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抛弃萌动的大烦恼(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3498300000005

第5章 现代科学对睡眠的解释

你知道现代科学对睡眠现象是怎样解释的吗?我相信当你掌握了有关睡眠的科学说明以后,定会帮助你打破对睡眠的神秘感和惧怕感。

睡眠,实际上有身体的和大脑的两种不同模式。过去,在医学上研究睡眠,采用电气生理学(脑电波和筋电图)的方法;现在,在生理心理学上,不仅用这一古老的方法,而且结合采用眼球转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观察人在睡眠状态时的眼球转动、呼吸和心跳节奏的改变、面部表情的变化、身体活动以及其他生理机能的变化,然后和睡眠时候的脑电波与筋电图加以对比。

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睡眠有两种“模式”(形态)。一个是“快速眼动”(REM)的睡眠;另一个是“非快速眼动”

(NON·REM)的睡眠。前者是身体的睡眠,后者是大脑的睡眠。这种新的观点大约是在1958年前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于是现代生理心理学在评价正常的睡眠过程时,就不仅仅个别地观察脑波、筋电图和眼球的转动的情况,而且更进一步地采用睡眠的“多种波动描记器”了。

使用这种复合式的描记器的研究结果,发现“快速眼动”式的睡眠,乍看起来虽然真的像是在睡眠了,可是眼球却在频繁地转动着。这种睡眠脑波接近于最浅状态的睡眠,几乎就是接近于觉醒状态的脑电波。这种睡眠状态,大部分都会做各式各样的梦,经常是有梦的浅眠。婴儿睡眠的这种“快速眼动”时间最长。

为什么说这种睡眠是“身体的睡眠”呢?因为这种睡眠,虽说身体保持着睡眠的姿势,消除了筋肉的紧张,可是大脑还在活动着,它只能起到消除筋肉疲劳的作用。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这种睡眠的人弄醒,想要让他不采用这种模式睡觉,结果第二天反而适得其反,反倒又增强了这种睡眠的程度;而且他们的头脑尽管相当清醒,可是却表现得情绪焦躁、全身慵懒无力、睡眠不足的一些感觉。因此,可以说这类睡眠对于身体十分必要,是消除身体疲倦的“身体的睡眠”。但是,这类睡眠必须和“非快速眼动”型的睡眠相互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理想的睡眠。

“非快速眼动”的睡眠,脑电波呈现出十分缓慢的波型,是一种深沉的睡眠,是理想式的睡眠。人们一般睡眠有个大体不变的“公式”,即睡眠后不久进入深沉睡眠的状态,然后慢慢地转变成浅显的“快速眼动”的睡眠。这样来回交替,差不多每隔九十分钟相互交换一次,每个晚上平均转换四~五次。如果遇到了阻碍,那么需要睡着的时间将会延长,上面讲的这种有规律的节奏,也就会被打乱、破坏。这就是说,每个人在入睡前那段觉醒时间的心理状态,和他这一个晚上的“非快速眼动”的睡眠有着紧密的关联。即你睡得“香”不“香”,“熟”不“熟”,要看你入睡前的心情是不是平静、安定。有人用上面讲述的先进仪器“多种波动描记器”做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仪器上所呈现出来的实际睡眠状况,往往和受试者本人主观上自认为的睡眠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诉说他们总是睡不好,可是实际情况和他们讲的相反,反倒是意外地睡得很好。比如在医院病房里,有位患者对夜班护士诉苦说:“昨天夜里我几乎整夜没睡着。”护士却反驳他说:“您睡的很好。夜里住进了一位急诊患者,乱了一阵子,您不知道吧?后半夜刮大风,窗户被吹开了,接着一场大雨,您也不知道吧!?您觉得一夜几乎没有睡着,是因为您总是想着您夜里一阵阵偶尔醒来那会儿的时间,所以您觉得一直是在醒着。”从这位心理疾病患者(大部是神经衰弱或失眠患者)和护士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自认为睡不着或睡不好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睡不着或睡不好,而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对于睡眠产生了过分的紧张、不安和过敏。所以说,很多失眠、不眠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引起睡眠的物质是什么?1913年,法国著名心理学家亨利·皮尔隆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把疲劳的狗的脑脊髓液注射到健康的狗脑里以后,这条健康的狗就睡起来。皮尔隆于是认为疲劳后,在大脑中有某种可以诱发睡眠的化学物质。1964年,法国里昂大学教授朱佩做了如下的试验,他先让猫吃降血压药,猫就没有睡意,然后再给它注射血清素,这只猫就又想睡了。于是朱佩教授认为,血清素是一种和肠胃运动有关联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在大脑里可以微量生产,起维护睡眠的作用。日本的医学生理学教授松木淳治博士根据他的试验认为:“在睡眠状态的时候,脑里的血清素既分泌,也在消耗着。由于脑中储存的血清量原本就很少,所以夜里容易醒来的人,血清量的供应就感到不足了。”这些试验尽管都还是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是已经开始在慢慢地解开睡眠这个“谜”。

现在可以首先肯定一点的是:睡眠和大脑有密切的关系,睡眠确实有物质基础。因此,睡眠并不神秘,失眠和不眠也并不可怕。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有办法控制睡眠和征服睡眠。同时,也坚定了人们如下一个基本观点:睡眠和心理健康关系至深,你若想赢得一夜甜睡,就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