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7日上午,河南省淮阳县齐老乡大王村二十一岁的女共青团员孙桂梅,在铁路桥上,从火车前一米多处抢救素不相识的65岁的农民刘树林老大爷的事迹传出后,报社记者采访了火车司机,请他谈谈他当时目睹的情况。
这位火车司机激动地对记者说:“列车和姑娘同老人的距离差不多,她怎么能赶到火车的前面?火车虽然滑行,但速度还是不慢;而且前面那座狭窄的铁路桥几乎和机车一样宽,到桥上救人又怎么救法?……孙桂梅仍以最快的速度同列车展开了一场抢救生命的特殊竞赛,终于提前跑上桥头。当她跑到老人(耳聋)身边时,滑行中的列车离她仅有一点五米。只见她伸出双手,用尽全身气力把老人推出铁道,随即向后一个退步,还未站稳,机车推障器就把她撞倒,机车弹簧吊杆又把她推到桥下……”
这位司机在向记者介绍孙桂梅舍己救人的壮举时,所提出的疑问,(即“她怎么能赶到火车的前面?”“到桥上救人又怎么救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孙桂梅的这样行动是很难做到的。从心理学上应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简单说来,它显示了人们具有心理上的“进攻力”,或者叫做“爆发力”。一般地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储存有足够的这种拼搏进取的“心理能量”。比如,在火灾、地震等危急时刻,或象孙桂梅那样在十分危急情景下抢救别人生命的短暂时刻,人们会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力量。这也就是说,在激烈的应急行动时,心理上也会“壮起”胆量来,所以,这种心理上的进攻力,又可以叫做“应激力”,或者叫做“紧张反应”。
实验证实,当人们产生激情后,大脑皮层会发出信号,加强心脏搏动的能量,增进肌肉的供氧和营养物质,于是就会提高进行高度紧张的工作能力。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能够在遇到危险时,时常能做出奇迹般的行动的奥秘。报纸上曾介绍过许多这类感人的事例,诸如:有的青年人在火车就要驰来前,奋力搬走被雨水冲到火车轨道上的几百斤重的大树,从而保护了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十几岁的女孩奋不顾身地扑向叼走婴儿的猛虎,打跑猛虎,救下遇难的婴儿等等。这都是心理上的“应激力”的表现。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应激学说”。这种“应激”的理论,是由加拿大的一位名字叫做H·塞利埃(1907年生)的生理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塞利埃认为,当人们的身体在接受外来的紧张刺激(压力)后,为了自卫会产生生理上强烈的反应。他认为这种反应,是由于脑下垂体稻副肾所分泌的荷尔蒙(激素)的控制作用而形成的。
在塞利埃提出应激学说之后,很多心理学家们、尤其是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们,应用并发展了这个学说来解释一些社会心理现象。他们认为在经济危机、社会不安、甚至噪音等等紧张刺激(压力)之下,引起心理上的烦恼、挫折和焦虑等等,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而这些应激反应,往往是引起人际关系纠纷、冲突的起因。而且,如果对这种紧张刺激(压力)的应激状态持续不断,就必然地因积蓄过多,从而产生种种疾病。这些疾病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神经症”;在身体上表现为“心身症”。心身症的典型表现就是高血压、胃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症等等。
对应激学说的理解和解释,我们和西方的生理心理学家的一些主张不完全相同,甚至对“应激”这个词,因为理解的不同,也有争议。比如说,塞利埃认为人在接受来自外部的紧张刺激后,为了“自卫”,会产生应激反应,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这仅仅是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像孙桂梅那样,虽然自己在生理上并没有遭受任何紧张刺激或威胁,但心理上接受外来的紧张刺激、威胁后,为了“他卫”,也会产生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所以说,不能把“应激”单纯理解为机体对紧张刺激做出生理反应,从而发出的一种力量;“应激”还包括对来自心理上的、社会上的紧张刺激,做出心理上的反应所发出来的一种力量。
谈起“应激力”,或者叫它“心理能量”,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物质能量的一种形式。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由神经生理活动过程和肌肉活动过程所构成的,而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人体中的能量是从糖类、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中分解获取的。若是形象一些讲,人体内的能量,往往会自行“炮制”而成小型的“燃料库”——三磷酸腺苷(ATP),以备人们紧急需要时,随时取用。一旦人体面临紧急需要情况的时候,人脑这个最高指挥部,就会发布“紧急动员令”,于是全身会立即处于紧急应战的高昂状态,可以说是临战的一级战备状态。三磷酸腺苷就会转化为大量的能量,以供应身体的急需,从而使人体迸发出一股平日从未有过的特大能量。
“应激力”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学说,虽然是由塞利埃首先倡导提出来的,但是发现人有应激力,并利用这种应激力去医治心理疾病,这在中国古代的医书里,早就有记载了。
我国古代名医,经常利用人们在紧急情景下所产生的“特殊”力量,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据《浙江通志》的《医部全录》记载,明代(1368~1644年)名医俞用古就曾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治好了一些心理疾病患者。有一位年轻妇女打哈欠时,两手伸直不能取下,俞用古便谎称要想治愈此病,必须用艾去灸丹田(肚脐下三寸的地方),于是一边说着、一边灼艾,并动手去解她的裙带。这位妇女一看要她当众裸露下体,十分着急紧张,便不顾一切地用双手来护裙,那原来伸直不能取下的双手就这样地放下来了。明代另一名医徐迪,也是利用妇女极端怕羞辱的紧张心理,治愈了一个心理疾病的女患者。一孕妇仰身取物之后,便不能再俯身弯腰了,徐迪于是令家属给她穿上十条衣裙,然后拉她到人群中,当众给她解裙,每解一裙,便抛到该妇女面前。当解裙到中层时,这位妇女非常紧张害怕,便情不自禁地用力去护内裙,因而也就能够向前俯身并可弯下腰来。
以上这两例病案,当然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特定的人们的特殊心理状态施以治疗的方法,并不是一种“万应灵丹”。但却可以说明一点:每个人的确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进攻力量。这也就是大约在三百年后塞利埃提出的所谓“应激力”。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迪:每个人都应当在平日里就锻炼能够在各式各样的困难情境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的抵抗进攻的能力;锻炼对于一切自卑、怯懦、忧郁等心理上的“传染病菌”的强大“抗菌”能力。不要总是嘀嘀咕咕地认为:“我不成!”“我办不到!”从而失去自信力。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心理上的进攻力?主要有两条:
(1)要树立高尚的信念。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集体的荣誉,有了这种信念就必将会激励你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实现最终目的。
1981年,我国年轻的女科学家韦钰在西德获得博士学位。为什么她能够做到没日没夜地、以超人的毅力刻苦学习和钻研呢?她自己说得很清楚:“外国人总是具体地从一个中国人身上来衡量中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和妇女解放等等,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让人家对中国失望。”韦钰就是在“外国人是从我身上看中国的”和“为了祖国下定决心争荣誉”的坚强信念引导下,才在电子学界开辟了科研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荣誉。
在日常生活里,为什么有的人在“与己无关”的紧急情况下,可以发出应激力?而另一些却办不到呢?比如说,大学生张华能舍身忘我地抢救一位老农民;而有些国家干部在歹徒行凶时,却站在一旁退缩不前?说到底,这就是因为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不同,即信念不同、人生观不同,于是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应激力并不单单是什么天生的“本能”。
(2)要靠平日勤学苦练。人们的心理耐力和心理攻力,都不是靠“养”,而是靠“练”出来的。“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就要付出超人的代价”,这是我国女排前教练、现任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喜欢对女排运动员讲的一句话。的确如此!精神上的必胜信念也好,心理上的强大进攻力量也好,都要靠雄厚的实力基础,靠平日的勤学苦练。
如果一个人平日里总是认为自己有病了,自己是个“弱者”,遇事就畏惧退缩;或者把自己装扮想象成是一个不幸者,借以博得别人的同情、安慰和谅解,那么,当他(她)遇到重大的打击、挫折或困难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很快地自己解除了心理上的武装,一败涂地、一事无成。因此,如果平日缺乏坚持从点滴做起的刻苦磨练功夫,那么,在需要发挥你心理上的进攻力量时,你是会“上不去”的!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曾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话,也是告诫人们要有从点滴做起的求实、踏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