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现代散文分册
3566200000013

第13章 读书之美(2)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吃饭拉屎不用想,但逢着三叉路口,十字街头那样的环境,就发生困难了。走东或是走西,这样做或是那样做,困难很多。病有各样的病,发烧,头痛,多得很。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困难弄清。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读书就是出主意,暗示,但主意很多,于是又逢着困难。主意多少要看学问多少。都采用也不行。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要想到这一个方法能不能解决,若不能,那么,就换了一个,若能就行了。这好比开锁,这一个钥匙开不出就换了一个,假定是可以开的,那么,问题就解决了。第五步就是试验。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五步,或是逃不了这五个阶段。科学家要解决问题,侦探要侦探案件,多经过这五步。第三步主意或暗示很多,若无主意,便无办法,没有主意,便不知道怎样办,这是因为知识不够,学力不足,经验不丰富,从来没有想到,所以到要解决问题时便没有材料。读书是过去知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知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兵一朝。否则,学问一些都没有,遇到困难就要糊涂起来。例如达尔文把生物变迁现象研究了几十年,却想不出什么原则去解决,后来无意中看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说人口是按照几何学级数一倍一倍地增加,粮食是按照数学级数增加,达尔文研究了这原则,忽然触机,就把这原则应用到生物学上去,创了物竞天择的学说。譬如一条鱼可以产生二百万鱼子,这样,太平洋应该占满了,然而大鱼要吃小鱼,更大的鱼要吃大鱼,所以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但按照经济学原则,达尔文主义是很没有条理的,而我们读书就是要解决这个困难。又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绕着地球而行。据罗素说,哥白尼所以这样的解说,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哥白尼想到了这句话可以解决这问题,便采用了。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像这样当初逢着困难后来得到解决的事很多,单说我个人就有许多。在我的书房里有一部小说叫作《醒世姻缘》,是西周生所著,自然用的是假名字,这是十七、十八世纪间的出品,印好在家藏了六年。这部小说讲到婚姻问题,其内容是这样:有个好老婆,不知何故,后来忽然变坏,作者没有提及解决方法,也没有想到可以离婚,只说是前世作孽,因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换样子,压迫者变为被压迫者。这种前世作孽,起先相爱,后来忽变的故事,我仿佛什么地方看见过,后来在《聊斋》一书中见到一篇和这相类似的笔记,也是说到一个女子,起先怎样爱着她的丈夫,后来怎样变为凶太太,便想到这部小说大约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去年我看到一本杂志,也说是蒲留仙做的,不过没有证据。今年我在北平,才找到了证据。这一件事可以解释刚才我所说的第二点,就是读书是为了要读书而读书,同时也可以解释第三点,就是读书可以供给出主意的来源。当初若是没有主意,到了逢着困难时便要手足无措,所以读书可以解决问题,就是军事、政治、财政、思想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这就是读书的用处。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傍着洋灯看小说,洋灯装有油,但是不亮,因为灯心短了。于是他想到《伊索寓言》里有一篇故事,说是一只老鸦要喝瓶中的水,因为瓶太小,得不到水,它就衔石投瓶中,水乃上来。这位朋友是懂得化学的,加水于灯中恐怕不亮,于是投以铜元,油乃碰到灯心。这是看《伊索寓言》看小说给他的帮助。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

至于“读什么书”,下次陈中凡先生要讲演,今天我也附带地讲一讲。我从五岁起到了四十岁,读了三十五年的书。究竟有几部书应该读,我也曾经想过。其中有条理有系统的书可以说是还没有两三部,至于精心结构之作,二千五百年以来恐怕只有半打。譬如《老子》这部书,今天说一句“道可道”,明天又说一句“非常道”,没有一些系统。《集》是杂货店,《史》和《子》还是杂货店。至于《诗经》《礼记》《易经》也只有一点形式,讲到内容,可以说没有一些东西可以给我们改进道德增进知识的帮助的。中国书不够读乐趣,我们要另开生路,辟殖民地。读书要读到有乐而无苦。能做到这地步,书中便有无穷。希望大家不要怕读书,起初的确要查阅字典,但假使能下一年苦功,能把所读的书的内容句句分析清楚,这样的继续不断做去,那么,在一二年中定可开辟一个乐园,还只怕求知的欲望太大,来不及读呢。我总算是老大哥,今天我就根据我过去三十五年读书的经验,给你们一个临别的忠告。

以身示例,将心比心

胡适先生是九十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大学者,也是二十世纪最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人之一。他在推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整理传统文化作品等方面,都作出过奠基性的贡献。胡适先生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具体、最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文学样式的文章,至今读来都觉得极有学习价值。胡适先生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传统名著做了非常重要的作者考订和判断,也影响了其后的几代学者。《白话文学史》从先秦写到唐代,对中国传统文学做了极其独特的读解,提倡有生命的文学,反对假道学伪道德的文学。他推崇民间文学的态度,对之后的文学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先生读了那么多的书,写了那么多的书,却是他在极度的忙碌中做出来的。抗日战争时期,胡适先生一度担任了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政府和民众支持中国抗战,他辛劳奔走,做了几百场演讲,在美国传播中国的声音。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胡适先生就在美国不断奔走,努力争取美国人民的支持。到一九四一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抗战才摆脱艰苦卓绝的孤独局面,融入了世界反***斗争的阵营中。

胡适先生不仅是大学问家,也是大演说家。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时期就显示出了很高的演讲才华,回国后,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议者,胡适先生青年成名,全国各地都邀请他去做演讲。

胡适先生所作的演讲,涉及“读书”内容的我读到了好几篇,有鼓励人们读书的,有介绍“读书的方法”的,有谈找书心得的,涉及读书的方方面面。他的演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举例子恰到好处,显示出了良好的场控能力。

很多选本都把胡适这篇演讲第一段有关“青年会”的开场白删掉了,只保留胡适演讲中的“干货”,直接从“有一位大哲学家”这段开始。操刀删除第一段的编辑,大概是语文学得很好,对文章很讲究有用无用,不能容忍和接受“闲笔”。在他们看来,开场白是没有价值的。但做过演讲的人都知道,任何演讲都不会直接讲“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这太突兀了,还很无礼。演讲家上台,扫视台下诸君,都会做一个开场白,感谢邀请者,谈自己要讲的题目和内容,限定演讲范围,方便听讲者记忆和理解。

演讲和写文章一样,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

演讲里提到的“曾子固”是宋代散文家曾巩,跟王安石齐名。而蒲留仙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民国之前,读书人都有“名”有“字”,曾巩是名,父母起的,一般人不会叫这个名来称呼他;子固是字,自己取的,朋友们都用字来称呼。如王安石,字介甫,又多雅称为王荆公;胡适,字适之。记得胡适先生在与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做对谈时曾经专门强调过,如果是合乎礼仪的称呼法,应该称他为胡适之先生。但现在我们都习惯了写胡适先生叫胡适之先生反而觉得别扭。这就是习惯成自然,将错就错了。

演讲有一个重要技巧,是以身示例,将心比心。

讲别人的事情总有些隔膜,说自己的例子,让听众直接产生可信感。胡适举自己的例子谈到怎样读书,还举朋友看书点油灯的例子,增强说服力。这些身边例子,既信手拈来,又生动贴切。如有机会在众人面前演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技巧——你甚至可以加一点自嘲、反讽,让例子显得更加生动,吸引人——多读胡适先生的这篇演讲稿,对提高演讲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胡适先生提到读书的三点好处,归纳起来:一是可以继承前人智慧,二是可以为读书而读书,三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再补充的是读到好书,有读书的纯粹精神乐趣。读书没有乐趣,不如不读书。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里也专门谈到读书的乐趣。

胡适先生所处的是纸质书时代,他可能万万没有料到,我们现在碰到了大问题:纸质书和电子书,对这两种不同形态的书怎么办?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现在的电子阅读,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读者的习惯之一。但电子阅读容易形成“浏览”的不良习惯,而缺乏“停顿”、做笔记和深入思考的空间,有没有“停顿”是判断阅读是不是足够“有效”的尺度之一。没有“停顿”,即缺乏思考。有时候,我们停顿下来,查找很多资料,是为了解决我们产生的疑问,甚至,我们还要记下在阅读过程中突然产生的灵感。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想一想。

我曾强调过,中小学生要养成阅读长文的习惯,克服碎片化阅读的陋习。阅读长文不仅有助于培养阅读耐心,也有助于我们养成整体思考习惯。胡适先生那个时代,根本没有电脑,也没有电子书,他不会想到我们今天会有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们面临的网络阅读和电子书,还不太一样。原创网络文学的阅读,更多是连载式,消遣式;而传统名著转变成电子格式的,则是纸质和电子这两种不同“印刷”介质的不同阅读姿势和不同阅读习惯——有在纸质书中夹字条的习惯,在电子书里也可以加上“书签”;有在纸质书的空白边上写旁注和批语习惯的人,也可以在电子书上做批注。这些,可能随着新一代的新阅读习惯的养成,会顺延过渡,我们不必为此焦虑。

很少人会想到过,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审美。纯粹的精神愉悦也是一种审美式阅读。

另外,网络阅读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功能,是信息获取。网络信息爆炸,以及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都是传统纸质媒体所无法媲美的,这样的纸质媒体新闻和信息,可能会在很短时间内就被网络取代。但“审美阅读”可能会成为一种古典模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种精神与审美的姿态。而在未来,内容吸引人、艺术水平高的作品,可能会被众筹、定制和短版印刷而设计、制作成精美的纸质书,会变成一种工艺品、收藏品。

问题

在网络时代,电子阅读时代,我们还有必要读胡适先生说的那些纸质书吗?我们今天,如何解决电子阅读和纸质书之间的矛盾?

延伸阅读

胡适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作家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古代文学研究家。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以笔名闻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其中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在北京大学任讲师时做的讲义为基础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古代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是相关小说史研究中的奠基性作品。鲁迅的文学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二十世纪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之一。鲁迅是当代中小学生最熟悉的中国作家,他的很多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著名作品被各个出版社广泛印刷。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另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等。

读书杂谈[20]

鲁迅

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