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克服盲目的争强好胜心态。高尔基认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这里说的“目标”不是个人的“出人头地”,而是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奉献于改造社会的事业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应该努力学习,共同担负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神圣使命。在培养其与人为善的心理,拓展其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上下功夫。
⑵要讲清嫉妒心理的危害。嫉妒者本人也会出现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如头痛、胃口不好或情绪不佳等。嫉妒心理对他人对社会也有危害,一个群体里若充满嫉妒,就会产生内耗:相互排斥,相互诋毁,相互戒备,很难有集体的合力和凝聚力。
⑶要创造公平的竞争机制。好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并对其结果给予及时、公正的评价。一是搞平等竞争,将班上学生按成绩好差分组,让不同等次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使大家都有可能成为“胜利者”。
二是奖励要倾斜,即对中差生进步的奖励要明显大于多于优等生。
⑷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嫉妒心理,正视其积极因素。作为教师尤其班主任,对有嫉妒心理的同学不能反感或嘲讽训斥,应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充分肯定其内心深处的不甘心落后、想为人先的强烈愿望,并正确引导通过努力去胜过他人。
中学生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青少年吸烟心理剖析
时髦心理:认为吸烟是一种时髦,不吸烟就会落伍,只有加入吸烟队伍,才能赶上“时代潮流”。
好奇心理:青少年好奇心强,许多事都想试一试,体验一下。见别人吞云吐雾,悠游自在样,自己也想体验一下“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味道。
模仿心理:青少年模仿心理强,见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在思考问题、拟定作战计划、制定侦破方案时都在抽烟,自己在模仿抽烟时,心理上使自以为自己也是“英雄人物”。
社交心理:“烟酒不分家”、“烟酒铺路”的现象影响着青少年,使他们认为“现在吸烟,是将来社会作准备”。
环境心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与吸烟者接触、交往,自己不吸,岂不“寒酸”?老是抽“伸手牌”香烟,岂不小气?只有自己也吸烟,才能体现出彼此“有数”、“有交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于是,你来我往,学会了吸烟。
反抗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理抵触无处发泄,情绪委曲无处发泄,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抗拒手段。
将烟作为“工具”:有青少年认为两手空空没事,就吸支烟解无聊,手指夹支烟,感到时髦,有男子汉的气派、风度。上厕所吸烟,是为解“臭气”。考试前吸烟,是借助吸烟来“开夜车”、“兴奋提神”、“活跃思维”。
侥幸心理:虽然知道吸烟可致瘾,可许多青少年认为“爸爸、爷爷吸了几十年烟也没得癌,我岂会得!”
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吸烟心理活动特点,“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戒烟很有必要。
中学生都是什么心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多数中小学生对考试既爱又恨,八成中小学生认为考试能促进学习,同时相当多的学生因考试“心情不好”。本月上、中旬,我省很多中小学将进行期中考试,眼下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全力以赴地复习,但是对于考试,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小学生害怕考试后公布分数的那一刻,而中学生在考试之前最为焦虑。
小学生:不怕考试怕念分
接受采访的20多名小学生,当被问及考试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害怕考试”,但又随即补充道:最害怕的事情,不是考试而是念分的那一刻。对于不害怕的原因,小学教师林老师分析,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都比较自信,他们所学的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孩子们感觉自己能考好,并且学校经常考试,也没有害怕的必要。不过小学生对分数却相当敏感,因为在他们看来,分数决定着他们的快乐程度。石家庄市建胜路小学近期的一份关于考试问题的调查也突显了这个问题。
这份调查显示:一二年级有近一半的孩子认为考得好会令他们很快乐,没考好是最让他们不高兴的事情之一,六成的同学表示如果没考好,就有可能受到父母的责备;90%的三四年级同学认为考得好会令他们心情愉快;95%的五六年级同学表示没考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情。
学校副校长王琴介绍,不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孩子,考试成绩都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情,孩子的快乐与不快乐完全受制于一次考试。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考得好与差对孩子的影响日益明显。
中学生:考试之前最焦虑
与小学生不同,对中学生来说,考试前几天是他们最难熬的时刻。冯老师是石家庄市一所高中的物理老师,最近几天,他经常提醒同学们注意身体,因为凭他的经验,临近考试,同学们生病的几率会是以往的好几倍。但是11月2日,班里竟然有7名同学请了病假,冯老师近日一直担心的学生考试综合征终于爆发了。
“请病假的同学几乎都是感冒,如果没有考试,他们或许能坚持下来,这跟学生临考前的紧张情绪有很大关系”,冯老师介绍,除了生病请假外,很多同学都表现为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桥东某校高一学生孙明在考试前一周就进入了超级运行状态,每天下了晚自习,回家看书到凌晨一两点,还是睡不着觉,早晨不吃饭也不觉得饿,白天虽然精力不是特别集中,但一点儿睡意都没有。“刚上高一就这样,哪能坚持到高考呀?”孙明的妈妈对此非常担心。
高中生紧张,初中生也一样,临近考试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初二同学小雨介绍,虽然大大小小的考试也经历了不下百场,但每听到考试还会“心里一紧”,特别是期中、期末这样的大考。考前几个晚上,小雨总会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噩梦,比如早上睡过头,错过了考试;考试的时候没带笔,同学都不肯借给他;或者是考场上,她有很多题不会做,急出一身汗。
今年高考之前,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教授来石讲座时特别提到这一问题。刘教授认为,从学生考前的表现看,他们情绪都比较焦虑,而缺乏信心正是焦虑的根源。要消除这些症状,目标的自我设定很重要。学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心态情况,在正确衡量自己能力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同时,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进行心理调整,强化信心,如,“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