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地处陕北中部,延安市北部,东与子洲、清涧相连,北接横山山脉,南连延川、宝塔区,西邻安塞、靖边,自古以“边镇之咽喉,西塞之要径,秦关之保障”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储量居多,可开采量大,又因交通较为便利,为国防动员和后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一节地理形势
一、地理位置
子长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居中,北依横山山脉南麓,南临永坪川,居延安市北部清涧河上游。县境东端马家砭、南沟岔镇与清涧、子洲两县接壤;南部热寺湾、余家坪乡与延川县、宝塔区毗邻;西部安定、李家岔镇与安塞、靖边两县相连;北依横山山脉与横山县交界。地处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之间,东起马家砭镇西沟岔村,西至李家岔镇麻岭山村,最长处72公里;北起高台管委会石窑台村,南至余家坪乡邢家沟村,最宽处55.70公里。全县总面积2395.36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总面积的1.16%,占延安市总面积的7%。
县城瓦窑堡位于东经109°39′、北纬37°08′,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瓦窑堡沿205省道至清涧县城49公里,至延川县永坪镇25公里,至延安93公里,至横山县城292公里(经绥德、米脂),至靖边县城281公里(经绥德、子洲),至子洲县城135公里(经绥德),至西安350公里,至安塞县城68公里。
二、辖区沿革
战国时期,魏国于境内设阳周邑,雕阴之战(前330)后,魏国献纳阳周邑于秦(前328)。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县境石家湾管委会曹家坬村附近设阳周县,隶上郡,历时230年。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阳周县为上陵畤。东汉建武元年(25)撤销。之后共1227年未置县。蒙古宪宗二年(1252)设立安定县,属延安路辖。至元元年(1264)置丹头县。至元四年(1267)撤丹头县并入安定县。
明洪武二年(1369),县治属延安府绥德州辖。
清代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政制,本县为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属县。
民国二年(1913),省下设道、县两级,本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道制废除,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涧峪岔区景家河村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县级政权——安定县革命委员会,十月,更名为赤源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十二月改称为赤源县苏维埃政府,为陕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与南京政府陕西省安定县政府并存。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县苏维埃政府在境内成立(今玉家湾镇柳树沟村,1937年10月并入边区安定县)。同年一月底,陕北省在境内白庙岔(今属安塞县)成立。同年四月,西北工委在安定县西北和安塞县北部筹建重远县(未公开)。五月,在此区域建立子长县(1937年10月废)。
九月,赤源、秀延、子长三县隶属陕甘晋省。十月,瓦窑堡市(县级建置)
建立,亦隶属陕甘晋省。十一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瓦窑堡遂成中国革命的红都。西北办事处成立后,赤源、秀延、子长、瓦窑堡四县市属陕北省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边区安定县与国民党陕西省安定县在境内并置,边区安定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十九日,陕西省安定县政府撤离,境内属边区安定县辖。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一日,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2日发布划分区域命令,子长县为绥德分区辖。1956年10月5日,子长县划归延安专署辖。1958年11月,安塞县制撤销,原安塞县北部地区划入子长县,1961年6月复归安塞。
三、行政区划
境内明代前政区无考。明洪武二年(1369),全县编为忠顺一里、忠顺二里、忠顺三里、孝敬一里、孝敬二里、立义一里、立义二里、宗信一里、宗信二里共九里。
清沿明制,对里进行调整,道光年间(1821~1850),全县设二里九甲:即宁泰里,辖忠一甲仁字号、忠二甲义字号、孝一甲礼字号、崇一甲智字号、孝二甲信字号;泰乐里,辖立一甲泰字号、立二甲宽字号、忠二甲敏字号、崇二甲惠字号。
中华民国初期,改里甲制为区制,全县设区13个,即东一区(区公所驻栾家坪)、东二区(区公所驻杨家园则)、东三区(区公所驻热寺湾)、南一区(区公所驻寺湾)、南二区(区公所驻蟠龙)、西一区(区公所驻三十里铺)、西二区(区公所驻中山川)、西三区(区公所驻李家岔)、北一区(区公所驻玉家湾)、北二区(区公所驻南沟岔)、北三区(区公所驻水园子)、中原区(区公所驻瓦窑堡)、城区(区公所驻安定)。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安定县农民协会成立后,将13个区公所改称为区农会,当年八月恢复原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在县境西北部成立赤源县苏维埃政府,辖区11个,其中三个(西一、西二、西三区)在今子长县境内,七个在今横山县境内,一个在今靖边县境内。
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秀延县苏维埃政府在境内成立,辖区13个,其中一区(驻地玉家湾)、二区(驻地涧峪岔)、三区(驻地杨家园则)、四区(驻地栾家坪)、八区(驻地南沟岔)、九区(驻地湫峪沟)、十区(驻地任家寺)、十三区(驻地冯家新庄)等八个区在今子长境内,其余五区在今子洲、靖边境内。五月,子长县苏维埃政府在境内成立,辖区八个,今仅有子长境内寺湾区(辖七个乡),其余七区分别在安塞、靖边、横山县境内。
十月,瓦窑堡市苏维埃政府成立,辖区五个:米粮山区、下河滩区、后桥区、稍木则沟区、冯家屯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废赤源县、瓦窑堡市,设立安定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强家湾),辖西一区、西二区、西三区、中区、南区、瓦市区等六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国共合作形成后,边区安定县辖西北部五个区:西一区、西二区、西三区、中区、南区;国民党陕西省安定县辖六区:中原区、杨家园则区、玉家湾区、南沟岔区、涧峪岔区、任家寺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二月,全境解放后,边区安定县辖区11个,名称相沿。
1949年10月,县辖东一区(驻地杨家园则)、东二区(驻地湫峪沟)、西一区(驻地安定)、西二区(驻地李家岔)、北一区(驻地玉家湾)、北二区(驻地涧峪岔)、南区(驻地滴哨)、瓦市区(驻地瓦窑堡),共8区64乡。
1950年9月,东二区撤销,并入东一区,时全县共设7区45个乡。
1952年恢复湫峪沟区,原一区划为一区、八区。
1956年,撤销滴哨、玉家湾、湫峪沟三个区,全县辖城关镇和杨家园则、瓦市、安定、李家岔、涧峪岔5区27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划为10个人民公社,即东风公社(驻地湫峪沟)、永胜公社(驻地杨家园则)、先进公社(驻地玉家湾)、红旗公社(驻地瓦窑堡)、卫星公社(驻地栾家坪)、火箭公社(驻地寺湾)、友好公社(驻地安定)、子长公社(驻地李家岔)、和平公社(驻地涧峪岔)、先锋公社(驻地南沟岔)。同年,11月安塞县制撤销后,安塞北部的坪桥、化子坪、真武洞三个公社划入子长县。同时撤销东风、先锋两个公社,并入杨家园则、涧峪岔公社,全县所有公社都以驻地命名,时县辖11个公社,372个生产大队,1302个生产队。
1961年5月,将全县11个公社调整为杨家园则、史家畔、界石堡、冯家屯、栾家坪、城关、安定、余家坪、芽坪、热寺湾、湫峪沟、南沟岔、阳道峁、李家岔、高台、寺湾、真武洞、谭家营、郝家坪、坪桥、西瓦界、化子坪、镰刀湾、玉家湾、涧峪岔25个公社。6月,安塞县制恢复。原安塞县辖的真武洞、谭家营、郝家坪、坪桥、西瓦界、化子坪、镰刀湾公社划归安塞,全县辖18个公社。
1965年4月,阳道峁、芽坪、高台、湫峪沟公社分别并入李家岔、冯家屯、涧峪岔、史家畔公社,界石堡公社社址移至马家砭村,并更命为马家砭公社。时全县辖14个公社,32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
1980年10月10日,城关公社改名为城关镇,1983年4月5日又改为瓦窑堡镇。同年10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公社改为乡(镇),设立乡政权,乡下为村,设村民委员会,村下设村民小组。安定、玉家湾、杨家园则、瓦窑堡为乡级镇建制。
1984年9月,由李家岔乡分设石家湾乡,涧峪岔乡分设高台乡,全县辖16个乡(镇),333个村民委员会,1309个村民小组。
1990年,全县辖乡(镇)16个,村民委员会344个,居民委员会14个。
1998年,撤销涧峪岔、南沟岔、马家砭、李家岔四个乡级建制,改为乡级镇建制。
2001年12月,撤销石家湾、高台乡,设石家湾、高台管委会,分别隶属于李家岔、涧峪岔党委。
2005年,县辖瓦窑堡、安定、玉家湾、杨家园则、马家砭、南沟岔、涧峪岔、李家岔八个镇,史家畔、热寺湾、栾家坪、寺湾、余家坪五个乡,高台、石家湾两个管委会和城区街道办事处。全县有六个社区居委会,353个行政村,1303个村民小组,共计6.7549万户、24.5425万人。
四、军事地位
子长县地处陕北中部,东出清涧,涉黄河,可抵山西太原;南过延安,跨铜川,直指省府西安;西走靖边,可至宁夏银川;北经绥德,越榆林,能达内蒙古高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县境北部横山山脉横亘,古代利用其有利地势在山脊修筑长城,为历代防御北部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境内自古有“边镇之咽喉,西塞之要径,秦关之保障”之称。今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铁路、公路俱有,利于动员集结,战略地位甚为重要。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地貌
子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横山山脉东端,主脊为秀延河与涧峪岔河分水岭,北支岭为大理河与淮宁河(境内河段称涧峪岔河)分水岭,南支岭又为延河上游的分水岭。这些山岭均为黄土厚积而成的起伏山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930~1562米,为波状起伏的黄土高原峁梁丘陵沟壑地形,地表支离破碎,关隘、垭口密布,利于部队隐蔽伪装、固守和出击;同时,道路少,部队越野困难;视界受阻,战斗队形易被割裂;地形破碎,部队后勤补给不便等,对部队作战行动影响甚大。
根据海拔高度、地面组成物质及地貌组合差异,境内地貌可划为四区。
北部梁峁状黄土丘陵区包括涧峪岔、南沟岔镇、高台管委会三大部,海拔1200~1400米左右,除川道外,大部分地区山多沟窄,地形崎岖。西北部为砂黄土覆盖区,属无定河系的大理河流域,梁峁起伏大于250米,水土流失严重。东南部属涧峪岔河流域,多为黄绵土覆盖区,梁峁起伏在250米左右。涧峪岔河横贯中部,有宽大的阶地和冲积平地,为子长主要粮食产地。
中部秀延河流域黄土丘陵区包括瓦窑堡镇、杨家园则镇全部,栾家坪乡、史家畔乡、玉家湾镇、马家砭镇大部,安定镇少部地区。秀延河由西而东,横贯本区中部,为全县最大的河谷川道区。两侧山势趋缓,峁梁相间,峁状略圆,海拔1100~1200米。北侧支流沟道较宽,呈河沟类型。本区西部(玉家湾、栾家坪)梁峁起伏在250~300米之间,余皆在200米以下。本区地势较低,水利条件好,为全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南部峁梁状黄土丘陵区包括余家坪、热寺湾乡全部,马家砭镇、史家畔乡部分地区,为永坪川北侧支流水系源头。海拔多在1250米以上,起伏在150~200米之间,山梁短窄,峁小顶尖,坡度较缓,沟谷发育,水土流失较轻,侵蚀模数低于13000吨/平方公里。以峁梁沟坡地形为主,平川地仅在余家坪河谷可见。
西部河源梁状黄土山区包括李家岔镇、寺湾乡、石家湾管委会全部,安定镇大部,涧峪岔、玉家湾、栾家坪三乡(镇)少部分地区。海拔1400~1562米之间。区内梁长、坡陡、谷狭沟深,峰峦重叠,山势陡峭,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300米左右,梁顶较和缓,一般为10°~25°,梁坡上部为25°~45°,下部为45°~75°。由于山高坡陡,是白于山东延部分主脊,中山川南侧起伏较和缓,但梁峁顶面短窄,滑坡现象仍较严重。
二、主要山脉
子长县北界的无定河与秀延河分水岭属横山山系东向支脉,境内的山梁均由其支脉派生。据1981年地名普查,全县海拔在1100米以上、跨度1公里以上的山脉有79座,现将海拔在1500米以上,跨度在1公里以上的15座山脉简记于后。
营盘山:在县西,距县城27.40公里,地处北纬37°08′,东经109°21′,海拔1533米,南北纵贯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