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3460700000003

第3章 强进无退:一往无前有时正是最佳的成事策略(2)

皇帝的第三样“圣德”是广大。皇帝“娱神淡远,恭己自乐,旷然若有天下而不给,这是广大之美德。然辨之不精,亦恐厌薄恒俗而长骄矜之气,尤不可以不防。”曾国藩批评咸丰皇帝刚愎自用,自食其言。“去岁求言之诏,本以用人与行政并举,乃近来两次谕旨,皆曰‘黜陟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又说:“今军务警报,运筹于一人,取决于俄顷,皇上独任其劳,而臣等莫分其忧,使广西不遽平,固中外所同虑也。然广西遽平,而皇上意中或遂谓天下无难办之事,眼前无助我之人,此则一念骄矜之萌,这是我区区之大惧。”总之,他想借助于尖锐的批评,以达到促成咸丰皇帝革除弊政的决心。专制政治的弊病,莫如专制者自智自雄,视天下臣民如草芥。曾国藩洋洋洒洒,痛陈咸丰皇帝的错误,这并非专制皇帝所乐意听闻的。况且在积威之下,大多数人为保求功名,也决不肯将逆耳之言向皇帝陈述,以免顿罹不测之祸。曾国藩上此奏疏确要担一定风险。因此,他说:“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矣。”但他出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国家的一片赤诚,甘愿冒此风险。“盖以受恩深重……,若于此时不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是以趁此元年新政,即将此骄矜之机关说破,使圣心日就要业,而绝自是之萌,此余区区之本意也。现在人才不振,皆谨于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惟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此余区区之余意也。”

奏折送上之后,咸丰皇帝披览未毕,则大动肝火,“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加罪他”。只是由于大学士祁隽藻一再疏解,才免获罪。

封建时代,士大夫虽享荣华,高高在上,但伴君如伴虎,动辄得咎,一言不慎,可能身家性命都得赔上。但是作为一种规律,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剧烈动荡的重要关头,君心思变之时,即使是平常的暴戾之君,也往往能听一些臣下的逆耳之言,这个时候,对于具有胆略的领导者来说,可能就是个机会。

曾国藩以一往无前的气概为自己赢得了机会。

破釜沉舟策略,实际上是斩断退路,使人产生危机感,以此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因此,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危机,正是对破釜沉舟计谋的一种巧用。

4.针锋相对有时是弱者保护自己的惟一良方

古人说,民不畏死,奈死以死惧之?对于领导者也是如此,如果你面对强权不畏缩,不胆怯,表现出自己的勇气和尊严,反倒能挫伤对方的霸气,赢得他的尊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蔺相如最初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为人勇敢,又有智谋。

赵惠王得到一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秦昭王听说后,派人给赵惠王送来信,要求用十五个城邑换这块璧。赵王把大臣和将领们召来商量,大家都觉得很为难。明摆着嘛,秦国依仗自己国强兵盛,名为交换,实则强取。赵国若是同意交换,秦国得到璧,必定不肯交城,赵国若是不同意,秦国就会借口出兵。商量的结果,决定派一个人去回复秦国。赵惠王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时,缪贤推荐蔺相如。惠王想考查蔺相如能否当此重任,把他召来问道:“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换我这块璧,你看能换吗?”相如说:“秦强赵弱,大王不能不换。”惠王又问:“秦国拿了我的璧,又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说:“臣下愿意为大王出使秦国。秦若将十五城划入赵国版图,臣下把璧留在秦国,秦若背信弃义,臣下一定将璧完好归还赵国。”惠王见相如果然有勇有谋,就同意他带璧出使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接见相如,他接过和氏璧,乐得眉开眼笑,拿给身边的大臣和美人们欣赏。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交城的事,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璧中不足,有一块斑点,让臣下指给您看。”昭王把璧还给相如,相如快步走到一根大柱子前,怒发冲冠,厉声说道:“大王答应我国君主以城换璧,我国大臣认为秦国贪婪无信,不同意把璧送来。臣下以为平民百姓尚且不相欺骗,更何况堂堂大国呢?今臣下见大王根本无意交城,所以把璧拿回来。大王若是逼臣,臣下就将头和璧一起在这柱上撞碎。”说罢,把璧对着柱子。秦昭王怕撞碎了和氏璧,慌忙下座对相如好言道歉,又让人拿来地图,指划出给赵的十五个城。相如看出昭王毫无诚意,就说:“和氏璧是天下至宝,赵王让臣下送璧时,曾经斋戒五天,以示恭敬。现在大王接受此宝,也要斋戒五天,还请备下九宾的礼仪,这样臣下才能交出璧。”秦昭王无奈,只得应允。相如乘此机会派人偷偷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设九宾之礼,请相如交璧。相如从容不迫地说:“臣下怕大王欺骗赵国,已经将璧送回国了。秦国是强国,只须派一个信使,赵国就马上把璧送来了,现在若是交给赵国十五城,赵王又怎敢欺骗大王不把璧献上呢?”昭王一听,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左右的人要把相如拉出去打死,昭王阻止说:“算了吧,杀死他也得不到璧了,又何必为此事断绝两国的关系呢!”把相如放了。相如回到赵国,赵王称赞他说,因为他的勇敢,才使赵国在强国面前维护了尊严,并封他为上大夫。

秦昭王又派使者通知赵王说,秦国愿与赵国修好,请赵王到渑池相会。赵王畏惧秦国,打算不去。蔺相如和上卿廉颇将军商议说:“大王若不去赴会,就是向诸侯表示赵国弱小胆怯,这样做有损国威,应当去。”二人向赵王劝行,蔺相如自告奋勇为赵王保驾。

赵惠王和秦昭王各带随从到了渑池,见礼后,置酒宴会。饮到半酣时,秦王开口道:“寡人听说赵王擅长音乐,今有瑟在此,请赵王奏上一曲。”赵王不敢推辞,只得奏了一曲。秦王拍手叫好,并命御史将此事记下来。御史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赵王受辱,挺身而出,对秦王说:“我们赵王也听说秦王善于秦声,臣现奉上盆缶,请秦王击之,以相娱乐。”秦王怒容满面,没有吭声。相如立即取来盛酒的瓦器,跪请于秦王面前,秦王不肯击。蔺相如厉声说:“大王难道仗恃秦国强大吗?现在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将颈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身边随从叫道:“相如不得无礼!”冲上前要杀蔺相如。相如怒目圆睁,大声叱责,把这些人都吓得退了回去,秦王惧怕相如,只得勉强击了一下。相如站起身,令赵国御史记上:“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令秦王击缶。”

秦国群臣不肯罢休,纷纷站起来喊:“今日秦赵和好,请赵割十五城为秦王祝寿。”相如毫不退让,说:“那么,也请秦割咸阳为赵王祝寿。”咸阳是秦国都城,秦国岂能割让,直到宴会结束,秦国也没压倒赵国。

赵惠王回国后,认为蔺相如不畏强暴,又一次使赵国不受辱于秦国,功劳最大,拜他为上卿。

蔺相如的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作为一个身处弱势的领导者,在适当的时候要敢于出击,敢于针锋相对,如果总是畏敌如虎,怕这怕那,只能加速自己为“老虎”所食的命运。

5.不遵常规才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常规往往束缚人,但束缚的是庸人,是喜欢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人。对于欲有所作为的领导者来说,突破常规求发展、一往无前求成事是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做事风格。

明朝名将袁崇焕就是以这一风格脱颖而出的。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时任邵武县知县的袁崇焕进京办事,和御史侯恂有一番高谈阔论。当时,后金进犯明朝不断,明军屡战不胜,袁崇焕就此评论说:

“我乃天朝大国,战之屡败,不在将士不用命,而在朝廷用人有失也。对付金人要以狠对狠,不惜代价,如能做到用人无误,寸土必争,何愁打不败金人呢?”

侯恂十分欣赏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向朝廷推荐了他。袁崇焕由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兵部职方司主事,从此在京城为官。

袁崇焕官位虽低,但他总是多提主张,不厌其烦地向上司献言献策。袁崇焕的上司怯弱无能,对聪明能干的他并无好感。

一次,袁崇焕又提建言,同僚们听得入迷,齐声赞好。上司脸色难看,忽制止他说:

“打仗要看真本事,哪有你说得这样轻松呢?现在前方战事吃紧,如果你有心报国,不妨前去杀敌。”袁崇焕见上司生气,不明所以,他的一位同僚悄悄说:

“你初为朝官,上司一定是怪你太显示自己了。你这样聪明有识,不是正好衬出上司的无能吗?你应该多提一些迂腐之见,我们当下官的不能超越上司啊。”

袁崇焕不听,他反问说:

“若是小事,也就罢了,有关社稷的大事,也如此吗?我是为朝廷命运担忧,这样做难道有错?”

不久,辽东战事更加恶化,金兵连克关外重镇,直逼山海关。

京城人心惶惶,袁崇焕却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考察。他回京后找到上司,主动请战说:

“我去了辽东,破敌之策足矣,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定可守住山海关。”

打仗极为凶险,许多人都避之不及,上司见袁崇焕甘冒死难,心中又惊又喜,他对袁祟焕说:

“朝中无事,反倒埋没了你的才能,正好前线缺人,你可速往。”

袁崇焕被升为兵备佥事,前去驻守山海关。有人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见袁崇焕,他急迫地说:

“上司这是要排斥异己,才会命你前去,你不该答应啊。”袁崇焕一笑道:

“仁兄错了,此乃我主动请命,并非上司所派。”来人苦笑道:

“从前你所提之议,上司无一采纳,为何今日准你所请?上司是恨你太深了。你这个人处处夸能,声望亦佳,有你在,上司便感到不自在,他能容忍你吗?”

袁崇焕沉默多时后道:

“国难当头,我们都不该计较太多,这件事谁也不要提了。”

袁崇焕一到山海关,立即展开备战,修筑工事。当时军中缺额虚报的现象严重,将领几乎无官不贪。袁崇焕为了稳定军心,提高战斗力,决心惩治几个为首的将领。

一个年老的将领劝袁崇焕罢手,他透露底细说:

“为首的将领胆大妄为,是因为他们后面都有靠山,你惩治了他们,不是自取祸殃吗?此事不足为怪,你还要为自己考虑。”

袁崇焕坚持己见,年老的将领又说:

“从前其他的新官上任,都是自表无能,显露短处,他们不是不想建功,而是不敢有为啊。你如果不遵常规行事,纵有大功也会让上司猜疑不满,那么不如无为的好。”

袁崇焕叹息说:

“难怪我军屡败,有这样的种种陋规,朝廷还有希望吗?我顾不了许多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朝廷啊。”

袁崇焕杀了那几个为首的将领,士兵一片欢呼。

在袁崇焕的领导下,边关兵备焕然一新,一时间清军也只好避其锋芒。

不遵常规,不计后果,敢于做出格的事,成就了袁崇焕一生的英名。对于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领导者来说,关键时候,拿出一点不遵常规的勇气来,就能创造出非同一般的机会。

6.在重大问题上亮出鲜明的立场

遇事首鼠两端的人固然可以保全自己,但也容易被人忽视和厌弃。一提到“智慧”二字人们总喜欢把它与老谋深算、雌伏待机划等号,实际上,那些真正能登大雅之堂的领导者,并不惮于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亮出自己鲜明而坚定的立场。

北宋名臣司马光就是一位走到哪里就把大字招牌立到哪里的领导者。

嘉二年(公元1057年),司马光的人生之路遇到了重大转折。他再次被调入京,担任开封府推官等职。嘉六年被提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谏院是专门批评朝政得失的机构。司马光担任谏官五年,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从内政外交到社会道德,向朝廷提出了许多批评和建议。有一段时间,仁宗皇帝病了,几个月不能上朝,大臣们都很着急,因为那时还未立太子,国事不稳,但又没有人敢出来讲话。谏官范镇首先发出立嗣的议论,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写信给范镇,劝他拼命力争此事。后来司马光又当面对仁宗说:“臣以前通判并州所呈上的三份立嗣的奏章,希望陛下果断地采纳。”仁宗沉思了很长时间说:“选宗室为后嗣,常人不敢触及此事,只有忠臣才这样做。”司马光说:“臣言及此事,自知必死,没想到陛下开始采纳。”仁宗说:“立宗室为后嗣对朕并无害处,古今都有这样的事。”但司马光退朝后并没有听到立嗣诏命,便又上疏说:“臣以前进言,意思是说立即施行,现在寂然无声,什么也没有听到,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年富力强,为什么急于做不吉祥的事。小人没有远虑,不过想在仓猝之际推立他们交厚亲善的人啊。‘定策国老’、‘门生天子’的祸患,能说得尽吗?”仁宗大为感动,立即要求将奏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对韩琦等人说:“诸公不于现在作出定议,日后禁中在夜半之时递出片纸,上写以某人为皇嗣,那么天下没有谁敢违抗。”韩琦等人拱手说:“哪敢不尽力。”不久,朝廷诏令宗室宗实(即后来的英宗赵曙)判宗正以为立嗣的过渡,但宗实推辞不就任,于是径立为皇太子。但宗实又借口有病不入宫,司马光上书仁宗:“皇子推辞不能计量的财富,已至一个月,他的贤德远远超过一般人了。然而父亲召唤不应诺,君有命征召而不待驾,希望用臣子的大义要求皇子,应当必须入宫。”于是英宗接受了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