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杨紫明的理解,一个时装设计师本来就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朋友们常说他是“全球通”,从乒乓球到高尔夫,只要是球类,他都充满兴趣。如果有机会,他也会驾驶游艇在大海上撒欢,“很难想象一个天天挤公共汽车的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贵族生活的人能设计出为主流人群服务的服装。”杨紫明笑着说,“只有对美好的生活有充分的体验,才会有真正的设计师。”
从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我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杨紫明这一代与父辈们的截然不同之处:他们不再只是拼命地干活,开始注重生活品位。更幸运的是,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的梦想通过时尚的方式与现实对接;在打拼世界的过程中,这些年轻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外界的洗礼,而脚下的这块土壤又不断滋润着他们的灵感。可以说,如果没有家庭和石狮的熏陶,不会有今天的杨紫明,但就是这个孩子日后又为家乡的服装事业抹上了一层亮色,这也许正是时代的魅力吧。
当我们问起杨紫明未来的抱负时,他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我的设计不是要进博物馆,而是要进入市场,只有让外国人花钱买中国的品牌,那才叫真正的征服。”而他对设计师的解释也更加具体,“在西方,大牌设计师是很受人尊重的,也许今天的我们每办一次时装发布会还需要邀请明星们来捧场,但总有一天,这些明星们会以能参加我们的发布会而感到受宠若惊。”
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野心,但听起来已不再唐突,因为我们知道,对于一颗年轻的心来说,青春和野心往往会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行。我们大可不必为他们担心,更何况他们的世界才刚刚到来。
如果说杨紫明像是活跃在中国时尚舞台上的拳击手,那么在互联网的丛林里,下面的这位年轻人则更像是一个老练的猎人。与早期的杨紫明一样,家乡人对蔡文胜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只知道石狮好像是有一个搞网络的,而且听说在北京还做得不错,但蔡文胜谈起家乡时却不时真情流露。
能见到蔡文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已投入到打造自己的互联网王国了。他喜欢在晚上工作,那时效率最高,当大多数人都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他的商业灵感常常会迸出火花。作为网络界的风云人物,他已经习惯了应付各种媒体,就在我们发出约请的时候,他刚刚对付完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针对他5年前创办的一个网站的收购。关于这场收购的传闻,相关人士已经猜测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每次都听到蔡文胜公开表示“对方的出价太低了”,给人的印象是“买的总没有卖的精”。终于,当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听说我们不是来报道他而是来写石狮时,他就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从北京飞来,两个小时后又赶往厦门去了。
在此我们不想过多渲染蔡文胜的网络传奇,只要是会用互联网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出他的大把故事,凡是有志于进军互联网领域的青年经常拿他做榜样,把他奉为草根阶层的代表。但在这里我们只想讲述他的成功与石狮这方水土的关系,实际上,这是一个闽商青年在新经济领域应有的传奇。
一提起互联网,人们往往会想起海归青年的形象,他们往往出身于国外名牌院校,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要么就是天生的技术狂,而且同样有着完整的教育背景。总之,他们虽然年轻,但一直与时俱进,而且大多有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否则难以想象他们能跟着世界经济的脚步同舞。
但蔡文胜却是一个另类。高一的时候,他的学生时代就结束了,他大概是互联网风云人物中学历水平最低的人之一,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在互联网经济掀起第一个高潮的1999年,他还没碰过电脑,其后当他决定试水的时候,光学打字就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到现在他对技术也几乎还是一窍不通。而且他的运气也不好,第一笔投资很快就随着互联网低潮的到来而打了水漂。
人们常常赞美互联网是一个不断造就传奇的地方,正是因为一个个知识英雄被媒体推上偶像的巅峰,才使得后来的创业者有足够的自信效仿他们的成功。但通过蔡文胜的故事我们意识到,有时候所谓的传奇只有一次,当有人循着传奇的脚印追来时,常常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传奇背后人的因素;当他们沉迷于前者的故事时,其实已经离成功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在进入互联网行业前,蔡文胜曾经在石狮跟着家里人做了8年的服装生意,他那时候每天所重复的事情就是看着一件件衣服怎样变成钞票,身边像他这样弃学从商的青少年比比皆是。也就是说,蔡文胜在市场中度过了人生中性格发育最快的一段时间,他的教育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每天呼吸的空气。也许是因为大人们的生意做得不错,20出头的他总是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终于有一天,他厌倦了这种跟在别人屁股背后搞服装生意的日子,决定到菲律宾去看一看。
蔡文胜的传奇是从1999年一次回家探亲开始的。在从菲律宾路经香港的时候,他随手买了一笔盈科公司的股票,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因为有了互联网概念正被人们炒得热火朝天,最初的股价只有1毛钱,蔡文胜吃进时是5.8港元,最高峰时曾涨到28港元,看来这笔投资是稳赚了。回到家乡后,他打算把盈科的股票抛掉,于是朋友帮他在互联网上顺利地完成了交易。
这大概是蔡文胜第一次间接接触互联网,但却无比直观地告诉了他这种新兴事物的好处,他不觉眼前一亮,平时不怎么看书的他突然开始关心起互联网来了。第二年的4月16日,他第一次买了台家用电脑,开始正式进入互联网的研究阶段。有一天,他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个美国人把他自己注册的网络域名卖了750万美元,而当初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他彻底着魔了,就好像一个正准备闯荡世界的人突然听说有个地方发现了金矿,于是还来不及想明白就直奔而去了。
“如果投入1块能赚10块,我不会感兴趣,但如果投入1块能赚100块、200块,甚至更多,那我一定要试一试,这就是石狮人的特点。”谈起往事,坐在我们面前的蔡文胜一脸轻松。
接下来蔡文胜所有成功的环节都充分体现出了石狮人的商业本色。首先,他有一个狂热的发财梦,当他一旦盯上一件事就会将每一根神经都投入梦想中去;其次,他总是能找到接近市场的最短距离,这几乎是一种本能。此外更重要的是,他随时做好了惨败的准备,直到铁树开花。
网络域名投资看起来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它的奥妙在于每个想通过互联网吸引眼球的人都必须在网络上申请注册一个永久地址,越好记越好,于是那些最容易被想到的域名就有了空前的商业价值。常常有人发现,当他终于想好了自己的网络地址时,却已经有人抢先注册了,如果他不甘心而且有实力就会购买自己需要的域名,这个时候抢先注册者获取超额回报的机会就来了。
但在当时的中国,与蔡文胜一起做着域名发财梦的人如过江之鲫,谁都想一夜跃龙门,每个竞争者都是聪明的敌人。实际上,决定这场竞争胜负的关键已不在于谁能想出具有商业价值的域名,而在于谁的商业功夫最硬,谁的行动能力最强,谁最善于捕捉机会,谁最坚信出发时的梦想。
蔡文胜很快发起了攻击,他一口气把中国所有的县都按其拼音注册了域名,并且注册了所有他看好的域名,但随着2000年互联网低潮的到来,“渔夫”们终于发现域名投资的泡沫破灭了,很多人就此偃旗息鼓。此时的蔡文胜却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人常常把注册好的域名给忘了,按照注册的规则,域名像商标一样有定期失效的一天,如果拥有者不能在第一时间续注,就有可能拱手送人。
如果在战争年代,蔡文胜一定是个优秀的狙击手,他瞄准那些有“钱途”的域名,耐心地等待着失效一刻的到来。为了淘汰同样的竞争者,他找来技术人员实现了一秒钟能重复注册上千次的可能;同时为了抢速度,他把自己的主场搬到了上海,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与美国服务器的差距;而且他又发现了个窍门,注册时尽可能用最简省的字节容量来代替注册者的基本信息,成功后再恢复。就这样,蔡文胜在最后具有决定性的环节上用尽心力打压对手,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情是,就连财大气粗的联想集团有一天都发现自己花大价钱投资的网站被蔡文胜抢注了,一时怒不可遏要讨回公道,此时的他们似乎已经忘了,互联网的魔力就在于,有时候一个人能战胜一群人。最后蔡文胜笑着把战利品送还给联想,从此他也名噪江湖。
蔡文胜之所以如此大方,是因为当时他已经把心思用到了国内为数不多的上网导航网站上,在这个“行道”上他同样是后来者。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琢磨着一个简单的问题:既然以后的人们都离不开网络,但中国的国情是很多人不会上网,他们不擅长英文,甚至跟自己一样不会打字,那么如果能有一个最直白的网页能引导他们直接进入他们想去的网站,有了流量,还愁没有商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