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700000044

第44章 隋(2)

与均田密切相关的是租赋的调整。隋文帝接受苏威“轻徭薄赋”的建议,几次下诏减免徭役和租税。租赋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即租,桑田调绢一匹(4丈),绵三两,麻田纳布一端(6丈),麻三斤,即调。结婚的单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调规定的一半。单丁及奴婢缴纳一半租税。成年男子每年为国家服徭役1个月,称“力役”。隋文帝后来又下令减轻租赋徭役,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减少了三年。每年服役时间由一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4丈)减为2丈。后来又允许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输庸代役,即交纳布帛代替力役,这种办法被后来的唐朝所继承和完善。隋朝的租赋低于以前的朝代。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公元584年,杨坚命建筑家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以便于把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布帛运到首都,也为两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条件。魏晋以后,国家分裂,币制非常混乱,影响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杨坚建国后,下令改铸五铢钱,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又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隋朝国泰民安,国势蒸蒸日上,而此时与隋南北对峙的是南陈,君臣沆瀣一气,荒淫糜烂,已经是日暮西山。这时的杨坚,已经准备率兵南征,统一全国了。但这时还是出现让他分心的事情,那就是突厥和南梁的残余后梁。杨坚还是先解决了突厥和后梁的问题,这才正式准备伐陈。

公元588年秋,杨坚发兵50余万大军,在东起海滨,西至今四川的绵长战线上,向陈发动大举进攻,次年便将腐朽的南陈皇帝陈叔宝及文武百官俘虏,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另一面的杨坚

杨坚代周建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而完成全国统一,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杨坚毕竟是个皇帝,也有其他皇帝所具有的缺点,尤其是在取得天下统一后,杨坚逐渐沉醉于自己所取得的伟大功绩,做出了一些较为平庸的事情。

杨坚在建隋称帝后,把自己代周篡位的事情作为教训,在用宗亲、亲信把持大权的同时,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保持高度的警惕,唯恐他们仿效自己而颠覆杨家的天下。到杨坚晚年,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功臣,在南征北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文武大将,以及辅佐杨坚进行一系列改革的朝廷重臣,彧遭杀戮,或被废弃,在朝中已所剩无几。

王世积在平尉迟迥和灭陈时,立下许多大功,被封为上柱国。在亲眼看到许多功臣被杀后,王世积从此嗜酒如命,不再参预任何政事。后来,王世积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犯罪,前来投奔王世积,王世积为了保住自己,没有接受。皇甫孝谐被捕后,为报复王世积,诬陷他谋反,杨坚立即下令处死王世积。

虞庆则在安抚突厥中曾立大功,颇受杨坚赏识,官至尚书右仆射,成为除皇帝外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就是这样一个高官,仅仅是在平定李贤叛乱后,回师途中,因为指着一个地方说了一句:“若在这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驻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杨坚便以谋反罪杀死了他。

杨坚经常派人四处查访,只要发现稍有过失的人,都要加以重惩。刑部侍郎因迷信穿红裤子有利于升官,上朝时便穿上红裤子,杨坚发现后,理解为避邪,认为上朝穿避邪的衣服就是把避皇帝,马上下令推出去杀头。

大理寺丞赵绰提出异议,认为根据法律不该杀头。杨坚说:“你可惜他的生命,难道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吗?”

吓得赵绰不敢再吭声。又有一次,上朝时有个别武官的衣服与佩剑穿戴得不整齐,杨坚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

但他没有直接向武官问罪,而是拿专管弹劾大臣的御史开刀,责备他们为什么没有当场提出弹劾,于是命令杀掉御史。谏议大夫毛思祖出来劝阻,也被当场杀掉。为了禁止官吏受贿,杨坚还想出了歪主意,他派人四处行贿,一旦有人敢接受,马上将他处死。

杨坚非常崇信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等迷信的东西。本来在北周武帝灭佛之后,佛教在北方已经衰微。结果被迷信的杨坚一套崇佛的措施施行下来,佛教又在北方地区兴盛繁荣起来。他下令原来的和尚、道士重操旧业,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还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口征钱,在各地营建佛寺,修塑佛像,缮写佛经。

杨坚不仅提倡佛道,对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龙王等等,甚至对各种妖怪也不怀疑。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和杨素的妻子郑氏都得了病,御医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又害怕杨坚杀他,于是撒谎说是有人故意利用猫妖作怪,杨坚深信不疑,还对此专门下了诏书:凡有意饲养并利用孤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边境。

杨坚自己不学无术,因而看不起咬文嚼字的读书人。

杨坚认为文化无用,便认为不需要建立学校。公元601年,杨坚下令全国只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监,废除天下郡县的所有学校。

杨坚还喜欢大兴土木,即位一年之后,他便借口旧长安城规模太小,而且宫中闹鬼,下令在旧城西北修筑大兴城(今西安市),皇宫称大兴宫,主要宫殿称大兴殿。

公元593年,杨坚对大兴城失去了兴趣,便令杨素为总管,宇文恺负责设计,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南)建造了仁寿宫。民夫死者数万人,杨素便把他们埋进了宫殿的地基里。用了整整2年的时间,仁寿官才在民夫的白骨上面完成。

杨坚的猜疑和严刑,使大批优秀的官吏远离朝廷,迷信佛道又招来许多奸佞小人,大兴土木则苦了老百姓。

杨坚的晚年虽然还是隋朝盛世,但潜在的危机已初露端倪。

杨坚属于比较“惧内”的丈夫,对独孤氏皇后一直存在畏惧心理,但他这种畏惧是有原因的。独孤信是北周重臣,杨坚的父亲杨忠追随独孤信起家,从属于独孤氏。杨坚和独孤氏的结合,深受这种关系的影响。杨坚由专权而称帝,独孤氏家族的地位和影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杨坚称帝后,独孤氏直接参与政事,实际成为皇帝的皇帝,因而宫中把二人合称“二圣”。

独孤氏嫉妒心很强,一般情况下不许杨坚和其他女人接近。虽然当时后宫也有嫔妃数十,但杨坚根本不能与她们亲近。杨坚做皇帝20余年没有走上荒淫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应归功于独孤氏。

杨坚有五个儿子,同出一母,但也未能避免因争夺皇位而相互火并的悲剧。晚年的杨坚也认识到了儿子们的不可靠,对他们猜疑而最后一一将其废为平民。大儿子杨勇本来被立为太子,但因为自己言行不慎,再加上想当皇帝的杨广从中挑拨,杨勇的太子位自然不保,其他3个儿子也因为不同的原因病死或被杨坚废为平民,只有杨广凭借深藏不露的表演得到父母的青睐,成为最后的皇位继承人。但杨坚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常任孝俭朴、不近声色的杨广到杨坚病重时,会露出其本来面目,调戏杨坚的宠妃陈夫人。因而杨坚大怒,立即派人去招杨勇。杨广听说此事,便派亲信进宫把侍候杨坚的人全部赶出去。杨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在当天死去。

炀帝杨广

(公元569年~公元618年)

在位时间: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曾用年号:

谥号:

庙号:

安葬地:

公元569年,杨坚第二个儿子杨广出生,又名杨英,小字阿麽。

公元581年,杨坚封13岁的杨广为晋王。

公元590年,江南高智慧等人起兵作乱,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

公元600年,突厥进犯北方边境,杨广受命率军出击,大败突厥。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被儿子杨广所杀,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公元605年,京杭大运河开凿,并于6年后完工。

公元607年,隋炀帝开始大规模地经营西域。

公元612年和公元613年,隋炀帝先后两次进军高丽,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公元614年第三次进攻高丽,才逼迫高丽讲和。

公元611年,王薄率领农民在山东长白山起义,揭开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大臣宇文化及用巾带勒死,终年50岁。

隋炀帝杨广的荒淫奢靡,即使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少有其比,而他的残忍狠毒,更是古今罕闻。杨广并与一般的纨绔子弟不同,门第家世固然为他提供了奢侈豪华的优越条件,但周隋时代复杂的政治风云,杨家先代的文治武功,造就了他十分复杂的性格特点,使他既有专擅威福,纵恣声色的欲望,又有饰情矫节,希望人称道其贤明的虚荣心;既有一个花花公子的低级趣味,又有军事统帅的风度和文武才干。

杨广即位后的种种恶行,简直是罄竹难书,他所建造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彻底将曾经富庶的隋王朝的国库淘得个底朝天,也弄得天下黔首怨声载道。但他从另一方面来讲,确实加强了隋朝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只不过杨广栽下的树,自己没在树底下乘凉,而是便宜了后来的唐王朝统治者。如果不是杨广把中原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发展,就凭唐王朝那些统治者,怎么能持续将近300年的时间,把偌大的国家统治得井井有条。东都的营建和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后,整个国家的政治布局,各地物资的统一平衡调动,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奠定了中国以后一千多年政治、经济的规模和格局。

弑父杀兄即位称帝

杨广在年少时,凭借其优秀的军事才能,为父亲杨坚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其父杨坚也对这个儿子非常器重,在公元588年隋朝大举攻陈的时候,便以杨广为最高统帅。不过灭陈的功劳应该算在实际指挥部署的高颍、亲率三军攻破陈都建康的贺若弼、韩擒虎以及沿江东下、扫除残余势力的大将杨素等人的身上,作为最高统帅的杨广不过是坐享其成。但杨广进入建康后,将围绕在陈后主身边的佞臣全部杀掉,以谢三吴人民,又命收图籍、封府库,还是表现出杨广军事统帅的风度和才干。

杨广虽然功勋卓著,但还是不能成为父亲百年后的皇位继承人,此时的皇太子是杨广的哥哥杨勇。隋文帝杨坚共有5个儿子,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早在杨坚称帝之初,就把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随着政治资本的增加,杨广越来越想当这个皇位继承人。但如果要夺得太子的地位,首先要除去的,就是太子杨勇这个绊脚石。但杨广也非常明白,要除去杨勇,只可以智取,而不可以明争。于是,杨广便利用杨勇与父亲杨坚和母亲独孤氏之间的矛盾,精心策划了一场夺取太子地位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