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700000012

第12章 西汉(7)

汉宣帝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功勋卓著,甚至比汉武帝穷天下之兵伐匈奴所取得的功绩还要大。可以说,汉武帝是用兵戈用“堵”的方法来压制边疆少数民族,而汉宣帝就如同大禹一般,采用疏导的方法,使匈奴向西汉称臣,这一功劳,自然要比武帝大得多。不过,汉宣帝在解决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开始还是采用了武力。公元前72年,匈奴侵略乌孙,乌孙向汉廷求救。

汉宣帝派田广明等五将军出塞2000余里,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共动用了20万兵力,这是汉武帝之后对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后,匈奴逐渐衰弱,边境也就少了许多是非。而随着西汉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匈奴的日渐衰竭,匈奴族日逐王终于在公元前61年,迫于西汉的威力而归附西汉。随后汉军占据了车师,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并建立了西城都护府,汉宣帝还任命熟悉西域事务的郑吉担任西域第一任都护,监护南北两道36国,从此确立了中原对西域的政治统治。汉宣帝还将屯垦区扩大到了乌孙的赤谷城,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疆。

之后的西汉,逐渐成为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及内部矛盾的调解人。当乌孙内部发生动乱时,他派长期生活在乌孙、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冯缭为使节出使乌孙,排解了乌孙贵族内部的矛盾。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宣帝,表示归服西汉中央政府,汉宣帝隆重接待,并举行有数万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来显示西汉王朝民族间的团结。宣帝又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到光禄塞下,资助谷米数万石。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匈奴呼韩邪政权对西汉王朝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同时也密切了塞北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名将赵充国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乱,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羌的控制。汉宣帝以后几百年,北方边境不见烽火,一片和平景象。

完成了宏伟大业的宣帝,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终年42岁。

元帝刘奭

(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

在位时间:49年~公元前33年

曾用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

安葬地:渭陵

公元前76年,汉元帝刘奭出生。

公元前87年,刘奭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逝世,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公元前46年,刘奭废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海南珠崖郡。

公元前42年,刘奭派兵镇压了陕西羌人的叛乱。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逝世。

汉元帝刘奭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任用贤能,另一方面又任由奸佞小人当道,而自己又软弱无能,使得父亲宣帝刘询传下来的一片大好基业,竟在他手中开始断送。也不知道这个刘奭在九泉之下是如何有脸见父亲的。汉元帝也许只是从祖宗十八代身上,只继承了软弱的一面,而未能学到像刘邦、刘彻等人残酷的一面,更也许是受到儒术这种表面上充满仁政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表达,那就是“对被统治阶级要像冬天一般冷酷,对待统治阶级要像春天一般温暖”,而天资不够的汉元帝只理解了儒术的表皮,而未能真正体会其中精华。所以,汉元帝这个柔弱君王成了后代君王学习儒术的一个反面教材。

尊师重儒

作为汉宣帝刘恂的长子,太子这个位置刘奭自然是当仁不让。公元前49年,宣帝逝世,27岁的刘奭即位。

刘奭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之害,长大以后,更是将柔仁好儒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见宣帝治国重用刑法,十分不忍,于是劝谏汉宣帝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听后怒形于色,认为汉朝历来杂用霸王二道。

刘奭偏好纯儒,恐怕是一个性格懦弱、不善用人的低能继承人。他担忧刘奭不能继承重任,便有意更换太子,但又不愿背弃自己已故的患难之妻、刘奭的生母许皇后,所以一面叹息“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刘奭。没想到他这一念,日,就把太好的西汉江山交给了这样一个败家子。

果然,继位的刘奭放弃了“杂用王霸之道”的传统,重视经学,独尊儒术,尊师崇儒。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终于在汉元帝身上得到贯彻实施。

自然,他的师傅和儒生就成为朝中重臣的多数派。

宣帝临终之前,曾托付三名大臣辅佐朝政,一位是外戚史高,两位是刘奭的师傅肖望之和周堪。肖、周二人本为刘奭的师傅,又受先帝遗诏辅政,所以刘奭即位之初,接连数次宴见肖、周,研究国事,讨论朝政。充分体现出对师傅的尊重和信任。

刘还大力任用儒生。博学多才的大儒刘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刘奭均委以重任,并特赐随便出入禁中、参与机密之权。刘奭即位不久,听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王吉和贡禹是关东明经解行的儒学大师,就特派使者召来京师做官,王吉病死在赴京途中,贡禹入京拜为谏大夫,随后又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为了发展儒学,重用儒生,刘曾一度指令京师太学的博士弟子取消定员限制,凡能通一经的民间儒生均免除兵役、徭役。后因用度不足,博士弟子定员千人,即使这样也比宣帝末年的名额增长了5倍。刘奭在位期间重用的大臣,多为汉代知名的经学大师。

话又说回来,汉元帝起用了这么多儒生,倒也有不少性格耿正,敢于直谏的人。虽然汉元帝有时也心生不满,但毕竟自己重儒,因而对于直言极谏的儒者多不怪罪。儒生薛广德敢于直言,有时甚至搞的刘奭很难堪。

一次,刘奭出宫中便门到宗庙祭祀祖先,忽然产生了乘船观水的浓厚兴趣,打算放弃桥渡路线,改做楼船前往宗庙。薛广德拦在刘奭前,脱掉帽子,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要求刘奭从桥上通过。刘奭让他戴上帽子起来,薛广德说:“陛下不听为臣规谏,臣将自刎,用鲜血污染车轮,那时陛下就不能进庙去祭祀先祖了。”刘奭听后,很不高兴。光禄大夫张猛对刘奭说:“陛下,臣听说有圣明的君主才有敢言的直臣。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不靠近危险,御史大夫的话是应该听从的。”

刘奭瞪了薛广德一眼,说:“晓人以理不应该这样吗?”

于是从桥上通过。这个故事也充分说明,汉元帝在深受儒家思想桎梏的环境中,要想有点脱离传统的创造性作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任用奸臣

汉元帝尊师重儒,但毕竟自己还是个皇帝,在处处受儒生牵制的情况下,自然会想找一些能陪他一起玩乐的小人陪在身边,而这种人不是小人也是奸臣,自然一批小人便集于朝廷要枢,石显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他依靠刘奭宠信,以中书令官职专权十几年,一直到成帝即位。

石显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大地主家庭,少年时囚犯法而受宫刑,不得不入宫为宦官。他嘴唇灵巧,头脑狡猾,内心歹毒,不但精通朝务,左右逢源,而且能用心计和语言探测出皇帝尚未明讲或难于言传的内心含意。凭着这套本领,宣帝末年就已经混上了个中书仆射,并与中书令弘恭结为党友。到刘奭即位时,石显已经是一个饱览宦海沉浮和官场事故的钻营利禄的老手,很快就赢得了刘奭的欢心和宠信。随着宠信加深,中书的权力日益增大,自然就会与那些所谓的儒家忠臣产生矛盾,于是朝中形成了以弘恭、石显为首的中书势力和以肖望之、周堪为首的势力的对立局面。双方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肖、周二人向刘奭提出废除中书机构,试图根除石显等一伙,夺回朝廷大权。刘奭性格柔弱,因此采取折中态度,对废除中书之议久置不决。而石显、弘恭则及时行动,数次设计,先是逼肖望之自杀,后又气死了周堪。虽说刘奭怜惜师傅,而且还把周堪的职位加在石显之上。但是终囚识不破石显的计谋,而石显又稳操实权,未能保住师傅的地位、性命。从此正直派官员失去了首领,更处于被动和困难境地。

为政乏力

汉元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希图振兴国家,但是终因积弊大深,刘奭本人柔弱无能,又宠信奸臣,未能如愿。

继位之初,刘奭的师傅和儒臣纷纷进谏,禁奢靡,行节俭。贡禹即指出,高祖、文、景之时,皇帝宫女不过十多人,厩马百余匹,后来日益奢侈,后宫女子竟达数于人,厩中食粟之马达到万匹。上行下效,诸侯妻妾有的多达几百人,豪富者的歌女也有数十人,造成天下内多怨女,外多旷夫。他建议刘奭首先从自己做起,成为节约的表率,来纠正社会的奢靡之风。在贡禹规谏下、刘奭在皇室范围内先后采取了许多节俭的措施。他诏令停止维修那些经常不去的离宫别馆,大仆减少喂马的谷,水衡减少喂兽的肉,撤消黄门署的乘舆、狗马和玩物,并把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飞外池和严籞池田假与贫民。他又下诏解除甘泉、建章二宫的警卫,卫士一律曰乡务农。百官各署务必减省费用,将实际情况向上汇报。还诏命负责宫中饮食的女官,不要每日屠宰,伙食费照以往省减二分之一。乘舆养马以不误正事为准则,不可铺张浪费。并废除了角抵戏以及常用的上林宫馆。

尽管刘奭重用儒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纳谏,并采取了一些轻刑和节俭的措施,但丝毫也不能改变西汉王朝的没落。刘奭曾减省刑罚70多项,并连年大赦,但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盗贼满山,社会治安极为混乱。而节俭方面,刘奭做出不少示范动作,但奢靡之风有增无减。由于积重难返,刘奭也别无良策,振兴乏力,再加上宠信奸臣。所以朝纲不整,地方吏治败坏,以致贪官暴敛,酷吏横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西汉王朝只有向下坡路滑去。

好色之徒

刘奭做太子的时候,姬妾美人众多,可他独宠司马良娣。司马良娣去世以后,刘奭这个性情中人,还能做到用情专一,从此不再亲近众姬妾。宣帝刘询无奈之下,选美女王政君入宫,也就把后来灭了西汉的王氏外戚集团推上了历史舞台。这王政君注定要成为王氏外戚集团的创始人,伴刘奭一夜,就怀上刘骜。刘骜诞生后,宣帝非常喜爱,亲自给他起名为骜,宇大孙,常留在身边玩耍。刘奭即位后,自然就把刘骜立为太子,立王政君为皇后,但刘奭并不爱她,所以王政君很少能够亲近刘奭。

到了晚年的刘奭,不亲政事,贪图安逸。他不喜皇后,而太子刘骜年少时还能喜好经书儒学,后来却贪婪酒色,刘奭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能将自己独尊儒术的方针继承下去,自然就不那么宠爱了。这时刘奭爱的是傅昭仪,由母及子,自然对其于刘康也非常宠爱,遂生易仪之念。公元前33年,刘奭病重,傅昭仪和刘康常侍左右,而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稀得进见。刘奭几次问尚书关于景帝废栗太子而立胶东王刘彻的旧例,打算易储。

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和刘骜长舅卫尉王凤日夜忧愁,不知如何是好。史丹是刘奭的亲密旧臣,能入禁中看望刘奭。他乘刘奭独寝时,径直闯入卧室,跪在刘奭面前哭诉说:“皇太子以嫡长子立为太子,已经有十多年了,名号因人百姓心中,天下无不归心。现在见定陶王受陛下深宠,纷传陛下打算易仪,道路流言,满城风雨。若果有此事,公卿以下的满朝群臣必定以死相争,拒不奉诏。愿陛下先赐臣死,以示群臣。”刘奭本为仁柔皇帝,不忍见爱臣伤心流泪,又觉得史丹言辞恳切,深受感动,说:“寡人的身体江河日下,朝不保夕,然而太子和两王年少,欲去又留恋,怎能不挂念呢?不过,却没有易仪的打算。况且,皇后是个宽厚谨慎的人,先帝又喜欢骜儿,我岂能违背他老人家的旨意。你是从哪里听到这些闲话呢?”史丹借着刘奭的话茬,连连叩头说:“愚臣妄闻胡说,罪该万死。”刘奭说:“我的病日益沉重,恐怕不能好了。尽心辅佐太子吧,不要让我失望。”从此,刘奭打消了易仪之念。当年五月,刘奭死于未央宫。在位16年,终年43岁。

汉成帝刘骜

(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曾用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谥号:孝成帝

庙号:同宗

安葬地:延陵

公元前51年,汉成帝刘聱出生。

公元前33年,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公元前28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大阳黑子的记载。

此外,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公元前31年,汉成帝下诏减天下赋钱。

公元前13年,汉成帝下令禁奢靡

公元前8年,汉成帝设三公,三公制度开始实行。

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逝世。

汉成帝刘骜说起来还算是个有创造力的皇帝。虽然在政绩方面不怎么样,但在其他方面来讲,做了一些开创性的事情,还是值得称赞的。这个具有创造力的皇帝,在史学家的眼里并不怎么样,因为刘骜年少时是个听话的孩子,好好学儒家经典,行事也像儒生,但长大后却沉迷于酒色。这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自然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然而正是这位皇帝,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外,刘骜在政治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延续千年的三公制度,也算是那些卫道士所肯定的唯一政绩。

刘骜也是个性情中人,面对成群的美女,作为皇帝的他自然不会是什么柳下惠,所以,对他与赵飞燕之间的故事也大可不必大加挞伐了。

不过,刘骜还应该为西汉的灭亡负点责任,因为他把朝中大权交给了外戚王氏集团,而且在朝中大臣的反对下,在汉初外戚吕氏集团的前车之鉴下,犹豫不决,最终还是没有镇压王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