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隋炀大帝杨广
3516900000040

第40章 天下第一桥

阳春三月,洨河两岸桃李花开,枯瘦了一个冬天的洨河,涌着河床里满满荡荡的桃花水,从太行山流泻而下。洨河流到赵州城南,山随平野尽,水面就变得更加宽阔了。

方圆几百里内,赵州是第一大城邑。城里有州郡衙门,有热闹的街市和百行商货,商旅往来,熙熙攘攘。可是,因为洨河水势很大,入春后又下了几场大雨,雨水山泉并流而下,沿途又汇入几条支流,到了赵州一带便形成了滔滔洪水。南来北往、进城出城的客商行人,全凭几条木船摆渡,既慢又险,很不方便。

洨河上也曾修造过几座木桥,但是不经年月,就被洪水冲垮了。赵州一带的百姓绅士都盼着能建造一座坚固的石桥,只是二三百年来朝分南北,战祸连绵,人们总在忙碌着逃生馏口,哪里还有修桥铺路的念头?

自隋皇禅位,国家中兴。文帝武略文韬,使华夏山河一统。开国不过二十年,休养生息,商农兴旺,民有余粮。于是,赵州一带的绅士百姓又串通商议,在洨河上集资兴建一座石桥。洨河石桥动工至今快十个春秋了,估计顶多再有一年工夫,人们进出赵州城就不用乘船摆渡了。

城南岸的渡口上,等待渡河的人和担子排成了一条长蛇,其中多半是进城贩卖山货,返程买回犁铧锄镢、准备春耕播种的农夫,也有闲来无事,进城喝酒听曲的士绅。有人等得不耐烦了,问:

“这么大一个赵州城,这么宽的一条河,怎么就一条木船摆渡,别的船都干什么去了?”

旁边有人指了指上游,说:“看看都在那儿运石头修桥哩!”

上游半里多远的地方,一座石桥已具雏形,工匠们正在忙忙碌碌地砌筑桥面。手起锤落,铁錾凿石,叮叮哨哨一片清脆悦耳的声响。

好不容易盼到渡船从对岸摇了过来,靠岸停稳,等船的人纷纷抢先上船。这时候,渡口边站起两个人来,双臂一展,说:“诸位,先别忙着上船。大家先留下桥捐,捐多捐少都不要紧,尽力而为,算是个心意。等石桥造好了,得便利的还是大家!”

要过河的人听了纷纷说:“应该,应该。自古以来修桥铺路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

大家纷纷解囊捐资,个个都作出财大气粗的样子,掏出一把把新铸的“五铢”铜钱,哗啦啦扔进那两个人中间的一口缸里。

不一会儿,铜钱收了小半缸,渡船也渐渐载满。老艄公起了船锚,摇船的姑娘刚要展臂摇桨,只听远远传来一个人的高叫:

“赵大伯,等一等!”老艄公将手搭在额前向南眺望。摇船的姑娘听到喊声,紧握双桨的两手微微一抖,也转过脸来。伴着喊声,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风风火火、大步流星地朝渡船跑过来。看着汉子跑下河滩,老艄公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嗨!年轻人,你回来了!”又回头招呼摇船的姑娘,“桃花,把船往岸边靠靠,让你李春哥上来。”

还没等桃花摇桨,就见那个叫李春的汉子纵身一跃,跳上船板,把渡船震得左右摇晃了几下。李春走到船梢,将背上的褡裢哐地扔在船板上,对桃花姑娘说:

“我来摇!”渡船缓缓离了南岸。桃花低眉眼看着河水,小声问:

“春哥,你这一趟出门,时间可真长啊!”李春目光炯炯望着对岸,双臂奋力,木桨拨水,发出哗哗的声响。“是啊,这一去就是快半年了。洛阳那地方离咱这儿上千里,别说修桥,光是来回走路也得一个多月。”“那,旅人桥修好了?”桃花又问。“修好了。嘿,那可是座了不起的桥!三百多年了,还好好地立在洛阳西南的谷水河上。听说,那是中原地面上的第一座石拱桥,是我的十世祖他们一帮石匠修造的。他们这些石匠,最初是在洛阳北边的邙山一带,给帝王将相修造陵墓的。我那位十世祖修造的石拱墓门又漂亮、又结实。有一年,谷水河上的木桥又被洪水冲垮了,京兆府贴出告示,重金征聘天下能工巧匠,要在谷水河上造一座洪水冲不垮的桥。我的祖上就去揭了榜。京兆尹问他,你打算用什么木头造这座桥?他说,不用木头,用石头。那时的石桥,都是用条石平架起来的。京兆尹摇头说,哪有这么长的条石?中间得修多少桥墩?我的祖上回答,一个桥墩都不要就能叫石桥过河。要是修不成功,甘愿受罚。”

桃花听得出神,好奇地问:“那他用什么办法造石桥?”

“嘿,说起来也简单,他就是借用了修石拱墓门的方法,造了一座不用桥墩的石拱桥……”

说着说着,李春的目光盯在了不远处那座正在建造中的石拱桥上,自言自语地说:“没有谷水河上的旅人桥,就没有今天洨河上的石拱桥……可是,旅人桥两头的桥座太笨、太厚重了。不仅不好看,还阻挡洪水。大水一来,常常冲塌两头桥座的石块。隔些年月,就得动工修理。这也是咱洨河石桥必须解决的缺憾呀……”

一个浪头打来,渡船晃了一下,从李春扔在船板上的褡裢里滚出一样东西来。桃花弯腰捡起一看,是个石刻的送子观音,立时脸色绯红,连忙又把它塞进褡裢里。

李春留神到了桃花的表情,腾出一只手,从褡裢里又把送子观音掏出来,端详着说:

“这是我仿照着洛阳龙门石窟里的一个送子娘娘刻成的,原像比我刻的要精美好看得多。我就是有这嗜好,看见好的石像,手就痒痒。桃花,你看这尊送子娘娘刻得还行吗?”

说着,李春把送子娘娘递到桃花手里。桃花有些难为情地接过来,心里却在想:是呀,春哥是个早该成家的汉子,自己也到了出嫁的年纪。怪谁呢?谁让他当着众乡亲的面发了誓,不修成赵州桥决不娶妻呢!要不……桃花无意中抬起头,才发现李春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她红着脸嗔怪地说:“你这样看着人家干什么?小心把船给摇翻了!”

李春傻笑着说:“你看这送子娘娘,造得多漂亮啊!手里抱着两个,背上背着两个,肩上还一边蹲着两个。这位造像的师傅真聪明,要是没有左右肩一边蹲着的两个孩子,就减色多了。”

桃花噗嗤一笑:“要不人家就叫送子娘娘嘛!”李春心里怦然一动,脑子里忽然萌发了一个主意,顿时,脸上增添了神采,两眼闪闪发光……

这时,船到河心,渡客们站上船头,举目眺望河面上正在施工的那座气势宏伟的石桥,发出了声声赞叹:“这桥修得真漂亮啊,就像雨后初晴的一道彩虹。”“得有十几丈长吧?跨径这么大的石拱桥,咱还真没见过。”

“别看跨度这么大,从拱脚到拱顶才不过两丈多高,这样桥面就得平缓,行人走车都省许多力气。”

一片赞扬声中,忽然冒出一声长叹:“唉!这桥好是好,可惜美中不足啊!”渡客们都觉奇怪,转问那个叹息的客人:“你说哪里有美中不足?”“诸位请看那拱脚两端,照这样一块块大青石垒砌上去,等到跟拱顶乎齐,就成了两道高数丈、宽数丈的大石墙。这两堵大石墙得有多重啊!压在两头拱脚上,那地基可承受得起?就算地基承受得起,一有大水,石墙一定阻碍泻水,洪水受阻后的力量更大,经年累月,石墙是否禁得住洪水冲击?”

渡客们听了,有的连说有理,有的却不以为然:“石拱桥从来就是这种修法,哪算得什么美中不足!”

人们的议论惊动了在船艄摇桨的李春,他把双桨交给桃花,走了过来,打量一下那个说石桥美中不足的年轻人,对大家说:“这位兄弟说得对,拱脚两端过于厚重,正是桥的缺陷。”他朝那年轻人拱手一揖:“兄弟,看来我遇到行家了。既然能一眼看出石桥的不足之处,想必心中也有治这毛病的高招,望不吝赐教!”

年轻人连忙摆手:“不敢,不敢!小弟不过略会抡锤使凿,也造过几座小石桥。苦于拱脚石墙厚重,既费工费料,还减少了拱桥的寿命。就想看遍天下名桥,求得解决的办法。所以,只能看出毛病,也还没有医治的良方。”

“哦,原来是这样。”李春说,“我有一个想法,还不知可行不可行。兄弟若不怪我冒昧浅陋,咱二人是否商讨商讨?”

年轻人说:“太好了,我愿意向大哥求教。”李春将送子娘娘托在手上,指点着说:“你看这送子娘娘的造像,前抱后背,左右两肩还各坐着两个孩子,显得匀称好看。要是在大拱背上两端各加两个小石拱,就像娘娘托子一样,这大石桥不就变得轻盈匀称、好看多了吗?有了四个小石拱,洪水暴涨的时候,大水就会从这四个小石拱当中分流而过,减轻桥身受洪水冲击的力量,也就不会冲塌拱脚……”

不等李春说完,年轻人大叫一声:“太好了!妙极了!谁能想出这样的高招!你一定不是凡人,请问大哥尊姓大名。”

站在船头撑篙的老艄公哈哈大笑,说:“他就是领头修造这赵州桥的石匠李春!”

年轻人屈膝就拜:“原来你就是李春师傅,果然名不虚传!小弟不知高低,刚才信口开河,多有冒犯。”

李春连忙扶起他:“快别这样。兄弟刚才说的很有见地,也十分中肯,正是我求之不得。请问兄弟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年轻人回答:“小弟叫李通,祖籍唐山。”李春高兴地说:“哎呀,原来咱俩同宗,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都是老子的后代呀!”李春的话又引来渡客们的一阵笑声。渡船靠岸,渡客们纷纷收拾东西下船。李春走到船尾,将送子娘娘悄悄塞给桃花,说:“回头我再来看你。现在我要跟上李通,我想劝他留下来一起造桥,不知他会不会答应。”

桃花羞涩地把那个石刻像装进衣兜,一双水灵灵的大眼充满深情地望着李春的背影,心里说:“整天跟冷冰冰的石头打交道,那么迷恋痴情,真是个怪人……”李春一个虎跳跃上河岸,回头对老艄公拱拱手:“赵大伯,改天专程登门拜望你老!”赵大伯吟吟一笑:“还等什么改天,明天就是三月三,我和桃花等你来一起过节,包饺子吃。”

李春一愣:“嗨呀,明天就是三月三了,日光过得真快!好,赵大伯,我一定来。你老可得多准备些肉馅,做石匠的饭量大!”

一番话,让站在船尾的桃花荡漾起一脸幸福。李春甩开两只大脚,几步就登上了河堤,往通向城门的路上望望,已经不见了李通的人影,他急了,将双手在嘴边拢作喇叭,大声喊着:

“李通兄弟,李通兄弟!”“大哥,我在这儿哪。”

李春闻声转身,只见李通正从一棵大柳树后边绕出来,他高兴地跑上去拉起李通的手,说:

“嗨,我还以为你走了呢!”

李通笑着说:“大哥,小弟游历四方,为的就是拜访名师,学点造桥的技艺。今天有幸见到大哥这样的高人,又看到了赵州桥这样气势宏伟的奇桥,大哥,你总不能让小弟身入宝山空手而归吧?”

李春激动起来,问:“兄弟,你想怎样?”“小弟想留下来,给大哥打个下手,不知大哥收不收我这个伙计!”

李春高兴地一蹦,离地足有二尺:“太好了!刚才我到处喊你,就是想请你留下来帮我造赵州桥呀!兄弟,走,咱们先到桥上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