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这一运动得到广大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在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为了使青年继承与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五四”前夕,延安的青年联合会向全国青年发出倡议,定“五四”为中国青年节,此建议得到各地青年团体的支持。起初,民国政府不同意,后来被迫同意了这个规定。
不久,他们又觉得这个规定很危险,便改定了3月29日为青年节(这一天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黄花冈起义并牺牲七十二烈士的日子)。但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一直把“五四”定为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青年节。
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来自美国,起源于300多年前。当时,英国有一批清教徒,曾想“净化”英国国教,但反而受到迫害,于是纷纷逃往荷兰。几年后,异国那种孤独而清贫的生活,使他们感到无限惆怅、难以忍受。为此,他们之中有102人,于1620年9月搭乘“五月花”号木船,离开荷兰,横渡大西洋。他们历尽艰险,于当年的11月21日到达了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南方的普利茅斯。普利茅斯原是一个印第安人居住的村落。几年前,天花流行,夺去了全体村民的生命,正适合这批英国移民落脚。
移民们初到普利茅斯,就遇上了严寒的冬天。他们缺乏装备、缺乏经验,在荒野里艰难地生活着,从事着繁重的劳动。不久,又有传染病流行,夺走了这里过半数人的生命。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上,普利茅斯来了一个印第安人,他是附近村落的酋长派来察看情况的。这位印第安人和移民们认识后,弄清了情况,立刻回去把酋长马萨索德叫了来。慷慨的酋长当即给移民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作为礼物,并派来不少能干的印第安人,教移民们捕鱼、狩猎,种南瓜、玉米、笋瓜、蚕豆和饲养火鸡等。
第二年,移民种的庄稼获得了丰收,生活有了很大的好转。移民们为了感谢“上帝”,并加强同印第安人的友谊,特地在11月底的一天,大办筵席,邀请印第安人一起赴宴。宴席上有打的野火鸡,还有用丰收的土豆、南瓜做的土豆泥和南瓜饼,以及水果、干果等。印第安人欣然应允,并提前送来了5只鹿。在节日里,双方除了相互欢宴外,还举行多种活动,有摔跤、赛跑、唱歌和跳舞等,搞得喜气洋洋。以后,这个欢乐的节日在普利茅斯流传下来,并逐渐推广到美国各地和北美一些国家。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宣布每年的11月26日为美国的感恩节,可是到了1863年,林肯总统又把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与有些州的州长在感恩节的日期上发生争执,经过国会讨论,1941年以法令的形式确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消防用红色的由来
消防器材和标记为什么用红色呢?有人会说是用火的颜色,象征十万火急。这只算说对了一点。专家们研究发现,红色能刺激食欲,使人不慌不忙地进餐。易燃的重点部位多设红色消防标记,能缓和人们的紊乱情绪,从而减少火灾事故。因此,消防车采用红色,对那些处在烟火中惊慌失措的人,能起某种稳定作用。
下半旗致哀的由来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以下半旗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
一天,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下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致哀方式流传到大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
E—mail 地址中“@”符号的由来
@符号在英文中曾含有两种意思,即“在”或“单价”。它的前一种意思是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at,于是常被作为“在”的代名词来使用。如“明天早晨在学校等”的英文便条就成了“waityou@schoolmorning”。除了at 外,它又有each 的含义,所以“@”也常常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符号。
美国的一位电脑工程师雷·汤林森确立了@在电子邮件中的地位,赋予符号“@”新意。为了能让用户方便地在网络上收发电子邮件,1971年他受命寻找一种电脑地址的格式,能让用户方便地发送电子邮件。
由于“@”不会与人名产生重复,因此被选中。在E—MAlL 地址格式中,“@”将人名与电脑地址分开,让文件在网络中传输不会产生误读。“@”的发音和“at”有些类似,用在E—mail 地址格式中正好表示“在……”的意思。“@”就这样进入了电脑网络。
汤林森设计的电子邮件的表现格式为“人名代码+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际代码”。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用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其中用“@”符号把用户名和电脑地址分开,使电子邮件能通过网络准确无误地传送。
QQ 名字的由来
QQ 聊天,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上网聊天交流的一种形式。QQ、UC、SKYPRE 等等都是即时通讯(IM)。最早的时候,国外有一个叫做ICQ 的即时通讯软件很流行,后来腾讯公司就做了QICQ,最后就成为QQ 了。
埃菲尔铁塔的由来
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露空结构铁塔,高320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分为3层,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据说,该塔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而相连起来。
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大·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特别还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
凡尔赛宫的由来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驰名世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于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建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凡尔赛宫的外观宏伟、壮观,内部陈设和装璜更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而来的中国古代的精美瓷器。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克林姆林宫的由来
克林姆林宫这一世界闻名的建筑群,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是旅游者向往之处。12世纪上叶,多尔戈鲁基大公在波罗维茨低丘上修筑了一个木结构的城堡——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就是从这个城堡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的红砖是1485年至1495年兴建的。大致呈三角形。宫墙全长2235米,高5~19米不等,厚3.5~6.5米,共4座城门和19个尖耸的楼塔。著名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源于斯巴斯克塔楼上的自鸣钟,是1851至1852年安装的。与天文台的校时钟相连,报时最准。
“客家”的由来
客家人流布于世界。“客家”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808年,客家学人徐旭曾,作《丰湖杂记》,首次提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客家是“中原衣冠”,不是蛮夷野族,草莽流寇。
后来,客家学人罗香林,集客家研究之大成,于1933年发表20多万字的《客家研究导论》,运用大量的谱牒、史书等资料,证实徐氏之说,详细论述客家之源为“中原衣冠旧族”,有“五次大迁移”的立论。至今,客家问题的研究基本沿袭此说。
然而,客家学人又有诸多质疑,多有新论。如“客家”名称的由来,就各说各话,品目繁多。有“夏家”说,“河洛”说,“客卿”说……甚至还有“Haka 国”说。说是9世纪,中国的西北方,有Haka 人建立一个国家,不久被鞑靼人消灭了。Haka 人亡国之后,逃向东南安家立命,以“客家”两字为名。这就是客家人……越说越玄,客家人自己都搞糊涂了,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自己的祖宗是何方神圣。
圣诞节的由来
西方人庆祝圣诞节,与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有关,事实上,圣诞节就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会在这个节日交换圣诞礼物、许愿、互道平安。
公元4世纪之前,罗马地区教会并没有过节的习俗,直到罗马教会在君士坦丁时代(313)得到自由后,才开始有庆典,至于为什么圣诞节定于12月25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护教性的”:当时罗马教会为了对抗罗马皇帝制定的一个外教人的大节庆“不败之太阳神诞辰”,命令全国在12月25日庆祝,这也正是冬至时期,白昼开始变长。此时,罗马教会为了巩固教友的信心,在此同一日订定耶稣圣诞节,让人们知道,耶稣才是真正的“不败的太阳”。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全书曾预言基督为“正义的太阳”,而在新约圣经中,耶稣自称为“世界的光”。
另一种意见,学者们根据一种“假定”推算耶稣的生日。3、4世纪的人特别注意象征意义。基督为太阳的象征深深扎根于当时基督徒的意识中,因而也使他们注意到昼夜的平分点(春分、秋分)与至点(夏至、冬至)变化的象征意义。有一种意见认为《圣经》人物若翰是在秋分时(9月25)受孕,在夏至时诞生;依照新约圣经路加福音的说法,耶稣的受孕是在若翰受孕以后6个月,因此耶稣受孕应是在春分时(3月25日),而在12月25日诞生。春分时,太阳开始新的历程,而耶稣开始世界上的生命,这两事件的巧合,古代的人认为这是上帝的安排,他们认为这一天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日期,象征“真的太阳”、“世界之光”进入了充满了罪恶的黑暗世界,逐渐放射光芒、驱逐黑暗。
复活节的由来
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每年在教堂庆祝的复活节指的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从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
复活节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因为它庆祝的是基督的复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庆祝这一节日。复活节庆祝活动从四旬斋开始。四旬斋从圣灰星期三到复活节刚好40天,是自我反省、悔过的日子。
“华侨”的由来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随着我国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就陆续有中国人到海外谋生。公元540年,日本大藏长岁调查,当时日本有“秦民”7053户。对新近在墨西哥发现的“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考记,乃是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放舟美洲的田齐人埋骨遗迹。到了唐朝,有更多的中国商民先后出海,定居南洋、日本等地。时称华侨为“唐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1980年通过的国籍法规定,凡定居外国而尚未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公民用包括其后裔才称作华侨。而我国政府派往外国的公务人员、留学生、劳务人员、出国访问、考察、讲学、探亲以及香港、澳门的中国居民和经常出入国境的我国边境的居民,均不能称为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