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上古传说
3480800000009

第9章 道教传说(5)

门神—神荼

也有的说唐太宗派秦琼和尉迟恭守宫门,不是因为他杀人太多而派他们为门神,而是为了防范径河龙王派来的众小鬼的骚扰。故事是这样的:径河龙王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这个算命先生本是天上的神仙,龙王本来赢不过他。但是龙王为了赢,结果触犯了天条。玉帝问罪下来,径河龙王罪该当斩,并且亲自任命魏征为执刑的监斩官。径河龙王非常着急,他知道魏征面前不好说话,但是为了活命,只好向唐太宗求情,并答应以后确保风调雨顺。太宗见径河龙王有心悔悟,当时就答应下来了。到了行刑的那个时辰,唐太宗便宣召魏征一起对奕。唐太宗的棋艺不如魏征,太宗每下一着棋都要想很久很久。而魏征呢,思维敏捷,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以后的几步棋都想好。这次,太宗又举棋不定,想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确定下来,而且把径河龙王的托付也给忘了。魏征见太宗犹豫不决,于是趁这会儿打了一个盹,他的魂灵随即升到了天上,在规定的时辰将径河龙王给斩了。径河龙王被斩之后,阴魂不散,他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日夜夜在皇宫外呼号讨命,扰得太宗一刻也不得安宁。于是,唐太宗召集众位文臣武将一起商议。众文臣议论纷纷,拿不定主意。这时站在一旁的大将秦叔宝奏道:愚臣愿与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严守宫门不使任何蛇鬼牛神进来骚扰皇上。太宗应允。

现今,贴在门上的门神,执鞭、黑脸的是尉迟恭,执锏、白脸的是秦琼。

在唐代,还有认落第秀才钟馗做门神的。钟馗不但能捉鬼,而且每次都把捉来的鬼吃了。钟馗吃鬼的故事是这样的:终南山下有一个举子,家境十分贫寒。有一次,在赴京赶考完了之后的归途中搭船遇上暴雨,百无聊赖之下,与同船另外一位旅客一起饮酒解闷。钟馗无意中看到那旅客的怀里有一个小瓶子,于是就问这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旅客告诉他,瓶子里装的是一个瘟神。因为这附近的百姓作恶,应遭天谴,我是奉天旨前来这个地方散灾的。并对他说,只要用一滴瘟水滴入水中,这个地方的百姓就都会染上不治之症而死亡。钟馗是个天性仁慈的文士,听了这人的话之后,顿起恻隐之心,出其不意地把那装着瘟神的瓶子夺到手里,一口就把它吃了下去。钟馗吃了瘟神之后,霎时就七孔冒血而死亡。钟馗死了之后,成了鬼神,还多次为唐太宗捉过,于是,钟馗也就成为门神的又一来源,被人们当成门神来伺奉。

宋朝的门神,最常用的是神荼樊垒与秦琼尉迟恭两种。但是,那些非常贫穷的人家买不起门神,但是他们也不能无视门神的存在,这样就会亵渎门神。他们为图简单,就在除夕晚上用一把扫帚和一根黑炭棒顶在两扇门的后边,用以代表黑脸和白脸两个门神。

元朝的时候,除了上面的门神外,还出了一个女门神穆桂英。到了清代,张天师也被用来充当门神,他的画像一般是:上为符录,下面是张天师持剑跨虎。因为虎是百兽之王,在神荼樊垒的门神故事当中,虎是吃众小鬼的,所以用虎为站神也就有镇鬼祛邪与招神消灾的意思在里面。

门神祭祀是古代五祀之一,一般是在秋天。在台湾,门神已成了门户守护神,并设有专门的庙宇,还有特定的祭日。一般而言,庙宇、宫廷的门才绘有门神像,一般民宅和房舍,都是抽象的,仅于门旁设置插香处,每天早晚祭祀神明及祖先时,都顺便祭拜门神。门神的崇拜,主要意义在拜谢门对家守护之功,感谢门神庇佑一家人平安和兴旺。

城隍神灵

城隍,相传是古代城池的保护神,道教称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证老百姓五谷丰足。城池与百姓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城隍是由最初的护城沟水渠之神而转化为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神,后来城隍被人神化,人们又把故去的英雄或名臣立为当地城隍神灵,希冀他们的英灵能像他们生前一样护佑百姓,打击邪恶。

最早有记载的城隍神灵为吴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唐代以后城市崛起,经济发达,凡有城市的地方就建有城隍庙,庙里供奉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的信仰就更为普遍。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正式规定各府州县必须祭祀城隍神灵。这样,城隍由民间俗神演变成为天下通祭的高级神祗。又由于城隍庙内多供奉道教神像和民间俗神,所以人们又习惯将城隍庙归属于道教寺庙。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大肆抬举城隍,为各地的城隍封爵位,建神庙,配以陈设、饰品等等,京都等较大城市的城隍在百官中除皇帝本人以外级别最高。各府的城隍为正二品,与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尚书的等级相同。各州城隍为二品,县城隍为四品。

城隍

在建京都城隍庙时,朱元璋还下令神像要为木雕像,刷上红漆,迎神像入庙时,要用王者仪仗,他自己还亲自写文告示天下。并诏示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要与当地的官府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也要相同,这样,各地方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明太祖还命令大臣们专门撰写文章颂扬城隍。这是为什么呢?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而土地神是城隍神的下级,他感恩城隍和土地神,所以才有这样的举动,其实也并非全是这样。当初,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明确说道:“朕建造城隍神庙,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忘为。”原来朱元璋只不过是为了震慑臣民,为他的皇权服务。

传说,热河这个地方的城隍神是康熙帝的一位皇子,乾隆帝的叔叔,名叫允礼。

允礼,是康熙帝的妃子纯裕勤妃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生。排行十七皇子,他自幼聪明稳重。九岁后常随康熙帝到承德避暑山庄及塞外巡视,他勤奋自律,不参与皇子之间的皇权之争,深得康熙帝的喜爱。雍正元年,他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皇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封他为亲王。因为,允礼身体较弱,雍正帝便命他在其私邸中办理政务,隔十日左右进宫一次,这在当时是一种不寻常的特殊照顾。雍正帝临终时,又命允礼辅政。乾隆继位,允礼任总理事务,管吏部。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的赏识,直到乾隆三年二月的时候去世。乾隆帝万分悲痛,亲临办理丧事。因允礼无子,乾隆皇帝便把雍正第六子弘瞻过继给他作为儿子。乾隆皇帝时常思念这位忠君叔父,以至于几十年后还常常想起,依恋之情十分厚重。热河当时是直隶辖区,任总督兼工部尚书的大臣周元理得知皇上这份悲伤的心情。一天,他就在避暑山庄淡泊敬城殿,奏请皇上,说热河现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都市,又离京师较近,何不建一座城隍庙,既附合皇家礼制,又可安慰神灵,乾隆皇帝听了大臣奏请,若有所悟:热河这地方自皇祖建立山庄以来,不断繁荣,人口越来越多,且风调雨顺,百姓安宁富足,这一定是有一位善神在默默地不记功名的保佑着大清王朝,保佑热河这方土地的缘故。于是他就批准了督臣的奏请,随即从国库拨出银款,组织技术精湛人员立即营建施工。不久,新庙落成了,乾隆皇帝感念他的叔父允礼忠心辅国佑帝之恩,就封他为热河城隍神灵。庙内建筑等级陈设均按帝王的标准来安排。城隍神像为金脸、金袍、端严慈祥一副帝王像。由于热河地方是当时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北京是清王朝夺取天下掌握皇权的象征,而承德才是清王朝特别是在康、乾兴盛时期建造的纯正的清朝京城,可见,热河城隍神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

每座城市都有该城的城隍庙。但是,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当地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老百姓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除暴安良。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有文天祥、杨椒山。文天祥是南宋忠臣,这是人所共知的。杨椒山是明代大臣,因弹劾奸相严嵩,被捕入狱,死于昏君奸臣之手。杭州城隍爷是周新,周新在明朝永乐时任浙江按察使,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寒铁”。后遭奸臣污陷而死。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这些人都是忠臣良将,对百姓宽厚仁慈。郑州的城隍叫纪信,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期间,他扮刘邦假降,刘邦则趁机冲出城门。纪信后来被项羽焚烧致死,百姓念其忠烈,尊其为郑州城隍。

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城隍爷,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亲感叹自己从未见过金銮殿,于是,他就为母亲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可是却被人告了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这才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来准备屠城的。可是在屠城的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裕伯警告他们不准杀人,清军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为秦裕伯“显灵”,救了全上海的百姓,所以被上海的百姓列为城隍爷。上海人还有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福神

福神,是民间传说中的诸神之一。它的起源很早,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唐代的道州刺史阳城,唐宋两朝时的百姓都普遍奉祀。到元、明时,福神又被传说为是汉朝时期的杨成。后来,又出现了好些不同的说法,有的尊天官为福神,有的尊送子张仙为福神。总之,说法不一,各有来源。

先说唐代的阳城。阳城是唐德宗时期的进士,一开始,很受德宗的重用,累官升至谏议大夫。后来,阳城因为过于刚正不阿,挺身弹劾权奸之臣。被这些权奸之臣联合起来,反咬一口,致使他先是被贬为陕州刺史,随后又贬为道州刺史,越来越远离京城。

阳城在道州任内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因而受到道州百姓的千载赞颂。他所做的所有好事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罢侏儒”的故事。

原来,在隋朝时候,隋炀帝下诏各地向宫廷进贡侏儒,贡阳县(就是后来的道州)县令进贡了一个名叫王义的太监。王义从小就一点也长不高,到成年之后,成了一个身高不足三尺的侏儒。再说这个叫王义的太监能言善辩,会插科打诨,供人取乐,因而深得隋炀帝的宠爱。于是隋炀帝规定,贡阳县每年都得向朝廷进贡太监。就这样,贡阳县向朝廷进贡侏儒就成历代不变的制度。到了唐代,贡阳县改为道州,还把道州进贡侏儒的制度称作“任土贡”。道州每年都得向朝廷进贡至少一个侏儒。

实际上,道州并不是特产侏儒的地方,本地的侏儒其实也很少,但是自从隋炀帝定了进贡的制度之后,历任的道州刺史为了逢迎讨好皇上,以便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同时也迫于上级的威逼,担心掉了头上乌纱帽,于是一个个想尽一切办法搜捕本地的侏儒。更有甚者的是人为地制造侏儒。官府从百姓那里抢来、或是出很低的价钱买来穷苦人家的幼童,随即,把好端端的儿童放置在矮小的陶罐里,只留出脑袋在外面,用以抑制其长高。官府就是通过这样办法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畸形侏儒,用以进贡朝廷的。这种骇人听闻的人为制造侏儒的方法给道州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这里的老百姓全都生活在阴森森的恐怖中。

唐德宗时,阳城出任道州,他决心要消除这种罪恶。上级每下达进贡的命令后,阳城就是不进贡一个侏儒。唐德宗多次下诏责问他,阳城总是据理力争,还上疏指出:“《六典》上规定,进贡本地有的东西,不能强迫进贡本地没有的东西。道州这个地方,只有极少数的矮人,没有什么矮奴,所以不应该进贡。”最后,朝廷没有办法,不得不下诏废除道州进贡侏儒的规定。

道州的老百姓听到这件事情之后,都欢呼雀跃。他们世世代代都感念阳城:老百姓生了儿子都要以“阳”为字,道州人民为感戴他的恩德,就祀阳城为福神,并建立寺庙来纪念他。

以后的白居易来到这里,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吟诵他,诗云: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元、明时,福神被传说成是汉朝时期的杨成。故事和唐代的阳城完全一样,而且“阳城”和“杨成”也同音,这可能是误传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