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圣灵之歌·《楚辞》新考
3480000000008

第8章 《九歌》——注释与研究(1)

《九歌》释名

《九歌》名“九”,但实际上计有十一篇,这一矛盾,令人迷惑。实际上,“九歌”之名起源古老,《山海经》记夏启始作“九歌”以祭天。“九”非数字,而是“槱”或“艽”之借字也。

“九歌”乃祭天之歌、献神享神之歌。祭天之大礼,上古称为“槱”(古音通“酒”)祭。唐敦煌抄本《说文》(残卷):“槱,积木燎天也。从木从火,酉(何按:古音读九)声。”《诗》曰:“薪之槱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祠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故《九歌》正字当作“槱歌”。《九歌》诸篇,宋以前古本各篇皆有“祠”(祀)字,也表明了“九歌”原是一组祭祀之歌。

槱祭,是上古祭天神之大祭,遍祭天地五方,日、月、星、辰、山、河、农、战之神也。

槱祭古又称郊祭。槱、郊双声相通。汉武帝作郊祭,立火坛设燎为祭,命童男童女夜祭而讴歌之(《汉书·郊祀志》)。郊字异体作“艽”(音九)。艽,《说文》:“远荒也”,“《诗》曰:至于艽野”。艽野,即郊野。艽、郊二字通用,艽古音读“九”。故“九歌”者,或乃“艽歌”之讹文也。而九、艽、郊皆“槱”之假借字。

故“九歌”,本义当作“槱歌”,是上古祭祀五方天地神灵的郊(艽)祭之歌也。

[注释]

*蓐收,异文作蓐牧。太昊,即伏牺(羲)。

一、祀东皇太一[1]

——神皇太极

(冬至/上元/元旦)

【原文】

1.吉日(1)兮辰良(2)

2.穆(3)将愉(4)兮上皇(5)

3.抚(6)长剑(7)兮玉珥(8)

4.璆锵鸣兮琳琅(9)

5.瑶席(10)兮玉瑱(11)

6.盍(12)将把(13)兮琼芳(14)

7.蕙(15)肴蒸兮(16)兰藉(17)

8.奠(18)桂酒(19)兮椒浆(20)

9.扬枹(21)兮拊(22)鼓

10.疏缓节(23)兮安歌(24)

11.陈竽瑟(25)兮浩倡(26)

12.灵(27)偃骞(28)兮姣服(29)

13.芳菲菲(30)兮满堂

14.五音纷兮繁会(31)

15.君(32)欣欣兮乐康

【新译】

1.在这节日的黎明

2.吾民欢乐地礼敬上皇

3.伟美的长剑呵配着玉琮

4.玉磬鸣响呵声音嘹亮

5.香草作衬席美玉为枕

6.环绕鲜花火红芬芳

7.兰蕙蒸肉呵做香酱

8.月桂屠苏呵酿酒浆

9.挥槌呵拍鼓

10.节拍缓缓呵低吟

11.待竽瑟伴奏呵再放声高唱

12.巫灵艳服呵蹁跹起舞

13.色彩缤纷呵香飘满堂

14.鼓乐交错呵合奏

15.神君欢乐呵赐我安康

[题解]

太一即元。一岁之元即“太一”,即“元日”、“元旦。”

东皇太一,太极之神,上天中央主神也。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天神和最高神格的黄帝、伏羲,原初本来是太阳神,在战国时已演化为北斗北极之神。

以北极神——太一神作为天地中央最高神格,是周秦之际兴起的新天文历法盖天说的新宗教哲学。它反映了这个时期阴阳五行新学说的兴起以及宗教理念的重大变革。

这一派学说兴起于当时的齐国稷下学派,体现在《甘石星经》、邹衍的五行学说、《易传》的阴阳学说以及老庄的自然天道学说中。屈原曾受命使齐,游学于齐鲁稷下。可以认为《九歌》是他试图引入这种新的天文及宗教理念,革新楚国国家祀典的作品。

《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徐坚注:“天皇大帝,一曰太一。其佐曰五帝。”天皇即上帝,“东”非方位之东。本篇之“东(重)皇”,应解为神皇。

东、重古音、义皆通,乃同一字之分化。重、钟也。雷,古称钟。申,电也。“申”乃神之本字。[2]雷、电古以为一事,雷即电之声,电即雷之光也。雷电,即“神灵”在古汉语中之本源语义。《尧典》:“南正重司天以主(属)神”,“重”即取神义。

战国文字中,东、重二字常见通用。在典籍中,“重”与“神”字亦通用。《尔雅·释诂》:“重,神也。”《史记·夏本纪》:“重命用休。”《尚书·皋陶谟》记为:“申命用休。”重申通用,申即神。鼎古代称“重器”,亦称“神器”。故东皇,即重皇,即神皇。《诗·周颂·执竞》:“上帝是皇”。“是皇”,亦即神皇,又称“上皇”(《庄子·天运》)。是、上、神皆一音之转,而古义相通。

太一,即北极星,太极之神。此义汉儒犹知之,宋元以后“太极”演为抽象哲学观念,古义淹失,后人多不知其所云。

“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帝。”(郑玄《乾凿度》注)“易有太极,北辰星也。”(马融)《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淮南·本经》:“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上古宇宙观以北极为宇宙之中心。认为天体随之而转动,此盖天说也。太一(太极)之名甚古老。1983年我曾发现陕西西安龙山文化出土遗物中,有原始甲骨文。其中骨笄上刻有“大π”二字,可读作大几,即太极。又河南濮阳颛顼故地发现7000年前首领墓,墓中以蚌堆塑龙(东)虎(西)以及北斗(中央)塑像。表明了北斗太一崇拜渊源的久远。

又,包山楚简:“祷楚先老僮……。”老僮亦见于江陵望山楚简,字记作僮,老僮,僮,即童皇,即南正“重”,亦即《九歌》所称东皇。则东皇又是老童的神格化也。《国语·楚语》:“〔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主)神,命火正黎(离)司地以属(主)民。……是谓绝地天通。”

主神的司天之神即南正“重”。长沙楚帛书:“重司天”。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证合无间的程度令人惊叹。

[注释]

(1)吉日,初吉日也。即初一之日,上元之日。《吕览·孟春》:“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礼记·月令》:“孟春之日,日在室。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出土楚“日书”中有“稷辰”一名。“稷辰”即“吉辰”。《太玄》常卦“初一”:“以一偶万终不稷。”朱骏声谓:“稷读Δ。”“Δ”,《说文》:“集也”,与吉音通。吉或作稷,不稷,不吉,即不济也。

“吉日之称最早者,金文中吴王光鉴之吉日初庚,此春秋末器,前于此者未之见。吉日代替初吉,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前此称初吉,后此称吉日。”(黄盛璋)金文中常以吉日称元旦。吴王钟:“隹王正甬(月)屯(春)吉日。”

吉日,初吉日也。

吉日,即《周礼·大司徒》:“正月之吉。”枝江出土春秋初期楚铜器,铭文有:“佳正月初吉庚午”句。初吉,即初一。吉,又通于喜、嘉。吉日,即喜日,后世所谓节日亦吉日之转语。曹植诗:“岁初元祚,吉日唯良,乃为喜会,宴此高堂。”(元会诗)古礼俗以初一为祭上帝之吉日,正与此句可相参证。又,楚俗以庚寅日为立春。于此日祭祀颛顼(北斗太一神)及黄帝祝融(太阳神,重皇)。

(2)辰良,良,朗也,亮也。光明睛朗。辰,即晨,辰良,辰朗,指一日之黎明。

(3)穆,旧说:肃穆。“敬也。”(《尔雅》)又,穆,舞乐。今按:穆古音通民。读作:民将娱兮上皇。民,吾民。

(4)愉,虞也。《郊祀歌》“合好效欢虞太一”,虞、娱通。虞,乐也,悦也。亦即娱乐之娱。《汉书·礼乐志》论奏房中乐时“神来燕娱。”师古注:“娱,戏也。言庶几神来燕戏听此乐也。”“穆将愉”,倒装句,将穆愉。(姜亮夫说)

(5)上皇,即神皇,上帝也。《庄子·天运篇》:“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注:“上皇,天帝。”

(6)抚,把握。又,抚,妩之通假。妩,美也(抚古音读如媒,钱大昕说),伟美也。

(7)长剑,男子阳具象征物。古代用以象征天神。“匈奴祭天,以剑为神体。”(《史记》)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南山根夏家店上文化曾出土一件青铜剑,剑柄铸男女合体裸像,均突出性器官。“东皇太一”篇此言剑,实际也是作为天神和交泰的象征。持剑而敬神,示崇敬也。

“匈奴祭天,以剑为神体。”(《史记》)

(8)珥:旧说以珥为剑格,谬。古剑无珥。玉珥,即玉琮。《周礼·夏官》:“掌玉珥于社稷,祈于王祀。”以玉珥(玉琮)祭社稷神,用为女阴(元匕)之象征也。

(9)璆锵:乐器,即璆磬。《汉书·礼乐志》:“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璆,读如球,玉球也,亦称天球,即大磬也。戴震说:“璆锵,玉声”。琳琅:(1)敲击之声,象声词,即今语“嘹亮”转语。(2)通流离,光明。

(10)瑶,闻一多说通作囗(妖),以囗(妖)草为席。囗(妖)草,有异香而媚人之草。《中山经》:囗(妖)草,服之媚于人。

(11)瑱,通陈。玉瑱,即玉枕。陈列美玉。

(12)盍,戴震说:合也。此作环绕,包围。

(13)将把,《方言》:“将,大也”。把,葩也。花蕾与花朵。

(14)琼:又名舜华,一种红色木花。又名木堇。《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毛传:舜,木堇也。《说文》:“木堇朝华暮落也。”《说文》:“舜,艸也,楚谓之葍,秦谓之琼,蔓地连华。”章太炎《文始》:“舜,秦谓琼。”或说木华,皆为红色华。又“琼”,《说文》:“赤玉也”。芳,芳香。全句谓,堆拥大花火红而芳香。

(15)蕙,和也。或释作香气。

(16)肴蒸,蒸肉。

(17)兰藉即兰浆、兰酱。兰草捣碎作浆,配成调料,称兰藉(酱),藉,是后世醋、酱之通假字。

(18)奠,通淀,滤酒出渣曰淀。

(19)桂酒,即屠苏酒。《本草》记屠苏酒配方中以桂为主:“桂心、大黄、白术、桂梗、南椒、多头”。王安石春节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有元旦饮屠苏药酒避邪之俗。

(20)椒浆:椒是北斗中玉衡星的象征。宋李石《续博物志》:“月令曰:椒是玉衡星精,服之身轻耐老。”

椒浆即花椒酒,元旦所饮药酒(《荆楚岁时记》记楚有此俗)。其配方:肉桂、白术、花椒、干姜等。全句:沉淀酒渣,混以椒浆(仙药)。

(21)枹,鼓槌,异本作桴。桴字今作“梆”。扬桴击鼓,即后世以鼓舞爆竹迎春民俗之滥觞,模拟鳄鱼(龙)鸣叫而召唤春雷也。

(22)拊,即攴,敲击也。王逸释:“拊,拍也。”

(23)疏,诵也。缓,读若援,韵也。缓节,即有韵有节(奏)。旧读为慢,不确。

(24)安歌,即宴歌、燕歌,古代节日欢乐之歌典称宴歌。古乐曲有燕歌与悲歌二部类(哀歌,如乐府《韭上露》)。

(25)陈,振也。奏乐皆可曰“振”。此指伴奏。马王堆汉墓出土竽瑟实物,竽二十二管。瑟二十五弦。竽,大笙也。“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随,竽唱则钟瑟皆和”(《韩非子·解老》)。

(26)浩倡亦作浩唱(《初学记》引“九歌”文)。浩,豪也。放声大唱曰豪唱,亦谓合唱。倡,通“唱”。

(27)灵,龙也。

(28)偃骞,王逸注:舞貌。偃骞即连蜷、婵娟转语。闻一多说:声转又为夭矫(参《广雅·释训》),亦即夭条,苗条。均指龙之体态。

(29)姣通作蛟,蛟龙。蛟服即龙袍,龙舞之蛟服也。

(30)芳菲菲,芳,香风。菲菲,披披,沛沛,四方飘散也。

(31)五音,王逸注:宫商角徵羽。纷,交错。繁会,汇聚(王注:“繁,众也。综也,总也”)。

(32)君,神君,指东皇太一。

汉《安世房中歌》:

“大孝备矣,休德昭佳。高张可悬,乐充宫庭。

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枝秀华,庶旄翠旌。

七始华肃,乐倡和声,神来宴娱,庶几尽听。”

此诗与《东皇太一》属同一题材。

[注释]

[1]古传本《九歌》诸篇于诸神名前皆有祀(祠)字。

[2]《书·皋陶谟》:“天其申命用休。”《夏本纪》作:“神命用休”。

二、祀云中君

——雷电女神(太岁)

(上元,正月十五/二月二,花朝节)

【原文】

1.浴兰汤(1)兮沐芳(2)

2.华采衣(3)兮若英(4)

3.灵(5)连蜷(6)兮既留(7)

4.烂(8)昭昭(9)兮未央(10)

5.蹇(11)将(12)憺(13)兮寿宫(14)

6.与日月兮齐光(15)

7.龙驾兮帝服(16)

8.聊(17)翱游兮周章(18)

9.灵皇皇(19)兮既(20)降

10.猋(21)远举兮云中

11.览冀州(22)兮有馀

12.横(23)四海兮焉穷

13.思夫君(24)兮太息(25)

14.极劳心(26)兮忡忡(27)

【新译】

1.沐浴于夜色呵散播着光芒

2.以若华之英呵装饰彩衣

3.神灵在电光中降临——

4.光华灿烂呵闪亮辉煌

5.请在这长生神殿安驻

6.与太阳月亮同放光芒

7.乘着龙车呵挥策神鞭

8.我缓缓遨游呵把宇宙周旋

9.神灵呵光亮亮呵似将降落

10.为何又随风飘举呵飞向云空

11.放眼神州呵大地宽广

12.环绕四海呵哪里是头?

13.想念夫君呵令我叹息

14.令我神伤呵心事重重

[题解]

云中君,即阴德,阴德君、阴君,太阴之神也。君在秦汉古语中,可为男子之美称,亦可为女子之美称。

东皇太一是光明太阳之神,而云中君是主黑暗司闪电之神。云、阴古字通。“中”,古字义与“德”、与“神”字相通。云中君,即阴神君也。东皇太一,元旦之神,乃太阳之神。而云中君则为太阴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