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学生必知的科学保健常识(上)
3512400000014

第14章 中学生的心理保健(5)

中学生厌学的背后

近几年因为中学生厌学而前来咨询的家庭多起来,中学生的父母们通常不能理解孩子为何不想上学了,他们抱怨孩子辜负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毅力、没有出息等等。孩子们真的就像父母们所说的那样吗?

小毅(化名)是一名身高一米八多的男孩子,爱好篮球运动,学习成绩在离校前一直比较好。他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将来也一定能发展得很好。但是,自己的才华并不能得到老师的欣赏,许多同学也在妒忌自己。原来班上还有一两名好朋友和自己能说得来,但是,小毅觉得他们身上的不良毛病越来越多,及此直言的批评之后,好朋友也不太和自己来往了。孤单的他觉得是学校的环境不好,因此不愿意上学了。

小朴(化名)自从寒假后就不上学了。父母一致认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肯定是学习跟不上才不愿意上学的。于是请家教来家给孩子补习,家教反映孩子挺聪明,学习能力一点都不差。父亲也说,孩子喜欢的学科在课余时间会主动学习,其深度和广度是父亲都自愧不如的。我在与小朴的咨询谈话中也发现,他的领悟力、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都挺好,但是,一触及上学的事情就闭口不谈了。踌躇一段时间后,他告诉我,班上总有一伙男生欺负人,管他要钱,戏弄他,不服就打。小朴也反抗过,但在多数时候已不再说话告终。从小朴的父母那里了解到:小朴小的时候体质较弱,青春期发育晚于同龄同学。小朴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与人为善,个人的气质类型属于反应强度弱,又比较固着。面对攻击性强的同龄人的行为,小朴不知该如何对应,自尊心的驱使,让他不愿求助于老师、同学和家长,于是采取了回避。

萍萍(化名)原本是一名三好生,由于在不久前的课堂上对老师的一些言语不满,所以看到这位老师就烦,更不想听这位老师的课。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门学科的知识摄取量自然落后于同学。几次考试成绩不及格,萍萍感到同学们都在讥笑自己。上课时她在琢磨老师和同学的哪些眼神和话语是对着自己来的,下课时决不主动与同学打招呼,总要等着他人先招呼自己,以防备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轻蔑和不理睬。时间久了,平平觉得大家都在有意孤立自己,实在在学校呆不下去了,向家长提出休学。

纵观这些案例,没有哪个中学生厌学纯粹是因为学习本身有困难,而是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家长却把注意力仅仅放在孩子学习成绩上,没有去理解孩子所面临的问题。父母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对孩子的埋怨和唠叨,不仅让孩子得不到家长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加深了内心的烦躁和苦闷,再有什么真实的情况也不愿向父母说起,或以情绪发泄的方式大吵大闹一番。于是轮到家长惊愕了,孩子怎么如此逆反?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发育到来了相应的心理发育。最突出的一点是成人意识的觉醒和成长,表现在要平等、要尊重、要社会地位上。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是否被同龄人接纳,并保持友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如果在这个阶段里能够自感被同龄人接纳,归属在一个团体之中,享受着被爱、被欣赏的幸福感,自我有价值的评价就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感受的是失落、寂寞、自卑,对自我的评价无价值感,失去了自信心。

正是因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完整,所以他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信的人总在收集各种对自己有利的积极的评价;自卑的人却总在收集对自己不利的消极评价。其结果,有人会挺胸抬头地走入社会,去享受成功的快乐;而有人却低头回缩到家庭里,内心里享受不到阳光的明媚。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融入社会的基础,而基础的奠定是中学里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的一时好坏并不可怕,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人际关系长时间地出现障碍,孩子退缩会家庭,孩子纵有再优秀的基因又能怎样?

中学生人际关系重建咨询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一段时间里与有这样问题的学生本人进行探讨,寻找根源,作各种关系分析、认识辨别和行为沟通练习。期间需要家长与孩子配合,要有耐心,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孩子也能从父母身上学习对人的宽容、爱和欣赏,重建良好的与人交往模式。

中学生遭受挫折后的心理自救

再平坦的道路,也会有坎坷;再顺利的人生,也会有挫折。

从心理学家来说,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从到主客观因素的阻碍或干扰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种种挫折,我们应有良好的承受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加以提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调节挫折的心理学方法,并适时应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调节挫折情绪的心理学方法有:

一、心理宣泄法。人在受挫时,会产生很多负性情绪,这种情绪靠堵是堵不住的,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合适的场合发泄出来。这种方法一般包括“出气室”宣泄,书写宣泄,向人倾诉宣泄。“出气室”宣泄法是指在专门建立的软体房间内,对橡胶制品类的物体大打出手。当然作为学生,没有这一条件,找一个僻静的角落,对树木、石头发泄一通,效果也是一样的。书写宣泄,是通过写信、日记、绘画等形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向人倾诉宣泄,则是把自己的烦恼、愤怒、痛苦等向老师、朋友或亲人一一倾诉或大哭一场,以缓解心理压力。一般说来,受挫时由于负性情绪的干扰,个体容易变得思维狭窄、固执、偏激,缺乏对行为后果的预见性,而通过适度发泄,情绪放松,则认知恢复正常。

二、注意转移法。即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的事情上转移开来。遇到烦恼苦闷之事,可采取暂时回避的方式,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散步,进行体育运动或做其他有意义的事。这种方法很有效。

三、反向思维法。即换个角度看问题,或从光明的角度看问题。在遇到挫折时,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想,努力从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从而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生活中自会有“否极泰来”、“因祸得福”之事。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目前,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均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一些大医院设有心理咨询门诊,以及不少大学也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辅导中心。“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调整情绪,从而使心理健康成长。

总之,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挫折,诸如爱情上、学习上、工作上等等。但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摆正心态,勇敢的面对它,它就会在我们面前低头,最终的胜利者还是我们。

好学不如乐学—激发学习兴趣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还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蜣螂的活动。突然他听到大树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这个小偷!”这才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人们竟把他当作小偷!法布尔为什么对昆虫的观察研究如此入迷?因为他对昆虫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活动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巨著《昆虫记》,共十卷,对昆虫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由于强制而求知,则味同嚼蜡,苦不堪言。

人的兴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在长期的教育影响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开始,发展到对它产生了浓厚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到志趣,决心终身从各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青少年学生处在重要的学习知识阶段,培养对学习有兴趣则对今后成才关系重大。那么,如何激发与培养学习兴趣呢?下面介绍几种具体方法,以供选择。

(1)好奇心是形成学习兴趣的先导好奇心是人们对求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倾向。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例如一个处在童年期的小孩如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向大人问这问那,总想弄个明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从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欧几里得从小对数学产生好奇,阿基米德从小对物理现象产生好奇。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称为: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对天文、气象、历法、医药等多方面有好奇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因。”

作为中学生要十分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好奇心,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各种科学文体知识,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社会,带着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2)知识积累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事物本质中,在它们的种种关系和相互关系中,在运动变化中,在人们的思维中,在人类创造的所有一切中,都含有兴趣的无穷尽的源泉。”可见广博的知识中包含着广泛的兴趣。知识积累得越多,兴趣也就不断地增加。有不少同学有这种体验;听得懂的课就有兴趣,听不懂的课就没有兴趣;学得好的课兴趣就浓,学不好的课就无兴趣。这就说明知识的积累是兴趣的源泉。同学们要设法及时把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搞清楚,从听得懂每一节课开始,进而学好每一门课,这样你会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增加。

(3)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学生,要学好每一门课,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中小学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对每门课都要有同样程度的兴趣爱好,而应该在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可以在某些课程的学科领域里发展更浓厚的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校内外选择一些活动作为自己的中心兴趣加以发展。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目前对课程作了改革,这是为学生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作为一名学生,在学好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在培养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与文化基础,培养中心兴趣。广泛而有中心的兴趣可以使自己成为一名文化基础知识扎实而又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为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学生恋爱动因的心理分析

尽管促使中学生恋爱的因素很多,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可以概括以下几方面:即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是中学生恋爱问题出现的生理前提。中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2-18岁之间,他们正处在青年生理发展的高峰期。生理发育的成熟促使他们渴望并寻求与异性交往,知识的丰富和性意识的觉醒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开放环境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较以前早,这是中学生中出现早恋的主要原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中学生恋爱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中学生生理上的成熟必然会影响其心理的发展,使他们获得了一种成人感,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并向往与异性进行交往。在中学生中,与异性交往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

(1)渴望纯真的友情和爱情。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经过较长时间了解和相互往来的异性同学之间,他们大多数既渴望纯真的感情,又希望事业成功。

(2)怀有探奇求新的神秘心理。这类学生年龄一般比较小,对异性怀有神秘莫测的心理,渴求探知对方的心理奥秘。

除上述两种正常的心态外,应该看到少数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中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外界或内在因素的作用下,性心理超前激活、膨胀、变形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心理:

(1)变态的竞争心理。在中学校园里不适当地把竞争意识引人性意识、性心理领域,表现出一种不甘落后的竞争心态,这也是近几年来中学生恋爱成风的主要畸形心理之一。

(2)炫耀心理。中学生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这本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中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风度潇洒、超群出众作为炫耀的资本。

(3)从众心理。这是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群体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的同学都已成双结对了,怕被人讥为“书呆子”而有失身份,因而也跃跃欲试。

(4)“自我价值的试探”,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畸形心理。有少数中学生恋爱并非出于渴望纯真感情的实现,而只是把异性的追求或对异性的追求作为体现自己能力和试探自我价值高低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