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智慧背囊
3524700000076

第76章 感悟人生(3)

当人选择在瓶中注入自由与尊严,他的人生就会洒脱不羁,傲然挺立。李白在走与留之间选择,他高吟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昂然阔步走出繁华昌盛的长安。甩掉高力士为他穿的靴,抛洒杨贵妃为他磨的墨,骑着他的白鹿,遍访名山,神游天姥。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如天风海雨,敲打出一代代文人的铮铮傲骨。

当人选择在瓶中注入博爱与勇敢,他的人生就会坚毅厚重,辉煌绚丽。李洪刚在邪恶面前选择挺身而出,哪怕肚肠流出身外,鲜血染红衣衫;洪战辉在苦难中选择用一个男人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乃至一个弃婴的明天;丛飞在绝境中选择用自己的眼角膜去延续另一个生命的色彩。他们的每一分坚持、每一分仁爱犹如滴滴清泉注入瓶中,甘洌香醇,经久不散。

可还有人,在人生之瓶中肆意注入卑劣、邪恶与凶残,从而远离了人性之真、之善、之纯。九五之尊夏桀商纣,在自己的至尊之瓶中注入残暴昏聩,最终身死国灭;权臣秦桧,在自己至贵之瓶中注入无耻奸佞,从此遭人唾弃:宠臣和珅,在自己的至荣之瓶中注满贪婪,落个遗臭万年……他们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万劫不复。

所以,人生如瓶,无论你的瓶身是华美还是朴素,是价值连城还是不值一文,关键看你注入什么。注入芳醇,它将熏香整个瓶身;注入邪恶,它将腐蚀掉每一片看似华丽的琉璃。

还记得我们儿时常读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吗?风华绝代的王后只为一丝嫉恨,就肆无忌惮地在自己的人生之瓶中注满诅咒和毒药。于是,她如花般娇美的容颜瞬息在她的恶毒中凋残,“雕花的瓶身”成了她最令人作呕的虚华外衣。

朋友,爱浓一些,恨少一些:笑多一分,苦淡一些;勇进一步,懦退一分。无论你是平凡还是高贵,无论是朴素还是华美,什么样的选择,最终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之瓶注入一些什么?你是否作好了选择?

心灵感悟

本文比喻新奇,把人的大脑比作空瓶,装进去什么就是什么。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从正反不同角度、不同的人物身上阐释了主题的积极内涵,比如,分别从屈原、陶渊明、李白等古人及现代人李洪刚、洪战辉、丛飞的感人事迹阐释了由于装进真、善、美,而使他们的人生流芳千古;同时引用夏桀、商纣、秦桧、和坤等反面例证说明装入假、恶、丑的灵魂遗臭万年。是非褒贬在对比中彰显,结论水到渠成。

完美也是被冷落的理由

豆角

年轻的妹妹有个喜欢的男孩,从动了心思到得手之前,整日神情恍惚,人家无意中向她一瞥她就春心浮动,人家跟她说句话她恨不得飞到天上去。可是当他真的爱上她,她却变得喜怒无常。人家想和她看场电影,她死活不去,怕被同学看到。人家踢球被对手铲倒,所有同学都冲上去,就她站在原地不动假装根本没关系。人家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全班女生都去捧场,有几个勇敢的女孩还跑上台献花,她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人家转而和其中一个献花的女孩好了,她哭得天塌地陷:“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他那么好,怎么会是我的!”妹妹的整个大学生涯都在为他黯然神伤,毕业时,全班互传留言册,男孩给她写的是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着这句诗,妹妹很满足,因为知道了他终究还是爱她的。至于失去了什么,她好像并不在乎。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只因为在一个人心里另一个太完美,错过就变得心安理得。

一家有两个孩子,双胞胎,都是女孩。妹妹一出生身体就格外弱,3天一小病5天一大病,所以得到父母特别的照顾。当妹妹把需要上班的父母累得东倒西歪,年仅一岁的姐姐就被送到乡下奶奶家。妹妹从小读城里最好的小学,因为父母觉得她这样弱,脑子又不灵,只有受最好的教育,他们才可能不必为她的将来操心。姐姐就在乡村小学就读,皮皮实实,没人辅导,成绩却好,做父母的很放心。姐妹一起考大学,姐姐自己去考场,妹妹则是父母双陪,结果姐姐上了一本,妹妹上了二本。上了大学以后,姐姐业余打工就能赚出学费和生活费,妹妹把父母的钱花得如同流水。毕业后妹妹先结婚,父母倾其所有给妹妹陪嫁。一年后姐姐结婚,父母两手空空来参加婚礼。姐姐突然伤心了,对父母说:“为什么你们把一切都给了妹妹?难道我不是你们的女儿?”妈妈听了有点儿惊讶:“你身体比妹妹好,头脑比妹妹聪明,又嫁给有钱人,一辈子顺风顺水什么都不缺,谁不羡慕你,怎么还吃妹妹的醋?”即使父母,也常忽视出色的孩子。

同一家公司的5个小姐妹,因为一起来公司又年纪相仿,所以非常要好。一起来的新人中总是有表现好升职快的,当她们其中的一个率先受到重视,前途一片光明时,其他几个小姐妹自动疏远,午餐时不再叫她,逛街时也不再喊她,就算她主动约她们,也会以各种理由婉转拒绝。因为她们觉得她和她们不再平等了,继续交往会有巴结之嫌。可那个女孩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她希望她们还能像从前一样,她希望她每天中午和下班以后不再那么孤单,她希望还能有四个可以无所顾忌说出内心秘密的姐妹。可是显然,这一切的改变她根本无能为力。

完美,有时候正是被冷落的理由。

心灵感悟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一个人太过完美,就照出其他人的缺憾,所以完美的人容易被人疏远一有的因为嫉妒;有的因为自惭形秽;当然,那些出色的孩子是因为无需太多关注。这似乎是生活里不断重复的一幕。至于最后一个故事,则体现了我们深层的民族心理,外在的等级使要好的姐妹产生了距离。社会所积淀的心态永远会产生这样巨大的力量:只能遵顺,无法改变。

为失败而笑

李敖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

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火了,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会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

还有一种以洒脱的方式处理损失的人,这就是“堕甑不顾”的故事。汉朝有一个叫孟敏的,背了一个陶土烧的大瓶子走,瓶子一下子掉在地上,他仍旧朝前走,头也不回。人家问他怎么看都不看一下,他说已经破了,看有什么用。这种人就是洒脱。他不花一分钟时间去开瓶子的追悼会。

当然,开追悼会也是一种安慰。遭受了损失的人,总要哭几声,唠叨几句啊,这也是一种发泄。不过一个人的高不高,就在这儿看出来。真正的高人是一声不响的。这种一声不响,叫“打落牙齿和血吞”。这是一种应付失败和损失的坚忍态度。这种态度,赶不上孟敏那种“堕甑不顾”态度的洒脱,但也是第一流的。

“打落牙齿和血吞”,就是牙被人打掉了,却吐都不吐出来,跟满口的血,一齐吞到肚子里,表示遭遇了任何失败和损失,都忍住一声不响。这种态度除了不够轻松外,却叫人佩服。

学会利用失败要分两种层次:第一层次是先从失败里检查残余,看看失败以后还剩下了什么,而决不花一分钟时间去开追悼会,去唉声叹气,去借酒浇愁。如果根本就知道没有残余可剩,就干脆“堕甑不顾”。第二层次是要做到反为失败而笑。笑则是笑着看失败。失败有什么好笑?有,就看你看不看的出来。笑不是取笑,是快乐,是真的因为不成功而快乐。

一般人以得不到什么而痛苦,我却以得不到什么而开心。因为我回想到得不到什么的好处那一面,一般人却不会也不愿这么想,所以他们只因为失败而痛苦,却不会因为未得而开心。

一般人只会庆祝成功,我固然也庆祝成功,但也庆祝失败。像我这样肯把失败当成功一样庆祝的人,全世界恐怕绝无仅有。我能从失败中看到它的好处,并且愿意这样看。结果,我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一面,从不幸中看到幸福的一面。一般人很少能看到失败的好处,不会欣赏失败、享受失败,不会在一败涂地的时候,躺在地上,细闻泥土和草根的清香。很少人知道,在有比赛的情形下,比赛下来,胜利者往往有两个,就是胜利者和躺在地上吹口哨的失败者。在没有比赛的情形下,一个快乐的失败者,本人就是另一个胜利者。人间的许多情景,均可如是观。

心灵感悟

不同的人在失败面前得到不同的认识。契诃夫散文中曾经写道:当你的手指被花刺扎破时应该庆幸扎到的是手指而不是你的眼睛。因为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更坏的程度。这是一个乐观的人。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他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契机,这是一个实干家。爱迪生的工厂在熊熊大火中燃烧,他对儿子说,快把你妈妈喊来,从来没见过这么壮观的场面!工厂烧毁,他站在断壁残垣中,大声对周围的人说:我的错误都被大火带走了,我终于可以重新开始了。这可能就是李敖所说的孟敏一样的高人吧,很少有人这样面对灾难。

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都不属我自问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有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作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心灵感悟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句经典台词: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杨绛先生说: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从个体的价值来看,社会本来就是人的集合,如果缺少了个体,也就没有了社会。即使只能做些微小的工作,也就向他人、向社会作了贡献,就有了价值。正如巴金先生说的: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的。要有理想,要肯定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即使自己是卑微的,贡献是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