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方圆之道
3460500000041

第41章 亦方亦圆:领导智慧的至高境界是拆除方与圆的界限(4)

司马懿生于弱肉强食的时代,立身于相互倾轧的朝廷,因而使他的警觉和疑忌发展到如狼之顾的奇特程度。在曹操死后,他的显赫地位巩固之后,仍无丝毫松懈。当他征辽东灭公孙渊凯旋回来时,有兵不胜寒冷,乞求襦衣,他不答应,对人说:“襦衣是国家的,我作臣子的,不能赏与别人,换取感激。”他十分注意避嫌,以至于宁愿士兵受冻也不自作主张发冬衣。他在晚年,功望日盛恭谦愈甚。他经常告诫子弟:“道家忌盛满,四时有推移。我家有如此权势,只有损之也许可以免祸。”这种谦卑的言行,正是他“狼顾”般警觉的又一体现。

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公元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发兵叛魏,并自称燕王。238年正月,司马懿受诏率师伐辽。魏军很快就拿下襄平,斩了公孙渊。接着司马懿班师回朝。正在途中,三日内,连接五封诏书。等司马懿赶回京城,魏明帝已气息奄奄了,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将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于他。司马懿痛哭流涕,受遗命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即日明帝故去。

曹爽是曹魏宗室,外露骄横,内含怯懦,而且华而不实,这就给司马懿造成了机会。

两位辅政大臣,司马懿德高望重,曹爽则年轻浮躁。辅政过程中,二人不断发生矛盾,使曹爽对司马懿非常忌恨。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京城重要官职,而这些人大多是京城名流,外表风度翩翩,但不具实际政治才能。向来政治家引纳名流,主要是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让他们真正参政。曹爽却不懂此道,结果只是加快了自己的灭亡。

这些人意识到司马懿的才干和资历远非他们可比,便想尽方法排挤他,于是由曹爽奏告小皇帝,说司马懿德高望重,官位却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应将他升为大司马。朝臣聚议,以为前几位大司马都死在任上,不太吉利,最后定为太傅。然后借口太傅位高,命尚书省凡事须先奏告自己,大权遂为其专。

在正始初的几年中,曹爽急于安插亲信掌握京城兵权,司马懿则率兵同东吴打了几仗,名声大噪。

曹爽一天天骄横自大,像一只急速膨胀的气球,司马懿却深自抑制,始终保持谦恭。他平时经常教导自己的儿子,凡事都要谦虚退让,就像容器一样,只有永远保持虚空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从表面上看,曹爽的势力是在扩张,其实内中却潜伏着很深的危机。

到了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已经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军,基本上掌握在他的手中。于是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很少再同司马懿商量,偶尔司马懿发表些意见,他也根本不听。对此,司马懿似乎并不计较,依然是谦恭的态度。此后不久,他的风瘫病复发了,便回家静养,不再管事。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当时,司马懿已经近七十岁,在旁人看来,早已是风中之烛。所以曹爽他们对他的卧病并没有多少疑心,反而觉得这个原以为厉害的对手,到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后来,司马懿趁曹爽出京打猎之机包围皇宫,取得诏书之后,又马上分派两名大臣持节(代表皇家权威的信物)赶往原属曹爽、曹羲指挥的禁卫军中,夺过了兵权。曹爽多年经营的结果,不过片刻工夫,便化为乌有。

司马懿的兵变,看起来似乎只是抓住一个并没有多大成功把握的偶然机会,其实是经过长期准备的致命一击。他在曹芳即位后的好几年中,不跟曹爽争权,却多次率军出征,保持了自己在朝廷的威望,一旦事变发生,就足以威慑群臣众将,使之不敢轻易倒向曹爽。另一方面,他的长期的谦恭退让,则助长了曹爽的骄傲自大,使之放松戒备。至于司马懿的装病,不但造成了可乘之机,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保存了司马懿所统领的一支军队。有如上几个条件,那种看起来纯属偶然的机会,实际是必定要到来的。

曹爽兄弟及其同党一律处死,他们的家族,无论男女老少,包括已出嫁多年的女子,全部连坐被杀。忍耐、谦让,一旦得手,决不迟疑,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这才是真正的司马懿。当时被杀的,有许多著名文人,所以世人有“天下名士减半”之叹。

对司马懿来说,除去曹爽,不过是第一步。他一开杀戒,便流血成河,令天地为之震撼。从此,司马家牢牢掌握了政权。司马懿在四年后死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他们同父亲一样,谦虚恭谨,心狠手辣,先后废掉并杀死曹家三个皇帝,杀了一批又一批反对派。到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手里,就完成了朝代的更换。

在对手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即一举如闪电般地把对手结束了。这是韬晦的心术,更是方圆智慧的妙用,人们常常借此自我保全,麻痹对手。

8.学会在轻描淡写间根除强大的对手

当对手过于强大时,你不能硬碰硬,那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最好的办法是寻找机会在对手中间钉进楔子,让其自己削弱自己、自己打败自己。

公元189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卓有“战功”的董卓,率兵进入了洛阳,废掉汉少帝,立献帝,独揽朝中大权。

董卓看出丁原是他专权的障碍,遂起杀机,收买了丁原的部将吕布,将丁原杀死。

从此,董卓权倾朝野,为所欲为,司徒王允表面上效忠董卓,暗地里却对他恨之入骨,时刻想除掉他,于是王允授意貂婵对付董卓之计。

时过不久,董卓义子大将吕布在府中宴请宾客,王允借机派人参加,并送去许多珍贵之物。吕布不知为何居司徒高位的王允,要给自己一个小小的骑都尉送厚礼,于是决定亲去王府,一是探明究竟,一是作为回拜。

吕布到正府后,受到热情款待。王允笑着说:“您是天下的英雄,我不过是略表敬意而已,区区薄礼,实在不值得将军挂在心上。”吕布本是见利忘义之人,王允也正是投其所好,才选择他作为除掉董卓的突破口。

听到王允的称赞,吕布心里十分舒畅,话语也多了。王允命貂婵前来献酒。经过刻意修饰的貂婵,容貌艳丽,楚楚动人,在侍女的搀扶下,由内室款款走出。吕布一见貂婵不由得两眼发直,心中暗自说:“真想不到天下竟有如此美女!”吕布看得愣住,直到王允和他说话,才发现自己失态,忙掩饰地问道:“小姐是府中什么人?”王允漫不经心地回答说:“是小女貂婵。”随后让貂婵为吕布敬酒。貂婵为吕布斟满了一杯酒,装出一副羞涩的样子,双手献给吕布。吕布连忙接过酒杯,偷看貂婵,正巧貂婵也在看他,二人的目光碰到一起。王允见状心中暗喜,对貂婵说:“你陪将军多喝几杯,让将军尽兴,今后我们还要仰仗将军呢!”然后让貂婵坐在身边。

席间二人眉来眼去,有王允在旁又不便开口说话,吕布显得有些急躁。王允见时机已到,就借故离开。王允一走只剩吕布和貂婵二人,吕布心中高兴,对貂婵问长问短,貂婵都一一回答。这时王允回到席前,暗示貂婵回避,貂婵心领神会,起身告辞吕布走向内室。

吕布按捺不住地问王允说:“小姐真是美丽无比,不知何人有此大福,能娶她做夫人?”王允说:“小女还不曾许配,我想高攀将军,不知您意下如何?”说完观察吕布的反应。吕布一听大喜过望,急忙向王允参拜说:“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王允扶起吕布说:“将军不必多礼,待选个良辰吉日,就将小女送过府去成亲。”吕布再次拜谢了王允,才满怀高兴地告辞。

第二天,散朝后王允、董卓走在一起,王允邀请董卓去府上喝酒做客,董卓很痛快地答应了。

酒兴越来越浓。王允举手向侍从示意,音乐声徐徐响起,伴随着乐曲走出一队歌女,个个长得国色天香,婀娜多姿,尤其是领队的那位,更是容颜照人,美若天仙,看得董卓欲仙欲醉,就问王允说:“这位漂亮的歌女是谁啊?”王允说:“是我新买来的歌女,名叫貂婵。”董卓笑道:“不但人美,名字也悦耳。”一曲终了,王允叫众人退下,留住貂婵给董卓敬酒。貂婵手捧酒杯缓步上前为董卓敬酒,董卓满脸堆笑问道:“今年多大了?”貂婵微笑不语。王允在旁说:“今年已经16岁了,您若是喜欢,就带回府去伺候您吧。”

吕布得知此事,怒气冲冲找到王允指责道:“您既然已将貂婵许配于我,为何又送给董卓?”王允见状四周环顾,见没有人,就压低声音对吕布说:“这里不便细说,请将军随我回府。”说完就同吕布一同回到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