦很多年后谈起这段历史时仍不无感慨,他在当时一篇题为《论石狮姓“社”不姓“资”》的文章中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这样分析道:“石狮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来源于对一些现象的不同看法: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石狮的公有制经济比重小,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第二,石狮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各种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比较发达,价格基本放开,政府对经济的运行很少直接干预;第三,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石狮一部分企业家的财富积累确实相当迅速;第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石狮存在着走私、嫖娼、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消极现象,社会治安形势也比较严峻等等。”

随后,陆开锦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充满激情地写道:“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开始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土地上,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1987年以前,石狮还是一个农村集镇,如今已成为新兴的侨乡城市,成了祖国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人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人们感谢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勤劳致富的机会……过去很多石狮人总想离开家乡到海外谋生,但到1991年已有300多位海外华侨回来投资搞实业,其中有些就是改革开放前想方设法逃出去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此来衡量,毫无疑问,石狮也是姓‘社’不姓‘资’的。”这无疑是所有石狮人对质疑的回答。

但各种传言还是四散开来,有人说上面不允许搞私营经济了,有人半夜给市长打电话问“你是不是被撤了”,有人开始观望,停止办厂的脚步,但政府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只要我们思想不滑坡,精神不滑坡,就像很多车子来到一个大陡坡前,大车、小车、人力车爬不上去,走不动,滑下来了,路面反而宽了。这既是风险,也是机会。乡镇企业船小好掉头,我们石狮人发扬敢拼敢打敢冒险的精神,就是骑铃木加大马力也要开过去!一句话,人滑我爬,人下我上!”

早在1989年10月27日,石狮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贯彻泉州市委、市政府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此前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通知,原来挂靠集体而实际上是私营企业的通通要改过来,这对遍地是顶着“红帽子”的私营企业的石狮来说,不啻于一次釜底抽薪。

但石狮政府却对上面的政策作出了自己的解读,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通知说:“从经济发展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承认历史和现状,把治理整顿和保护积极性结合起来,采取慎重过渡办法,对一些近来发展起来的全民、集体、个体等经济成分互相渗透的混合型企业,其经济性质一时难以明确划分的可暂时维持现状;对农民股份企业、联户企业,凡属自愿联合、合股经营、共同劳动、民主管理,实行按劳分配和股金分红,在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公共积累的企业,可继续核发集体所有制(合作经营)的营业执照;对已申请开办的私营企业,不再核发集体企业的营业执照,以利于逐步理顺企业的经济性质和关系……”

不仅如此,石狮政府还从财政上筹集资金,要求银行大力支持,很快在全国刮起了一阵猛烈的商品旋风。

战役首先在大上海打响。事实上,这个时候的上海人对石狮并不感冒,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内扫黄力度的不断加大,石狮又首当其冲地成了众矢之的。一位中央领导干部在一次会议上气愤地说:“全国黄祸的源头就是石狮,如果不把这个水龙头关住,我们就让它从地图上消失!”随之,上海的一家报纸模仿《红楼梦》中焦大的口吻说:“在石狮,只有一头石狮子是干净的!”

今天的石狮人都对1989年夏天的那一场雷霆风暴般的扫黄联合行动记忆犹新。在这场风暴中,中央召开会议直指海南、广东、浙江、福建四省,而且直接点名小小的石狮,因为那时的石狮是小商品的“大本营”,滚滚“黄货”自然乘虚而入,于是有微服私访者,有媒体批判者,有突击检查者,更有公安干警突然进行的“零点行动”,直到把这片漫天的黄色烟雾打得玉宇澄清。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终于发话:“石狮市委是有水平的,政策把握得很好,扫黄取得很大成绩,出现了经济和文化两个繁荣。该扫的扫掉了,又保持了繁荣。”他明确表态:“石狮是社会主义的石狮”,并且为石狮题词“总结经验,求实进取”,才算是为石狮摘了“帽子”。

有意思的是,就在石狮政府全体总动员一次次打击“黄潮”的时候,一位碰巧到石狮为刚刚创办的经济法专业函授班开课的复旦大学教授,却看到当地人把学习班挤得水泄不通,这是他在大城市都不曾遇到过的场景,望着这些“如饥似渴”的农民,他不禁感慨道:“人人都说石狮人只会赚钱,不愿读书,谁知完全相反,如果石狮的农民企业家都掌握了法律,那不是更‘可怕’吗?”一位前苏联的工业集团代表来到这里也大开眼界,羡慕地说:“只要搬一条街去莫斯科就够了!”

但石狮人琢磨的却是怎么把自己的商品搬到上海滩最旺的第一百货商店,虽然那个时候的石狮正受“黄源”之累,而且上海“一百”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正如日中天,凡是去上海的人必去南京路,去南京路的必逛“一百”,能摆上“一百”柜台的自然都是国货精品,哪里能轮到石狮的商品呢?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试试,虽然眼下自己的名声不太好,但当得知“一百”正准备开张旁边的新大楼时,石狮人还是眼睛一亮,计上心来,来了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石狮人似乎从来不缺乏商品策划营销能力,就跟他们打鱼种地一样,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首先他们邀请“一百”的一行人到石狮参观,进行了一番“理论联系实际”的现身说法,一直存有疑虑的上海人看完后觉得有“名堂”可搞。随后石狮政府出面,郑重其事地与对方签下商业活动的协议书,并承诺负责本次博览会的会议费用、新闻发布会招待费用,预计4万元,于展销前一次汇入对方的银行账号。目的是通过这次展销,使上海人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对石狮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了解石狮,并使双方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体现这次活动的高度,石狮人将其命名为“闽南侨乡石狮市名优产品博览会”,协议签订之后,他们马上拜会长期在上海活动的600多个泉州籍老乡,并想尽办法把请柬送进了上海市委办公厅,结果戏还没开场,上海的政府部门都知道了这次博览会。实际上想不知道也不行。

随后,石狮人发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新闻攻势。市长带队在“一百”召开隆重的新闻发布会,谦虚地向新闻界表明此次来是请大家检验石狮产品是真是假,是好是坏,“一百”的当家人也不失时机地拍胸脯保证,这次前来参展的48家企业的200多种产品的1000多个品种都经过了严格把关。而且石狮人早已为媒体备好了宣传的猛料,一连串题为《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生产石狮经济稳步健康发展——300多种新产品远销32个国家地区》、《扫掉了垃圾,繁荣了经济——“闽南明珠”石狮更放异彩》的大篇幅文章扑面而来,当地媒体的整版大幅广告纷纷用大号的铅字注明:此次博览会的主办单位是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政府和上海第一百货商店。

参展企业也没闲着,他们细心地把所有企业的名字一行行打在报纸广告上,而且动情地喊出两句话:不愁货比货,更愿心贴心。同时把最新潮的产品紧急空运到上海,只等着“请君入瓮,聚而歼之”了。

石狮人的能量借此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展示。谁也没想到,开幕当天,时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先生也大驾光临,并亲自剪彩,这还不够,他们又请来了上海最著名的女知识分子,石狮人的亲老乡——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出席“乡亲恳谈会”,上海市委书记兼宣传部长陈至立第二天还专门接见了石狮政府班子,后来还特意带着女儿到展厅买了一条“闽狮”牌牛仔裤。

1990年4月4~9日的上海是属于石狮的,连“一百”的人都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感到不可思议。当地电视一台、电视二台、《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毫不喘气地发布着此次博览会的盛况,就连福建省驻沪办、泉州市政府驻沪联络处的各路人马也与石狮人一起忙活着,石狮企业家们更是在政府的带领下全力以赴,极尽产品营销之能事,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

今天看来,石狮人不仅把一次普通的商品展销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节日,而且借此彻底改变了世人对自己的负面印象。与其说这是一次商品展销,不如说是石狮最早、最空前的一次城市营销,无论是营销策划,还是公关整合、媒体引爆,都在短短6天之内被运用得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