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100000038

第38章 诸葛亮(2)

刘备少年丧父,家道衰落,只得与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生活颇为艰难。

刘备自幼不喜欢读书,却爱好狗马、音乐、衣服。

他有着与一般孩童不同的远大志向,曾引起长者的注意和重视。刘备后来长成身高7尺5寸(约合今市尺5尺1寸多)的男子汉。他垂手过膝,硕大耳朵。他待人和善,喜欢结交豪侠之士。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的关羽,涿郡的张飞,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系十分密切,非常得人心。

黄巾起义之后,刘备在中山(今河北定县)富商张世平、苏双的支持下聚众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行列,因功被委以安喜(今河北定县)尉之职。刘备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

曹操曾表荐他为豫州牧,进位左将军。他同曹操表面上维持着“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密切关系。曹操有一次与刘备同席共酌,在论及当代英雄豪杰时,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字)之徒,不足数也。”

刘备闻听此言,为之一震,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了地上。

刘备暗暗为之吃惊。恰在此时,天空响起一声炸雷,刘备立即转移了话题,对曹操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就这样,刘备总算掩饰过去,勉勉强强地收了场。

车骑将军董承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要他联络部分忠于朝廷的官员,相机除掉挟制皇帝的曹操,刘备也参与了这场预谋。建安四年(199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20里)。袁术则乘机从淮南北上,欲冲破曹操的徐州防线,退往青州。为此,曹操派刘备率军前往堵击,袁术因此北上受阻,发病而死。董承不久,等人因谋除曹操的密谋败露被杀。此时领兵在外的刘备干脆袭杀了曹操委派的徐州刺史车胄,公开与曹操决裂,然后派人与袁绍联合。曹操官渡之战前夕,分遣诸将屯于官渡后,亲自率领精兵扑向徐州,刘备兵溃逃走。在袁绍官渡失败以后,刘备就南下投奔了坐镇荆州已有20多年,下辖8郡,地方数十里,带甲之士足有十几万。荆州牧刘表。

刘备从建安六年(201年)以客军的身份投奔荆州,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为止,刘备在荆州8年多,因受到“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的刘表的猜疑和提防,所以一直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其兵源给养也得不到保障。刘备坐困荆州北鄙,经常为此而苦恼伤感。

只能辗转依附他人,过着那种寄人篱下、惴惴不安的日子。他身边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批叱咤风云的战将,要和虎踞中原的曹操争衡,要与占有江东的孙权较量,但缺少一位运筹帷幄、满腹韬略的能臣。就必须把延揽人才、招纳俊秀视为当务之急。

由于刘备有着汉室苗裔的特殊身份,他能思贤若渴,总揽英雄。刘备有一次,就当时的形势请教司马徽,司马徽没有正面回答刘备的问题。告诉刘备说:“像我这样的普通读书人,岂能了解天下大势?只有那些英雄俊杰才能通晓时务。我们这里的‘卧龙’和‘凤雏’才算得上这样的人物。”当刘备问到谁是“卧龙”、“凤雏”时,司马徽告诉他就是诸葛亮和庞统。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庞统的大名和他们的雅号。

诸葛亮的朋友徐庶后来投归了屯驻新野的刘备,徐庶的才识使刘备大加赞赏,十分器重。徐庶深知自己的才学比诸葛亮要略逊一筹,于是,他准备寻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一次,他试探着对刘备说:“我的好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为‘卧龙’先生,将军是否有意会会他?”刘备又从他钦佩的徐庶口中第二次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和雅号。在他看来,这位孔明一定是非常之辈,刘备当即对徐庶说:“那就烦你与他一起来吧!”徐庶郑重其事地告诉刘备说:“像诸葛亮这样自比管仲、乐毅的人,只能诚心诚意地去拜访他,请教他,不可随随便便地把他找来。我的意思是将军最好能屈尊前往。”

刘备觉得徐庶虑事周全,说得在理,便接受了他的建议。

刘备建安十二年(207年)冬,便带着关羽、张飞,亲自赶赴隆中拜访诸葛亮。由于诸葛亮外出游历,刘备连去隆中两次都扑了空。刘备思贤若渴,既不懊丧,也不灰心,于是又第三次去隆中。史书上称为“三顾茅庐”,民间流传“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外出归来后,又听说刘备已屈驾光顾茅庐两次,便为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就暗暗下定走出隆中,辅佐刘备,建功立业的决心。

刘备又在关羽、张飞的陪同下,第三次光临隆中。

刘备与诸葛亮稍事寒暄后,坦诚地说:“现在汉王室倾危,权奸当道,主上蒙受欺凌。尽管我自己才德力量不济,我仍然要伸张大义于天下。由于我才智不足,办法不多,辗转几十年,一无所成。以致时至今日依旧是天下汹汹,奸邪猖獗。虽说事情如此,但我匡复汉室、清除奸佞的大志没有丝毫减退。”紧接着他向诸葛亮讨教,询以治国平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本来就对刘备有所了解,又被眼前刘备真诚坦直的态度和礼贤下士的精神深深感动。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以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在这不足300字的隆中对策中,诸葛亮纵论了天下大势,深刻地分析了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政治军事集团的历史、现状及其优劣长短,精辟而准确地把握和预测了形势的发展及其结果,为刘备规划了基本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在未来出现的大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争取联合孙权,抗击曹操,保存自己,这是第一步;继之则要占领夺取荆、益二州,建立基地,巩固自己,发展自己,造成三分鼎立的政治格局,这是第二步;最后,一旦时机成熟,就从荆、益两路出兵,进击曹操,复兴汉室,建立霸业,这是第三步,也是战略规划的总目标。在诸葛亮看来,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既要分步实施,又要有许多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主要的外部条件是借重与之有唇齿关系的孙权势力,建立巩固的联盟,以集中全力对付主要的敌人曹操,而这种联盟关系必须贯穿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其内部条件主要有两点:其一,必须占领荆州、益州,作为立国和北伐的基础;其二,必须整顿政治,兴利除弊,搞好周边的民族关系,巩固内部,稳定后方,以保证北伐战争的足兵足食。

诸葛亮的设想是一个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总体战略规划,既要稳扎稳打地分步实施,又要创造准备必要的条件。在实施过程中,无论那个环节出现问题,发生偏差,都会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

诸葛亮渊博的学识,满腹的韬略,以及侃侃而谈的儒雅风度,诸葛亮的纵横议论,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使他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使刘备肃然起敬。他高兴地感到这位年仅27岁的有为青年,正是自己朝思暮盼的良辅。

当刘备邀请诸葛亮参加他的集团时,诸葛亮有感于刘备的真情和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志向,欣然同意了。

刘备不顾劳烦,三顾茅庐,虚心求教;诸葛亮一见如故,纵情对答,二人遂结下鱼水般的关系。刘备、诸葛亮君臣际会,古今传为美谈。

刘备将诸葛亮视为知己和师友,事无巨细均与诸葛亮商议。与刘备有着情同手足关系的关羽、张飞对此很不理解,刘备郑重其事地对他俩说:“我得到了孔明,就好比鱼儿得到水一样。”告诉关、张,不要为此而说三道四。

诸葛亮出山之后,便倾尽心力辅佐刘备实现隆中对策中预定的战略规划。当时曹操已取得北征乌桓的胜利,又在冀州一带演练水军了,加紧了南进的准备。在荆州随时都面临攻击的情况下,屯兵樊城的刘备仍受制于刘表,其直接掌握的兵众仅有几千人,实力非常微弱。刘备面对这种局面,既焦虑不安,又无可奈何,只得想着法子自我排遣。他本来就喜欢服饰,有用羽毛、牦牛尾编织饰物的雅好。有一次,他正在用友人赠送的牦牛尾编织饰物,正巧被诸葛亮遇上。诸葛亮信守玩物丧志的古训,他坦直地对刘备说:“我原来以为将军有远大的志向,现在看来,也不过结毦而已!”刘备这才告诉诸葛亮,他正为局势危急、力量弱小而担忧,但又苦于无计可施,仅借结毦聊以忘忧而已。诸葛亮针对刘备的心病,为他出谋划策说:“现在的荆州地区并不是人口壮少,而症结在于游移的户数多,登记在户籍的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常规仅从在籍的民户中征税征兵,必然引起在籍百姓的不满。这事的万全之策是将军可以向刘表建言,请他下令荆州境内的所有游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报上籍,然后再据此征调兵卒。这样就可以实现增加兵众、壮大力量的目的。”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意见,打着刘表的旗号,借着就籍清查户口的机会,吸收游户的丁壮参加自己的队伍,组成一支战斗力较强的独立武装力量,成为联孙抗曹的基本武装。

诸葛亮时刻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注视着刘表荆州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没有忘记隆中对策中提出的首先占领荆州的近期战略目标。当时刘表集团中的确存在着权力之争。刘表受到后妻蔡氏的怂恿,厌恶长子刘倚,宠爱少子刘琮,刘琦深感自危。刘琦曾多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老成稳重,遇事谨慎,一直不表态,总想法回避刘琦。有一次,诸葛亮因事入襄阳,刘琦特意邀请诸葛亮到后花园观赏,于是两人便一起登楼对饮。刚刚坐定,刘琦就命令随从撤去登楼的梯子,然后恳切地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先生之口,入于我一人之耳内,先生总可以赐教了吧?”诸葛亮熟读史册,对历史上的掌故知之甚详甚深,满腹锦囊妙计。他听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淡淡地抛出一句话:“公子难道不知道在春秋时期晋国的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吗?”刘琦听罢,恍然大悟,私下里寻思着脱离襄阳的计划。时隔不久,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黄岗西北)太守黄祖被孙权派人袭杀,刘琦借机求得了江夏太守一职,离开了襄阳这块是非之地,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杀身之祸。

这几个故事虽然也显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它与诸葛亮一生所从事的轰轰烈烈的事业比,却显得微不足道。一场更加严峻的考验又摆到了刘备和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是一位有信仰、有理想并在信仰支配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杰出封建政治家。他信仰是以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正统思想;他的理想就是拨乱反正、建功立业、兴复汉室。

自幼孤苦飘零,他所接受的教育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尤其是隆中10年的耕读生涯,使他受益匪浅。

比较系统地涉猎了经史子集,并在读书实践中逐渐形成其“独观其大略”的独特风格,从而取得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把握精髓的学习效果;他广交士林俊杰,在学习经典、剖析现实的切磋中,增长了才干,丰富了思想。当诸葛亮用已经掌握的儒家学说的纲常道德,去观察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时,当他再用儒家仁政的学说去看待转死沟壑、抛尸荒野的苦难百姓时,他深深感到社会现状与儒家学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种以儒学为思想武器,去拯时救弊、力挽狂澜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当诸葛亮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在混乱世道的刺激和影响下,重新静下心来,捧起昔日接触到的经书时,感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刻苦地用心研读。

他曾在《诫子书》里总结过这种“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学习经验。他这种立志向学、苦志成学、以学广才以及以其志、才、学治世安民的读书心得,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隆中的10年耕读生活,是诸葛亮政治思想、治国才能的形成时期,为以后的宏伟事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诸葛亮在战火不断的军阀混战时代,以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大义为标准,分析了不同的政治集团。他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孙权等人也不是汉室的合法继承者。刘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不但有着“汉室之胄”的特殊条件,而且是“信义著于四海”,以救天下、继汉统为己任的英雄,是诸葛亮可以托身辅佐的明君。

诸葛亮就与刘备历史地结合到一起,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事业基础上,结下鱼水相交的君臣关系。刘备及其事业,也就成了诸葛亮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辅佐刘备并忠于刘备的事业,也就成了诸葛亮忠君谋国、匡世济时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