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
3527600000009

第9章 癌症看中医(6)

急性白血病化疗出现的毒副作用,常见于胃肠道的不适反应,药用竹茹30克、法半夏15克、枳实15克、橘皮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予以调节。若夜晚盗汗明显并伴有神疲乏力等现象者,可酌加太子参25克、麦冬25克;若动则冒冷汗,白天易出汗,气虚症状明显者可酌加黄芪10克、浮小麦30克;若口苦、呕吐黄绿水,则可加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佩兰12克;若出现腹胀、大便溏泻者可加入砂仁6克、炒麦芽15克、薏苡仁15克。

对化疗后出现的肝肾功能损伤,可按有无出现黄疸分而治之。对无黄疸型肝功能损害者,可用“一贯煎”加减;对黄疸型肝功能损害者可用“茵陈蒿汤”加减。对肾损害表现为肾气亏虚者,可用“济生肾气汤”加减。对神经中毒,外周神经损害,气血虚弱,常表现手足麻木等末梢神经损伤为主者,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调理。对血瘀痰结型,主要表现为面瘫及肢体某一部分神经功能障碍者,治以活血通络涤痰法,并配合针灸治之。中枢神经损伤表现,头痛、头晕、头部沉重为主者,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调之。对以抽搐、截瘫为主要表现者,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对心脏毒性者,用“生脉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之。

14.胰腺癌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发病率近几年来一直有上升的趋势。胰腺癌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其癌肿一般生于胰管、腺泡和胰岛,但生于胰管的较多,常位于胰头部。由胰管上皮柱状细胞组成,侵袭性强,容易阻塞胰管,常使胰腺管肿大,逐渐硬化,属一种硬化型癌。另一种由球状细胞组成,质地柔软,临床比较少见,属肉质型癌,称为腺泡癌。而胰岛细胞癌很坚韧,能增生,并能保持其结构特征。

胰腺癌生长迅速,常早期转移。胰头癌可直接蔓延,常波及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使胆道扩大,胆囊、肝脏肿大,并出现阻塞性黄疸。而胰体及胰尾部的癌瘤常向前侵袭到腹膜。胰腺癌还可经血液转移至肝、肺、胸腹、脊椎等部位。

胰腺癌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全身出现黄疸,体重减轻。生于胰头部的癌瘤,黄疸出现得早,颜色也较深,常是绿黄色或灰黄色,多数黄疸会持续并日益加深,常常伴有皮肤瘙痒,大便变白,小便如浓茶。而生长于胰体和胰尾部的癌瘤,早期上腹部常有闷胀感,或出现持续的隐痛,偶尔也会出现剧烈疼痛。这种痛常牵涉到背部及肩部,若改变姿势,屈腰坐起,则疼痛减轻。胰岛细胞癌常因血糖过低,致使患者面色苍白,心跳加速,出冷汗、饥饿,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胰腺癌疼痛的特点是常感上腹部胀痛,痛穿至背部,若胰腺肿大,胰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肿或化脓性炎症,患者不能平卧,平卧腹痛,状似伏梁的感觉,因而古中医称胰腺癌为“伏梁”。

中医治疗胰腺癌采用辨证分型论治法治之。古医籍所说:“夹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内有郁热,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虫动作痛,种种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

对胃实湿热型,常感上腹部钝痛饱胀不适,肿块明显,拒按,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形体消瘦,全身黄疸或皮肤瘙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口臭,脉象弦滑的患者,常采用通腑和胃、清利湿热的方法予以治疗。中药用生大黄20克、芒硝10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通腑泻毒;用柴胡10克、生栀子10克、法半夏15克、茵陈25克、车前草25克、滑石30克、生甘草10克疏肝和胃、通淋泻毒;用金银花25克、莪术30克、肿节风25克,丹参25克、龟甲30克、鳖甲30克并加服消瘤丸克瘤软坚散结。

对脾肾毒结,上腹肿块胀满不适,痛彻腰背,频频呕吐,饮食难下,虚衰喘气,黄疸腹肿,四肢浮肿,小便短涩,大便难下,颜面晦暗无华,口干唇焦,盗汗潮热,心烦失眠,舌质暗淡,脉沉细无力的晚期患者,中医多用消毒软坚、补益脾肾的攻补兼施法予以调理。中药用黄芪6克、太子参15克、神曲10克健脾益气;用麦冬25克、熟地黄15克滋阴养津;用莪术30克、蜈蚣10克、郁金15克、丹参25克活血消肿抗瘤;用白花蛇舌草100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绵茵陈30克、生栀子12克、生大黄10克、肿节风15克、羚羊角15克、金钱草30克清热解毒、通淋利水、利胆退黄。并加服消瘤丸及云南白药丸,以增强活血化瘀散毒的能力。

1993年,吉隆坡一位钟姓女士患胰头癌前来求诊,当时已向胃肠等处转移,可触摸到上腹部有拳头大小肿块,推之难移,并伴有黄疸,双目及全身皆黄,小便赤褐如浓茶,大便色白,时硬时溏,四肢乏力,精神萎靡,饮食难咽,舌苔黄腻,脉象细涩。笔者从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入手,药用太子参25克、炒白术15克、猪苓25克、厚朴12克、枳壳15克、绵茵陈60克、栀子12克、牡丹皮12克、丹参15克、红藤20克、菝葜15克、石上柏30克、土鳖虫10克、龙葵30克、猫须草30克、地胆15克。服药月余腹胀减轻,食欲好转,眼黄转淡,小便转黄,大便正常。服药3个多月后,虽肿块没有完全消失,但全身症状好转,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这是一个带瘤生存的例子。

15.肾癌

肾癌为泌尿系统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其癌细胞常见有两种,一种由癌细胞的胞浆内含有类脂质和糖原的,排列成管状、乳头状和片块状的大透明细胞组成,称为肾腺癌;另一种由癌细胞体小,胞质为颗粒状、多角形或菱形,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未分化细胞癌。

肾癌常长于肾脏的两极,又以上极较为多见。发病年龄40~60岁较多,男性多于女性。肾癌发展虽较慢,但相当容易转移至其他部位。如通过血液转移到肺、骨、脑和肝,也有淋巴转移的。

肾癌初起时,一般毫无不适症状出现,因此,早期发现肾癌的概率比较低。当癌症发展到一定时期,首先会出现血尿,但这种血尿并不像肾结石、肾炎等肾病,血尿出现的同时伴有尿路不适的情况,如小便疼痛、出现烧辣感等。肾癌的血尿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血尿往往是间歇性的反复发作,也就是连续几日出现血尿,停几日或几十日后再度发作。血尿的量也很大,多为全程血尿,即从头到尾全是血尿。尿血时小便为红色,还可出现条状血块(儿童患者多见于肾母细胞癌,但这种癌血尿较少)。一部分患者可在腰部或上腹部查到肿块,有的会出现腰部疼痛、发热,并伴有消瘦、贫血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上腹部或腰部出现的肿块,是肾癌的一种重要症状。血尿、肿块、疼痛虽是肾癌的3个症状,但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只有肾癌发展到晚期时,才会同时出现。

中医治疗肾癌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对症状初起,小便有血者,可用清热解毒、滋阴补肾、降火止血的方法予以治疗。药用仙鹤草60克、白茅根60克、生地黄25克、炒地榆25克滋阴止血;用炒杜仲25克、补骨脂10克补肾壮腰;用知母15克、黄柏15克、山慈菇10克、滑石30克、甘草梢10克降火泻热。若血尿反复发作,腰腹部疼痛,腰及上腹部出现肿块,可选用生地黄、白茅根、小蓟、仙鹤草滋阴止血;用蜂房、山豆根、黄药子、生薏苡仁、全蝎、三棱、莪术、生蒲黄、五灵脂、田三七、郁金、延胡索、白芍、乳香、没药、猪苓、龙葵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克瘤定痛。

若出现血尿不止,腰痛剧烈,发热口渴,恶心呕吐、饮食难下,舌色暗红、脉象滑数等气血瘀滞,湿热毒结的状况时,中医采用清热解毒、通淋利水、活血解毒法予以治疗。药用向日葵秆心30克、龙葵25克、半枝莲15克、重楼15克、虎杖15克清热解毒;用黄柏12克、苦参15克、车前子12克、滑石30克、甘草梢10克通淋祛湿;用全蝎10克、蜈蚣3条、延胡索15克、白芍25克并配服消瘤丸克瘤定痛。

对口干低热,咳嗽气促,心悸烦躁,贫血消瘦,肿块坚硬疼痛,舌有瘀斑,毒热瘀结的患者,中医多采用健脾益气、化瘀解毒的方法予以治疗。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扁豆、山药健脾益气;用苦杏仁、桔梗、浙贝母、橘络宣肺镇咳;用水蛭、虻虫、全蝎、蜂房、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用猪苓、龙葵、半枝莲、半边莲、向日葵秆心、莪术、重楼清热解毒;用当归、生地黄、龟甲、仙鹤草滋阴养血止血,并配服消瘤丸。

16.唇癌

唇癌,中医古称“茧唇”,是口腔恶性肿瘤之一。唇癌有上唇癌与下唇癌之分,一般生长于下唇的癌瘤比上唇为多。从年龄上看,以50~70岁的男性居多。

唇癌初起时,发生在唇红缘的部位,不痛不痒,容易被人忽视。癌瘤初时似豆,逐渐增大如蚕茧,易破溃。破溃后表面有痂皮覆盖,剥去痂皮后极易出血。这种状似蚕茧的癌症会长成高低不平、形如菜花般的肿物。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溃烂向深部及周围扩展,使被侵袭的周围组织发硬、溃烂、流出尸臭般的血性分泌物。当肿瘤侵袭到口唇内时,唇内出现硬肿粒,溃烂流臭水。有时在颌下、颈部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多数为癌症淋巴转移。

中医认为,唇癌的起因与过食辛辣、煎炸食物脾胃热积,或酗酒、吸烟,或长期思忧过度、精神压力、突发悲哀事件等,造成人体正气受损、免疫力下降有关。

中医对唇癌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予以治疗。对脾胃积热、火毒内结的患者,采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方法予以治疗。药用山豆根15克,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花粉25克、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清肠毒,泄胃热;用野菊花25克、重楼15克、蜂房10克、白英30克、猪胆汁10克清热解毒;用全蝎10克、蜈蚣3条、炮甲珠25克软坚散结;用桔梗6克引药上行至患处并配合消瘤丸。

对脾胃虚湿,痰凝毒结,常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硬肿、不痛不痒,口唇部癌肿溃烂流稀水、稍有腥臭、咳嗽吐涎沫、稍动气喘、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面白无华,舌大苔白,舌边齿痕,大便稀溏,小便清白,脉象濡细的患者,中医采用健脾祛湿、除痰散结的方法予以治疗。药用党参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健脾益气;用蜂房10克、昆布50克、海藻50克、守宫3条、僵蚕10克、蝉蜕10克、浙贝母15克、鸡内金10克、法半夏15克、天南星15克、白芥子12克、黄药子12克软坚化痰,并配用消瘤丸抗癌消瘤。

对化疗及放疗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腹胀、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咽干口苦、唇干舌燥、口干口痛、小便黄赤、肌肤发热、舌质发红、舌苔黄厚或花剥舌、脉象濡数的热伤胃阴者,中医采用养阴清胃的方法。药用沙参12克、麦冬25克、天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2克、白茅根30克、竹茹30克、墨旱莲12克、女贞子12克、西洋参须10克、红参须6克、石斛15克等予以调理。

对化疗、放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有出血倾向,并出现贫血的症状,如动则气短、冒冷汗、四肢怠倦乏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体胖大,脉象细缓而无力者,中医采用健脾益气、补肾生髓的方法治疗。中药用白人参6克、生黄芪6克、当归6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木香6克、龙眼肉10克、大枣3粒、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龟甲胶10克、阿胶10克、牛膝10克等予以调理。

17.食管癌

食管癌,中医古称“膈食病”或“噎膈症”,是食管上的恶性肿瘤。食管分上、中、下3段,一般发生在上、中段的鳞癌居多,而生于下段的有鳞癌也有腺癌。其形态有蕈伞型、溃疡型、髓质型、缩窄型、不定型等5种,40岁以上的男子患此症较多。

早期食管癌没有什么症状出现,有少数患者仅在吃东西时感觉有气向上顶着,随后会自行消失,但隔一段时间又会发生同样的症状。开始这种症状多在生闷气或情绪忧郁波动时发生,使人感觉好像是生气所引起的,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没有情绪波动时也会发生,并且会出现咽下困难,特别是吃比较干的食物如饼干、烧饼、面包、蛋糕、油条等更为难咽。患者往往喜欢吃一些汤汤水水的食物,如汤面、米粉、粥、牛奶等,才会感觉舒服些。随着病程进展,食管中癌肿逐渐膨大,阻塞食管,患者日渐消瘦,胸腹部闷胀,只能吃很稀的粥和牛奶,最后连水都难以咽下。中期患者有些稍感疼痛,胸骨后闷胀,有的则会感觉咽喉干燥发紧,或颈项不适、背后闷胀、嗳气、耳疼等。到了晚期,由于食管阻塞,患者常吐涎痰,这种涎痰黏而透明,牵丝不断。有的患者因肿瘤膨大穿破气管或侵袭神经,会出现声音嘶哑或发生严重的咳嗽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则因颈部淋巴被转移的肿瘤压迫,或已侵袭到臂丛神经,引起上肢疼痛而胳膊抬不起,或根本不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