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顿悟一生的感动故事(智慧背囊16本)
3522900000020

第20章 激励进取篇(2)

坎贝尔回答他说:“我能不能给你一个建议呢?我知道你相当失望,我了解你的感觉,我也不会怪你。但是请你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吧。这一课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由衷培养积极的心态,根本做不成任何事。请你记住这个教训,五年以后就会知道,它是使你收获最大的一个教训。”

几天以后,坎贝尔知道这位学生又去重修时,真的非常高兴。这一次他的成绩非常优异。过了不久,他特地向坎贝尔致谢,让坎贝尔知道他非常感激以前那场争论。

“这次不及格真的使我受益无穷。”他说,“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甚至庆幸那次没有通过。”

学习的态度,有时重于学习的本身。游手好闲地学习,有时,还不如学习游手好闲好。珍惜吧,别让自己今生的学习“不及格”!

鹅卵石与罐子

◆文/佚名

有一位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们:“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

接着,他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次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了。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道。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

“我们从上面这些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重要的道理?”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

“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停顿,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后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事分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先做”,这是人生的基本原则,也是学习的基本原则。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更多重要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的最大效率。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地往生活的“罐子里灌进小碎石或沙子”。

幸运的相遇

◆文/佚名

费利斯的父亲出生于贫苦农家,只读到五年级,家里就要他退学到工厂做工去了。

从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学校。他对什么都有兴趣,他阅读一切能够得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他爱听镇上乡亲们的谈话,以了解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个偏僻小村以外的世界。父亲非常好学,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不但随同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后来还传给了他的家人。

他决心要让他的每一个孩子都受良好教育。

父亲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一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他常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世时愚昧无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

为了防止孩子们堕入自满的陷阱,父亲要他们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而晚餐时间似乎是他们交换新知识的最佳场合。

他们每人有一项“新知”之后,便可以去吃饭了。

适时,父亲的目光会停在他们当中一人身上,“费利斯,告诉我你今天学到些什么?”

“我今天学到的是尼泊尔的人口……”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费利斯一向都觉得奇怪,不论他所说的是什么东西,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

“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接着,他父亲看看坐在桌子另一端的母亲。

“孩子的妈,这个答案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总是会使严肃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尼泊尔?”她说,“我非但不知道尼泊尔的人口有多少,我连它在世界上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费利斯,”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你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费利斯当时只是个孩子,一点儿也觉察不出这种教育的妙处。他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屋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如今回想起来,他才明白父亲给他的是一种多么生动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之中,他们全家人共同学习一起长进。

费利斯进大学后不久,便决定以教学作为终身事业。

在求学时期,他曾追随几位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学习。

最后,他完成大学教育,具备了丰富的理论与技能,但令他感到非常有趣的,是发现那些教授教导他的,正是父亲早就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的价值。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你就不要去睡觉。每天长进一点,拥有知识,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画画的境界

◆文/佚名

17世纪西班牙著名的画家穆律罗经常发现他学生的油画布上总有未完成的素描,画面相当协调,笔触极富天才。然而这些草图通常都在深夜留下,一时无法判定作者为谁。

一天早晨,穆律罗的学生陆续来到画室,聚集在一个画架前,不由地发出惊讶的赞美声。油画布上呈现着一幅尚未完成的圣母玛丽亚的头部画像,优美的线条,清晰的轮廓,许多笔调无与伦比。穆律罗看后同样震惊不已。他挨个询问学生,探查究竟谁是作者。可学生都遗憾地摇头,穆律罗感慨地赞叹道:“这位留画者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大师。”他回头问站在身旁颤抖不停的年轻奴仆:“塞伯斯蒂,晚上谁住这儿?”“先生,除我之外……别无他人。”“那好,今晚要特别留神。假如这位神秘的造访者大驾光临而你又不告诉我,明天你将受罚三十鞭。”

塞伯斯蒂默默屈膝,躬身而退。

那天晚上,塞伯斯蒂在画架前铺好床铺,酣然入睡。

次日凌晨钟鸣三声,他倏然从床铺上蹦起来,自言自语地说:“三个小时是我的,其余是我导师的!”他抓起画笔在画架前就座,准备涂掉前夜的作品。塞伯斯蒂提笔在手,眼看画笔即将落在画上时却凝然不动了。他呼喊道:“不!我不能,绝不涂掉!让我画完吧!”

一会儿,他进入了画画的境界:时而点缀点色彩,时而添上一笔,然后再配上柔和的色调。三个小时不知不觉悄然而逝。一声轻微的响声惊动了塞伯斯蒂。他抬头一看,穆律罗和学生们静悄悄地站在周围!晨曦从窗户中透进,而蜡烛仍在燃烧。

天亮了,塞伯斯蒂依然是个奴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塞伯斯蒂,流露出热切的神情。他双眼低垂,悲切地低下头。

“谁是你的导师,塞伯斯蒂?”

“是您,先生。”

“我是问你的绘画导师!”

“是您,先生。”

“可我从未教过你。”

“是的。但您教过这些学生,我聆听过。”

“噢,我明白了。你的作品相当出色。”

穆律罗转身问学生们:“他该受惩罚还是应得奖励?”

“奖励!先生。”学生们迅速回答。

“那么奖励什么呢?”

有的提议赏给一套衣服,有的说赠送一笔钱,这些无一打动塞伯斯蒂的心弦。有个学生说:“今日先生心情愉快,塞伯斯蒂,请求自由吧。”

塞伯斯蒂抬头望着穆律罗的脸庞:

“先生,请给我父亲自由!”

穆律罗听后深为感动,深情地对塞伯斯蒂说:

“你的画笔显露出你的非凡才能;你的请求表明你心地善良。从现在起,你不再是奴仆,我收你为我的儿子,行吗?……我穆律罗多幸运啊,竟然造就出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时至今日,在意大利收藏的名画中,仍能看到许多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笔下的优美作品。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你都可以坚持学习,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我们学到什么样的东西,决定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有限,学海无涯。日日更新,才能不断进步。

两个学生

◆文/佚名

有两个青年人想学下棋,他们听说奕秋是全国最有名的棋手,就相约着一起到奕秋这里,拜奕秋为师学下棋。奕秋对这两个学生的讲授内容和要求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这两个学下棋的青年人学习时用心程度不一样,最后学习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解下棋的基础理论与技巧,因为他听讲时思想集中,学得很快,懂得越来越多,下棋的技艺也逐渐掌握了,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下棋的青年则不同,每次当奕秋讲下棋的技艺时,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可是思想却开了小差,总觉得要有大天鹅飞过来了,等到天鹅快要飞到眼前时就要准备好弓和箭了。他总是在想当天鹅飞近后该如何拿弓,如何搭箭,又要如何瞄准,然后再怎样放箭,才能射中最美丽的天鹅。这个青年虽然也和前一个青年一样在学习下棋,但由于他老是思想不集中,总是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之中,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自然是一事无成,怏怏而归。这个青年比那个青年的资质差吗?当然不是。

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的人才能够取得进步;如果心不在焉,就什么也学不会,什么都做不好。

有成就的人往往喜欢思考,经常问“为什么”,善思多疑,专心致志,学问自然日渐加深。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文/佚名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在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儿:“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到所有的“已知”

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学习上的灵感,决不与懒人结交。那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独立思考、善问求疑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戈迪亚斯之结

◆文/佚名

公元前22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从没有一个人静下心来想方设法解开这个难解之结。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尚且完好地保存在朱皮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着,亚历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亚斯王。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开这个绳结呢?!

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地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墨守成规,要开阔思路,敢于突破和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要记住:有时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有力量、最有效的方法。

“全国第一”的木匠

◆文/佚名

在远方的一个国家里,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的手艺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

有一天,国王突发奇想:“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来办一次比赛,然后封胜者为‘全国第一’的木匠。”

于是,国王把两位木匠找来,为他们举办了一次比赛,限时三天,看谁刻的老鼠最逼真,谁就是全国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许多奖品,还可以得到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