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3460700000020

第20章 进退相宜:把握好进退时机是成事的关键(3)

7.进退自如才能谋国谋家两不误

既能为国家尽力,又能保家庭安康,这是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在古代社会中,做忠臣容易,只要拿出忠心,苦争死谏即可,但结局也大多不妙,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反而会因为正义力量的减弱而受损。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大可灵活一点,开动脑筋,在进退自如之中让自己谋国与谋家两不误。

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夺得曹魏帝国宝座,改年号为泰始元年。他建立西晋王朝时,仍选任前朝曹魏帝国的宰相何曾为相。何曾在司马炎身边的一大批有文治武功的大臣中,并没有炫目的业绩,也没有特别过人的才智,但他却能在这个王朝更迭的动荡时期始终身居高位,其原因颇令人寻味。

何曾字颖考,生于公元198年,陈国阳夏人。其父何夔,曾任曹魏帝国的太仆、阳武亭侯等官职。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世家,何曾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加上他生性好学,少年时与同郡的另一青年袁侃一并小有名气。魏晋时选官,门第之风盛行,因而年轻的何曾顺理成章地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开始了显耀的仕途生涯。

魏明帝曹壑初为平原侯时,年轻的何曾作为幕僚,为他掌理文案。这对饱读诗书而又心怀天下的何曾而言,远不足以施展抱负。曹壑即位后,何曾又历任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侍郎将、给事黄门侍郎。在此期间,他曾上书建议明帝注重对地方郡守的考绩,称“为国者以清静为基,百姓以良吏为本”,认为一个郡守的权力虽然不大,但管辖千里之地,与古时相比亦相当于一个小国君,责任重大。应该“上当奉宣朝恩,下当兴利而除其害”。官员体恤民情是治理地方的一大关键。眼下国家大规模举兵,需要各地增援,更要求地方郡守深得民心,以防民怨沸腾。但目前各地方的郡守,有年高老迈的,有疾病缠身的,有偷懒疏怠的,他们或把政事交给下级官吏去处理,或根本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然而因为现行的地方官吏考政制度不够完善,这些郡守的过失还达不到被罢免的程度,所以他们能在任上碌碌无为地虚度时日。因此,他建议皇帝秘密地诏令一批官员,让他们明察暗访,核查郡守的实际政绩,据此任免官员。

何曾的奏疏不仅观点鲜明,针对时弊,而且有理有据,分析精辟。加上其文笔优美,还往往引用前朝明主之言打动当朝之君仿效之念,所以得到魏明帝重视。不久,何曾官升至散骑常侍。

待到魏宣帝将要举兵征伐辽东,何曾又上了一篇有名的奏疏;“我听说前代君主制定法律必定是全面而严谨的,所以委任新的官职就要安排辅佐,举兵点将时就要设置监贰。这都是为了集思广益,并可防备不测。”他以先王制法和历史上著名的典例来劝谏皇帝在征伐的军队中设置监督职能的副官,但这个深思熟虑的建议没有被魏宣帝采纳,何曾还因此丢掉了散骑常侍的官职,出补河内太守。在此期间,何曾因治理有方而享有威严之名,惊动朝廷。不久,朝廷重把他召回,官拜侍中。这是史书记载中何曾惟一的一次谪官。其母一直为此忧心忡忡,战战兢兢,她不知道她的儿子早已深谙上下变通、左右逢源的为官之道。

嘉平年间,何曾官居司隶校尉。当时有一个叫尹模的抚军校事仗着上司的宠护欺凌百姓,作威作福,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朝廷上下都深怀不满,却无人敢言。何曾意识到尹模已是众怒难平,无人可保,于是上奏弹劾,赢得朝野百官的赞誉,谓其耿直刚正。但在后台强硬的大将军曹爽专权跋扈时,何曾选择了退避三舍。他告病在家,不闻国事,直到曹爽被诛,他才又重新出来任职。

进退自如、善于自保的何曾也曾为魏晋法制的改革做出过可圈可点的贡献。官吏毋丘俭因罪被诛时,依据当时的法律,他的儿子甸、妻子荀氏应被连坐同死,而荀氏的父亲荀虞、兄弟荀恂都与魏景帝有姻亲之谊,二人共同上表皇帝,为荀氏求命。皇帝于是下诏,命荀氏与毋丘俭离婚以脱干系。荀氏所生之女毋丘芝是颍川太守刘子元之妻,亦当坐死,时因其怀有身孕而暂系牢狱。荀恂请求何曾向皇上为毋丘芝求情,何曾痛恨毫无人道的连坐之法,立刻上表请求皇上开恩,将其死刑改成没为官婢。朝廷认为建议中肯合理,于是特地修改了有关法律。从此,类似毋丘芝这种情况的,“坐死”均改为“没为官婢”。何曾的建议被载入《刑法志》,为世人称颂。

由此可见,何曾为官期间,既能明哲保身,又善于表现他的正直耿介,并且也能顺带做出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贡献,应该说还算得上一位不错的政治家。他所以能在复杂无比、祸福难料的官场之中游刃有余,靠的也正是这种左右逢源的本领。

8.用大气魄来主导关乎大局的进退

那些笑到最后、站到权力顶端的领导者,不见得有多么聪明,但一定要有做大事的气魄。尤其在进退抉择的重要关头,难以舍弃所得到的东西而退不彻底,畏惧可能带来的祸患而进不迅速,都是难以成就大事的。

魏末,爆发了六镇起义。年轻的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参加了鲜于修礼领导的起义。不久,鲜于修礼为葛荣所杀,宇文泰又成为葛荣的部下。

在担任葛荣部将时,胸有城府的宇文泰敏锐地意识到此人难成大事,于是私下里与几个兄弟商量,预谋逃走,另谋他就。不料计划尚未实施,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尔朱荣杀死了葛荣并取而代之。尔朱荣早就注意到宇文兄弟与众不同,担心智勇双全的宇文兄弟会成为自己的隐患,不久就找了个罪名杀害了宇文泰的三哥洛生,还想进一步加害于宇文泰。情况十分凶险之际,年轻的宇文泰不露声色,他将失兄的悲愤藏于心底,面对尔朱荣慨然以对,激昂陈词,不仅打消了尔朱荣担心他造反的疑虑和杀人的念头,而且使尔朱荣壮其言,从此对宇文泰敬重有加。不久,宇文泰成为与自己私交颇好的贺拔岳的部将,并得到重用。

在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你死我活的火并事件层出不穷。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另一路军阀侯莫陈悦以降贺商洽整编部队为名,设计将贺拔岳诓至其军驻地,将其刺杀,使贺部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次事件,为宇文泰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当时,贺部下将领多次开会推举领军主将,意见分歧,久拖未决。以赵贵、杜朔周为代表的一批将领一贯非常仰慕宇文泰在征战中所展示出的勇敢与治军才能,力主宇文泰领导,并专门派人前往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宇文泰处请其领兵。

面对突如其来的良机,宇文泰自然大喜过望。不过,一向不露声色的宇文泰还是很慎重地和谋士们权衡了利弊,分析之后认为,侯莫陈悦毫无统军之勇,应该果断地抓住时机接管贺拔岳部。对贺拔岳这支部队一直怀着觊觎之心的北魏丞相高欢,在得知贺拔岳的死讯后也很快派出了侯景前往接管。于是宇文泰与侯景在途中相遇了。宇文泰豪迈而自信地质问侯景:“贺拔岳公虽然死了,但宇文泰尚在,你想怎么样?”侯景面对宇文泰咄咄逼人的锐气大惊,只好说:“我只不过是一支箭,身不由己,由人发射而已。”遂无功而返。

宇文泰顺利接管贺拔岳部众之后,马上制止了士兵对逃难的民众的抢掠行为,在民众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与丞相高欢的矛盾激化。宇文泰乘机率部迎接元修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北魏从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史称东魏、西魏。进入长安之后,元修以宇文泰有功,任命宇文泰为西魏最高统帅、雍州刺史、尚书令,总揽朝中政治、军事大权。从此,宇文泰开始了辅佐天子、号令天下的权臣生涯。

刚刚建立的西魏政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三面受敌———东有高欢把持的东魏,南有萧梁政权,北部还有时时侵扰的蛮族及柔然、突厥等少数民族。尤其是东魏,一直对西魏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吞而并之。

在这种对峙当中,西魏的力量无疑处于劣势。因此,大权在握的宇文泰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军事上。由此,宇文泰做大事的领导气魄在进退之时表现得更加充分。

西魏大统九年,西魏与东魏军队在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大战,东魏军俘虏了西魏诸王及督将、僚佐等48人,西魏被打得大败。宇文泰被东魏将领彭乐追上,已经走投无路,宇文泰只好对彭乐说:“彭乐你真是个傻瓜!今天没有我,明天怎么还有你呢?还是赶快回去算一算你的金银财宝吧!”有勇无谋的彭乐竟然同意了宇文泰的话,抢下一只装有金条的口袋后扬长而去。宇文泰则又安然逃过了一劫,高欢闻之怒气冲天。

三年后,东、西魏再次刀兵相见。宇文泰这次终于大出了一口恶气。这一年,高欢大举围攻西魏军于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守将韦孝宽随机应变,全力抵抗,使得东魏军队久攻不下,反而损失惨重,士卒战死、病死的有七八万人,全埋葬于一个大垒之中,情景十分惨烈。高欢也在作战中一病不起,于第二年初病死。是役后,宇文泰重重褒奖并提拔了韦孝宽。

在连年征战中,宇文泰总是身先士卒,奖罚严明,而且不贪一己之私,对将领厚爱有加。这大概也是每逢危难时刻总有人冒死相救的原因吧!当宇文泰接收侯莫陈悦的仓库时,里面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宇文泰却分毫不取,全部赏赐给了手下的将领和士卒。他的亲兵偷偷地拿了一个银瓮回来,宇文泰知道后,立即处罚了他,并且将银瓮打碎,分赐给了将士。拼死护卫宇文泰的蔡,是一位从不表功的忠臣。宇文泰对其所作所为十分感动,常据战绩为他请功,并真诚地对蔡说:“我愿把你当作儿子,你能不能把我当作父亲?!”

气魄是一种胸襟,是决定进退的精神力量。领导者不能把进与退看成纯粹技术层面的东西,因为没有气魄的支撑,进与退你可能想得到,但你可能做不到。

9.通过语言进退展现领导才能

会说话的人往往最会办事,领导者也是如此。某位领导者语言水平高不一定说他口才多么好,讲话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什么的,主要是指他针对什么样的人、身处什么样的场合能说什么样的话。得体中听、攻守兼备的语言艺术,展现出一个领导者领导能力。

晏婴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十分著名的人物,这倒并不完全因为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及其突出的民本思想,还由于他说话的滑稽多智。除《晏子春秋》以外,还有许多书记载了他的事迹,下面就是几则晏婴进谏的故事。

齐景公有一匹心爱的马,被他的马官杀掉了。景公听说以后,十分恼怒,操起戈就要亲自杀死马官。晏婴看到了,就对景公说:“你就这样杀了他,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死了也不明白,我请求为您历数他的罪过。”

景公不知晏婴的意图,就答应了。晏婴举着戈走近马官,对他说:“你为我的国君养马,却把马杀掉了,大罪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掉而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的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国君蒙受了不仁的名声,此罪又当死。”齐景公一听,马上说:“您放了他吧,不要损害了我的仁德。”

末宗元评论说,主的威势雷霆万钧,当他盛怒之时,谁也不能触犯他,他的意志是很难改变的。马官固然有罪,只是不至于以死来惩罚。晏婴历数了他的罪过,故意夸大他的罪行,言外之意责备齐景公滥用刑罚。齐景公也是明白人,他听了晏婴的话,自然会幡然悔悟。晏婴也确实是一位善于劝谏的人了。

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是一个脾气十分暴躁的国君,有一天,一个人犯了一点罪,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分尸。又说:“谁敢来劝谏我,就杀了他。”

这时,晏子走过来,左手扶着罪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望着景公,说:“从古以来,圣主明君将人分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您能告诉我吗?我也好效法他们。”

景公听了,恍然大悟,立即放弃分尸的刑罚。

有一次,景公饮酒,七天七夜不停,大臣们知道他的脾气,都不敢来劝谏。

弦章忍不住了,进谏说:“君主饮酒,七天七夜,希望君王不要再喝酒了。如果不停止饮酒,我就自杀。”

晏子听说了这件事,去拜见景公,景公说:“弦章劝谏我说,希望我不要喝酒了,否则他就自杀。如果听他的,那么我就是被臣下牵制了;不听他的话,又不忍心见他自杀,我该怎么办呢?”

晏子说:“多么幸运啊!弦章遇到的是一位贤君。假使弦章遇到了一般的君主,早就被杀了,哪里还能等到今天呢?”

景公听晏婴的话,有所醒悟,就不再喝酒了。

有时候,一般的劝谏是不起作用的,而戴高帽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的进谏艺术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晏婴此次劝谏齐景公就是巧妙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式。晏婴不仅才华出众,而且以仁德为怀,受到了国君的尊重,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爱戴。下面这个小故事虽然平淡无奇,却也能反映出晏婴的为人处世。

齐景公在一个地方种了竹子,派官吏看守。景公外出,经过竹林附近,恰巧发现有人砍伐竹子,于是把伐竹的人拘押起来,准备处刑。晏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君王听过先君丁公是怎样行事的吗?”

齐景公问:“不知道,是怎样行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