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街角的老北京
3553800000005

第5章 咂摸滋味(1)

清明话品茶

喝茶绝对是北京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不是只在清明节话品茶应个景儿。一到清明时节,茶叶市场都要火爆一把,甭管是不是明前、雨前,反正都敢打这个旗号,几千、几万一斤的茶叶倒也见怪不怪了。

北京其实历来不缺好茶叶,老字号的茶庄在北京一抓一大把,那里经营的茶叶肯定档次齐全,但是最让北京人魂牵梦绕的,还得说是那口儿茉莉花茶。

提及北京人为什么爱喝茉莉花茶,听到的一种说法我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北京的水以苦水居多,而茉莉花茶带有的香气可以去除水的苦涩。所以您看皇上住在北京城,但是他得喝京西玉泉山的水。

关于北京苦水井多的原因,还有一段在市井流传的故事。据说朱棣定都北京,要设计修建北京城,请来刘伯温和姚广孝二人,让他们俩在大殿之上当着朱棣的面,背对着背各画一张北京城的设计图,如果二人画的一样便破土动工,如若二人画的有所出入那就再议方案。

结果刘伯温、姚广孝俩人画好城图,拿来一比,居然是分毫不差,画的都是八臂哪吒城。但是这个城图可惹恼了北京地界儿的老龙王。龙王于是决定要和龙婆一起幻化成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婆儿,推着水车,装上北京城的苦水和甜水离开,要渴死全城的百姓,水车上装水的水篓就是小龙变成的。

刘伯温号称是半仙之体、能掐会算,他就算到了龙王的心思,于是派出小将高亮出西直门追赶龙王。现如今西直门外有个地名叫车道沟,据说就是当年龙王推着水车撵的一道沟。过了车道沟,高亮赶上了龙公龙婆,用银枪挑破了一个水篓,霎时间大水袭来,而另一个水篓化作一道彩虹飞进了玉泉山里。被刺破的水篓装的是苦水,而飞进玉泉山的是甜水,所以打这起,北京城里苦水多,玉泉山里甜水多。后来高亮被大水追赶,在西直门外被水卷走,为了纪念高亮赶水,便在西直门外修了一座高亮桥,便是今天的高粱桥。

正是因为北京城里的苦水井多,所以要是能有一口甜水井恨不得地名都得带出来,比如王府井北京饭店后身有大甜水井胡同,大栅栏附近有甘井胡同等等。

也是因为甜水少,所以老北京那会儿基本每家都有俩水缸,大缸盛苦水,洗脸、洗衣服;小缸盛甜水,沏茶、做饭用。当时北京还专门有井窝子,推着水车负责往家里送水,但这是收费的。侯宝林先生小时候就帮人推过水车,在《一户侯说》里就写道:“我还帮人拉过水车,那是下雨天。下雨天要饭没法要,下雨天我上哪儿去要饭呢?那时兴华寺街西口有个水井,一个山东人开了个井窝子,把水打上来,倒在大槽子里,然后雇个人推着水车,挨门挨户往各家送水。一到下雨天,道上坑坑洼洼的,车不好推,推水车的就找个小孩在前边帮着拉一把,给两个大铜板,拉两趟给四个大铜板。我那时个子小,力气也小,拉水车没多大劲儿。但推水车的人没斥责我,只是说:使点儿劲儿!使点儿劲儿!他只要我帮着他把水车拉过路上的水沟,把水平安地送到各家,然后帮着他把水车送到井窝子,就算完事了。有时送回水车,正赶上他们吃饭,那个推水车的大爷还偷偷地掰半拉窝头塞给我,这事儿还不能让开水井掌柜的看见。那时候,穷人和穷人确实心连着心哪!这是一点儿也不假的。”

刚才说了,因为水质的原因,所以北京人对茉莉花茶是情有独钟,但是这茉莉花茶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这就有个传说故事了。

话说在很早以前,咱北京有个叫陈古秋的茶商。有一年冬天,他请来一位品茶大师一块儿研究一下北京人爱喝什么茶,这也算是开发新产品。正在品茶这当儿,陈古秋突然就想起了一件事,家里藏着点儿几年前一位南方姑娘送给他的茶叶,于是找出来和这位品茶大师一起尝尝。

茶叶冲泡好了,谁知这怪事也来了,只见碗盖一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蒸腾的氤氲雾气中出现了一位美貌姑娘,双手捧着一束茉莉花,陈古秋再一眨眼,姑娘不见了,又是一团雾气。

陈古秋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大师,大师笑道:“陈贤弟,你做下好事啦!这乃茶中绝品报恩仙,过去只听说过,今日才亲眼所见,这茶是谁送你的?”

陈古秋一五一十地说了。有一年他去南方进茶叶,住店的时候遇见一位孤苦伶仃的少女,那姑娘说她父亲死了,没钱安葬,直到现在还搁在家里呢!陈古秋也是一个善人,二话没说掏银子给了那位姑娘。一晃三年过去,这年春天陈古秋又去南方进茶叶,住的还是那家客店,店老板转交给他一小包茶叶,说是那位姑娘给的。陈古秋当时并没有喝,今天想起来,拿出和大师一品,竟然得知这是珍品,而且还是绝品,因为陈古秋当时也问过店老板,老板说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

听完这个故事大师沉吟片刻忽然说:“为什么她单就捧着茉莉花呢?”于是俩人又冲泡了一杯,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出现了。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琢磨:“莫非这是在提示我,茉莉花可以入茶?”陈古秋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而且深受北京人喜爱,从此北京人便离不了它了。这毕竟是一个传说故事,具体是谁家第一个发明出了茉莉花茶不太好说,但是现如今留下的茶叶铺老字号依然火爆。

您像吴裕泰,开业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如今走过百年,人家不光还在经营茶叶,而且夏天还卖起了绿茶冰激凌,用料实在倍受欢迎,这也是老字号的成功出新。

正兴德茶庄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原本是天津的老字号,1898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又在北京开了分店,这是一家传统的清真茶叶铺。

张一元的传说是最有意思的,老人们都在盛传,张一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创始人姓张,花了一元钱买了黄河彩票中了大奖才开了茶叶铺,所以叫张一元。但其实黄河彩票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了赈济黄河水灾才发行的,而张一元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就开业了,人家取名张一元的真正含义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北京人喜欢喝茶从一起床就能体现出来,平民百姓家起床,先要闷上一壶茶,现做开水来不及,就用水汆儿先烧一点水沏茶。

穷人喝不起好茶叶,所以茶叶铺里单有卖高碎的,其实就是高档茶叶的碎末,因为是好茶叶的下脚料,价格又便宜,所以很受老百姓欢迎,至今很多老北京人还有喝高碎的习惯。因为都是茶叶末,所以用水沏的时候茶叶末在水里要翻腾半天,老百姓管这叫“满天星”,喝茶的时候为了防止喝一嘴茶叶末子,还要使劲地吹,所以也管它叫“吹茶”,这倒是也体现了北京人自嘲的特性。

有点儿钱的人则讲究去茶馆喝茶。有的是早晨遛鸟,之后去茶馆连喝茶外带吃早点。北京的茶馆种类也多,有清茶馆、棋茶馆、书茶馆、野茶馆之分。老北京天桥一带就有不少的书茶馆,一般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开始就有说书的了。茶馆的柱子上挂一块牌子,上写“开书不卖清茶”,就是告诉您,一开书就不光得给茶钱了,听书也得单收钱,每说完一段书都有小伙计拿着小笸箩下来收钱,这种书茶馆能从下午一直说到晚上,下午那叫“说白天”,晚上说书叫“说灯晚儿”。直到现在,园子里品茶听书也是不少北京人休闲的首选。

现如今喝茶似乎越来越讲究,高档茶楼、南方的茶道,外带头几年的普洱热,但是当一切热潮冷却了之后,发现在茶庄里来买茶的老北京人还是那句“您给来半斤花茶”,街边下象棋的老爷子手边放的还是大把儿缸子沏的酽茶,这也许不昂贵也不算讲究,但这就是生活。

中轴线上的大茶馆

老北京的大茶馆其实我未曾经历过,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有那么一股子茶馆的情节。

对于老北京茶馆启蒙的认识,还是源自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而今天决定写写我未曾逛过的大茶馆,也是缘起于前一阵子采访了在话剧《茶馆》里扮演常四爷的老艺术家郑榕先生。老先生说当年老舍先生完成了《茶馆》的创作之后,拿着剧本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演员们念剧本,老舍先生虽然身为作家,但是念起剧本来是声情并茂,把演员们都带进了情境。当大家听到茶馆里有提笼架鸟、养虫下棋的时候都兴奋不已,觉得这东西太好玩了,但是老舍先生却很严肃地跟大家说:“你们不要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好玩,这都是文化!”这句话让郑榕先生时隔多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依然记得。

旧京的茶馆其实不等同于如今的咖啡厅或者茶艺楼。在老北京的茶馆里“喝茶”好像倒在其次,那里是一个交流中心,有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交流。首先,老北京不像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恨不得刚发生的事情就已经通过微博直播了。那个时候也就是有那么几家报馆和私人电台广播,而且以当时从业者的责任心来说也不见得消息都是真的,所以大家更愿意来茶馆里互通有无,一来可以增进感情,二来还能串串闲话儿,要不说老北京“人情味”十足呢!其次就是文化的交流。清末的北京文化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旗人文化。八旗子弟吃着铁杆的庄稼,而且朝廷又规定旗人不能经商,有钱有闲的旗人必然把精力都投进了玩里。这一玩还就玩出了文化,无论是花鸟鱼虫、飞鹰走狗都有讲究、有规矩。以当时那种社会背景,必然催生出了北京城茶馆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