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懂事明理的亲情故事(智慧背囊16本)
3522000000012

第12章 怀念篇——亲情不老,恩情不灭(10)

时间在一分分地过去,夜幕渐渐降临。此刻,四处一片静寂。饥肠辘辘,恐惧和疲劳使汤姆精疲力竭、寸步难移。

夜幕降临了。第一颗星星闪现在暗蓝色的天幕上。山下的大地变得模模糊糊一片。

忽然,汤姆发现一道电筒的光束在跳动。他听到比尔和爸爸的声音了!爸爸用电筒向上照。“孩子,下来吧。”他鼓励汤姆说,“晚饭已经做好了。”

“下不去,”汤姆抽泣着,“我会掉下去的,会摔死的。”

“听我说,孩子,”爸爸说,“不要想得太多。你只管小心地迈出小步,你能做到。看着电筒光,能看到下边那块岩石了吗?”

汤姆慢慢地向下挪动着脚步,“看到了。”他说。

“好,”爸爸说,“现在把你的左脚踩到那块岩石上,先别担心下一步,相信我。”

汤姆战战兢兢地伸出左脚,触到了那块岩石。他有了点信心。“不错,”爸爸说,“现在迈开你的右脚,在右下方几英寸,那儿有块站脚的地方。”汤姆再一次按爸爸说的做了。他想自己能平安下山了。

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学会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去丈量,别人永远无法替你走过你的人生之旅。目标就在正前方,路只在你自己的脚下。

远方的风景很美

◆文/佚名

丘吉尔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他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好高兴,跑回家就开始看这本世界地图。很不幸,那天轮到他为家人烧洗澡水。他就一边烧水,一边在灶边看地图,看到一张埃及地图。想到埃及很好,埃及有金字塔,有埃及艳后,有尼罗河,有法老王,有很多神秘的东西,那个地方一定很美,他心想,我长大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埃及。

他正看得入神的时候,突然他爸爸从浴室冲出来,胖胖的围一条浴巾,用很大的声音跟他说:“你在干什么?”

他抬头一看,爸爸样子很不高兴,就解释说:“我在看地图。”

爸爸很生气,说:“火都熄了,看什么地图?”

我说:“我在看埃及的地图,我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那个美丽的地方看看。”

他父亲就跑过来“啪、啪”给他两个耳光,然后说:“赶快生火!看什么埃及地图?”打完后,踢他屁股一脚,把他踢到火炉旁边去,用很严肃的表情对他讲:“我给你保证!你这辈子不可能到那么遥远的地方!赶快生火。”

他当时看着爸爸,呆住了,心想:“我爸爸怎么给我这么奇怪的保证,真的吗?这一生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吗?”

二十年后,他第一次出国就去埃及,他的朋友都问:“到埃及干什么?”那时候还没开放观光,出国很难的。他说:“因为我今生所有设立的目标,我都要去实现。所以,我要跑到埃及去旅行。”

有一天,他坐在金字塔前面的台阶上,买了张明信片写信给他爸爸。他写道:“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面给你写信,记得小时候,你打我两个耳光,踢我一脚,保证我不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现在我就坐在这里给你写信。”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舵手的航行。用执著的毅力为远大的目标起航,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成为禅师的法子

◆文/佚名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20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后,来到一株树下休息,那位行人递给北野一袋烟,因为当时他非常饥饿,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烟草和烟具。

三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挨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来他的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封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在向自己的目标进军时,要能抵抗住各种纷繁世事的诱惑,抛弃那些会妨碍自己的因素,坚定最初目标不动摇。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要立刻改正,这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

北野对这个问题起了警惕之心。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到了28岁那年,北野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两者每日钻研,日有进步,居然获得了老师的赞赏。

但北野想:“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此非我愿。”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终于成为一代禅门大师。

成功离你有多远

◆文/佚名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五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终于来到了。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手里拿着小金人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又把手举了起来,可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以来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丧失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九岁时就在《盎斯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起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成功了。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正如她自己所写道的:“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当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去深挖生活这眼井时,它一定会喷出甘甜的清泉。成功的大门,永远朝向往远大目标的人敞开着。

不会再退步了

◆文/佚名

一位烦恼的妇人来找深远禅师,说她正为孩子的功课烦恼。

深远禅师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

她说:“师父,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40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40个学生。”

不料,深远禅师竟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很高兴!”

“为什么呢?”

“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开始,你的孩子不会再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41名呀?”禅师说。

妇人听了展颜而笑。

深远禅师继续说:“这就好像爬山一样,你的孩子现在是山谷底部的人,唯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烦恼,鼓励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会走出来。”

过了不久,妇人再次上庙敬香,并向深远禅师道谢,说她的孩子果然成绩不断往上升。

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因为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里哭泣的缘故。我们处在什么地方,什么高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辨别正确的目标,确定下一步该何处去!

我还是最棒的

◆文/佚名

丽莎是来自美国阿肯色州的学生,也是她所在镇里唯一来哈佛读书的人。在她准备起程到哈佛大学前,当地的人都为她能到哈佛上学而感到自豪,她自己也庆幸能有这样好的机遇。

但是,丽莎的兴奋劲还没过,就忽然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糟糕了。她在哈佛过得很辛苦,上课听不懂,说话带土音,大家都知道的许多事自己却一无所知,而她知道的许多事大家却又觉得好笑。她开始后悔自己到哈佛来。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到哈佛来受这份羞辱,同时更加怀念在家乡的日子,在那里,可没有人瞧不起她。

她身材瘦小,长相平常,多年来唯一的精神补偿就是学习出色。可眼下,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林高手”,她已再无优势可言。

有段时间,她去怨恨别人,叹息自己。后来,她实在无法面对这个痛苦的局面。痛定思痛,她想证明自己依然是最棒的。过去的时光告诉她:她已习惯了做鸡群中的仙鹤,不甘心做仙鹤中的小鸡。

最终,她决定从头来过,重振昔日的辉煌。

从那天起,她开始学会了打破往日的心理平衡点,她需要在哈佛大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点。

为实现这个目标,她制定了3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要让自己学会如何宣泄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以前,她认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这说明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生存的价值。所以一方面承认她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她反映出来的情绪也是很自然的。同时,她告诫自己,对哈佛的不适应,产生种种焦虑与自卑反应,这在哈佛很普遍,并非她一个人。这使她产生了“原来很多人也和我一样”的平常感。

第二个步骤是竭力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

她的心理问题是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事事都不顺心,因而觉得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丑小鸭。她在来哈佛大学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到哈佛后最好的成绩只不过是四分。

以前,从来都是别人向她请教,但现在,却是她要经常向别人请教。因此,她当初那份引以为自豪的自信已荡然无存。原先,她一直是教师心目中的得意门生,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众人羡慕的对象。可如今,她已成为校园里最不起眼的人物。

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她产生了自己是哈佛大学多余人的悲叹。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差,是因为在以往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尊与自信;但现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卑。

所以,她竭力要求自己:在新的环境里,学会多与自己比,而不与别人比。如果一定与别人比的话,还要透视到别人在学习成绩、意志等方面不如自己的一面。

接下来的第三步,她又采取了具体行动,理清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加以克服和改进。同时,经常参加一个哈佛本科生组成的学生电话热线,让自己在帮助别的同学的同时,也结交了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她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重新感到自信心在增长,感到哈佛大学需要她,她不再是哈佛大学多余的人了。

人生不可能随时都是顺境,每个人都会有失落之时。重塑前进的新目标,朝着理想中的目标前进,踩过所有的荆棘,就能踏上人生全新的起跑线。

一只名贵的金表

◆文/佚名

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遍寻不获,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要人们帮忙,悬赏一百美元。

人们面对重赏的诱惑,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寻一只金表如同大海捞针。

人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没有找到金表,他们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他们一个个放弃了一百美元的诱惑。只有一个穿破衣的小孩儿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努力寻找,他已整整一天没吃饭,希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表,解决一家人的吃饭困难问题。

天越来越黑,小孩儿在谷仓内坚持寻找,突然他发现一切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儿顿时停止寻找。谷仓内更加安静,滴答声响十分清晰。小孩儿寻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一百美元。

成功的目标人人会设,但必须有如何实现它的方法才行。若是不懂用好的方法去“寻找”,就很难找得到成功的“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