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乾陵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乾陵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使乾陵地上地下丰富的文物资源在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省中发挥巨大作用,为乾陵的中长期发展把脉。经陕西省文物局同意,乾陵博物馆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于2007年6月1-3日在乾陵·西安召开了“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如何做好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如何做好新时期乾陵的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做到资源、环境、效益相统一和持续、健康、全面协调发展,使乾陵的各项事业走上一条全面、科学、实际的发展道路。
来自国家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文物、旅游、考古、历史、经济、文化策划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新闻界的代表和乾陵博物馆有关部门的同志6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分别向大会发来了贺信和题词。
研讨会开幕式由乾陵博物馆党委书记马文廷同志主持,郭宪曾副局长代表陕西省文物局致欢迎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作了题为《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论证》的重要讲话。咸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中印介绍了咸阳市境内有关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情况。
学术研讨会分别由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陕西考古研究院院长刘云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杜文玉主持。樊英峰馆长代表乾陵博物馆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汇报了乾陵的各项工作,提出了乾陵文物遗址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专家学者在全面考察乾陵文物保护、陵园石刻保存环境治理和博物馆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就乾陵申遗的几个步骤、乾陵大遗址保护与地方群众利益,乾陵中长期发展目标、乾陵文化的特质及其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定位及其宣传策略、乾陵陵园文物遗存的调查保护和保护环境的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阐发灼见,为乾陵的发展引航指津。
邹东涛(着名经济学家,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对乾陵最好的保护。汉朝和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汉唐的伟大历史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陕西有70多座皇帝陵,最好是汉唐皇陵打包捆绑申遗。打包捆绑申遗成功后,陕西的经济发展就能够蓬勃向上。申遗要成功,必须做好保护和管理工作。文物保护不要搞完全市场经济,文物保护要分类指导、国家指导和计划结合。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把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葛承雍(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
乾陵作为中国陵墓博物馆的“领头羊”,作为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文化代表之一,具有陵园面积大、建筑遗址体量大以及文化意义大等等优势,它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具有代表性,典型地体现了另一个时期中国古代最高的水平,与现在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皇家陵墓相比是毫不逊色的。乾陵有了这样的地位,就要发挥它的引领作用,乾陵的发展方向就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有世界眼光,要有文化品位,要创造遗产氛围。
杜文玉(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对乾陵要继续加强保护力度。乾陵需要保护的文物很多,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方面还要做很多的工作。保护文物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如何多方筹措资金,包括向社会筹措资金,甚至向海外筹措资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要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如何加大对环境的整治,我觉得除了文物部门、除了乾陵,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呼吁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环境整治的力度,应该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第三,乾陵申遗非常重要。申遗不是说为了社会效益,申遗成功对文物的保护会更加有利。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金字招牌,有了社会的支持,有上级领导的支持,乾陵的保护工作将会做得更好。第四,要加强对乾陵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宣传乾陵,扩大它的影响力。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博物馆是一个遗存博物馆,它有遗迹、遗物、遗痕,同时具备这三种特点的博物馆在我们国内很少。百年帝后无双冢,万古盛唐说两朝。像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如果把遗物、遗痕以及作为一个遗存的博物馆来定位,就形成了乾陵自己的特色。乾陵要以文化和文物研究作为依托,可以在名字上下功夫,既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也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因为乾陵有一个特点,乾陵之谜永远会吸引人民群众对它的关心,乾陵之谜永远会吸引学术界对它的探索。
肖云儒(着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文联主席):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指导乾陵工作的一个主题。陕西的汉唐帝陵群被称为东方金字塔,要整体推出。汉阳陵是第一个地下博物馆,乾陵是第一个合葬陵。整个方圆二三百公里,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或者第二最集中的帝陵群。我们有72个皇帝,那么法老有多少?因为汉唐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同时的,可以进行东西方的整体对比拿出一个强有力的东西。它的结构是什么呢?是“一带四区两点”,一个帝陵带,四个重点帝陵景区就是汉阳陵、茂陵、昭陵、乾陵,现在有两个亮点就是汉阳陵和乾陵,如果汉阳陵和乾陵联手打造的话,将会是双赢共享的。
丁强(浙江大学旅游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
我们现在做任何东西都离不开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服务的时代,服务创造价值。要积极开发服务产品,真正把文化成果转化为动态和静态的文化产品。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和传统的信息时代、工业时代、农业时代的传播方式不一样,影响和传播将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类似乾陵地宫这样的文化产地应该最适合数字化营造,而数字化营造有一个很好的特征,能虚拟,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依托好的文化成果来进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认识。
赵文润(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乾陵是帝陵之冠,是两位复兴皇帝的合葬陵,同时乾陵也是两位盛唐文明开拓者的合葬陵。首先,武则天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唐朝的几位皇帝中,唐高祖李渊是盛唐文明的奠基人,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都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唐玄宗李隆基分前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完成者,后期则是盛唐文明的享受者、败坏者。
唐高宗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他继承了“贞观之治”,创立了着名的“永徽之政”。武则天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她参与执政和独掌政权一共44年,独掌政权21年。特别是独掌政权的21年中,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国内强盛,畅通了“丝绸之路”,把大唐的疆域扩展到波斯湾。她提出的12条政治纲领得到唐高宗的采纳。唐高宗和武则天创造的乾陵文化是帝陵文化的典范,是盛唐文化的精品荟萃。乾陵文化应该继续深入研究。
朱玉槐(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新形势下乾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问题”应该深入研究,乾陵旅游区是陕西的一个着名旅游区,在过去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全国、对陕西省都作过重大贡献。近些年来与一些发展更快的旅游区相比较不是那么理想,主要是失去了旅游市场的优势,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乾陵旅游区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好市场调研,找准切入点,明确产品定位,加大营销力度,把旅游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乾陵旅游区的发展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关于申报文化遗产。乾陵正在积极进行申遗工作,要想申遗成功,必须踏踏实实进行不断地创造和完善申报条件,要根据申报的条件和要求,制定更高的保护措施,更好地改善环境,以提升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调整产品结构,找准产品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乾陵旅游区性质的特色是突出的,具有市场优势的核心产品就是唐帝陵遗址的文化旅游产品,在这个核心产品的条件下进一步考虑产品的结构调整问题。乾陵旅游区的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层次是乾陵遗址的原真性地貌和各种遗存。第三,处理好陵区间的关系,加快旅游周边的开发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把乾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目前乾县县城与陵区没有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的状态,陵区中的某些延伸产品和创意产品也没有向县城转移,这对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乾陵虽有顶级的乾陵景区,旅游区跟商业区的规律是一样的,没有一定的聚集程度无法发挥聚集效应,作为一个单体也会受到限制和影响。乾县要与乾陵相依托,要把乾县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这不仅是乾陵的需要,也是我们乾县新形势下的一种机遇,把乾县旅游链拉大,不仅对乾县旅游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乾县旅游走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梁桂林(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乾陵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基本保持原貌,虽然遭到了历史和现实的损坏,但现在尽快立法保护和搬迁核心区内的农民,为时未晚。早搬比迟搬强。将搬迁和立法保护同时进行,效果可能更好,也更有效。乾陵文化的特殊性和丰富性,特别是他的完整性,不容忽视不容破坏。北京、西安两座历史都城在新旧之争中的教训,不该在乾陵再次发生。作为来自农村又与陵区农民经常打交道的文物工作者,既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也对文物有着职业的敬仰与挚爱。解决文物保护与保障所在地农民与文物事业同发展的权利是我们所思考的现实问题。我们决不能将农民视为文物事业的负担和不利因素,而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深入思考问题并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取得双赢,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景区做一点积极的贡献。总之,搬迁乾陵陵区农民有利于陵区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发展乾陵旅游事业,摆脱农民和博物馆相互制约的局面,有利于文物保护,这是保护乾陵整体性的必然选择,符合乾陵作为一个整体文化遗存的历史内涵。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教授):
关于乾陵的保护与利用提三点建议:第一、乾陵地区地面遗存本体的保护。这里所说的乾陵陵区地面遗存本体主要包括陵园及其门阙、角阙、献殿、下宫遗址等,还有石刻及其碑亭遗址等。陵园的墙垣遗存是当前需要尽快予以保护的遗存本体,对于地面之上已经不复存在的陵园墙基,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勘探,确定其分布情况,其上不能再进行有可能造成破坏的各种活动。地面之上的陵园墙垣遗存本体,要通过重点考古试掘,探明其墙垣宽度及结构,尽快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使这些夯土墙垣得以完好保存。对于陵园四面门阙和四个角楼遗址,均应对其地面之上的夯土建筑遗址进行有效保护,既不能再出现人为破坏现象,也不能使自然损坏现象继续发展。乳台的保护性复原是必要的,但是三出阙性质要体现出来,乳台的顶部不能缺少,否则会给观者造成误解和误导。目前,尽快完成乳台顶部复原保护工程与三出阙工程是必要的。鹊台遗址、下宫遗址要进行认真的考古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勘探,对于建筑遗址需要考古试掘或发掘,才能究明其形制、结构与规模,这些是上述建筑遗址保护的科学前提。这些现存于地下的建筑遗址,是当前乾陵保护工作的重点,它们面临被破坏的可能最大,而且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这些建筑遗址对于了解乾陵的重要学术意义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利用这些建筑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必要的展示,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述圣记碑与无字碑原来就有碑亭建筑,现在碑亭遗址已通过考古工作究明,立即进行碑亭遗址的复原,对二碑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地面之上的石刻保护,需要特别重视的是,不要以乾陵石刻本体作“试验”,这样一旦“试验”出现问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第二、乾陵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当务之急是处理好“人地关系”。恢复乾陵的“原貌”,是保护乾陵的根本措施。乾陵陵园(甚或陵区),“原来”不能在那里从事生产活动,也不是人们的生活区。历史的原因,使乾陵陵园、陵区之中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方法的改变,生活的提高,这一切都使乾陵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恢复”乾陵陵园、陵区的“原貌”,通过“土地置换”等方法,彻底改变人与乾陵文化遗产“争夺”土地、空间的现实。要进行这一工作,政府应该作为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