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3524600000058

第58章 让别人仰视的理由(6)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黄昏,明明光着头,赤着上身,穿着补丁短裤,站在远处看着我们围在六伯的木桶旁选橄榄。明明用舌头舔着从鼻孔流下的两条清涕,我们笑着用手指在脸上划着羞他。这时,六伯像树枝般的手从木盆上捡了几粒蜜榄叫我们送给明明吃。不久他又挑起木桶,丁零当啷地摇着拨浪鼓而去,后面还跟着一大群孩子,直到小路的尽头……三十多年过去了,六伯六嫂早已作古。然而,每到秋风起时,见到街市的榄,总有一份说不出的情感,仿佛丁零当啷的拨浪鼓声在耳旁萦绕,回味一番苦涩、清甜之味,目睹异乡秋景秋物,回顾几十年来品尝过人生道路中的苦、辣、酸、甜之后,似乎大彻大悟,面对青青橄榄,缕缕乡思中,又增添了一股淡淡的哀愁。

感悟

本文文字清丽而精粹,文章从愁煞人的秋风秋雨,写到鲜活难忘的记忆,在文末则更传达了一种生命深处的体验,这不是单纯的乡愁所能概括的。那橄榄样涩味的情感,需要以一种生活经验去认真体悟。作者怀恋的,不仅仅是家乡的青榄,更是那如青榄般令人回味无穷的乡人乡情啊。青青橄榄,苦尽甘来,永远留给我们生活的希望,让人体味田园式的清新与超然。

拾馒头的父亲

邓为

题记:以下这个故事会感动你我的心灵,故事中的拾馒头的父亲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却用自身的人格给了自卑的孩子一个再好不过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效果是阅读任何书籍,请教任何专家所不能够达到的。

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拖饲料。

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的嘛。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糊糊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感悟

当困难的重山凌空压下,当嘲笑的冷风四面突起,父亲用山里人特有的坚忍,将所有的艰难扛起。他甘愿拾馒头,碰白眼,遭冷语,用博大的胸怀为孩子撑起一方艳阳高照的晴空,那里有自信,有自强,有自立。细细体会文中的父爱,会让你泪眼模糊,哽咽无语。

病隙碎笔(节选)

史铁生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福乐的许诺,而是谴责约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难的意义。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约伯于是醒悟。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终难免与行贿同流。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在没有光荣的路上,信心可要放弃么?以苦难去作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都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

十一

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郦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溃烂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扩展……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现在我才看见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三年,那是一分钟一分钟连接起来的,漫漫长夜到漫漫白昼,每一分钟的前面都没有确定的许诺,无论科学还是神明,都没给他写过保证书。我曾像所有他的朋友一样赞叹他的坚强,却深藏着迷惑:他在想什么,怎样想?

可能很简单:他要活下去,他不相信他不能够好起来。从约伯故事的启示中我知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五十

但这是可能的吗?迫使上帝放弃他的游戏,可能吗?放弃分割、放弃角色们的差异,让上帝结束他非凡的戏剧,这可能吗?那么喜欢热闹的上帝,又是那么精力旺盛、神通广大,让他重新回到无边的寂寞中去,他能干?要是他干,他也就不必创造这个人间。喜好清静如佛者,也难免情系人间。我还是不能想象人人都成了佛的图景。人人都是一样,岂不万籁俱寂?人人都已圆满,生命再要投奔何方?那便连佛也不能有。佛乃觉悟,是一种思绪。一团圆满,一片死寂,思之安附,悟从何来?所以有“烦恼即菩提”的箴言。

人间总是喧嚣,因而佛陀领导清静。人间总有污浊,所以上帝主张清洁。那是一条路呵!皈依无处。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分割的消息要重新连通,隔离的心魂要重新聚合,这样的路上才有天堂。这样的天堂有一个好处:不能争抢。你要去吗?好,上路就是。要上路吗?好,争抢无效,唯以爱的步伐。任何天堂的许诺,若非在路上,都难免刺激起争抢的欲望。不管是在举天之外,或是在异元时空,任何所谓的天堂只要是许诺可以一劳永逸地到达,通向那儿的路上都会拥挤着贪婪。天堂是一条路。这就好了,永远是爱的步伐,又不担心会到达无穷的寂寞。上帝想必是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把他的游戏摆弄个没完。佛陀谙熟此道,所以思之无极。谢天谢地,皈依是一种心情,一种行走的姿态。

感悟

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作家。也许因为他特殊的身体状况给了他人所不及的感悟力。他没有把自己精心打扮成思想的斗士和精神的圣徒。他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字,让你听得到他灵魂的喘息,被伤痛者粗重的喘息伴奏着的,充满悲悯的祈祷声,足以令所有有良知的人落泪。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能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宁静。

魔方

郭建华

位于太平洋布拉斯岛的深海海底,有一块巨大的方石,被人称为魔方石。魔方石直径7米,高82米。它的存在,搅乱了那里的世界。居住在那里的鱼类,本来相安无事,更少相互侵犯,但只要游到魔方石附近,不管什么样的鱼种,便都要改变性情,与其他鱼种发生生死冲突,就像染上了一种魔力。

原来魔方石本身有一种吸附力,会把一些小鱼吸附在石壁上,这些小鱼经过氧化,会变成一种十分可口的食物。不仅如此,魔方石的石缝里有一股温暖的泉水涌出,内藏有许多的洞穴可以做窝。更神奇的是石柱的表面还布满了一种可以发光的水晶石,这种水晶石,对鱼的刺激很大,可以使它们精神起来。

一句话,魔方石从吃到住,到精神的需求,一应俱全。因此,鱼们只要游到魔方石近前,便会产生占有欲,相互争夺领地。

因此,布满魅力的魔方石便成为鱼们争夺的战场。走到魔方石的近前,在巨大的利益下,鱼们失去理智,失去平日的自我,变得疯狂而兴奋,于生死不顾!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到处都有魔方石。在加拿大西部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一种魔方树,树上的花朵,使树的上半部沾满了蜂蜜,而树的下半截,则又是一些矿物盐,整个树身,还散发着一种香精的气味。

因此,所有的动物都会集中到那里,不能爬上树的则在下面吃矿物盐。动物间的争斗可想而知,有的动物并不吃蜜,也不吃盐,专门到树下来闻香气。据说这种香气十分刺激神经,嗅得多了会获得一种生理上的快感。因此,在魔方树下,平日互不关联的动物,都会变成你死我活的敌人。

魔方,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据西方魔法书上描绘,凡是可以占有的东西,便都会出现魔方现象。只要是生灵,便会因为魔方的存在,而失去理智,付出代价。现代社会,越是权利集中的地方,越容易成魔方存在的地方。魔方就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离它越近,人的占有欲也就越强,占有欲越强,人就越站不稳。人们只要聚集在这个旋涡之中,再温顺、再平庸的人,也会彼此展开争斗,变得疯狂。魔方的可怕,在于人们为它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昂贵的,甚至要失去幸福和生命。

没有别的办法,要想躲开魔方的旋涡,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魔方,躲开魔方所照应的范围。这个之难,在于人的抵抗力总是小于魔力。

人是有思想的,人不一定要真正进入鬼门关后才会醒悟。先人早已告诉我们关于魔方的种种陷阱。我们这一辈子,可能过得较为平淡,清贫,可能过得不声不响,没有辉煌。但也许,这正是我们的造化和福分所在。珍惜这种平淡和清贫,珍惜这种不声不响,恰恰是守住福分的关键。这,也正是那些经历过魔方旋涡的人的感慨。

上苍总会给那些没有得到过什么的人一份安宁,这就是天下最大的公平和公正!而人世间领教过魔方的人,无一不同意这种观点。

所以,请让我们过得平淡、安宁而又幸福,远离战争和苦难!

感悟

德谟克利特说过: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而人类则不然。我们总是能力有限,可欲海无边。这就是人生痛苦所在。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一望十,得十望百,人心高过天,做了皇帝想成仙。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浮名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休。所以,清心寡欲,活得虽简单,却很快乐。当然,这里的“欲望”是指那些不必要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