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思考记忆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3501800000035

第35章 记忆力好坏在于后天培养

在知识剧增的今天,人们对自身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迷茫。不是吗?无数的孩子面对书本和试卷不知所措,数不清的公司员工面对复杂的工作事务晕头转向,大部分经理面对难以计数的客户一筹莫展。一切都太多了,要读的书,要做的事,要见的人,多得让大脑几乎要爆炸。据统计,最近十几年的科学技术发明,超过了过去2000多年的总和,一个人必须掌握的资讯几乎是20世纪60年代的30倍。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可是,无论什么机器,也代替不了我们的大脑记忆。

那么,我们该从哪里寻找记忆的突破口呢?

最好的办法是,改进我们的学习模式、记忆模式。

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只有善于使用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是的,掌握科学的学习、工作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最关键。只有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使我们从沉重的困境中走出来。

事实也表明,只要正确地用脑,要记大量东西是完全可能的。人的记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天赋的功能。然而记忆能力的强弱绝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发展中形成的。

世界名人与普通人的大脑结构、重量并无什么区别。

1955年爱因斯坦逝世后,美国曾组织了一些外科专家检验小组分析他的大脑,结果并未发现其大脑表面皮层的容积结构和化学成分有特异之处。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大脑重2012克,比常人的1400克重得多,但法国作家安东尼·法朗士的大脑只重1017克,同样很有成就。

因此,不能以人的脑袋大小来论聪明与否。

但是,记忆能力与年龄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曾表明,假如18岁~30岁的人,其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0岁~60岁的人,其记忆的平均成绩约为95;60岁~85岁的人,其记忆的平均成绩约为80~85。因而80高龄的人,如果身体健康,记忆力仍不算严重衰退,可以从事正常的工作。历史上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晚年仍有所成就。达尔文60岁以后写出名著《人和动物的情绪表现》;爱迪生81岁时取得了第1033项发明专利;德国科学家洪宝德75岁时才正式动笔写他最重要的著作《宇宙》。可见,在记忆力上也适用自然界发展的“用进废退”这一规律。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人的智商的高低是天生的,记忆力也是天赋,而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并因此产生悲观情绪,放弃了学业。但实际上,记忆力的好坏绝不是天生的,根本不必悲观。

对此,也许会有人反驳说:我的朋友能够轻松地记住英语单词,而我却总是记不住。这虽然可以证明人的记忆力存在差别,但并不能证明记忆力本身有好坏的差别。自叹记忆力不好的人,不是也能很流畅地说或写外国人花几年工夫都掌握不好的本国语言吗?如果你认为自己记忆力差,你怎么能记住非常复杂的本国语言呢?

通过前面几节的叙述,我们知道,人的大脑有相当大的潜力。就人的一生而言,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如何呢?

各种材料上介绍的数值不完全一样,有的认为用了十分之几,有的认为只用了几十分之几。但不管是哪一个数据,都说明人脑的潜力是开发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在于把潜力转化为现实力。

人们往往用一个人儿时“智商”的高低来描述其先天的智力水平,这种学说近来也受到了质疑。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赛西对赛马场上的赌徒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儿童时期“智商”虽在80以下,却能根据马匹、骑手、气候、场地等要素,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获胜的马匹,他们的抽象推理能力使儿时“智商”

高达130的人望尘莫及。又如家庭主妇的文化程度和儿童时期的“智商”不一定高,但在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时的心算能力却可能远比知识程度高的女士要强得多。

所有这些都说明,专门的兴趣和爱好、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后天因素,对于智力发展有巨大的作用,这就是儿时“智商”不高的人后来锻炼成有特殊才能的人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人脑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无比复杂,能存储信息的潜在能力是很大很大的,而我们目前所认识和开发的仅仅是它极小一部分。一个智力发育正常的人,只要努力,都能极大地增强记忆力,过分强调先天的因素是不对的。例如美国第50届西屋电气公司科学奖前10名获奖者中,华人学生有4名,占40%,而华人人口仅占美国总人口的0.4%,高出了100倍。什么原因呢?

是华人天生就比别的人种聪明吗?不是,主要是他们刻苦努力的结果。据有关资料介绍:华裔学生每周在家做功课的时间是11.7小时,而白人是8小时,黑人仅6小时。

我们可以把人脑先天记忆的潜力和表现出来的现实力比喻为电脑的硬件与软件。假定有两台电脑,一台为586,另一台为486。众所周知,586电脑的硬件环境要比486强得多。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二次开发,装入各种软件,它的现实能力和智能水平可能还不如一个二次开发搞得很深的486。例如把这台586电脑放在财务部门,专门管理工资发放,装入的软件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它的功能潜力很大,但是它的作用却是很有限的。而另一台486机则进行了充分开发,装入了各种先进和复杂的软件,例如装入了词典软件,因而能校对英语单词拼写是否正确,并能在发现拼写有误时提出许多正确拼写建议供使用者挑选,其准确程度和英语水平绝不亚于水平很高的专业英语工作者。在这样两台电脑面前,就其现实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智能水平而言,人们一定都会认为那台二次开发进行得很充分的486比二次开发很有限的586要强得多。对于不了解电脑档次与这两台电脑的二次开发过程的人来说,可能还会认为486电脑的档次比586还要高呢!

人脑的记忆潜力与表现出来的现实记忆力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对于我们大多数智力正常的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人脑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档次”基本上也是相同的。可是由于后天努力程度的不同,各个人表现出来的现实记忆力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退一步说,即使有的人自认为自己脑子的先天条件(即所谓“天赋”或“天资”)不如别人,但是只要肯努力,不断地通过学习往脑子里装各种知识(即软件),说不定会赶上或超过那些被自己认为先天条件比自己强的人。

把记忆潜力转化为现实力的关键就是开窍。没有开窍的人脑就相当于高山湖里的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是受到四周崇山峻岭的阻隔,这些能量释放不出来。

所以具有的只是潜能,而不是现实能。如果能在周围的山上“开窍”,打洞引水,就可以把潜在的水能转化为现实的电能。人脑的开发过程就很像这种情况。人脑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但是被各种各样的“高山”(各种偏见、自卑感、条件论等等)阻挡着,发挥不出来,表现出来的只是极为平平的记忆力水平,往往既不被自己所认识,也不会被别人所承认。但是一旦在这些无形的“高山”上凿了孔,“开了窍”,就一定会表现出不凡的记忆力水平,甚至使自己前后判若两人,不但会使别人感到难以理解,有时连自己也会感到惊奇,原来自己的潜力有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