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一册)
3494400000017

第17章 原始社会(16)

五百罗汉图关于五百罗汉的由来,佛经中说法不一,但最具说服力的是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说摩揭陀国有1000个佛僧,其中500个是凡夫僧,500个是罗汉僧。国王对他们一视同仁。在500个凡夫僧中,有一僧经常发表一些违背教规的言论,影响很坏,国王很生气,想把1000个佛僧全部淹死。这时500罗汉僧才各显本相,腾云驾雾而去,在邻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

国王知道后,很惧怕,并亲自到五百罗汉僧隐居的地方向他们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请他们回去,但罗汉僧们不肯,于是国王便在国都内建起一座寺庙,照五百罗汉僧的模样塑造了五百尊像,不时供奉。从此,“五百罗汉像”就流传下来,也传到了我国。

三藏、行者与八戒

《西游记》中,唐僧为什么叫唐三藏?孙悟空为什么又称孙行者?猪八戒的“八戒”又是什么意思呢?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为梵文意译。指经、律、论。它包括素怛缆藏,意译为“经藏”,即根本教义;毗奈耶藏,意译为“律藏”,即述说戒规戒律;阿毗达摩藏,意译为“论藏”,即经义的解释、教义的阐发。在佛教史上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

行者是佛教称谓。指在佛教寺院服杂役而没有剃发出家者。也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八戒,是佛教名词,全称“八关斋戒”。指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条戒条:(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吃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故总称“八戒斋”,简称八戒。

南无阿弥陀佛

电视剧《济公》主题歌中唱“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什么意思呢?

“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对阿弥陀佛的敬语(“南无”是梵文Namas 的音译,读作那膜,意为致敬),是佛教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

任何一种宗教,都要向教徒描绘世界的形态。佛教的世界是由“净土—世俗世界—地狱”,即“天堂—人间—地狱”三大部分组成的。信徒只有一步一步不断修行,才可到达“净土”,成为佛陀。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即天堂)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因他与信徒关系密切,所以特别受到重视,在信徒口中念个不停,“南无阿弥陀佛”也成为广大佛教徒的口头禅了。

和尚

人们把职业佛教徒称为“和尚”,此名来源于佛门宗旨。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其所以痛苦,根源在于人们的七情六欲。为了摆脱和减少痛苦,必须进行修行,达到寡欲,能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反对斗争。而这“和”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遵的。以“和”为“尚”,即是佛教把出家弟子称为“和尚”的由来。

袈裟

袈裟就是和尚披在左肩的衣服,也是出家人的礼服,它还代表每个和尚的等级,例如,大红袈裟通常只有一寺的住持才能穿。至于袈裟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这里仅举一种为证:

相传,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在河南嵩山的少林寺诚心皈依,面壁九年悟出佛学更高境界,很多人渴望拜他为师,其中有一少年名叫慧可,很希望达摩收他为徒,但达摩起初对慧可不屑一顾,慧可拜师心切,他用实际行动来感化达摩,慧可跪在寺外数天,风吹日晒,忍饥挨饿,一天,天气突变,竟然下起大雪,慧可对达摩高呼:“圣僧,你如何才肯收我为徒?”达摩回道:“难矣!除非天降红雨!”慧可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一刀将自己的左臂砍了下来,顿时血如泉涌,将身边的雪染红了,他大声喊道:“看!天降红雨了,把我身边的雪都染红了,你收我为徒吧!”说完便晕了过去。达摩终于被感动了,收他为徒,并缝制了一件衣物,披在慧可的左肩上,“袈裟”由来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如来佛

“如来”一词是从梵语that agata 译出,意为“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如实而来”。“如来”是“佛陀”的异名,是一个通用名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也可称释迦牟尼如来佛。

观音

据佛经记载:观音本是西方的一个小国的太子,名“不眴”,他成佛后,成为“西方三圣”之一。据说,众生在遇难时只要诵念他的佛名,他就会“即时观听其声音,前往拯救”,所以称“观世音”。这个名字是释迦牟尼给他取的。在唐朝的时候,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中有“世”字,为了避讳,才把“世”字去掉,称为“观音”。

现在寺庙里的观音塑像,多数是披着白大氅的女性,有塑着众多手臂的千手观音;但也有长着胡子的男性形象。这也是根据佛经来的,佛经说观音可随机应变,用各种化身来拯救众生,因此就有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和形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千手观音”的有趣传说:千手观音是灶王爷的三女儿,灶王爷身患重病,请来名医诊断,说要二条女人的玉臂作药引,灶王爷去求大女儿和二女儿,都遭到了拒绝,只有三女儿答应了父亲的请求。灶王爷吃了药,果然病治好了,看着失去双臂的三女儿,灶王爷内心很难过,就把此事告诉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深受感动,说:“这样的好女儿岂能让她受委屈,她失去了两只手臂,我要还她千只手,就叫她千手观音吧!”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才有的词。“大千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

三千大千世界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的名称。据《长阿含经》等书记载: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央是须弥山,有七山八海环绕着,海中有四大洲,海外有铁围山。把同一个日月照耀着的这块土地,同一个佛教化着的这个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中有大、中、小三个“千世界”,所以又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传入我国后,大千世界这个词,便沿用至今。

主教

“主教”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监察者”。天主教和东正教的高级神职人员。位在神父之上。通常是一个地区性教会的管理人。主教制约形成于公元2世纪。在中世纪各天主教国家里,占有大片地产,享有政治、经济、司法等广泛的权力。从属于教皇,其从属程度依教皇与主教所在国王权之间的力量对比而定。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德国各新教诸侯国及瑞士等国废除了主教制。新教圣公会等仍保留主教制,但主教不再从属于救皇,而奉本国国王为教会首领。

修道院

也作“隐修院”。天主教和东正教修道士出家修道聚居之院,分男修道院和女修道院。公元4世纪最早出现于罗马帝国东部行省埃及。修道士标榜弃绝世俗,因此西欧的修道院起初多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通过清除森林,开垦处女地而建立的,修道士平时要参加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后来,修道院大都接受国王和封建主的大量馈赠,修道院不仅经营农业,还经营工商业,如制造和出售葡萄酒等。中世纪早期修道院也是学校教育的中心,院内设有法庭、管理机构和武装,并从国王处获得种种特权,独霸一方,因此往往成为农民起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英格兰、斯堪的那维亚诸国、尼德兰、苏格兰及德意志各新教诸侯国中的修道院被封闭,后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西欧修道院受到进一步打击。但自19世纪末起,又有所恢复和发展,现今主要分布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及拉丁美洲诸国。

耶稣会

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伊纳爵·罗耀拉创建于巴黎,1540年获教皇保罗三世(公元1534—1549在位)认可。成立之初,旨在反对宗教改革,重振天主教会,重振教皇的绝对权威。会长被称为将军,选举产生,任职终生,将军长驻罗马,会内有严格的军事性质的纪律,一般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和教皇,任其驱使,所以总会长又被称为“黑衣教皇”。该会自成立始,一方面从事宗教活动,一方面从事政治斗争,为适应它所承担的使命,在吸收训练会员方面十分严格,为方便活动,耶稣会士一般不穿僧衣,不住修院。一般以创办学校、医院、担任官职和宫廷神父等方式,打入上流社会,又广泛接触社会各层,从事宣传,甚至不惜以暗杀、投毒方式达到其政治目的。

自16世纪起,其活动扩展至亚、非、美各洲,在一些国家曾被取缔,教皇也曾在1773年被迫解散之,但在1814年又恢复。掌握有教育、出版、电台等许多舆论工具,在政治领域中捍卫、推广天主教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弥撒

基督教纪念耶稣牺牲的宗教仪式。基督教教义称:耶稣的牺牲象征救赎人类大业的完成,缔结了神人重新和解的新约。耶稣牺牲后,门徒为纪念他,经常聚合重温耶稣的遗训,和举行分饼(圣餐或圣休圣事)等礼节。以后由这两部分发展成整套的祭献礼仪。在神学上,表示耶稣以自己的牺牲为救赎而祭献的重演,成为教会生活中的中心。弥撒在教会中,只有师父、主教有神权主持。

洗礼

基督教的主要宗教礼仪,是目前绝大多数教派所公认的圣礼之一。洗礼系入教仪式,通过此礼表明入教人对基督教的信仰,并标志原罪与本罪的赦免,灵魂重获新生,从此受洗者被接纳为教会的成员。洗礼方式有点洗与浸洗两种:点洗方式是以一小杯水洒在受洗者前额,然后划十字,并口诵“我奉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给你施洗”。浸洗是由主礼者口诵经文引领受洗者全身浸入洗礼池中,象征性地洗一下。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亲自规定的重要圣事,通过洗礼,可以洗掉入教人的原罪与本罪,并能接受上帝的恩宠与保佑,只有洗礼后方可领受其他圣事,所以在欧美基督教盛行的国家中,婴儿一般在出生后便接受洗礼仪式。

耶和华

犹太教神名。希伯来文,意为“永存者”、“创造者”或“权威者”。为希伯来人各部落共同信奉的神,是火、风和雷雨等自然力的化身。传说摩西率希伯来人出埃及期间,耶和华被接受为希伯来人惟一的保护神。犹太教以色列国家形成后,国王大卫和所罗门将其奉为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并在耶路撒冷锡安山(郇山)上建造壮丽的圣殿;信奉耶和华的犹太教亦在逐渐形成。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之囚”期间,特别是在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建立神权政体以后,犹太一神教最后形成,耶和华成为犹太人的“惟一真神”,宇宙的主宰,也是拯救他们脱离苦难的“救世主”;只要犹太人笃信耶和华,他们便永远是耶和华的“特选子民”。崇拜耶和华神,在犹太人的生活和历史中有过重要的影响。

牧师、神父

牧师是基督教新教大多数宗派中主持宗教仪式、管理教务的人员,一般为专职的宗教职业者。《圣经》中以牧人比喻耶稣,以羊群比喻教徒,故用“牧师”称主持教务和管理教徒的人。意为“牧羊人”。

神父是天主教、东正教的一般神职人员,协助主教管理教务。通常为一个教堂的负责人。西方对神职人员尊称为“父”。拉丁文作Pater,译作“神父”或“神甫”。

“星期”与“礼拜”

“星期”是公历中一种特殊的记日方法,它以七日为一周期。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类就开始使用星期制了。相传,古代巴比伦人把每个朔望月中能看到月亮的28天,划分为4个等份,每个等份7天,这就是星期的雏形。后来,巴比伦人又给星期制的七天配上美妙的星名,即星期一至星期日分别用:月亮、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和太阳等来表示,这样,“星期”便成了“星”的日期。

“礼拜”是宗教用语。基督教徒相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耶稣七天复活的说法,规定在星期天要举行参拜上帝的宗教仪式,因此,星期天就成了“礼拜天”。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牢记他们对上帝的崇敬,就创造了“礼拜制”。

十字架

十字架最早是罗马帝国的一种刑具,当时,奴隶主往往将逃跑或敢于反抗的奴隶钉死或挂死在十字架上。据《圣经》记载,上帝派遣耶稣降临人世救人赎罪,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此,十字架在基督教徒心目中成了赎罪得救的象征和信仰的标志。

以前佩戴十字架的主要是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的神职人员和教徒。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旗中也包含有十字架图案,如英国、瑞士、挪威等,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在历史上的政教合一现象。今天,十字架不仅成了一种装饰物,而且也演变为救护伤兵的徽号。

替罪羊

“替罪羊”这个词,现在通行世界各国,它被广泛用来比喻代人受过或替别人承担罪责。

关于它的由来,基督教《圣经》上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要他带着自己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杀了以撒作燔祭,献给上帝。亚伯拉罕按照上帝的旨意,带着儿子到了指定的地方,正当他要举刀杀子时,有位天使过来阻止,并对亚伯拉罕说:“现在上帝知道你的忠诚了。”后来,亚伯拉罕把林中的一只公山羊抓来杀了,代替儿子作燔祭,献给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