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街角的老北京
3553800000023

第23章 旧时光(4)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而作为颐和园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心建筑的佛香阁其实最初的设计图纸并不是这样的。原本乾隆打算在万寿山的前山修建一座大报恩延寿寺为母亲祝寿,还要在现在佛香阁的位置仿照杭州六和塔为母亲修建一座九层的延寿塔,可是宝塔修到第八层的时候突然拆毁了,个中缘由令大家纷纷猜测。猜测一,乾隆是个孝子这是有目共睹的,为母庆寿是好事,但凡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也容易好心办坏事,就拿建塔祝寿来说吧,宝塔源于佛教,最初塔的作用就是坟头,里面供奉的是佛祖或是高僧的舍利,为母亲祝寿修个坟头显然是不大合适;猜测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很大的,当宝塔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乾隆突然觉得在20米的高台上修建一座宝塔略显突兀,而且与周围的景观也格格不入,所以下令拆掉,看来因地制宜这话说的一点没错;猜测三,就与今天的主题有关了,宝塔修到第八层的时候正好赶上雷雨,宝塔被雷击中,所以不得不下旨拆掉。

宝塔拆掉之后在原址建起了佛香阁,这座建筑显得稳重大气,而且与周围的景色也相得益彰,但问题是佛香阁虽不是宝塔,可它也是一座佛教建筑,为什么乾隆非要在万寿山上建佛教建筑呢?

老北京有这么一个传说,话说当年乾隆看上了万寿山这块风水宝地,要在此处建园,此时有人劝告,说万寿山下原本是明朝的一个妃子墓,还是不动为好,可乾隆偏偏不听劝执意动工,万没想到果然在万寿山下挖出了一个墓门,乾隆闻讯赶到,墓门打开之后,乾隆看到墓道里刻着一行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给乾隆当时吓出了一身白毛汗,他赶紧命人回填墓地,并且在万寿山上边建塔镇墓。

这不过是一个老北京的传说,万寿山下没有什么妃子墓,但是颐和园周围在明清时期却有好多的坟头,而且这些墓主人都有同一个身份——太监。明清时期太监也叫“中官”,所以当时颐和园周围有大量的中官坟,而在这一片还有好多太监为了出宫养老而捐资修建的寺庙,他们出宫之后就住在庙里,所以老百姓管太监庙扎堆儿的地方叫中官村,建国之后大家嫌弃这个名字不雅,这才有了现在的科技园区——中关村。

说了这么多北京城的雷击事件,其实现代人对于雷电的知识已经相当普及了。但是古人不行,他们认为雷是由神仙掌管的,要想免遭雷劈就得供奉雷神,而且这个雷神是上到皇家下到百姓全都公认的。

北京城有外八庙一说,现在这八座庙也都在,只是不对外开放了,其中坐落于西城区北长街71号的昭显庙就是皇家供奉雷神的地方,俗称雷神庙。原本天坛建成之后,天上的风雨雷电各路神仙是供奉在一起的,皇帝每年定时祭拜,但是到了清朝,雍正琢磨清楚了一个问题,既然天坛都祭祀上天了,为什么紫禁城在明朝还遭了13次雷劈呢?肯定是雷神不满意啊,于是雍正十年修建昭显庙单独供奉雷神。

皇上家祭祀雷神去昭显庙,老百姓的民宅也保不齐会遭雷劈,为了求得心理安慰,大家纷纷涌向白云观,因为白云观里有一座建于明正统三年的大殿,就叫——雷祖殿,顾名思义,里面供奉的就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旁边还站着四位,分别是风、雨、雷、电四位天将,这几尊都是明代铜像。不过如今也许是科技发达了,避雷设施先进了,所以在白云观里这座雷神庙也略显冷清了。

四合院里规矩多

北京在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似乎也在坚守着自己几百年来沉淀下的性格不肯改变,在我看来那就是北京的韵味。来到北京旅游的人们,就算是粗浅地坐着三轮车转转胡同,参观一下四合院,即便是不谙深理,那也算是来到北京不可不做的事。而四合院、胡同对于北京人而言,那是融在血液里、割舍不去的一种情愫。如果提及北京的标志性民居,我想任何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四合院。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写信时贴的邮票,有一套二十一枚、面值为八分钱的邮票,展现的是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代表北京的那一枚邮票的图案便是四合院。

四合院虽然是北京的标志性民居,但如果细究起什么是四合院,估计但凡不是老北京人心里都得犯嘀咕。也许有人会说,四四方方一个院,四面都是房子,就是四合院。其实不然,正规的四合院不是正方形的,而是长方形的。老北京正规的四合院应该是南北长、东西窄、坐北朝南的长方形的院子。所谓“四合”,其实是指由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围成的一个院子。如果您喜欢遛北京的胡同,可能也会发现有的院子北房、东西厢房都有,就是没有南房,南边是一面墙,这种院子为数也不少,但是严格地来说,这只能算是三合院。

四合院的院墙基本都是院子里房屋的后山墙,用房屋的墙取代了院墙,既节省了建筑材料,还充分地利用了空间,而且封闭性也好,只要是院门一关,院子里就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了。标准的四合院一般都是建在胡同的路北,坐北朝南,大门建在东南角。按照古代八卦的方位来说,东南是“巽”位,“坎宅巽门”是吉宅。巽在八卦当中代表风。但是我觉得这种建制用现代科学也是讲得通的,北京的冬天刮西北风,四合院的北面是高墙,可以挡风、保暖。而夏天天热,刮的是东南风,院门开在东南角,正好可以享受穿堂风,凉快。说到四合院的门,还让我想起了一首儿歌,“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夏日的北京东南风一刮,四合院门里幽长的门道是最凉快的地方,门墩又是石雕的,坐在门墩上吹着凉风,难怪小小子要坐在门墩儿上了。

说四合院是有规矩的,因为这样一座建筑其实是反映了北京人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伦理纲常的规矩。比如四合院的大门就很有讲究,按照等级划分,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蛮子门等等。大门口的建制不同,代表这家人的身份地位也是不一样的,从门口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民间有句话叫——门当户对,说的就是靠大门的建筑来衡量一家人的地位。

老北京的四合院早年间一般都是一家子居住,每间房都住什么人也是有讲究的,家里的长辈住在北房,也就是正房,因为北房光照好,冬暖夏凉,让一家的长辈住在最好的北房,这也是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孝道。坐在北房里面朝南,左手边也就是东边为上手,右手边也就是西边为下手,一般按照规矩,长子住东房、次子住西房,这叫长幼有序。四合院的南房一年四季不着阳光,阴冷潮湿,算是整座院子里最不好的一间房子,所以大都作为门房传达处,或是仆人们住的地方。四合院的后罩房是整座院子最靠里的一排屋子,一般作为女眷的住所或是姑娘的闺房,因为要走到后罩房就得穿过整座院子,等于这一院子的人都起到了保安员的作用,所以让女眷住在最里面也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有一点就是封建社会讲究女人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定要深居简出、遵守妇道。在《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描写,薛姨妈跟男仆说话都得隔着门帘,家里的小姐太太更是不能和男仆随便来往。有的家教更严,男仆因为特殊情况进入内院,女眷都要回避。您看,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却把长幼尊卑甚至三从四德都涵盖其中了,从此建筑不光是冷冰冰的砖木结构,它蕴含了古人的智慧与传统。

一说到标准的四合院总要引到这么一句话“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其实这里讲究很大,天棚鱼缸这说的是小院的生活意境,过去北京人一到夏天讲究在院子里搭天棚。早先北京城有很多的棚户,专门承接这种活儿,干活的人手脚麻利,基本一天便可以搭好天棚,他们干起活来要爬梯子,因为手脚麻利,所以北京人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猴爬杆的”。天棚搭好之后是略高于房檐的,而且天棚上还留有天窗,用绳子一拽便可以卷起或铺平,既不影响采光还可以在太阳最毒的时候遮阴或是雨天遮雨。那时候一到夏天,大人们在天棚下喝茶聊天,孩子们在天棚下嬉戏,这才是最鲜活的老北京生活图景。过去的老北京,大户人家几乎家家夏天都搭天棚,但是天棚也有缺点,一是容易招贼,因为小偷蹿房越脊天棚就是最好的掩护,二来就是容易失火。1950年6月份,朝阳门外一家火药厂爆炸,周围许多住户的天棚都被烧毁,同年12月份西安门失火,据说也是因为在附近卖炸油饼的小贩油锅失火后引燃了席棚,从此以后再搭天棚必须向公安局申报,所以北京的天棚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鱼缸养的多是金鱼,寓意着年年有余,为的是讨个吉利。养金鱼最讲究用大瓦缸,因为它“不烧鱼”,而且时间长了以后瓦缸可以挂绿苔,整缸的水是绿色的,看着的时候特别“镇眼睛”,那时很多住在四合院里的文墨之人,看书累了便会信步踱到院子里,眼睛看着缸里的绿水和金鱼缓解一下眼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