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方圆之道
3460500000023

第23章 理方事圆:变通是领导者不可不知的处世之道(2)

汉十二年,高祖病重,更想更换太子。张良去劝说,但没有起作用。太傅叔孙通讲了一套古今的大道理,并以死相争,高祖假意答允,但心里却仍旧想换。

一天,高祖到了燕地,摆下酒席,太子陪坐。太子身后有四个人陪伴着,都八十多岁的年纪,胡子眉毛一片洁白。

于是,皇上奇怪地问:“这几个人是谁呀?”四个人就上前应对,他们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大惊:“我一连几年都请你们来,你们一直躲着我,为什么现在跟随我儿?”

四个人都说:“陛下总是爱骂人,我们不愿受辱。听人说太子仁爱忠孝,对士人又很尊重,天下人没有不愿伸长脖子,为太子而死的,所以我们出来辅助太子。”

四人敬完酒,就都出去了。刘邦目送他们,叹了口气说:“羽翼已成,难以动摇了。”

太子没有被更换,全是凭着这四个人的力量。

更换太子,从今天的角度看很难说是否正确,刘盈上台后被吕后篡权,吕后和她的家族一直把持朝政十一年,后来闹了大乱子,差一点把汉朝的江山掀翻了;要是如意当了皇帝,最坏也不过是这样的结果。刘邦不想让刘盈接替自己,除了宠爱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外,恐怕也是不愿让生性残忍的吕后有机会把持朝政。当然,就事论事,在说服刘邦、保住太子的问题上,张良做得非常巧妙。他也当面劝谏,但适可而止,因为他知道这种事情不是凭口舌之利可以做到的。惟一可行的就是加固太子的地位。有贤人来支持他,并说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而死,不能不使汉高祖心动。如果换掉太子,真的天下大乱,这是刘邦绝不愿看到的。作为统治者,江山总是重于亲情。张良的计策也算是釜底抽薪之计吧,在太子锅下面加了把火,就等于在戚夫人的锅下撤了把火。

现实中的问题总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以不变的眼光看问题,做起事来往往一条道跑到黑。实际上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难题,角度一变、思路一变也就迎刃而解了。

4.以迂为直是必要的成事通道

领导者欲成事,要善于寓智于平常之中,把变招掩盖在不变之下,使人察觉不到他的智算。一位古人曾说:“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此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朝时,雄州刺史李允则一直愁眉不展。辽人在城外虎视眈眈,缄池又年久失修,特别是原来的瓮城,现在显得十分狭窄。不修,将来一旦有战事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修吧,辽人会以为宋军在备战。本来朝廷刚刚与辽人讲和,和平来得不易,辽人会抓住这一点,乘机寻衅闹事,甚至会使战事重开。

他一个人出去散步,边走边想心事。当地百姓都知道刺史大人没有架子,爱在街上和百姓聊聊天,了解一些民情。他问当地人:

“最近日子过得怎么样?”

见刺史大人问,百姓连忙答道:

“还好。现在不打仗了,可以安心做些生计。”“有什么不顺心的吗?”刺史问。

“没有。就是城北的小偷多些,上次……”

李允则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回到府衙,下令在北城门外的东岳祠造个大大的香炉,还有其他的供器。

造好的那天,李允则又叮嘱道:

“现在是太平盛世,要弄得热闹些。”

于是,官府雇了一些吹鼓手,在城里大吹大擂,人们都挤在道路两旁看热闹,进香的人也忙着向祠里敬献金银布帛。手下人问刺史:

“大人,人多事杂,是不是要加强一下人手,防备一下盗贼?”李允则却说:

“不必了,我自有分晓。”

第二天,就有人来报,东岳祠里新造的器物竟然被贼人偷走了。这还了得!刺史大人下令各处张榜,捉拿盗贼,弄得满城风雨。但不知为什么,刺史这次办事,是雷声大,雨点小。半个月过去了,居然连个盗贼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为什么抓不到贼人呢?刺史有话说,他说贼人是从北面来的,偷了东西,当然跑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抓贼,而是防贼。他下令在城北再修一道城墙,来防备盗贼。

辽人开始见宋人在修建城墙,很慌,仔细打探,原来是防贼的,就感到好笑:

“光靠修墙就能防贼吗?笑话!”这样,他们就不再在意了。

城墙修好了,城壕也疏浚了,还筑起了月堤。三月三日禊日的那天,李刺史召集大家在界河举行划船比赛,还请北边的辽人来观礼。辽人看得有趣,却不知道李大人是以此来练习水战。州北边原来有很多陷马坑,城下还有哨楼,可以望到十里以外。李允则说:

“辽国和我们已经讲和了,留它何用?”

就叫人把哨楼拆掉,把陷马坑填平,改为军兵的菜园。

他还命人修复水井,开通沟渠,开垦菜地,修筑短墙纵横于其中。还种上荆棘,使这块地方更加难以通行。然后又整治大街小巷,把佛塔迁到北面,州里的百姓早晚登塔,可以望到三十里以外。李允则还下令凡有空地,一律种上榆树。久而久之,榆树长满了塞下。

看着城里城外的榆树,李允则的部下说:

“大人,现在盖起房子,百姓就不用愁木料了。”李允则笑了笑:

“这样做是使这里适于步战,而不利于骑兵交战,哪里只是为了多些建房子的木材?”

李允则办事不讲排场,常常走出官衙和老百姓聊天,以此掌握民情。在雄州当刺史时,一次抓住了一个契丹间谍。李允则给他松绑,间谍对李允则说,是辽国国王在要他来刺探粮食兵马等情报的,把刺探得来的数字告诉了李允则。李允则说,这情报不准,就叫官吏把账本拿出来给间谍看,还赏给间谍很多钱。过了几天,间谍又来了,他不但没有把宋朝的情报交上去,反而带来了契丹的情报。

李允则有远见,他的远见在于他意识到宋国和契丹之间的战争难以避免。宋朝汲取了唐代的教训,不再让藩镇坐大,但却由此削弱了边防的力量。而契丹作为游牧民族,一直对富庶的中原怀有企图,因此加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你的防守能力不断加强,才会消除对方进犯的念头。但李允则同样意识到,在这种情势下,双方都极为敏感,一点稍稍过分的举动就会重新燃起战火,会适得其反。

也就是说,既要加强防备,又不能让对方有所怀疑,于是李允则就借防盗、赛船等正当的借口来筑墙、练兵,还以拆了用来望的哨楼、平了陷马坑来表示对辽方不加设防,但迁到北边的佛塔看得比望的哨楼要远得多。种树之类的事也是为了使骑兵的活动不便:游牧民族都是擅长骑射的。

巧借其他活动而达到军事目的,又小心地维系了双方脆弱的和平,李允则真正是费煞了苦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笔直的,精明的人在于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运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十分讲究迂回的手段。特别是在与强劲的对手交锋时,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与否,往往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

5.面临变故应该“稳”字当先

古人云:“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也就是说,领导者面临变故,要稳字当先。所谓稳,也就是稳住心神、稳住阵脚,在此基础上再图良策。

滑州县令张佳胤处理完公务,端起一杯清茶,刚刚喝了一口,就看见两个人大摇大摆闯了进来。

这两个人身穿官服,走到堂前,见张佳胤端坐不动,就喝道:“你一个小小的县官,竟连朝廷的使者都不放在眼里吗?”

张佳胤听他们这样说,稍稍动容,就离开座位,迎接他俩。一个“使者”说:

“我们带来了朝廷的圣旨,快些准备接旨!”张县令一边吩咐人准备香案,一边问:

“这圣旨是对我下的吗?”

另一个“使者”附在他的耳边,小声说:“不是对你的,是在没收耿主事的家产。”

当时滑县有耿随朝任所,因草场失火入狱。张县令心里感到很疑惑,就把二人请入后堂,想问个明白。

谁知到了后堂,一个人捉住张佳胤的手,把他推到墙上,另一人笑着对他说:

“你不知道我们是谁吧?我们是被通缉的大盗,我叫任敬,我的那位兄弟叫高章。”

张县令说:

“青天白日,你们胆大包天,竟敢劫持本县。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任敬说:

“我们听说你库里有一万两黄金,想请你借我们兄弟一些。”说着,他们同时拔出匕首,放在张佳胤的脖子上。

张佳胤神色自若,对他们说:

“你们图的是财,而不是想要命。我再笨,也不会为了舍不得钱而赔上一条命。你们不拔刀,我一个懦夫,又能把你们怎么样?再说,你们既然自称是朝廷派来的,为什么轻易暴露本来面目?要是被人看见了,声张出去,士兵把这里围上,对你们可是不利啊。”

两位大盗听他说得在理,就各自收起匕首:“那么,就请知县大人快些拿黄金来。”

张佳胤皱着眉头说:“滑县是个小县,府库哪有那么多金银?”任敬拿出一封信,照上面说的库中存银的数目念了一遍。张县令不再争辩,只是反复和他们商量,要他们不要取得过多,以免连累自己这个县官。

任敬说:“我们一共有五个兄弟。这样吧,看在你这个县太爷的面上,每人一千两,你交出五千两,就放了你。不交,就拿命来!”

张佳胤说:“就算我给你五千两,但你们两个人的钱袋能装得下吗?你们又有什么办法走出我这个官舍呢?”

高章说:“你的担心还挺有道理。不过,你得给我们准备一辆车,把银子装在车上,仍旧给你戴上刑具,就说朝廷有旨,因为你与耿主事一案有关,把你押赴京城,不许别人跟随。等我们和同伴会合后,就放你回来。那时,咱们是井水不犯河水了。”

张佳胤点点头:“这主意不错。不过你们押着我白天行走,县城里的人必然会拦阻,问这问那,一旦暴露了,你们杀了我,对你们有什么好处?杀了县令,朝廷一定会严加追究的。晚上走就安全得多。”

两位大盗连声说:“不错,就按你说的办!”

张佳胤又说:“我做好人做到底。再给你们出个主意。府库里的银子都有记号,很容易认出来,那样对你们很不利。这样吧,县里有很多大户人家,由我出面,向他们借五千两。这样,既不连累我这个县官,你们也可以高枕无忧,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大盗连声称赞:“到底是当官的,想得就是周到。你要是入草,我们会大发利市的。”

张佳胤微笑说:“我哪里能和你们比?现在我就去办这件事。”于是,他写了份公文,要县吏刘相来见。

刘相是很有心计的人。他匆匆赶来,张县令说:“这两位大人是从京城来的。本来因为那桩案子的事,要抓我进京,多亏两位大人说了好话,摆平了这件事。现在我要出五千两银子表示一下谢意。”

刘县吏吃了一惊:“老爷,一时间哪能筹到这些银子?”

张佳胤偷偷踩了一下他的脚,说道:“这点事都办不了,平时白拿俸禄了!我知道县里有几家富户,他们都欠我的情,你去找他们,就说我有急用,他们岂有不借的道理?”

说着,他提笔写了九个名字在上面,后面又分别注上每人出多少两,加起来正好是五千两。

两个大盗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怕里面有鬼。但看到一切都很正常,就放了心。刘相看了九个名字,却心领神会,原来这都是县里能干的捕快。他赶出去,去找这些人。

张佳胤又命人备下酒菜,款待客人。他自己先吃先喝,为的是不让他们疑心。他还不停地对他们说:“酒喝多了会误事,二位请适量。”

两位大盗对张佳胤已完全放心。他们说:“你对我们兄弟真好。以后我们发了财,忘不了你。”

这时,刘相找来的九个人,都穿上了鲜艳的衣服,捧着银子走了进来。

“回大人,小人依照你的吩咐,把事情办好了。”

张县令点点头,说:“你们今天借给我的,我一定还。不过要先过过秤,看看够不够分量。”

他叫人捧出秤来,小心地秤着银两。高章见人多,始终不离开张县令的左右。张佳胤就对高章说:“你代我秤一秤吧。”高章接过秤砣,几个人捧着银子走上前来。张佳胤乘机闪到一边,高叫:“捉拿盗贼!”

任敬扑过去抓张佳胤,没有抓到,见大势已去,就把匕首刺向自己的心脏。高章想要逃走,被几个人牢牢拿住。

张县令升堂审讯,追问同伙。严刑之下,高章只好供出了另外三个人。张县令请有关方面通缉追捕,不久,他们全部落网,被绳之以法。

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张县令准确地把握住了盗贼的心理:他们图财,而不想害命。其次,他刻意不去激化矛盾,防止狗急跳墙,而是体贴入微,顺着盗贼的心理来提出自己的办法。由于他表面上是处处为盗贼着想,他的办法看上去又确实对盗贼有利,盗贼就一步步地中了他的圈套。

设置任何计谋,应该把握对方的心理,同时要不露痕迹,见机行事。不然,就会弄巧成拙的。

这是一种叫做假痴不颠的领导应变术。当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以掩饰自己的企图,避免对方对自己警惕和陷害,以敛翼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