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子长县军事志(公元前627年~公元2005年)
3537900000009

第9章 军事环境(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制定了本县“一五”(1949~1953)国民经济计划,兴修农田,植树造林,经济稳定增长。至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435万公斤。“二五”时期(1958~1962),由于受“大跃进”“左”的思想和连年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严重受损。至196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114万元,较1957年下降29%,其中农业总产值下降24%,粮食总产值下降16.86%。1963年始,政府理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106.1万元。之后,每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先后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农林牧并举,多种经营,落实完善经济承包制,重视煤炭开采,抓烤烟、桑果、洋芋、羊子主导产业开发等举措,全县工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至1990年,社会总产值达1154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9691万元,国民收入达6202万元,人均收入达523元,人均粮食500公斤。

2005年,全县国民总收入达到4198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55万元;草畜业产值达128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8%;原油产量32万吨,原煤产量182万吨,总产值达到11816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2726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05户,总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48.0%;农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98元。

第四节基础设施

一、道路

(一)古道

古代交通不便,主要沿河谷通行。清涧河上游河谷有较好行军条件,为历代行旅的重要通道。据《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载,古代通过横山山脉的军事通道有七条,其中“由今清涧县向西,经安定(今子长县西),通到镇靖堡(今靖边县南),再向西通到定边,向东南经延水关(今延川县东南黄河岸边),渡黄河,再经山西永和、隰县,至临汾”的通道,为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进攻的主要通道。这一带亦为各代布防的要地。

(二)现代公路

咸(阳)-榆(林)公路:南起咸阳,北至榆林。1997前称西包公路(即210公路),1997年12月210国道改道,此路改称205省道,境内由延川县永坪镇至崖头村入子长境,经余家坪、瓦窑堡、杨家园则、史家畔、马家砭五个乡镇至马家砭镇苗家沟村入清涧境。境内全长44.2公里,晴雨通车。

子(长)-安(塞)公路:子长县城经寺湾至安塞真武洞,南可折至延安城区,1959年1月施工,当年12月修成通车。2000年,全线路面均达三级标准,境内子长至凉水湾段全长32.2公里,三级公路。晴雨通车。

子(长)-靖(边)路:南起瓦窑堡,经安定、李家岔,北至靖边县中青湾,境内全长49公里。2003年,铺成标准的三级油路。

吴(家寨子)-南(沟岔)公路:吴家寨子村左转入黄家川,经玉家湾镇阳岸村入枣庄沟,向北越过老圪塔墕山到宋家坪村,沿川东下至南沟岔镇。全长41.6公里,三级油路。

涧(峪岔)-宋(家坪)公路:西起涧峪岔镇,顺川东至南沟岔镇宋家坪村,全长8.76公里,三级油路。

杨(家园则)-永(坪)公路:北起子长杨家园则,南至延川永坪镇。

子长县境南至热寺湾中庄,境内全长21.7公里,三级油路,晴雨通车。

丹(头)-史(家畔)公路:由205省道旁丹头入沟至史家畔乡,全长3.154公里,三级油路。

岔(沟坪)-余(家坪)公路:由205省道旁岔沟坪入沟至余家坪乡,全长4.4公里,三级油路。

瓷(窑)-羊(马河)公路:由瓷窑村入沟至羊马河,全长12.2公里,三级油路。

涧(峪岔)-高(台)公路:由涧峪岔镇席子坪翻山,经杜家洼至高台乡,全长20公里,为三级油路路基。

李(家岔)-石(家湾)公路:由李家岔经崖窑沟至石家湾,全长16公里,三级油路。

(三)桥梁、隧道

2005年,全县共有桥梁171座,涵洞1295座。

(四)西(安)神(木)铁路北段部分它南起延安,北至榆林神木,境内过余家坪、瓦窑堡、杨家园则、史家畔、马家砭五个乡镇,全长48公里。共有隧道三条,总长14150米,其中关泪坡隧道长6165米,羊马河隧道长6815米,七楞山隧道长1170米。大、中、小桥30座,其中李家川特大桥最长,为512米,各种涵洞61道。于2001年10月12日建成通车。境内建有子长火车站(杨家园则镇吴家坪村)、瓦窑堡火车站(瓦窑堡镇芽坪村)。

二、邮政

明清时期,安定设驿站,配备递马两匹,马夫一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安定设总铺司,下设黑水堡、界石堡、瓦窑堡等分铺司。雍正年间(1723~1735),额定铺司21人(兼及清涧石嘴驿)。道光年间(1821~1850),额定16人,传递军事与官府文书业务。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瓦窑堡设立中华邮局安定县邮政局,秀延县交通站由杨家沟经冯府区、席子台等地至横山,开通邮路全程97.5公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一月,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后称西北邮政总局)在瓦窑堡建立,开通邮路五条,全程为36公里。1949年10月,开通瓦窑堡至清涧三日班邮路,全程45公里。境内新增瓦窑堡至安定(15公里)、瓦窑堡至玉家湾(23公里)

邮路。1950年,全县邮路总长为210公里。共有邮路三条:玉家湾至涧峪岔全程15公里,安定至李家岔全程15公里,瓦窑堡至寺湾全程25公里,短途邮路155公里。1957年,各区乡均通邮路,总长962.50公里。1958年,开通乡邮投递路57条,总长1787.40公里。各基层邮电所与所属大队均有邮路相通,生产队通邮率达92%以上。1990年,全县有乡邮路34条,总长1417.70公里。2005年,全县有农村邮路35条,单程1328公里,干线邮路5条,单程208公里。

三、通信与网络

古代军事通信,自周以来靠烽火台和邮驿传递,现境内残存石家湾管委会二狼山烽火台,瓦窑堡东山山顶土台多处遗址。民国二十年(1931),境内为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为加强根据地、游击区、红军部队相互间的通信联系,各村贫农协会派专人组织“递步哨”和“传山哨”,区乡设武装交通员,县设交通站,负责各种通信联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始,国民党军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传山哨”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3年,县邮政局架设无线电台一部,开设了子长至绥德、延安、西安的无线报话电路;开办有防空、气象、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电汇、公电等11个业务。1954年,安装10门磁石交换机1部,始设市内电话。1955年,架设长途电话线路,安装磁石总机一部,架设有线长话电路天线各一对。1990年,全县有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一部,长途有线电路13条,电报电路四条,电报55型机械电传打字机五部,15瓦短波发讯机两部;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00门,用户187户;农话交换机总容量330门,16个乡镇全部通电话,安装电话机195门。1995年引进了北电交换机。1998年引进了华为交换机。1999年引进中兴接入网设备,程控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1.1896万门,开通9241门,住宅电话达到8638部(农村2672部、城市5966部),公用电话164部,移动电话用户达1576户。

至2005年,全县固定电话共有41个交换接入网点,ADSL26个;小灵通基站105个,无线基站11个,固定电话达到3.3455万户,县内电话交换容量达到3.65万门,农话交换容量达到1.7112万门,全县通信电路自动化水平达到100%,县内电话普及率达到32部/百人;建成移动、联通网络基站152个,网络覆盖全县城乡,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万余户。

四、广播与电视

广播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转移到县境好坪沟村。1951年1月,子长县广播收音站成立,配收音员一人,利用直流收音机定时收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省广播电台新闻,经整理、油印为“子长广播”,分发县属部(局)和区乡政府。1958年,配置600瓦扩大机一台、远程收讯机一台、630型录音机一台及附属设备,在县城安装喇叭150个,每日播音三次,除转播中央、陕西省广播节目外,播放自办节目:“本县新闻”“周末文艺”“天气预报”一小时。1974年,全县广播专用线长1909.50公里,喇叭2.751万个,广播入户率达96%。1976年,全县14个公社相继恢复建立广播放大站。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视普及,乡村广播专用线路逐渐闲置。至2005年,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88.75%。

电视1975年自行安装晶体管1瓦电视差转台一个。1990年全县共有电视差转机19台,发射功率117.60瓦,总覆盖面积598.84平方公里。

1995年,配置专业编辑机一台,有线电视用户增至4200户。1999年,有线电视线路达420公里,用户5500户,城区覆盖率由1997年的76%增至81%。2005年底,有线电视用户增至1.6315万户,光缆覆盖13个乡镇,147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已开通13个乡镇,227个村,数据业务开通信息点60个,业务用户242户,全县电视覆盖率达到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