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姓昭穆葬的四种图式,《地理新书》13《步地取吉穴》条记载:商姓祖坟壬、丙、庚三穴葬毕,再向正东偏南乙地作一坟,名昭穆葬,不得过卯地,分位仿此。角姓祖坟下丙、壬、甲三穴葬毕,再向正西偏北辛地作一坟,谓之昭音韶穆葬,不得过酉地,分位仿此。徵姓祖坟下庚、甲、丙三穴葬毕,再向正北偏东癸地作一坟,谓之昭穆葬,不得过于子地,分位仿此。宫羽姓祖坟下甲、庚、壬三穴葬毕,再于正南偏西丁地作一坟,谓之昭穆葬,不得过于午地,分位仿此。商姓祖坟下壬、丙、庚三穴葬毕,再于正南偏东丙地作坟一座,谓之贯鱼葬,不得过于午地,分位仿此。角姓祖坟下丙、壬、甲三穴葬毕,再于正北偏西壬地作一坟,谓之贯鱼葬,不得过于子地,分位仿此。徵姓祖坟下庚、甲、丙三穴葬毕,再向正东偏北甲地作一坟,名曰贯鱼葬,不得过卯地,分位仿此。宫羽姓祖坟下甲、庚、壬三穴葬毕,再向正西偏南庚地作坟一座,名曰贯鱼葬,不得过酉地,分位仿此。[78]
第三点,如果从实际操作上看,二者的昭穆组合往往也会存在错位的现象。昭穆制度存在过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而一旦王朝重新确定下来——尽管多是暂时的,其昭穆次序的新原则在宗庙及祭祀中可简单、便捷地通过摆放位置的调整而轻而易举地得到实现。可是,这时候往往此前的墓葬下葬已有时日,从而使昭穆制度中的新原则在墓地上无法得到共时性的反映,这一点在营建工程极其浩大的帝陵时尤是。但是,一旦该原则得到确定,在此后的墓地布局中自会得到反映。
第四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就是昭穆制度中太祖的确定,相对于整个陵区而言,即为祖陵的判定。在目前的考古学研究中经常将王朝即位的第一位皇帝,即所谓的开国皇帝视为太祖,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一般的,每一个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都会追封其父亲或者是某位先世祖为太祖。这个太祖在宗庙与陵地上必定是同一个人,而且根据礼制的规定,它是“万世不更”的。遗憾的是,这一点经常被忽视。太祖万世不更,其它的三世而更。这关系到陵地中祖陵的确定,只有将祖陵确定下来,才有可能正确讨论陵地的秩序。并不是王朝即位的第一位皇帝陵便是当然的祖陵,因为一个新政权的建立,总是要在自己的血统上加以提高并给予至高无上的封号。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可以说都是无一例外地、不约而同地遵循着这一规则。遗憾的是,尽管祖陵的确定及其位置是如此的重要,可是长期以来在中国帝陵陵地秩序的研究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坦白地说,应该是被忽视了。这个误解可以说是以往陵地秩序研究中的一个症结所在,也正是由此导致了学界对汉唐关中陵地秩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误解。
注释:
[1]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第2期,页87;后收入所撰《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5年,页277。
[2]《大汉原陵秘葬经》收录于《永乐大典》卷8199,十九庚、陵字内。见《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3816-3832。
[3]《茔原总录》,今知有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2723-2724、2725。
[5]此据《资治通鉴》卷196“上以近世阴阳杂书”条补。详(宋)司马光编着:《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页6165-6167。
[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4063,4066。
[7]《新唐书》卷107《吕才传》,页4063。
[8]拙文《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文博》2001年第3期,页17-23。
[9](隋)萧吉着,钱杭点校:《五行大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15。
[10]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丛书集成初编排印聚珍版丛书本,商务印务馆,1937年版,册0045,页223。
[11](唐)魏徵等撰:《隋书》卷34《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页1027、1036、1037、1039。
[12]《旧唐书》卷47《经籍志》,页2044。
[13]《新唐书》卷59《艺文志》,页1556-1558。
[14](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90年版,页110下栏。
[15](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页760。
[16]《旧唐书》卷79《吕才传》,页2720,2725;《新唐书》卷107《吕才传》,页4063,4066。
[17]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第6期,页526-527;后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为名收入所撰《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页271-272。
[18](唐)刘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卷中,《隋唐嘉话·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19。
[19]《新唐书》卷223《李义府传》,页6341。
[20](唐)吴兢:《贞观政要》卷7《礼乐第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页226-227。
[21]《新唐书》卷第95《高俭传》,页3841。
[22]《唐会要》卷36《氏族》条,页775。
[23]《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页3155。
[24](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之二,云:“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珪组,世为显着。至本朝绝无闻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页15。
[25]这种历史背景反映到唐陵陪葬墓地上,便是陪葬墓地成员的变化。即从盛唐以前以功臣密戚为主渐次成为功臣与皇族对等,盛唐以后已全为皇族陪葬。
[26]《新唐书》卷107《吕才传》,页4063,4066。
[27]《旧唐书》卷79《吕才传》,页2721。
[28]《新唐书》,页1556、1557。
[29]《旧唐书》,页2044。“王璨”,《旧唐书》作“王粲”。
[30]《旧唐书》,页2044。
[31]《新唐书》,页1557。
[32](宋)王洙等:《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台北:集文书局影印金明抄本,1985年版,页10-11。
[33](宋)王应麟:《玉海》,页111下栏-页112上栏。
[34]《图解校正地理新书》,页489-492。
[35]《图解校正地理新书》,页492。
[36]《新唐书》,页1558。
[37]《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地理新书序》,页10-13。为了行文的简要,原文中双行夹注有关文字注释部分略去,此引文中不指出。
[38]《新唐书》,页1557。
[39](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06《艺文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页5262。
[40]《宋史》卷206《艺文志》,页5261,中华书局,1985年版。
[41](宋)王应麟:《玉海》,页294下栏。《隋书》卷34《经籍志》载有“《地形志》80卷庾季才撰;《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隋书》,页1039。),此与《玉海》所载“八十七卷”异。
[42](宋)王尭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卷4,丛书集成初编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1985年版,册0023,页259、261。
[43](宋)郑樵《通志》卷68《艺文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807上栏。
[44]《新唐书》卷107《吕才传》,页4063。
[45]王思礼、印志华、徐良玉、赖非、萧梦龙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江苏山东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页85。
[46]黄正建:《日本保存的唐代占卜典籍》,载所撰《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页242。
[47]《贞观政要》,页194。
[48](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隋唐嘉话·朝野佥载》,页145。
[49]《唐会要》,页1367。
[50]岁月日的推算用表格表示即所谓“立成法”是当时的习惯速查法,其方法及名称都为后代继承下来。
[51]《旧唐书》,页5102;亦见于《唐会要》卷20《陵议》条,页458-459。又《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二月,制穆宗妃韦氏追谥宣懿皇太后,帝〔武宗〕之母也。(中略)。五月,中书奏:六月十二日,皇帝载诞之辰,请以其日为庆阳节。祔宣懿太后于太庙。初,武宗欲启穆宗陵祔葬,中书门下奏曰:‘园陵已安,神道贵静。光陵二十余载,福陵则近又修崇。窃惟孝思,足彰严奉。今若再因合祔,须启二陵,或虑圣灵不安,未合先旨。又以阴阳避忌,亦有所疑。不移福陵,实协典礼。’乃止。就旧坟増筑,名曰‘福陵’。”(《旧唐书》,页584-585。)母凭子贵,唐武宗即位后,随即为生母穆宗妃韦氏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地位的措施,即追谥宣懿皇太后、祔于太庙、修崇福陵,又试图合葬韦氏于穆宗光陵,未果,便对旧坟进行增筑,并名曰“福陵”。由此看来,合葬于帝陵应有身份尊崇的意味。
[5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6《山陵》条,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页1130上栏。
[53]冯继仁:《论阴阳勘(堪)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
[54]黄正建同上揭文,242-243页。文中称“拿日本保存的《大唐阴阳书》与敦煌《阴阳书》残卷以及《玉函山房辑佚丛书》所收《阴阳书》的佚文比较,从形式到内容都很接近(有些文字几乎完全一样)”,从而得出这个观点。如前文所言,吕才《阴阳书》只是当时众多“阴阳书”中的一种,因被御定为阴阳官书,同时也不能轻易排除有伪托吕才者,如P.2534。黄氏文中所言《大唐阴阳书》迄今无缘寓目,存此聊备一说,以俟后日。中村璋八:《日本阴阳道书研究》(增补版),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
[55]法国学者茅甘(MaroleMorgan)曾对敦煌文书中的相关文写本进行研究,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容后再论。详茅甘:《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载(法)谢和耐等着,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版,页249-256。
[56]拙文《西汉帝陵陵地秩序》,页17-23。
[57]冯继仁同上揭文,页55-68。
[58]《新唐书》,页1558。
[59]《新唐书》,页1558。
[60]《宋史》卷206《艺文志》,页5253。
[61]《宋史》卷206《艺文志》,页5258。
[62](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3,No.2036,T49,p.0592a.
[63]宿白:《白沙宋墓》注〔1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年版,页86-87。
[64]《汉书》,页1768、1774。
[65](宋)朱熹注《中庸集注》,朱熹注《大学·中庸·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页8。
[66]李衡眉:《宋代宗庙中的昭穆制度问题》,原载《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页8;后收入所撰《昭穆制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页237。
[67]惠远:《广弘明集》,No.2103,T52,p.0153b。
[68](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1694-1697。
[69]《图解校正地理新书》,页394。
[70]《图解校正地理新书》,页390。
[71]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第2期,页102-103;后收入所撰《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页277-280。
[72]《大汉原陵秘葬经》,《永乐大典》,页3823上栏。
[73]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页1-29;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春秋秦一号建筑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页12-20。
[74]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建筑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页30-38。
[75]韩伟:《秦公朝寝钻探图考释》,《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页53-56。
[76]详拙文:《关中唐陵陵地秩序研究》,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399注释[43]。
[77]《大汉原陵秘葬经》,《永乐大典》,页3818下栏-页3819上栏。
[78]《图解校正地理新书》,页392-393。
[作者: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