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3524600000057

第57章 让别人仰视的理由(5)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来注释自己,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无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决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冈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释,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注解的。就像你,注定跟我走。”

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的中国历史,又到中国来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我想问为什么,但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所以没有问,“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那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爱,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感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肝胆相照的朋友不是用语言说出来的,而是彼此间心灵的信任与交流。心已如此,何须多言?

由音乐而文学而人生的“高山流水”,因《列子·汤问》记叙的故事,成了一个历史悠久的表示知音或知己的成语。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可是你要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的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允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感悟

总听到有些人标榜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以此为动力去读书,这未免太功利,亵渎了读书的自由与潇洒。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呈下降趋势。不是吗?在电视上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中,有的歌手连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解读和赏析那些经典名著了!如今偌大的世界,很难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是真正地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而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跟随作者那睿智的文字,去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青草地〔美〕里奥帕德某些画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连续为几代人观赏着,且每一时代都可能出现一些欣赏者。

我知道有一幅画极易消逝,因而除了漫游的鹿之外,极少人看过它。挥笔创作此画的是一条河流,而在我带朋友来观赏之前,它已经将其创作永远地抹除了。之后,这幅画只存在于我的心灵之中。

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这条河流是喜怒无常的。你无法预料它何时有兴致作画,也无法预料这个兴致将持续多久。但是,在仲夏之际,在每个完美无瑕的日子里,当白色舰队般的云朵航行于天空时,你大可漫步到沙洲上。即使只是去看看它是否正在工作,也将令你不虚此行。

开始作画时,它先在后退的河滨沙子上,薄薄地刷上一道宽阔的淤泥缎带。当这条缎带渐渐在阳光下变干时,金翅就在它的水坑里沐浴,而鹿、苍鹭、双领行鸟、浣熊和龟,则以足迹为它镶上花边。在这个阶段,你看不出接下来它会匦出什么。

但是,当看到淤泥缎带因长出荸荠而变成绿色时,我便开始仔细观察,因为这是河流处于作画心情的信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荸荠变成一片青翠茂密的草地,使邻近高地上的田鼠无法抗拒它的诱惑。它们一起来到这儿,而且显然有好几个夜晚,在天鹅绒般的草地深处摩擦它们的肋骨;一个整洁的鼠迹迷宫显示了它们的狂热。鹿儿在草地上来回走动,显然只是为了享受足下那愉快的感觉。即使是不爱出门的鼹鼠,也在干燥的沙洲下挖一条地道,来到荸荠缎带那儿,在此,它可以尽情地使翠绿的草皮一堆堆地隆起。

在这个阶段,无数小得无法辨认的植物幼苗,从绿色缎带下潮湿温暖的沙土中萌发出来。

如果想观赏这幅画,那么,你应该再给河流三周独处的时间,然后在某个明亮的早晨,当太阳刚驱散了破晓的雾时,再来拜访沙洲。此时,这位艺术家已经铺下它的颜色,并将露水喷洒在这些颜色上。现在,比以往更翠绿的荸荠草地上,闪耀着蓝色的沟酸浆、粉红色的青兰,以及乳白色的慈姑花。山梗菜处处朝着天空掷出红矛;在沙洲顶端,紫色的斑鸠菊和淡粉红色的泽兰靠着成排的柳树高高地站着。即使你安静而谦卑地来到这儿,你到任何只能美丽一次的地方都当如此,仍可能会惊动站在乐园里的一只狐红色、和你膝盖一样高的鹿。离开之后,不要再回去观赏那片青草地,因为你再也看不到了。不是水的消退使它变干,就是高涨的水冲洗了沙洲,使它变回原来那片朴素、干净的沙地。但是,你可以在心里挂起那幅画,并且盼望着在未来其他的夏日里,河流会重拾作画的心情。

感悟

我们爱自己身边的环境吗?有没有耐心长期地持续地观察一处景物,甚至一棵植物的变化,而不是简单地采用春天如何,夏天如何……这种被用滥了的模式?河滩上的一片青草地被作者写得这样美,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时间的流程中写出了青草地的变化,采用拟人化的方法,把河滩上青草的生长比拟为河流在作画,那种欣赏、爱惜之情溢于纸上。

又见橄榄树

林湄

又到秋风秋雨时,此景此情,不禁令我沉思冥想,触物感旧。

漫步于秋凉兮兮的都市,满目琳琅,洋货多于土货,人造品多过天然物,难得见到田园式的清新和超然、“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景,因此觉得有所失落,有所不足……黄昏,无意间,在寂寞的一角,见到令我驻足的、青青的鲜橄榄。

又见橄榄,又见橄榄!往时,当我品尝之时,感到心神浪漫,啜那苦涩、清甜之味,如同领略人生的一首哲理诗——苦尽甘来。这咀嚼,这遐想,伴我走过生命悠悠长路,使我不论面临险境、艰困还是绝望……仍能披荆斩棘,对美好、光明的前程不懈地追求和憧憬……而今,这万物丛中的一堆青青橄榄,不仅令我口里生津,也牵动我幽幽的乡愁,使我在烦嚣之世,如同回到那静谧恬美的乡间。

记得祖屋的村前屋后,种植了许多龙眼、枇杷、石榴、柚、黄皮、荔枝树。古屋的石灰院右面,有一棵粗大而茂盛的橄榄树。向上的树枝,疏密有致的叶子,形同天然的大伞。不论是炎炎白天,还是溶溶月夜,树荫下,总有人休憩、下棋、闲聊……或有顽童卷一树叶吹哨,取一长竹竿捣落橄榄,将橄榄往衣襟一擦,丢往嘴里。初时皱眉咧嘴,啧啧叫苦,不一会儿就手拉手围着树干团转,合唱:“月光光,照厅堂,厅堂里,望橄榄……”

据说,这棵橄榄树是属于六伯的。他与老妻膝下犹虚,夫妇以制蜜饯橄榄为生。难怪每到晚霞满天的黄昏,那条熟悉而弯曲的小路,常常传来丁零当啷的拨浪鼓声,六伯佝着背、挑着一担木桶蹒跚走来。这时,孩子们一听见拨浪鼓声蜂拥而至,围着木桶上面木盆内的蜜饯:有晶晶青色、墨墨黑色、灿灿金色、淡淡褐色,味道有咸的、甜的、酸的、又酸又甜的,还有一种外黏细盐的干榄,含在嘴里能镇咳。孩子们只要掏出一分钱,可买两粒蜜饯,没钱的,可取家里的空瓶空铁罐来换取(换多少是根据瓶罐重量而定)。

我儿时最喜欢那又酸又甜的蜜饯橄榄,几乎是每次见到必买,然常常是边咀嚼边责怪自己贪吃。因我亲眼看见六伯六嫂将一筐筐洗过的青橄榄倒入石臼,然后穿上稻草编制的草鞋在石臼中踩踏,他弯着腰,甩动着双臂,原地不停地踏步,我常常担心他摔倒,但他总那么从容、自在,不时抹去额上的汗水。六伯告诉我,等果肉松脆,才往臼内加盐、糖、香料等。我和小朋友站在一边,嘘嘘地说:“用脚踩,脏死了,以后别买呀。”这话不知说了多少遍,但还是照买照吃。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六伯用的草鞋是专用来踩榄,从不用来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