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听了这番话后,立刻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及右部都督,接替吕蒙,派往陆口。
陆逊到了陆口,就写信给关羽说:“以前,您对敌人明察秋毫,根据兵法原则,乘机进攻,轻易地取得了胜利,您的功劳是多么伟大啊!敌国被打败,对盟国也有好处,听到您胜利的喜讯,我非常高兴。”在对关羽进行一番赞颂之后,陆逊又自我谦虚了一番,说:“最后,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接受任命来到这里。我本人非常仰慕您的风采,希望得到您的善待和教诲。”
关羽看了这些信以后,认为陆逊态度谦恭,就更加放心了。戒备更加松弛。陆逊把关羽的情况迅速报告给孙权,并提出了擒拿关羽的注意事项。
关羽被打败以后,陆逊因为有大功,而被封为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再当镇西将军。
刘备丧失了股肱之臣关羽以后,怒上心头,偏巧另一名大将张飞这时又被部下暗杀了。他在极端不稳定的心理下,决定东征展开报复战。过去,他们的国策一直是联吴制魏,但现在是什么也不顾地采取猛攻。
孙权面对势如破竹攻入吴国国土的刘备军队相当震惊,遂起用24岁的陆逊为大将,全权指挥对蜀国军队的作战。但是,刚开始时,有些将军因为是孙策手下的老将,有些是皇亲国戚,各有所恃,骄傲自负,看不起陆逊,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介年轻书生而已,不服从派遣;面对这种情况,陆逊手提宝剑说:“刘备是天下名人,连曹操都惧怕他。如今他率10万之众入侵我国,这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各位身受国恩,理应团结一心,共同对敌,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既然主上已命令我担任如此重任,就要忍辱负重,尽力做好。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军中有军令军法,请不要违抗。”
陆逊手握尚方宝剑,约法三章,众将也就不说话了。战争结束后,孙权还就这件事问陆逊说:“你当初为什么不向我报告众将不服从指挥的事呢?”
陆逊谦然回答说:“我领受国家大恩,担负的重任大大超过了我的才干。更何况,那些将领有的是主公您的亲信左右,有的是历经沙场的老将、重臣,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我怎么能与他们去争高下呢?”
陆逊的一席话,说得孙权开怀大笑。
话说刘备率大军前来进攻,从巫峡、建平连营一直连接到夷陵地界,设立了几十个营地,陆逊也率部在此对垒。这是公元222年的事。
刘备发动进攻,而陆逊则采取巩固城垒守势,准备等到进击山地的刘备军疲劳之后再发动攻击,这就是他的“以逸待劳”的战略。当时,大部分将领都认为陆逊胆小怕事而加以责难,然而陆逊丝毫不为所动,他知道对阵拖的时间越长,对远征军越不利。刘备派几千名士兵在平地布阵,企图透使陆逊,但陆逊自然不动声色。实在没有办法了,刘备只好把埋伏的几千伏兵撤回。
陆逊给孙权上书说;“夷陵是军事上的要害地区,虽然容易取得,但也容易丢失,一旦丢失,我们就不仅要损失一个郡,就是荆州也要让人担忧了。现在我们争夺这个地方必须要成功。我虽然才疏学浅,但从刘备布阵的情况来看,打败他们不会太难,希望陛下不要挂念这件事。”
陆逊如此具有信心,是因为他已看到了刘备作战布阵的致命弱点,一直坚持不主动进攻。这样,双方就进入胶着状态,并一共持续了半年。
半年以后,陆逊开始准备总反攻,他分析说:“刘备是狡猾之徒,经历许多事情,他的部队开始集结时,考虑周密,用心专一,所以不能轻易的进攻。现在呢,他军队疲惫,士气低落,也没有了新的计策。首尾夹击,围歼敌人,正在此时。”
但将领都反对,陆逊不为所动,就派一部分兵力去进攻,结果败下阵来。将领们都骂他白白送死,他却并不在意,说:“我终于找到破敌的妙策了。”
说完,他微微一笑。这次,他命令士兵每人用一把茅草点上火;以火攻的方式突击,终于突破了蜀军的前线。
这样,战局就发生了根本的转折。蜀军无心恋战,陆逊就命令吴军全线出击,发动总攻,一口气席卷了蜀军40多座营地。刘备逃到马鞍山准备重新布阵,但因招架不住四方的猛烈攻击,好不容易才在晚上逃入白帝城。
这次失败给刘备非常大的打击,刘备觉得屈辱极了,抖着身子说:“还是被陆逊打败了,这大概是天意吧。”第二年,他就失意而死。一位领导者的失败成就了另一位领导者的英名,天地之别却仅在于进与退的策略选择。
5.以缓制急是对付急功近利者的绝招
在陡生变故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张皇失措,匆忙中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应对措施反而会无端激化矛盾。如果能稳住心神、先退一步,采取以缓制急的策略,事情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
三国时,吴国孙权的弟弟孙翊任丹阳太守时,妫览任都督领兵,戴员为郡丞;妫览和戴员与孙翊左右的亲信边洪等很亲热,但由于他们多次受到孙翊的责备,因此,都很嫉恨他。
一天,正当孙翊送客时,边洪从后面砍死了孙翊,然后逃到山里去了。孙翊的妻子徐氏悬赏重金招募武士去追捕,捉到边洪后,把他杀掉了。妫览于是就得以进入孙翊的府中,全部接收、占有了孙翊的婢女侍妾,以及左右的侍从,而且还想霸占漂亮的徐氏。徐氏见妫览要加害于自己,就欺骗他说:“请求你等到本月月底的那天,我设祭坛祭奠了丈夫以后,脱掉丧服,那时才能依从你。”妫览同意了她的要求。
徐氏便偷偷派人去找孙翊过去手下的将领孙高、付婴等人,诉说了孙翊一家的不幸。孙高、付婴听了,相对痛哭流涕,一起发誓要合谋为孙翊报仇。
到了月底这天,徐氏为丈夫祭奠完毕,就脱去丧服,薰香沐浴,又在其他房间安排设置了帏帐。她有说有笑,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妫览藏在隐蔽的地方窥视到这一切,对徐氐便不再有疑心了。徐氏先招呼孙高、付婴跟婢女们躲藏在大门里面,等妫览进大门后,徐氏从屋里出去拜见他。就在这时,徐氏大喊一声,孙高、付婴一齐冲出行列,共同杀死了妫览,其他的人也在外面杀了戴员。于是,徐氏又重新披麻戴孝,把妫览、戴员的首级供奉在孙翊的灵前,以祭奠孙翊。事情传扬出去后,全军上下都为之震惊叹服。
北宋钦宗靖康年间,当时有个姓申屠的女子,是长乐人,由于仰慕孟光的为人,所以自名为申屠希光。她有诗才,但自从嫁给侯官县的秀才董昌以后,就再也不吟诗了。婚后她虽然生活清贫,家务辛苦,但她却怡然自乐很满足的。
郡中有个叫方六一的大富豪,听说希光长得很美,就想把她弄到手。他指使人诬陷董昌,罪当株连九族。这时,方六一又假充好人,出面说情,使董昌的罪罚减轻:只杀董昌本人,他的妻子儿女都获得赦免了。董昌被杀以后,方六一就派侍从去向希光献殷勤,并且强行送去了聘礼。这么一来,希光就明白了方六一的阴谋,她也就假意答应了对方的要求。一天,希光把孩子寄托在董昌友人的家里,然后找了把锋利的匕首,随身携带到了方六一家里,好言向他表示感谢,并请求他帮助安葬了自己的丈夫后,再和他举行婚礼。方六一听了大喜,派人按照礼节埋葬了董昌。丧事办完之后,希光装出满脸高兴的样子,艳妆打扮来到方六一家里,方六一进到新房的帷帐中,希光就用匕首刺杀他,方六一当即毙命。希光接着又杀了他的两个侍从。到半夜,希光假称方六一得了急病,让人挨个去叫他的家人,方六一家里的人一个个来了都被她杀死,结果杀光了他全家的人。于是,希光砍下了方六一的头,装在一个袋子里,带到董昌的坟上去祭奠。第二天,希光把村民们全部召来,告诉了他们原委,最后她说:“我就要跟着丈夫长眠地下了。”说着,她就上吊自尽了。
徐氏,申屠氏,都能够在自己的丈夫死后,不屈服好色小人的淫威,为其亡夫报仇雪恨。徐氏是个达官贵人的夫人,她以缓制急,在外与其亡夫的部将合谋,在内有众奴婢的同心协力,杀死一个粗疏而不加防备的好色小人妫览,就好像打击一只生了病的老鼠那样,轻而易举;面申屠氏就不容易了,在仇人尚未暴露出来之前,她只有耐心地等待。等到好色小人方六一原形毕露之后,她又沉着冷静,虚与委蛇,最后以大无畏的复仇精神,不仅在新婚之夜亲手杀死了谋害她的亡夫的伪君子方六一,而且还从容不迫地用计将其全家杀得一个不留,这后者未免有点滥杀无辜了,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一般人不具备的以缓制急的智慧,还是颇令人佩服的。
如何面对阴险狡猾的小人?一是不要屈服其淫威,二是要有心计巧应付。这就是当今的领导者从上述古代徐氏、申屠氏故事中所应得到的启迪吧。
6.深谙进退之法是用人韬略的新境界
如何用人、如何用能人是常常萦绕领导者脑际的一个重大问题。能人的能力出众、影响力强大,使用不当遗患无穷。对于这些非常之人,就要运用非常之策———进退之法就是这样一个效果显著的非常之策。
过去的封建帝王,生前操持着臣民的生死大权,享受着人世间最上等的荣华富贵,及其将死,方知与乞丐无异。生前的一切权势,悉皆退失;一切富贵;悉皆转移。此时,宫廷内外,辅相大臣,或许表面上唯唯诺诺,实际上却暗藏杀机。自己的家氏天下,或许即将结束而改朝换代。因此,清醒而高明的帝王便定下了能确保自己的子孙继承大保之位的身后之计。
先看看刘先主的欲擒故纵之计。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描写“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的场面,非同寻常,戏中有戏,煞为好看。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位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欲使孔明死心塌地的效力,故有此非常异常地结孔明之心的言语)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日:“臣虽肝胆涂地,安能按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但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危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忘朕言。”(如禅让孔明是真心话,此处又何故特嘱赵云?)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果然,在以后辅佐刘后主的十一年里,孔明感先主托孤知遇之恩,未敢有丝毫非分之念头,而是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以五十四岁之年,在陕西五丈原军中一病未起,乃至复汉壮志未酬。故杜甫有诗赞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再看看唐太宗的欲用先贬之计。
唐太宗时,英国公徐世眅与卫国公李靖,同为唐朝开国重臣,既具备有陈平、张良之谋略,又兼有卫青、霍去病之勇才。(史赞“眅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忽致死,所向克捷。临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或问其故,眅曰:‘尊命认,不足与成功名’。”)可惜卫国公李靖死在太宗之前,辅佐太子李治的重任,太宗便有心托付给英国公徐世眅。但为了考察世眅是否对自己忠心和为了便于太子日后驾御,临终之前定下了这样一条欲用先贬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