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县人民武装部和乡镇人民武装部开展扶持农村奔小康活动,要求每个乡镇人民武装部帮建一个小康村,帮助村上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和时间。通过三年时间的连续帮扶,所包乡村全部脱贫,达到小康。同时,开展科技扶贫,在全县举办养殖、种植、栽培、修剪等农业实用技术学习班32个,培训民兵11400名。
1997年,根据省军区关于“一部一村”的扶贫指示,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的原则,把扶贫点选在全县最贫穷、最遥远的高台双井河村,提出“科技扶贫奔小康”的口号。部领导定期到村落实干部蹲点扶贫责任制,帮助贫困村进行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引进科学技术,并与县上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扶贫资金5.2万元,修人畜饮水工程一处,公路2公里。
县人民武装部发动机关干部捐款580元,捐赠衣物38件,给贫困户上学孩子购价值700余元的书包、文具42套。给村上赠送收录机一部、喇叭两个。
1998年,子长县人民武装部被陕西省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三)抢险救灾
2000年8月28日,雹洪袭击了子长县八个乡镇,原210国道被雹洪冲毁15余米,道路严重阻塞。县人民武装部迅速调集瓦窑堡镇民兵应急分队60余人和县人民武装部机关16名干部职工深入抢险第一线,开通简易道路1000米,保证了国道的安全畅通,帮助受灾农民扶苗、补栽1000余亩。
2001年10月29日,瓦窑堡镇李家沟村沙窑塌陷,两名村民被困,县人民武装部立即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机关干部职工60余人,火速赶赴事故现场,冒着沙窝随时塌陷的危险,经过五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两名被困人员获救。被困人员家属深受感动,给县人民武装部送来锦旗,感谢解放军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同年12月20日,子长县商贸楼发生火灾,县人民武装部领导率民兵应急分队人员亲临现场,组织指挥抢救,使人民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维护社会治安
1967年1月,子长县“造反派”“夺权”,党政机构瘫痪。3月15日,县人民武装部奉命对公安局实行军事管制,设立子长县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小组,负责维护全县的社会稳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驻境部队积极参与子长县社会治安治理,每逢节假日和重大活动,都派出分队上街值勤,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秩序。
2001年,为了配合县上开展的“整顿原油市场”的活动,县人民武装部派出熟悉有关爆破业务的官兵三人,深入山区排查土炼油设施110处,彻底根除了爆炸的危险因素。
2002年,根据延安市政府有关指示,县人民武装部组织余家坪乡民兵对神延铁路余家坪乡辖区内的羊马河隧道进行24小时巡逻,保证了铁路的安全畅通。
二、动员群众参战支前
(一)动员群众支援红军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月,全县人民积极响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扩红”号召,有17名青壮年自愿报名参加红军。十二月十四日,高双成部队以一个团兵力进犯瓦窑堡,瓦窑堡市军事组织动员群众1500人配合红军作战,敌被击溃逃往绥德。十二月十六日,中央机关在瓦窑堡召开反日讨蒋示威大会,瓦窑堡市军事组织动员全县群众4000余人参加,瓦窑堡的列宁小学、列宁剧团等单位演出了《出兵华北》《誓死不做亡国奴》等剧目。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陕北红军和地方军事组织的动员下,全县响应陕北省委和陕北苏维埃政府关于“充实前线红军给养,向群众购买粮食”的号召,积极卖粮食、借粮食给红军,至四月二十五日,秀延县卖粮210石,借粮70石;安定县卖粮185石,借粮95石;子长县卖粮150石,借粮20石。五月,秀延、安定、子长县为在白区反日反卖国贼斗争中遇难的群众家属募捐粮食230石。
(二)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子长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中心之一,在八路军留守兵团和地方军事组织的努力下,全县人民积极支持抗日战争。
民国二十六年(1937),响应西北青年救国会与妇女各界救国联合会关于慰劳八路军的号召,全县动员牲畜300头、毛袜1700双支援前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八月一日,陕西省安定县政府在瓦窑堡召开抗日募捐献金大会,安定县国共两方党政工作人员、龙公巷小学全体师生、抗大1500余名师生踊跃献金300余元。抗大政委胡耀邦代表全体师生登台讲演,决定师生节食一日,献金100元。中共安定县委高腾霞、王廷壁讲话,代表党政机关人员节食一日,献金4.20元。同年,本县参加修建飞机场人员300人,动员牲畜1000头,支前毛袜800双。至八月底,各区妇女做布鞋120双慰劳保安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全县动员牲畜2100头,马草15万公斤,马料300石支持抗日前线。
民国二十九年(1939),全县扩兵280人;征集马草7万公斤,马料1400石;动员牲畜3400头,做军鞋950双。
民国三十至三十三年(1941~1944),全县人力动员43759人次,牲畜30143头次,物资动员计火硝781公斤,马草27.50公斤,军鞋15.0202万双,鞋底1700双,缝制衬衣1200件,献椽700根,高粱秆500捆,慰劳军队蔬菜13.787万公斤。为特务营动员窑洞480孔,席子500块,锅60余面,调剂川地1300余亩。
民国三十四年(1945),修机场、转运军粮、送过往军队共动员人力19077个,畜力1977个,做军鞋315双,慰问部队猪肉1000公斤。
(三)动员群众支援解放战争
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月统计,三年解放战争中,全县共扩兵4180人,其中青壮年参军3253人(包括归队人员200人),占全县总劳力11000人的38%,战争中牺牲210人,致残90余人,立功受奖者占1/5。
据子长县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九月十二日《战勤兵源调查》载:民国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947~1948),全县共动员战勤民工164284个(不包括临时性战勤服务用工),以这两年平均劳力总数11000个计算,每劳负担工日15个;动员驴工120552个,全县有役畜(驴)2131头,每头负担驴工近60个。在战勤民工中,有直接随军从事担架的3380人(780副担架),参加延安、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瓦子街等20多个主要战役的战勤服务,总服勤工日20多万个,其中延安抗击战动员担架300副,1900人,服勤半月;青化砭战役出动担架25副,125人,服勤7天;羊马河战役出动担架85副,425人,服勤5天;蟠龙战役出动担架90副,450人,服勤8天;二次解放榆林,派担架80副,400人,服勤1个月;新寨河战斗,动员担架120副,600人,服勤4天;解放兰州、青海,全县组织常备担架80副,479人,随军服务1年。
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1946~1948),全县共缴送军公粮19600余石,马草1225553公斤(折小米1490石),负担代耕粮9960石,做军鞋38200双(折小米1537石),连同商业税(折小米92.10石),共折小米32679石,户均负担2.54石,人均负担0.50石。
民国三十八年(1949)一月,全县动员担架24副,142人,牲畜6头,开赴洛川、澄城、泾阳一带,随军服务半年。六月,动员担架60副,300人,先赴宝鸡,后至兰州、青海一带,服务3个月。
(四)动员群众支援边境反击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子长县各级地方军事组织积极动员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支援边境反击作战。
抗美援朝期间,子长县人民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战争,县委书记常精诚率团赴朝慰问。
1985年12月,子长籍279名战士赴云南前线作战,行前,县委、县政府派出慰问团至潼关、临潼等地慰问子长籍战士,勉励他们为国显威,为家乡人民争光。1986年,全县掀起拥军优属和向子长籍赴滇参战指战员学习热潮,职工、居民、农民纷纷捐款慰问参战人员家属(户均100元),妇女纳鞋底457双,做针线包298个,绣花手帕335块寄往前线,各中小学师生写慰问信1000余封。县民政局会同县人民武装部、宣传部、妇联、团委将来往信件182封整理编印成册,印发全县。
1987年1月,县人民武装部发动全县烈军属、退伍军人、民兵做鞋垫337双、手帕85块、毛巾40条、背心4个寄往前线。11月23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影剧院召开“子长籍赴老山前线将士庆功表彰大会”,2名立一等功参战人员各发奖金300元,13名二等功各发奖金200元,147名三等功各发奖金100元。
第五节小流域治理
1999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指示,省军区发出关于“承建沟岔流域治理规划”的指示精神,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就此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并主动请缨对子长县石家湾乡沟岔流域实行综合治理。
县委书记杨军宪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军地领导小组会议,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沟岔流域治理军地协调领导小组”,把县人民武装部承建的小流域工程纳入全县山川秀美总体规划。同时成立了由农林、水利、扶贫等部门组成的流域治理指挥部。
石家湾乡位于子长县城45公里处,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总人口6334人。辖14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共编制民兵连15个,其中普通民兵连14个,基干民兵连1个;民兵组织总人数为619人,其中普通民兵569人,基干民兵50人;乡编制民兵应急分队1个,有民兵25人。境内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地面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雨量512毫米,年平均气温9.1℃,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生活非常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