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3480100000008

第8章 《天问》新编新注(2)

古代关于天体之传说,多缘星象而生,此文之“斡”“维”与“天极”皆其例也。《史记·天官书》曰“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五行大义》引《尚书说》曰“璇、玑、斗、魁四星,玉、衡、杓、横三星,合七”,《艺文类聚》引《春秋运斗枢》曰“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而为斗”。此所谓斡即北斗七星之柄,所谓杓者也。然而《天官书》又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向)”,《北堂书钞》引《天官星占》曰“北斗为帝车”。盖天体运旋,如车轮转,七星在天,其形如斗,其用则如车。更进而推之,所以制轮之转者轴也,所以制斗之转柄也,北斗于轮,则柄当于轴矣,此则王逸释斡之转轴之所本也。惟《天问》字既作“斡”,屈子之意固明以为转天之物是斗非轮,《淮南子·天文篇》所谓“紫宫执斗而左旋”者也。(王逸之说,于理虽通,其知无当于本文何?)

维者,亦星名也。《汉书·天文志》曰“斗杓后有三星,名曰维星”,《越绝书》曰“天维三星在尾,北斗柄南”是也。维在斗柄后,古谓维系于斗柄,斗转则维亦转而天随之,故《淮南子·天文篇》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屈子于此盖不能无惑焉,故问曰:“斡维焉系?”

《索隐》曰:“《文耀钩》曰:‘中官大帝,其精北极,……,《尔雅》云:‘北极谓之北辰。’”按:北辰谓之极者,《索隐》又引《春秋合诚图》曰:“北辰其星五,在紫微中,紫微,大帝室,……”是紫微为天帝之居室,极即其室之栋极(梁)也。《说文》栋极互训:“程瑶田曰,古者初有宫室时,易复穴为盖构,未必遽为两下屋与四住屋,不过为廇然之物以覆于上,如车盖然,中高而四周渐下以至于地。中高者栋,四周渐下者宇,所谓上栋下宇者是也。今之蒙古包,如无柄伞,可张可敛,得地则张之,将迁则敛而束之以去,即古栋宇之遗象。”按:程说至确。《论衡·说日篇》引邹衍说曰“天极为天中”,《太玄·玄荣篇》曰“天圜地方,极植中央”,此与程说远古室屋之制适合,盖古屋中高者曰栋,一曰极,天帝所居紫微者星取象古屋,故其极亦在中央也。极为屋之中,故极训中,《诗·思文》“莫匪尔极”,《传》、《周礼·序官》“以为民极”注,皆云“极,中也”。中者,中轴也。加之言架也。《淮南子·本经篇》曰“大厦曾加”,高诱注曰:“材木相乘架也。”此曰天极,正比天如屋,则加亦当读为架。“天极焉加”者,谓天极架于何处也。

10.那八根天柱如何支撑?那天盖在东南为何亏缺?

(10)八柱何当?东南何亏[11]?

[11]八柱,古人认为天体是由八根天柱支撑的。当,读为顶。

东南何亏: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

柱音与圭、卦相通。八柱即八卦之本义。指天地之八角、八方位也(说详《吕子方科技史论集》上册)。

洪兴祖说:“《河图》言‘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淮南》云:‘天有九部八幻,地有九州八柱。’

“《素问》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又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注云:‘中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下。今百川满汉东之沧海,则东西南北高下可知。’”

〔闻一多说:八柱者,或谓在地上,或谓在地下。《淮南子·坠形篇》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柱”,《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地有九州八柱”(《初学记》五引同)。此地上八柱之说也。

《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地下有八柱”,《抱朴子》说同,此地下八柱之说也(《博物志》及《事类赋》引《关令内传》云地下有四柱)。

本篇八柱,当为地上之柱。蒋骥曰“此方问天事,未宜遽及地下也”,是也。

又按:《章句》曰“天有八山为柱”,而《淮南·墬形篇》曰:“八弦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士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蒋骥据此以证八柱一名八极,亦即八山,张说《文贞公碑》所谓“八柱承天”者是也。

《淮南·天文篇》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不周山,《墬形篇》以为八极之一者,《天文篇》以为天柱,则八极即八柱,亦即八山,明矣。〕

11.那九天的交界之处,是怎样陈放又如何连接?

(11)九天之际(间),安放安属[12]?

[12]九天,此指九野之天。际,读为间,或界。安,焉。放,置。属,连接。

《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重。”《太玄经·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吕氏春秋·有始篇》曰:“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淮南子·天文篇》说同。《开元占经·天占篇》引《尚书考灵曜》说九野之名:东方曰皞天,西方曰成天,南方曰炎天,余与《吕览》、《淮南》同,此盖王逸所本也。

王逸曰:“际,间也,此天彼天相接之间,何所至而何所附乎?”

12.群星遍布于所有的角落,谁能计算出它们的总数?

(12)隅隈多有,谁知其数[13]?

[13]隅隈,旧注角落。何按:隅隈,即满野之语转。此问问星数也。《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野,计九千九百九十九隅。”

13.九重天宇是如何重叠?十二星次又如何划分?

(13)天何所沓?十二焉分[14]?

[14]沓,读为迭,叠,重合。钱澄之曰:“沓,重也。”林云铭曰:“沓,重叠也。”天何所沓,句谓:九层天体,如何重叠?

关于天体为何分为九层,夏大霖曰:“愚按:天本积气,块然太虚,所以有九重之说者,以星象测也。经星七政为八,及天体为九也。经星不动,日行不及经星而退后,每三百六十日退缩一周,会于原所。因此分天为三百六十度有奇,从日分也。从经星推测,谓经星附天体,日行一周,日行不及天一度。再由是而推月及金、水、木、火、土,行之迟速各不同。乃作浑仪玑衡,如天之运行。天一圜,经星二圜,土星三圜,木星四圜,火星五圜,日六圜,金星七圜,水星八圜,月九圜,此圜之九重也。星系于圜,以各候其行度之疾徐。又为黄道之交经,而知日月之薄蚀。以赤道为中界,黄道半赤道之南,半赤道之北。日行黄道,行北道而昼长,行南陆而昼短。寒暑以此分,几功以此成。治授民时,此先务也。戴震曰:圜,则天也。步算家测日月星高下不同,自下而上数之,月一、辰星二,太白三,日四,荧惑五,岁星六,镇星七,恒星八,然则大气左旋而九欤?”

十二焉分:郑玄说:“盖天有十二次,日月所止舍”。古人将天体分为十二等分,即十二辰。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十二辰,即所谓“天步。”

《周礼·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之位。”

《周礼·保章氏·郑注》: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之分也。

张衡《灵宪》曰:“众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为二十八宿。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有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数,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十二辰者,郭沫若曰,实黄道周天之十二恒星。郭氏认为,十二辰之名,本为观察岁星而设,岁星之运行。约略为十二岁一周天,一岁二辰,故有十二辰,厥后十二辰与天体脱离。乃为黄道周天之十二等分。十二岁与十二辰同出一源,十二岁之职司为“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一说也。

《北堂书钞》引《天秋内事》曰“天有十二分次,日月之所躔也”,而《开元占经·日月占篇》引《河图》曰“日月五星同道”,是十二次亦日月五星之所躔也。十二次与日月星辰之关系如此,而十二分次乃出于十二辰,则十二辰与日月星辰之关系,亦可知也。此又一说也。

闻一多列中国古代十二辰、十二岁、十二次三者之关系如下:

十二辰: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十二岁:摄提格 单阏 执徐 大荒落 敦牂 协洽 涒滩 作噩 阉茂 大渊献 困敦 赤奋若

十二次:析木 大火 寿星 鹑尾 鹑火 鹑首 实沉 大梁 降娄 诹訾 玄枵 星纪

闻一多说以为:《汉书·天文志》曰:“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案:十二辰既为黄道周天之十二等分,而黄道即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是日月五星与十二辰有密切之关系,故屈子于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后,即继之以“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也。

《周礼》: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注曰:“十有二土,分野十有二邦也。上系十二次,各有所宜也。”贾公彦曰:“十二次之分: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天有十二次,日月之害所躔。地有十二土,王公之所国。”

又《周语》伶州鸠曰:“昔武王伐商,岁在鹑火。”又云:“岁之所在,则我之分野。故知分野十二邦,上系十二次,各有所宜也。”

14.日月是如何悬挂?群星是怎样设陈?

(14)日月安属?列星安陈[15]?

[15]属,通主。陈,排列。

15.(太阳)黎明出自温泉之谷,夜晚沉入黑水之渊

(15)出自汤谷,次于蒙汜[16]。

[16]汤(yáng)谷,又作暘谷、阳谷。神话中日出之地。次,沉之语转。蒙汜(sì),又叫蒙谷(即蒙古/阴山所在之所得名),昧谷,日落之地。

上古传说中所谓暘谷,昧谷,地理上皆有实指。暘谷即日本海。所谓昧谷,即西亚之咸(即西)海以及更远的里海。

《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胐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早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餔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隅,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薄于虞渊,是谓黄昏。沦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

闻一多说:《书·尧典》曰“宅嵎夷曰暘谷”,又曰“宅西曰昧谷”。《说文·土部》引《书》作阳谷。昧谷,《淮南子·天文篇》谓之蒙谷(即后来“蒙古”之所得名),《天问》谓之蒙汜。蒙汜,西海也。

《尔雅·释邱》曰“穷渎,汜”。郭注曰“水无所通者”,《释山》曰“山豄无所通,谿”,郭《注》曰“所谓穷渎者”。《说文·水部》曰“汜,穷渎”,《谷部》曰“谿,山渎无所通者”。汜当即谿之异文。《吕氏春秋·慎行篇》高注曰:“有水曰涧,无水曰谿。”《广雅·释山》曰“谿,谷也”,是汜即谿,亦即谷,只谓所行之道,不必有水。蒙昧一声之转,汜与谷义同,蒙汜即昧谷。高诱注《淮南子·天文篇》蒙谷曰“北极山之名也”,蒙谷为山名,则蒙汜之不得为水名,明矣。自邹衍九洲瀛海之说出,说者以为九州之外,环以大海,则日所出入,度必在水中,寖假而“暘”若“阳”改为“汤”,“蒙”改为“濛”,而汤谷、濛汜皆成水名。汉人著书如《淮南子》,《史记》,司马相如及张衡赋,《山海经》者,胥如是也。

何案:《山海经》乃先秦之书,所记日出浴于汤谷,所指有实地,即今日本列岛之火山也(火山喷发古名“扶桑”,说见《诸神的起源》1997年版)。闻氏以为诸说皆出自汉代,此上世纪初叶疑古派流行之谬见,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神话均为汉代人(刘歆)之伪造也。不足为据!

16.它从亮到黑,要跑多少里路程?

(16)自明及晦,要跑多少里路程?

所行几里[17]?

[17]“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此问反映了大地中心——日动宇宙观。认为太阳围绕大地而做运动。明,白天。及,至。晦,黑夜。《山海经》记夸父逐日,也欲弄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