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美国为减少刺激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决议“减免”其所得赔款的大部分,改充中国留美学生的教育费用。随后,英、日、法等国相继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系参战国,故停止对战败的德、奥两国的赔款支付。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府,于1920年正式宣布终止对俄庚子赔款。到1938年为止,帝国主义已从庚子赔款中实际掠夺了赔款65237万两,折合银元已近10亿元。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全面控制清政府,加紧和扩大对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压榨下,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继续深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逐渐兴起。清王朝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为了进一步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拉拢资产阶级上层人物,欺骗人民群众,增强反动统治的力量,流亡西安的清廷在1901年1月29日急忙颁布“变法”上谕,诏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驻外使臣、各省督抚,在不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各就当时形势,参酌中西政略,各举所知,各抒所见,向朝廷提出改革建议。
4月21日,清廷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勖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以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增袁世凯)为参预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从此开始至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止,清政府依据内外臣僚特别是袁世凯提出的新政10条和刘坤一、张之洞会奏的“变法三折”,陆续颁布一系列上谕,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是:
1.改革官制和律例,整顿吏治。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前;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东河河道总督、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裁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衙门;停止捐纳实官;改定律例,删除凌迟、枭首、戮尸等刑罚。
2.编练新军。鉴于原绿营、防勇已腐朽透顶,清廷便倾全力来加强武备,1901年8月29日宣布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各省仿北洋、两江例筹建武备学堂,次日下谕各省裁汰绿营、防勇,编练“常备军”。对此,最看重并全力以赴者是袁世凯和张之洞。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上任即奏准在直隶编练“北洋常备军”,1902年夏练成一镇约1.25万余名新军。同年张之洞在湖北也编练新军7000余人。清廷以直隶、湖广两处为“典型”,命就近各省派人分别前往参观效法。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1903年12月4日,清廷设立了练兵处,命庆亲王奕勖总理全国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襄同办理,实权掌握在袁世凯手中;又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负责各省的新军编练。1904年清政府划定新练军队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制定了招募应征条件、官制、训练、给养、奖罚、征调、退休、军器、运输等一些规章制度。1905年为了统一和扩充全国的军事编制,清廷计划在全国共编新军36镇(师),按各省的战略地位及人力物力状况进行分配,限期完成。
与此同时,清廷还创办了巡警。1902年5月清廷批准袁世凯的奏请,在保定创办警务学堂,训练巡警。同年8、9月间,袁世凯根据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议定的中国军队不得在天津周围20里以内驻扎的规定,将保定新军3000人改编为巡警,派驻天津,组成天津南北段巡警局。1905年清廷成立巡警部,以徐世昌为尚书,毓朗、赵秉钧为左右侍郎。同时制订了各种警务章程,普遍设立警务学堂,在全国大办警务。
3.筹饷。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已十分拮据,但庚子赔款、练兵育才、臃肿腐败的官僚机构,皆需大量开支。
为了筹措经费,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第一是乱增税种。从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膏捐,在吉林征收烧窑、车辆捐,在察哈尔征收牛马驼捐,在一些地方还有斗银、畜税、油酒缸课、盐商捐、绅富捐、糖捐、果捐、妇女首饰捐、僧尼巫道捐、赌捐、柴把捐、烟灯捐、学捐、庙捐、自治费、巡警捐、路捐、门牌捐、调查户口捐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第二是乱提税率。有的由户部决定在全国公开加收,如盐斤加增四文,土药、茶、糖、烟、酒厘金加增三成;有的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诸如粮捐加收、盐引加课等。有的在全国加抽之外又一加再加,全无固定标准。第三是派员查库,严提中饱,官吏报效。查库是清廷钦派大员到各地查明司库进出,将盈余款项强迫上缴。严提中饱是将各级官吏例行贪污的款项收归公有。报效是倡导官吏不定期地向朝廷奉献银物。实际等于承认并鼓励官吏贪污。4.兴学育才,即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1901年9月14日清廷命各省书院于省城者改设大学堂,于各府及直隶州者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即幼稚园)。规定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12月5日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3月11日又命各省速筹设立学堂及武备学堂。
关于科举,1901年8月31日清廷下谕以后科考要加试中外政治、史事、策论;废八股文体,停止武科考试。1905年9月2日下令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关于派留学生,1901年9月11日下谕,令各省仿照湖北、四川等省之例,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凡毕业留学生均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按照官派学生标准给予奖励。据统计,截止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共兴办学堂5万多所,留学生人数则从1901年的几百人激增到上万人。5.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9日清廷下令成立商部,将前路矿总局并入。接着各省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陆续设立商标局、劝工陈列所,并开始参加有关国际博览会。次年又公布《商律》、《公司律》、《商会简明章程》。1905年陆续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重订开矿暂行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规章对外商也采取同样保护的态度。这时一些著名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政治地位也有所提高,如翰林院修撰张謇被聘为商部头等顾问,加三品衔;华侨巨商张振勋被任命为考察商务大臣兼督办闽广农工路矿。
总之,清末新政是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清朝统治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封建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而采取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政治措施。其中,奖励工商、兴学育才等项内容对民族资本企业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新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说,并未能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晚清重臣李鸿章去世
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李鸿章卒,年七十九。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追赠太傅,人贤良祠。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本名章铜,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道光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1853年随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对抗捻军和太平军。1858年至江西入曾国藩幕,襄办营务。1861年奉曾之命编练淮军,次年率淮军自安庆抵上海,勾结英、法、美侵略者与太平军激战,随后升任江苏巡抚。伙同戈登“常胜军”绞杀太平军,攻取苏州、常州。1864年天京攻陷后,因绞杀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一等肃毅伯。次年署两江总督,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进攻捻军,1866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军攻捻,先后在猕河和徒骇河镇压了东西捻军。1867年授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参与清廷内政外交决策,掌管军事、外交大权。
1873年,李鸿章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调文华殿大学士,位居各大学士之首,仍留总督任。在苏抚和直督任内,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他竭力鼓吹并推行以“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为总纲的洋务运动。“和戎”就是对外国侵略者要“一意主和”,不要轻言战争。“变法”就是要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保护清朝的统治。从60年代开始,他主持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他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对外交涉中一贯妥协退让,1875年,日美勾结侵略台湾,他力主议和。1876年,英国侵略缅甸和云南,他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他主张乘胜求和,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的方针,导致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签订了《马关条约》。1896年,签订《中俄密约》,出卖国家主权,允许俄国在中国东三省修筑铁路等等。旋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在变法维新运动中,采取表面上观望持重,暗中多有同情的态度,曾被康有为誉为“维新之同志”。1899年调署两广总督,次年实授。时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参与“东南互保”,力主与列强妥协,镇压义和团。不久调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在谈判中,李鸿章为了保全西太后的地位,在列强公使之间奔走,特别请沙俄斡旋,作为报答,让俄国在天津取得一块租界,甚至准备以东北主权作交易,满足俄国在东北的扩张要求。列强终于同意用苛刻的条件换取对西太后的谅解和支持。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勖代表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两个月后,李鸿章病死。
12月24日,清政府命在京师为李鸿章建立专祠。清代汉大臣向无在京师建立专祠旷典,因李有功于清室,清政府谕令在京师设立专祠,以示优异。清政府谕曰:“奕勖等奏:据呈请为已故大学士李鸿章功德在民,恳建专祠一折。已故大学士李鸿章服官中外,四十余年:懋建殊勋,安定疆宇,前经迭降恩旨,优予饰终,已准于原籍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以彰劳功。兹据奏请各节,京师建立专祠,汉大臣向无旷典。惟该大学士功绩迈常,自宜逾格加恩,以示优异。李鸿章著准于京师建立专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顺舆情而隆报享,用示笃念盖臣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