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349000000028

第28章 情市场化后:你的真实有几分 (1)

爱情的基础是物质

鲁迅先生的《伤逝》讲述的是五四时期两个年轻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悄然凋落。除了社会压迫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拮据:衣食问题、住房问题,不时撞击着他们爱情的幻梦,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因经济困顿,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应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样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

在窘迫的生活状态下,爱情还会长久吗?

这部小说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爱情的基础是物质,尤其在经济学家的眼里,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我国有“米面夫妻”的说法,也是说夫妻关系首先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涓生和子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首先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满足。爱情是一种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它需要物质来支撑。这种支撑会使爱情变得更实在、更牢固,也更持久;相反,如果只是纯粹浪漫的爱情,一旦遇到现实问题,可能就会不堪一击。因此,在爱情中注入对经济的考虑,是无可厚非的。

时代在变化,爱情的观念也悄然地发生着改变。在经济意识已经深入骨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没有面包的爱情难以幸福,爱情和浪漫也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给女方介绍对象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句:“他月薪多少?有车没?有房没?”在实际选择爱情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完全不考虑双方的物质基础?

如今,女人傍大款和男人找富婆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自己的物质起点高一些。很多人认为将恋爱婚姻与经济挂钩,爱情显得庸俗化,也有人认为这是道德滑坡。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人性的。

当然,现实是复杂的,决定爱情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物质并不是唯一的条件,但我们更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爱情与物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一定会有利于对爱情的抉择。能找寻到一份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浪漫爱情,不是更好吗?

婚姻是一场双方各取所需的交易

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过是一场双方各取所需的交易。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说:“由于男人和女人为寻找配偶而竞争,所以可以假定婚姻中存在一种市场。”

婚姻是两个单个的经济自由体的结合,在这对消费品与客户的互相合作中,男女双方本身同时作为商品存在。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爱情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赖一种择偶标准,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如何。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在这些变量中,身体条件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是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期的。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的高低好坏以及收入、财产、职业等,预示着将来家庭收入及精神生活质量的好坏,即婚姻效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而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的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在以上诸要素中,综合得分最高者,就成了抢手的商品,如“钻石王老五”。但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容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美女傍大款的现象了,其实就是各得其所。理性的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

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选择结婚和选择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一种理性的选择,结婚的目的在于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

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交换价值上能不能对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婚姻生活就是“交换”,即双方的付出和得到的交换。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极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会出现裂痕。就离婚来说,我们常常看到,总有一方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女方认为,我起早贪黑,为了孩子,操持家务,你挣钱多就夜不归宿、拈花惹草,没有一点良心。男方则认为,我比你挣得多,偶尔花心一下,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实际上,这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命题。女方收入少,但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家务劳动上,而这部分劳动本身就是机会成本,是有经济价值的,可以折算成金钱。而男方之所以有些“牛气”,恰恰忽略了女方这部分经济价值,因此“偶尔花心一下”不仅不觉有愧,还满不在乎。

婚姻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市场,也是一个相互满足的市场,至于结局是幸福还是悲剧,取决于你的需求和供给,更取决于你的态度。一味地向对方索取,在对方身上寻找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地方,而吝啬自己的付出,是很难达到这种“市场均衡”的。爱情的维持需要双方的奉献与互助,这样才会使得婚姻更稳固、更幸福。

遭遇同居的尴尬

一天,某经济学带着一名年轻女子到珠宝店买戒指。两人挑选得非常仔细,就像要举行什么盛大的仪式一般。在女子挑了一颗明亮的钻戒后,经济学家去付账。

店员小姐微笑着对经济学家说:“您是同那位小姐来挑婚戒的吧?恭喜您了。”经济学家听了,摇了摇头,说:“不,我们不过是庆祝同居一周年。”店员小姐很疑惑,又问道:“可是,您既然愿意为她买戒指,为什么不同她结婚呢?”

经济学家苦笑着说:“因为,我不愿意为她花更多的钱。和她结婚的成本可要比同居的成本高多了。”

经济学家的说辞,恰恰反映现在很多人的心声。如今,同居早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也见怪不怪,甚至还将它看做一种现代人的时尚和潮流。但凡青年男女相恋,两情相悦,用不了多久就会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尽管这种现象在许多老人眼中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同居者越来越多。

为什么人们要选择同居?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解释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结婚成本太高。爱情这种纯粹精神的东西越来越低抗不住物质财富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过去截然不同了,购买房产要按揭贷款,布置新房要添置家具,结婚之后要赡养双方父母和养育孩子。林林总总,琐碎的事情让人们发觉,一结婚就要付出无数的精力和成本。尤其是过早结婚带给人们的难题越来越多,而外部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夫妻在生活中面临的变数越来越大。

有很多人开始害怕结婚,但又想享受婚姻生活带来的一切乐趣与好处。于是,他们就想到了同居。

其次,离婚的成本也很高。不要以为两个人觉得不合适,就可以很轻松地离婚。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个体的联姻,还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当夫妻这个家庭破裂时,首先损失掉的就是几个家庭中的感情联系,之前的感情投入——无私的关爱、心疼都等于白费。尤其是在投入了人生不短的一段时间来熟悉和对待对方后,一旦离婚,过去的都成了竹篮打水。还有,离婚要涉及财产和孩子的费用问题。一旦离婚,双方的共同财产被分割,财富就会少掉一半,而孩子的抚养费用也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支出。况且,离婚带来的精神压力、健康压力亦需要人们掏腰包来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看,同居很像一张信用卡。有的年轻人想利用它进行婚姻的提前消费,就如“试婚”一样。他们通过同居来了解彼此,再进一步形成对夫妻生活的尝试。

老张夫妇俩是出了名的实在人,待人厚道,处世周全。一次,他们上大学的儿子放暑假回来,竟带了个女孩子回来。家中拥挤,老张夫妻正愁不知如何安顿,这时女孩子却说:“我和他一起就行,不必麻烦了。”夫妻二人听了,觉得不妥,可也没说什么。第二天早上,母亲一起床就将儿子拉到一边说:“将来可要对人家女同学负责任啊!”然后又说了一大堆劝导的话。女孩子从房间里出来,恰巧听到了,笑了起来,又回了房间。

第二年,老张夫妻早早就为儿子和女孩准备好了衣食,想好好招待一下女孩,谁知,这回只是儿子一个人回来了。

夫妻俩大吃一惊,问儿子那个女孩怎么没来,是不是换了女朋友,去年那个女孩不是挺好吗?都住在一起了,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儿子竟然说:“是她甩的我!她又找了比我更好的对象。”

两夫妻愕然无语。

可见,同居已成了许多人眼中一个能规避婚姻责任和压力的“理性”选择。这些人相信,它使相爱的人不再分开,避免了孤独,也就避开了单身的缺点。

尤其是对再婚的男女来说,他们之间本身就很难再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对婚姻的依赖,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也多,不成功的比例往往比初婚还高,此时选择同居就可以给彼此一个回旋的余地。

同居者的心态就是这样,他们以为就算哪天觉得不适合,也可以随时下“贼船”,甩甩衣袖一走了之。亦如徐志摩的那首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性变成嘴里的一块口香糖

美国某网站做过这样的调查:如果上帝给你的时间是每天25个小时,那么你将会利用这多出的1个小时做什么?90%的男人和65%的女人给出了同样的回答:做爱。

看来性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性行为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性别就是成本。这一成本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和效益,或者倒赔,取决于人的理性选择。

性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有需求,有供应,有风险,有收益,还要计算投入产出比。性行为是有成本的。在决定性选择之前,双方需要有个理性的思考:是否能预见并能负担起这些成本,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性行为的后果;还要考虑使用减少负面结果的手段,比如安全套,避免意外怀孕和感染性病、艾滋病。世间没有免费的性事,做爱是参与者充分合作才能产生“效应”的人生体验。要达到理想境界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双方不能逃避其应负的责任;二是彼此都要明白身兼施受双重角色。就是说,性行为的伙伴都在追求同一目标,这种特性使性爱和一般日常活动尤其是商业交易有所不同。性行为具有强烈的理性成分,比如艾滋病令人们在性爱方面较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