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28

第28章 唐昭陵韦贵妃墓壁画《门吏图》浅说

刘群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东北海拔1224.9米的九嵕山上。在陵山的东南方,分布有190余座陪葬墓[1]。20世纪70年代至今,文物部门抢救发掘了40余座陪葬墓,出土了以唐三彩、彩绘釉陶俑、唐墓壁画为主的珍贵文物数以千计。壁画是昭陵陪葬墓中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这些壁画大多采用浓墨重彩的晕染画法来刻画和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内心世界,唯韦贵妃墓出土的一幅《门吏图》风格似乎与其他壁画格格不入,细观之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韦贵妃,两《唐书》无传。据1991年出土的《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韦氏铭》记载,贵妃“名珪,字泽,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曾祖孝宽,周太傅、尚书右仆射、雍州牧、郧襄公,祖总,周骠骑大将军,右宫伯、京兆尹、河南怀公,父圆成,开府仪同三司,陈、沈二州刺史、郧国公”[2]。韦氏初嫁渤海望族李雄之子李友珉,生定襄县主(即阿史那忠夫人)[3]。李雄随杨玄感起兵反隋被诛,被籍没其家。[4]武德年间(618-626),李世民攻克洛阳后纳为妃,生临川公主李孟姜和纪王李慎。李世民登基后,于贞观元年(627)册封为贵妃。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册拜为纪国太妃。“麟德二年(666)九月廿八日薨于河南敦行里第,春秋六十九”。乾封元年(667)十二月,陪葬昭陵[5]。《旧唐书·后妃传》载:“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6]所以,自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卒后,韦贵妃即为宫中位至尊者。

韦贵妃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的冶姑岭上,与陵山仅一沟之隔,因山为墓,是昭陵诸多陪葬墓中距太宗陵寝最近且规格最高的一座陪葬墓,也是目前国内发掘的唐代帝王陵陪葬墓中唯一的一座“因山为墓”的陪葬墓。韦贵妃墓的发掘,对于研究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墓葬形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壁画《门吏图》就绘制于该墓墓道西壁北端。

门吏,即官府或私宅的守门人。在昭陵已发掘的诸陪葬墓中,门吏形象普遍绘制在第一过洞外的墓道两壁,紧随仪仗图之后。其形象一般为头戴笼冠或进贤冠,双手拄剑,肃穆对立。过洞象征墓主人生前居址的第一道门,把门吏形象绘制在第一过洞外,象征着门吏在府第外守护着大门。门吏的威仪形象也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及地位。

韦贵妃墓绘制的壁画《门吏图》中,人物高198厘米,是目前昭陵陪葬墓出土壁画中形体最为高大的一幅,门吏头戴精美别致的笼冠,身穿阔袖交衽袍,双手拄剑,目光斜向墓内,活灵活现,表现出一种对墓主人不屑一顾的复杂神情。

图中人物虽形体高大,却又显得有气无力,整个身体似乎靠手中拄的长剑支撑着。

一个负责保护主人及宅第安全的门吏,看不到有半点机警和灵性,没有警惕性和安全防范意识,其形象给人感觉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中国古代有身份的贵族墓葬,多数遵从“事死如生”的理念,即仿照死者生前的居址营造。死者生前过着骄奢豪华、呼奴唤婢的生活,死后仍幻想着侍从婢女前呼后拥、风光排场,同时为了显示显赫的地位及身份,还要有门吏虚张声势。于是,一个看似毕恭毕敬,可又心不在焉的门吏形象便跃然墓道壁上。画为心声,壁画作者通过门吏的表情和神态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皇室贵族奢华生活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在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画家凭借高超的技艺,简单的勾线,单一的色彩,抓住了人物面部的瞬间表情:眼神斜视,嘴唇微撇。用人物的面部表情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物的整体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处特殊职业环境、地位低下的门吏形象所产生的内心压抑、自卑的处世态度。

韦贵妃墓墓道西壁绘制的《门吏图》,采用的是一种简单自然的素描手法,整个画面仅用淡墨勾勒出人物的体态轮廓,只在衣襟及剑鞘处用浓墨填染,不但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而且更体现出墨色浓淡变化的韵味。此外,在这幅壁画画面上,发现有被小心擦掉的起稿痕迹。仔细观察,抹去的线条隐约可见,整体轮廓略大于现存的门吏形象。

其画面布局略显松散。相比之下,后者人物形象比例协调,服饰线条运笔流畅,画面更加精美。这是目前发现的昭陵陪葬墓出土壁画中唯一一幅有修改痕迹的作品。之所以有修改痕迹,一方面说明画工对第一次起稿绘制的门吏形象不满意,另一方面也说明画工是在追求艺术的精湛效果,其目的是使这幅壁画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纵观整幅画面,用笔之简洁,运墨之传神,令人惊叹。韦贵妃墓出土的《门吏图》实为昭陵陪葬墓已出土壁画中的上乘之作,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初唐的门吏形象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壁画连同《献马图》一起,曾多次出国展出,受到各国人民的赞叹和高度评价,这也是昭陵博物馆自成立以来首批出国展出的壁画。

注释:

[1]关于昭陵的陪葬墓,文献记载差别较大。两《唐书》记载74座,《唐会要》记载155座,《长安志》记载166座,《文献通考》记载174座,《关中陵墓志》记载130座,《礼泉县志》记载203座,《历代陵寝备考》、《陕西通志》等书均记载160余座。1977年,昭陵文管所调查为167座,其中可确定墓主姓名、身份和入葬时间者为57座(昭陵文管所:《昭陵陪葬墓调查记》,《文物》1977年第10期)。截至目前,考古调查确认193座,经考证明其身份者73座(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三秦出版社2006年)。

[2]《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韦氏铭》墓志,1991年出土于礼泉县烟霞镇陵光村中陵的韦贵妃墓中。志盖厚19厘米,底边长84厘米。志文正书39行,满行38字。志盖与志石表面局部剥蚀。

现藏陕西昭陵博物馆。录文见张沛编《昭陵碑石》第168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

[3]《大唐故右骁卫大将军赠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薛国公阿史那贞公墓志之铭》墓志,1972年6月出土。录文见张沛编《昭陵碑石》第187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

[4]《隋书》卷70《杨玄感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615-1619页。

[5]《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韦氏铭》墓志,录文见张沛编《昭陵碑石》第168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

[6]《旧唐书》卷51《后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161页。

[作者:刘群,陕西昭陵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