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方圆之道
3460500000033

第33章 己方人圆:会用人的领导才是最有智慧的领导(2)

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

五丈河因被泥淤、水少而不利舟行,而且只将河中淤泥挖出是不行的,也必须有能注入之水,于是为五丈河找水一时成为关键。陈承昭受命于太祖,仍是察地形、导水源,以广阔五丈河之水。

经过实地勘察,陈承昭发现在汴京东面,荥阳虽有汴河水东流,但还有两条北流而无益的河,白白流入黄河。这两条河一条是京水(可能是今须水)。在春秋时,郑国北部有个地区叫京,郑庄公曾封其弟弟段于此。段当时在京地建了一座国都,而且有条水从城旁过,便是京水。另一条河为索河,北流于大索城(今莱阳市)。经实地勘察,陈承昭认为京、索二水都可以引来注入五丈河。因此赵匡胤决定,自荥阳向东开渠百余里至汴京,将京、索二水东引入汴京城西,架流过汴河,向东注入五丈河。自此五丈河水满,又将水东北流向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赵匡胤欲平南唐,却忌江南水军之利。正没有办法时,陈承昭便建议宋国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师。于是在京城朱明门外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练水军。宋国既有水军,水又能通汇江淮,使得南唐便很容易被平定。

这都是缘于赵匡胤用人之功。

俗话说:能者多劳。陈承昭既能治水,赵匡胤继续乐而用之。他不仅使陈承昭疏河通漕,而且又派他治理黄河。赵匡胤在位期间,黄河屡屡决口为害。他思图治理黄河之计,说:“近者澶等数州霖雨降,洪河为患,朕以屡经决溢,重困黎元(百姓),每阅前书,详究经读。至若夏后所载,但言导河至海,随山浚川,未尝闻力制湍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堙塞故道(黄河最早在荥泽北流河北人海,公元前601年改道,由浚县东北行历河北、山东至天津人海),小以妨大,利而害公,九河之制(上古大禹导河,北播九条河入于海)遂隳,历代之患弗弭。”

有感于黄河之患代有发生,赵匡胤无奈,每有黄河水患,就派陈承昭去修治河堤,承担治河之责。陈承昭也不负宋太祖之望,在黄河两岸广植根系较密的榆树,以防黄河决堤。

陈承昭是能人还是庸才?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即为干才,这就是以能力与位置相结合而用人的奥妙。

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的,惟其如此,在以方圆之道用人的领导人眼里,世上没有不可用之人。死盯一个人的短处,他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领导者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己方”),才能把一个人的长处充分挖掘出来(“人圆”)。

4.领导者要具有发掘人才潜能的本事

一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到底能干成个什么样子,恐怕他本人也未必能十分清楚。领导者用人讲究贵在知人,是因为用人者在知人的基础上用人,可以把人才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潘美是后周的客省使,掌朝中国信、使见、办实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贡献之仪,是一个地道的文官。因陈桥兵变时受派去见后周执政大臣,为使兵变和平进展出了力,功不可没,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潘美自然也得到了福禄与地位。

宋国统一荆湖后,赵匡胤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从此潘美以文改武,成为宋朝的将士。他不甘于默默无闻,总想在赵匡胤的统一大业中建立功勋,积极主动地做了一些被赵匡胤赞许的事。

潘美所任的潭州,南部因与南汉割据政相接,潘美曾请命攻取南汉在湖南的统治区域,得到赵匡胤的允许。他遂率兵攻取南汉统治的郴州(今湖南省东南),杀其刺史及招讨使等南汉官员。南汉王刘怅见宋国夺取了郴州,慌忙任命内常侍邵廷为招讨使,率大军抗御宋军。他们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准备与宋军抗衡。

潘美懂兵法,面对南汉的抵抗,不再采取新的攻势,而与南汉军冷战对抗。他知刘怅信宠宦官、疑文臣武将而对之大行杀戮之弊,就暗地里派人去南汉,用匿名的方法打小报告,告发邵廷暗藏异心,试图谋反。刘怅果然中计,遣使赐邵廷自尽,军事威胁顿释。孙子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潘美以离间兵法,智杀南汉大将,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为贺州(今广西贺县)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统朗州、道州、潭州等处兵马,大举伐汉。潘美正欲建功立业,闻命而行,统兵对南汉发动进攻。正所谓“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潘美不负皇上之命,统三州兵马,连下贺、昭、桂。连四州,直逼韶州。南汉王刘怅得知宋军攻下属于南汉的湖南地带,反而对臣下说:“宋军不过是夺回昭、桂、连、贺四州,他们只有几州兵力,哪敢南下呢。”

潘美在战略上蔑视南汉政权,信心十足,因而对南汉的抵抗不放心上。他率军长驱直入,再次摆出攻取韶州的架式,逼敌决战。果然刘怅急令国中的精锐军马全部出发,遣都统李承渥为元帅,令其死守韶州。一个“死”字足可见出其乏善可陈。专制统治者往往视人的生命为儿戏,动辄便以“死守”、“死拼”、“拼死一搏”来要求下级将士牺牲性命,可见内心残忍的一面,刘怅的南汉政权就是如此。

宋军与南汉军在韶州城北对垒。南汉军搬出象阵对付宋军。潘美早知南汉有这种战法,见南汉果出象阵,于是命众将士强弓射箭,箭如雨注,南汉象阵瓦解,象群返窜,南汉军自相践踏,宋军乘势冲锋,大败南汉军,占领了韶州。

韶州一失,广州便无险可守。潘美率兵一鼓作气,进至马径,于双女山下立营,此处已距广州城仅十里。刘怅见大势已去,试图从海上逃命,不料宦官和他的卫士抢先一步盗船遁去,使得刘怅欲逃不能。潘美见南汉并不组织军队来抵抗,广州城外只有些竹木栏为障,乘夜派人将竹木栅栏放火烧掉,然后挥师直捣广州,宋朝遂统一了南汉。

《兵法》曰:“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由此而观潘美,他以三州之兵,孤军深入,拔城隳国,统一南汉,仅用百日。

平定南汉后,潘美驻军于广州。他详细地调查民俗民风,具体地了解南汉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实地向朝廷反映情况,以便赵匡胤作出决策,颁布有利于民的诏令。后来,赵匡胤统一南唐时,又命潘美为都监,配合主帅曹彬完成了以不杀而使南唐归顺的使命。

赵匡胤在位期间,潘美一直受到器重,可以说是宋朝在军事上的倚重大臣。潘美本是一介文士,赵匡胤发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先是任命他为潭州防御使,而后又任他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置,担任征讨南汉的主将,后来又为征讨南唐的副帅。在官衔上,潘美同曹彬一样是宣徽南院使,并无厚薄,可见君臣之谊。

可以说,正是赵匡胤的“发现”,使潘美这块埋在土中的金子发出了夺目的光彩。而这发现无疑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的。

一个“知”字,正是方与圆的集中体现。知人才能善任,不知人无法用对人,但是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领导者做到知人又谈何容易,必须以主动性和公正性为前提。同时,一个人的能力和表现又是多方面的,如何据其所知正确地判断和使用一个人,则体现了领导者用人以圆的本领。

5.特殊情况下对人才要特殊对待

破格用人是用人者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采取的变通措施。领导者应该是个善于变通的人,应该在沉稳中也继承所有高明用人者的变通思维和手段。

仍以康熙开设博学鸿儒科取士为例。十八年三月初一日,康熙钦试内外诸臣荐举博学鸿儒一百四十三人于体仁阁。试题二道《璇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试毕,吏部收卷,翰林院总封,进呈皇帝。次日,康熙至霸州,携诸卷亲阅,后交阅卷官大学士李蔚、杜立德、冯溥和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公阅,并商议录取人选。康熙经过精心考虑,凡在所必取之人,即使做诗出了韵,或用语犯了违碍,一律曲加通融,不做计较多。浙江萧山毛奇龄卷中有“天倾于北,岂炼石之可补”语,康熙未挑剔其政治含意,仅问“娲皇补天事信乎?”溥答:“赋主铺张,古籍宜可用。”于是毛被取中。无锡布衣严绳孙,系明朝尚书严一鹏之孙,试日借口目疾,仅赋一诗。最后取中一等彭孙迂等二十名,二等李来泰等三十名,一时名儒秀彦多与其选。

入选之博学鸿儒,经过反复商酌,最后决定从优俱以翰林用,根据其现任、候补、已仕、未仁等情况,分别授予侍诚、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另据康熙谕旨,在与试未中者间,择年高之布衣处士陕西孙枝蔚等七人,及来京后因年老未与御试的太原傅山、定兴杜越,亦特旨:“俱着授内阁中书”,以宠其行。

因为参试者本来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所以康熙无限放宽要求,务以将这些人才一网打尽为念。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也素以不拘一格而著称于世。东汉以来,选拔官吏的权力为豪强世族把持,用有只重门第、“德行”,不重视真才实学。曹操置东汉以来的选举标准于不顾,再三颁布求贤令,宣称要“不拘微贱”,“明扬仄陋,唯才是举”。要求有关官吏“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对那些即使不懂儒术的“文俗之吏”,甚至“不仁”、“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要大胆起用。在实践中,曹操也是坚决贯彻“惟才是举”的用人路线的,他十分注意从基础或实际斗争中发现和提拔人才,特别是出身微贱而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担任要职,参与军政大事。荀,仅为小小县令,但他才智过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后,曹操大喜,说:“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得到谋臣张良,并立刻委托为司马,参与军机要事。这年荀仅29岁。在曹操的统一战争中,荀果然不负所望,多次出奇谋,献良策,成为曹操信赖的良佐,还有许多文臣武将,诸如郭嘉、荀攸、杜袭、赵俨、满宠、贾诩、刘放、孙资、于进、乐进等,或出身贱微,或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发现并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曹操同时期的名相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不拘一格、人尽其才地选拔官吏,只要有真才实学,便委以重任。他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西汉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权者能任用贤臣,疏远小人;而东汉后期之所以衰亡,是由于当权者排斥贤人,重用佞幸。因而他用人不重门第、地位,不拘资历、亲疏,而是任人惟贤、惟才。他说:“柱以直木为竖,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异,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悌,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或有忠质于君,朋党相谗。”对于上述隐埋在民间或基层的贤能之上,他主张要尽量选拔录用。

诸葛亮在实践中也确实提拔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士。李严为犍为太守时,其属下一小吏名为杨洪,为人刚直不阿,处世沉稳有方,曾因劝谏李严受到诸葛亮的注意。刘备与曹操争汉中,急书发兵,诸葛亮询问杨洪,杨洪果断地答道:“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认为杨洪的看法很有见地,而且具有清晰的战略头脑,可以委以一方重任。于是先让他代理蜀郡太守,以试其实际才能,结果“众事皆办”,政绩斐然,便予以正式任命。不久,又提拔他为益中治中从事。

诸葛亮北伐前,曾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费讳、向宠、郭攸之等人,以主持后方的军政事务。其中蒋琬本是一州中负责文书缮写起草诸事的书佐,随刘备入蜀后被任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诸葛亮因游观奄路经广都(今四川成都南),见蒋琬众事不理,又沉醉不醒,刘备大怒,欲杀之。诸葛亮见蒋琬不事逢迎,不同流俗,心中很是欣赏,便向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听了此番话,只好作罢,但免了蒋琬的官职。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治事,遂辟用蒋琬为丞相府东曹掾,后又升之为长史,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诸葛亮数年南征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致使诸葛亮高度推赞他“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工业者也”。并向后主保举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向宠,原来只不过是一牙门偏将,夷陵之战时,刘备大败于吴将陆逊,各部军队损失惨重,而向宠由于沉稳冷静,指挥得当,结果只有他的营垒完好无损,军队临危不乱。诸葛亮经过考察,认为他品德优良,办事公允,又通晓军事,可以委以重任,故封之为都亭侯,升为参军,北伐时,将后方的军务完全交付给向宠。

诸葛亮任人唯贤,使其文臣武将都能“尽其器能”,屡立功勋,为蜀汉政权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