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91

第91章 博物馆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1)

贺华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直观性。如何利用藏品优势,进一步挖掘教育资源,在青少年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

一博物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的自由自觉的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等各种事物的总称。

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材料。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的文明成果,不仅保存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物古迹、典章制度中,而且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祖先的情感象征,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石。

我国现在拥有2300多家博物馆,许多大中城市基本都拥有数座现代化的博物馆。

它们是历史遗存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结晶的汇聚,是民族情感认同与精神沟通的桥梁,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教育是人类文明得以延伸和流传的重要手段。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落脚点。“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观众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辅助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培养所需人才,引导观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1]。

因此,博物馆应该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以丰沛的馆藏文物,发掘教育资源,寻找广阔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博物馆真正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终身课堂”和“精神家园”。

二青少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群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根据发展心理学,11、12至14、15岁的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14、15至17、18岁的高中阶段相当于青年初期。两者合在一起,即11、12至17、18岁阶段,就成为青少年期。”[2]当今社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普遍存在陌生感,许多小朋友在观看了迪斯尼动画电影后,才了解中国有一个花木兰,这无疑暴露了我们在教育上的缺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都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

博物馆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潜能作用,有责任、有义务引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广泛关注和深入认识,使他们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文气息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等理念。这些理念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对青少年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

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说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基础和重要来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为大家所熟知和喜闻乐见,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思想养分。”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二十一世纪博物馆教育,将传承民族先进文化——人类文明结晶的工作,列入重要议程是历史赋予博物馆的使命”[3]。

在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会议上讲话中强调:“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拓展教育功能,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我国2300多座博物馆中,许多博物馆纷纷和各地大中小学校建立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实习基地”、“少先队员体验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关系。通过教育基地的有效建立,博物馆面对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以生动具体的形式融入到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包括陈列展览、宣传联络、讲解导览、咨询辅导、电化教育、讲座报告、巡回展览、模拟操作、夏冬令营、调查问卷等等,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从中也不断分清是非、好坏、善恶、美丑,从而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当然,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观众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区别对待。对小学生要着重向他们讲解与文物遗迹有关的历史事件、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对中学生和城乡青年,要着重向他们介绍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不断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对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要着重引导他们认清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1.基础性教育活动,伴随成长作为一座博物馆,无论是专题性的或是综合性的,无论是大馆还是小馆,首先都必须做好自己的基本陈列。同时,还应办好各种各样的临时展览,以馆藏文物举办不同形式的主题展览,或与兄弟单位合作展览,举办巡回展览进学校等。除展览之外,还应该在馆内或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出版科普读物,根据广大青少年年龄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编写针对性较强,又具有青少年语言特色的讲解教材,并在展厅中设置数字化触摸导览屏、多语种语音导览机等,从而为青少年提供基础性的教育内容。

西安碑林博物馆就利用书法艺术宝库这一特殊的优势,对来馆参观的青少年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和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博物馆每年举办近10个临时陈列展览,吸引孩子们来馆参观。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对现有基本陈列不断进行完善,如1999年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的到来,将建于1963年的“石刻艺术室”进行彻底改造,使陈列环境、陈列设施、陈列效果大为改观。目前,正在建设新的石刻艺术馆,也将会以更多馆藏精品、更新的陈列效果与青少年见面。

中国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蓄涵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为了使青少年更加清晰地了解文字的起源、书法的演变,西安碑林还决定增加以《汉字·书法·碑林》为主题的基本陈列,让更多青少年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的教育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广博性,是青少年学习、探索和实践的天地。丰富而新颖的基础性教育活动,使广大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在优尚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秀的教育中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沐浴中健康而茁壮的成长。

2.交流性教育活动,陶冶情操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在博物馆中,交流性教育活动的举办,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他们以传统文化为纽带,以博物馆为平台,展示才华、宣传文化、结交朋友、陶冶情操。

西安碑林作为书法艺术的圣地,以汉字为特点的书法、碑刻、篆印、诗词等等,无不包孕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汲取书法宝库的知识,博物馆利用“六一”、“七一”、“十一”、以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来馆参观。结合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书法百米长卷的书写活动。上百名学生就地书写、画画,老师、家长、观众围绕身旁,游客们个个争相摄影、照相,尤其是国外观众更是觉得新奇,纷纷竖起拇指赞誉,每次活动气氛都非常热烈,小画家、小书法家们更是为自己能在“圣地”之上挥毫而深感荣耀。同时,博物馆还为一些少年儿童庆祝活动提供场所,如“VISA迎奥运畅想儿童绘画大赛陕西地区启动仪式”、“亿万少年绘祖国迎奥运暨《盛世中华》2008米大型书画长卷绘画仪式”都选择在西安碑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