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一册)
3494400000018

第18章 原始社会(17)

此外,《新约全书》中说,耶稣为了赎救世人的罪孽,宁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作为祭品奉献给天主。所以基督教又把耶稣称做“赎罪羔羊”。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即罗马现存的圣彼得教堂,是在旧圣彼得教堂的原址上,1506年由教皇尤列乌斯二世奠基,1615年保罗五世时完成的。平面是纵长的十字形,横向三跨,于十字形交叉处上覆盖穹顶,其下为高圣坛,圣彼得的圣么匣安放其下。在建造过程中,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欧洲著名的建筑家、艺术家都先后参与了设计修建,至教皇保罗五世(公元1605—1621)采纳了G·马代尔诺设计的平面,将教堂向东伸展为纵长十字形,完成了187米长的教堂主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继任的G·L·贝尔尼尼又修改了钟楼设计,并在教堂前设计了有柱廊的椭圆形广场,气势宏大。教堂内存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与巴罗克时期的艺术杰作,截至1989年,一直为世界最大的基督教堂,后被科特迪瓦亚穆苏克罗新建的长方形教堂所超越。

威斯敏斯特教堂

位于英国伦敦的基督教新教教堂,另译为西敏寺,相传是在616年撒克逊国王塞培特所建隐修院的基础上,于10世纪由英王埃德加正式修建为教堂,由本笃会修士主持,11世纪英王爱德华扩建,以后爱德华遗骸被移葬于此。今日的哥特式大教堂系英王亨利三世重建,中间因火灾和疫病曾停工近一个世纪,以后经过不断扩建而成。西面两个钟楼于1740年建成。从英王威廉一世起,几乎所有英王加冕盛礼均在此举行,1760年以前的历代英王和王后均葬于此,18世纪后,牛顿、狄更斯、达尔文等著名人物也都葬于此。1539年,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后,开始由英国国教会牧师主持,是英国国王加冕和重要皇家及国务活动的场所。

方舟

“方舟”一词是“诺亚方舟”的简称。它是由《圣经》中的一则故事演绎而来。上帝因世人罪恶太多,突然猛降洪水,以达消灭人类之目的。但为使心地善良的诺亚一家免以此难,上帝就命诺亚提早制造了一长方形的大船,用于全家避难。因此,“诺亚方舟”便成了避难所的象征。

安拉

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主宰,在不同的地区也被称为胡达、真主等。伊期兰教认为安拉是全能的、永恒的,他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主宰世界。安拉对信奉他的人是慈善的,而对那些不信奉他的人和行恶的人,安拉要降灾惩罚他们。安拉没有形体,但是无所不在。他的一切思想都由他所派遣的使者传达给世间,派天神监督和记录每一个人的言行。安拉是全能的,可以显示出任何一种神迹。安拉有六大使者:阿丹、努海、穆萨、易卜拉欣、尔撒,而穆罕默德则是安拉派遣的最后一名使者。

赫蒂布

伊斯兰教教职的称谓。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宣讲者,又译为海提布、哈推卜。在古代阿拉伯人中,赫蒂布是部落的谋士,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穆罕默德攻克麦加后,常以赫蒂布的身份对公众宣讲教义,主持礼拜。直到正统合里发时期仍然保持这一传统。故当时赫蒂布曾与领袖同义。后来逐渐成为世袭的教职,专指在各种节日时向穆斯林宣讲伊斯兰教教义的人。他们有薪俸,可以代表伊玛目接受新教徒。各教派对赫蒂布的宣讲地点的听众范围有不同的规定和限制。现在各清真寺均设有赫蒂布。

阿亚图拉

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高级宗教领袖的称号,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安拉的象征,安拉的奇迹。什叶派现代的教职是宗教学者制,即乌莱玛制。一个教士必须经过纳贾夫、卡尔巴拉等地的宗教学校的长期教育,精通《古兰经》和圣训进行推论、演绎教法可进而取得教法演绎家,即穆智台希德的称号,并有权对宗教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作出法律的结论。特别有权威和受到尊敬的教法演绎家被称为阿亚图拉;其中最著名、最有权威和声望的能获得教法权威一大阿亚图拉的称号。获得最高称号的阿亚图拉,有权对有争议的宗教问题作出最终的法律裁决。这种称号只表明其学术成就和在信徒中的威望,与担任的实际职务无关。

阿訇

伊斯兰教教职名称。波斯文Akhund 的音译,又译为“阿衡”、“阿洪”。原为伊斯兰教学者、宗教家和教师之意。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具有伊斯兰教专业知识者的通称。维吾尔族穆斯林则称其为毛拉。凡在清真寺里学习多年并且经学水平和道德操守都合格的人,经举行“挂帐”或“穿衣”(即毕业)仪式后,即可受聘到清真寺任职。

中国把清真寺的教长通称作阿訇。阿訇掌教制中国伊斯兰教的管理制度。其结构形式大致如下:开学阿訇、治坊阿訇和掌学阿訇。开学阿訇是教坊穆斯林的首领或教长,拥有行政权,全面主持和掌理各项重大宗教事务,集教学和教务之权于一身,在教坊中具有极高的权威。

开学阿訇下设治坊阿訇,是其教务助理,也称二阿訇及副校长,主持各种次要的宗教仪式。开学阿訇不在时,代行其职务。掌学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学助理,协助开学阿訇为清真寺经文大学讲经授课。

清真

“清真”一词,在古代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用来赞美人物品格高尚或用来描写优雅环境的赞美词。到宋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联系起来,因为宗教徒都自称“清道”,又都主张“清静无为”,所以喜欢用“清真”一词。我国古代学者在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时,也曾用“清静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等,谓之“清真”,并称赞其教主为“真主”。故此,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

后来,人们又把按照伊斯兰教风俗所制作的各种糕点,称为清真食品。

为何称阿拉伯为“天方”

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天方夜谭》,即“夜谈阿拉伯故事”之意。以“天方”命名的书还有《天方诗经》、《天方典礼》等。这些“天方”均系指阿拉伯而言,这种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阿拉伯麦加城的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三大圣寺中的第一座大寺,又称禁寺,寺内有一巨大的立方体房屋,它高15米、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米,是由石材建成,举世闻名的黑石镶嵌在它的东南角。阿拉伯人称这座石房为“克而白”(方形房屋之意)。它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的朝拜中心。早在元朝中国人就称克而白为天房。因为房屋为方形,故而亦称“天方”。明朝人不但称克而白天房为“天方”,而且称麦加城为天方。由于天房和麦加均在阿拉伯境内,后来,久而久之,人们将阿拉伯也称天方了。

梵蒂冈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是天主教的世界中心,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冈的面积0.44平方千米,主要是一群宫廷建筑,有公民权的人口大约千人左右,其中多为意大利人。

早在4世纪上半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借基督教的力量统一了罗马帝国,公元392年正式奉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公元756年成立了以罗马为首教的教皇国,梵蒂冈则是教皇国的中心。公元1870年,意大利王国政府把教皇领地除梵蒂冈外,全部统一于意大利,教皇退居梵蒂冈。1929年2月,墨索里尼政府和罗马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新的梵蒂冈城国,一直维系至今。

罗马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行使最高权力,有绝对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教皇终身任职,死后由红衣主教团以2/3的多数票选举出新教皇。1978年当选的约翰·保罗二世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皇。红衣主教团是教皇的咨询机构,而罗马教廷则是天主教会的最高行政当局。

梵蒂冈的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设有13所高等院校,发行自己的货币,有自己的铁路、金融系统及卫队。它与世界上的百余个国家保持大使级外交关系或派遣教皇代表。

历史

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我们的世界,大约已有50亿岁的年龄。30亿年前开始有生命,到人类世界的出现,它走过了无以数计的历程。尽管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但科学家们却可以大体描绘出其发展的轨迹。出土的遗骨和工具为他们提供了特别有益的见证。在随后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很多强大的国家兴起又没落,政权更迭的同时产生了不同的信仰、文化,本章将有助于读者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掌握了世界历史的概况和总貌。

氏族

氏族亦称氏族公社。它是人们以血缘关系结成的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的发展,不仅要求人类较为持久的结合,而且要求群体之间发生联系;同时人类又在实践中意识到血族群婚对人体质的危害,逐渐禁止群体内亲族间的通婚,而实行群体之间的通婚即族外婚。婚姻形式的演进,使原始群就组成为一个稳固而确定的女系血族集体。这样,人类社会的组织便由原始群转变到氏族。氏族公社的产生,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起初的氏族是母权制氏族公社,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占居主要地位。母权制氏族公社又可分为早期和发展期。在早期,妇女从事采集,男子狩猎;实行族外群婚,儿童知母而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到新石器时代,母权制氏族达到全盛阶段,氏族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全体成年男女参加,他们都享有平等的表决权。年长的妇女担任氏族的首领。氏族间的男女群婚过渡到族外对偶婚(一男一女结合,男居女方,但不巩固),妇女经营原始农业,管理氏族事务和经济生活,世系与财产袭承仍从母系计。

在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母权制氏族转变到父权制氏族。男子代替了妇女在经济生活和氏族公社中的支配地位,对偶婚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家长制大家族;妻从夫居,世系与财产袭承以父系计。几个家长制大家族构成父系氏族公社。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血缘关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氏族公社逐步瓦解,以地域关系结合起来的农村公社代之而起。

部落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氏族联合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由互相通婚的几个氏族构成。通常有它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和习俗。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详细记载了处于母权制阶段的易洛魁部落的情况,其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机构,为氏族酋长组成的部落会议。

部落组织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末期,因军事活动的增加,有些地区又由若干部落结成部落联盟。部落及其联盟组织随原始社会的解体而解体,逐渐为部族所代替。但其残迹长期存留于阶级社会中。

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是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由单个的独立的家庭联合组成的社会单位。这种联合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破坏了氏族组织的血缘关系及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又承袭了氏族制度的许多惯例,因此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保有公有制的残余,土地是公有的,定期分配给各家庭使用,同时草地、森林、牧场等也是公有的。另一方面,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私有经济,如房屋、农具、牲畜以及房屋附近的小块菜园等等都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贫富分化日甚,村社定期重新分配土地的时间越来越延长,直到最后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农村公社便逐渐解体,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但是农村公社在某些民族(如古代东方)中,长期滞留,甚至保留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是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奴隶制国家。远在一万多年前,埃及人民就在尼罗河河谷两边高地生活。公元前4000年代初,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灌溉农业、手工业和交换的发展,尼罗河流域的许多农村公社组成四十个小型国家,称为“塞普”。每个“塞普”都有自己的世袭首领、军队和主神。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了全国,开始了埃及历史上的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在古王国时期,埃及确立了以法老(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奴隶主专政国家。法老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最高权力。法老自称为太阳神的儿子,代天统治。法老专制政权的组织形式,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机关设许多部,由宰相掌管。宰相由法老任命,对法老负责。地方行政也由法老任命的州长掌管,为法老征收赋税、征集军队和劳役。以法老为首的贵族、官吏和僧侣所构成的统治阶级,依靠这个专制主义政权剥削和压迫奴隶、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对外不断发动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