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现代散文分册
3566200000004

第4章 梦回故乡(3)

但是若有一个唱木偶戏的这时候来在台下,唱起来,问他们看不看,那他们一定不看的,哪怕就连戏台子的边也看不见了,哪怕是站在二里路之外,他们也不看那木偶戏的。因为在大戏台底下,哪怕就是睡了一觉回去,也总算是从大戏台子底下回来的,而不是从什么别的地方回来的。

一年没有什么别的好看,就这一场大戏还能够轻易地放过吗?所以无论看不看,戏台底下是不能不来。

所以一些乡下的人也都来了,赶着几套马的大车,赶着老牛车,赶着花轮子,赶着小车子,小车子上边驾着大骡子。总之家里有什么车就驾了什么车来。也有的似乎他们家里并不养马,也不养别的牲口,就只用了一匹小毛驴,拉着一个花轮子也就来了。

来了之后,这些车马,就一齐停在沙滩上,马匹在草包上吃着草,骡子到河里去喝水。车子上都搭席棚,好像小看台似的,排列在戏台的远处。那车子带来了他们的全家,从祖母到孙子媳,老少三辈,他们离着戏台二三十丈远,听是什么也听不见的,看也很难看到什么,也不过是五红大绿的,在戏台上跑着圈子,头上戴着奇怪的帽子,身上穿着奇怪的衣裳。谁知道那些人都是干什么的,有的看了三天大戏子台,而连一场的戏名字也都叫不出来。回到乡下去,他也跟着人家说长道短的,偶尔人家问了他说的是哪出戏,他竟瞪了眼睛,说不出来了。

至于一些孩子们在戏台底下,就更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记住一个大胡子,一个花脸的,谁知道那些都是在做什么,比比划划,刀枪棍棒的乱闹一阵。

反正戏台底下有些卖凉粉的,有些卖糖球的,随便吃去好了。什么粘糕,油炸馒头,豆腐脑都有,这些东西吃了又不饱,吃了这样再去吃那样。卖西瓜的,卖香瓜的,戏台底下都有,招得苍蝇一大堆,嗡嗡地飞。

戏台下敲锣打鼓震天地响。

那唱戏的人,也似乎怕远处的人听不见,也在拼命地喊,喊破了喉咙也压不住台的,那在台下的早已忘记了是在看戏。都在那里说长道短。男男女女的谈起家常来。还有些个远亲,平常一年也看不到,今天在这里看到了,哪能不打招呼。所以三姨二婶子的,就在人多的地方大叫起来,假若是在看台的凉棚里坐着,忽然有一个老太太站了起来,大叫着说:

“他二舅母,你可多咱来的?”

于是那一方也就应声而起。原来坐在看台的楼座上的,离着戏台比较近,听唱是听得到的,所以那看台上比较安静。姑娘媳妇都吃着瓜子,喝着茶。

对这大嚷大叫的人,别人虽然讨厌,但也不敢去禁止,你若让她小一点声讲话,她会骂了出来:

“这野台子戏,也不是你家的,你愿听戏,你请一台子到你家里去唱……”

另外的一个也说:

“哟哟,我没见过,看起戏来,都六亲不认了,说个话儿也不让……”

这还是比较好的,还有更不客气的,一开口就说:

“小养汉老婆……你奶奶,一辈子家里外头靡受过谁的大声小气,今天来到戏台底下受你的管教来啦,你娘的……”

被骂的人若是不搭言,过一会也就了事了,若一搭言,自然也没有好听的。于是两边就打了起来啦,西瓜皮之类就飞了过去。

这一来在戏台下看戏的,不料自己竟演起戏来,于是人们一窝蜂似的,都聚在这个真打真骂的活戏的方面来了。也有一些流氓混子之类,故意地叫着好,惹得全场的人哄哄大笑。假若打仗的还是个年青的女子,那些讨厌的流氓们还会说着各样的俏皮话,使她火上加油越骂就越凶猛。

自然那老太太无理,她一开口就骂了人。但是一闹到后来,谁是谁非也就看不出来了。

幸而戏台上的戏子总算沉着,不为所动,还在那里阿拉阿拉地唱。过了一个时候,那打得热闹的也究竟平静了。

…………

也有的在戏台下边,不听父母之命,不听媒妁之言,自己就结了终生不解之缘。这多半是表哥表妹等等,稍有点出身来历的公子小姐的行为。他们一言为定,终生合好。间或也有被父母所阻拦,生出来许多波折。但那波折都是非常美丽的,使人一讲起来,真是比看《红楼梦》更有趣味。来年再唱大戏的时候,姊妹们一讲起这佳话来,真是增添了不少的回想……

赶着车进城来看戏的乡下人,他们就在河边沙滩上,扎了营了。夜里大戏散了,人们都回家了,只有这等连车带马的,他们就在沙滩上过夜。好像出征的军人似的,露天为营。有的住了一夜,第二夜就回去了。有的住了三夜,一直到大戏唱完,才赶着车子回乡。不用说这沙滩上是很雄壮的,夜里,他们每家燃了火,煮茶的煮茶,谈天的谈天,但终归是人数太少,也不过二三十辆车子。所燃起来的火,也不会火光冲天,所以多少有一些凄凉之感。夜深了,住在河边上,被河水吸着又特别的凉,人家睡起觉来都觉得冷森森的。尤其是车夫马信之类,他们不能够睡觉,怕是有土匪来抢劫他们马匹,所以就坐以待旦。

于是在纸灯笼下边,三个两个的赌钱。赌到天色发白了,该牵着马到河边去饮水去了。在河上,遇到了捉蟹的蟹船。蟹船上的老头说:

“昨天的《打渔杀家》唱得不错,听说今天有《汾河湾》。”

那牵着牲口饮水的人,是一点大戏常识也没有的。他只听到牲口喝水的声音呵呵的,其他的则不知所答了。

井然有序的分节方式

写记忆中的故乡,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件较为“遥远”的事情。虽然也不排除一些小朋友早早地就炮制“回忆”了,但很多时候,少年时期的记忆经验,要到成年之后才会更加清晰。那个时候,写作有了心得的作家,会更能理清记忆中的线索,剪去一些枝枝蔓蔓的事件,把文字集中在更为有趣的,更能牵动人心的细节中去。

一部长篇作品,在内文中分章,然后在章里再分节,会显得更清晰,更有条理,并且各个事件的编排都会秩序井然,纹丝不乱。这样的分章节方法,在传统的章回小说里也有,是梳理自己记忆、经验和思考的很好方法。我们写其他类型的文章,也可以试试分章节,分类别。

这里,我们选择了萧红记忆中最深刻的三个带有浓重东北民俗气息的事件: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

“跳大神”是一种东北流行的萨满舞,通常认为能治病和占卜。“跳大神”需要主跳的“一神”和配合的“二神”来一起完成。“一神”在急速旋转之后,大仙或鬼神“附体”,会说一些俗人听起来感到奇怪的话,“二神”则对这些凡夫俗子们听不懂的话加以解释,就像是担当神仙鬼那些“非人”与凡人之间的翻译。

“大神”这一节,对大神“哆嗦”的描写极其生动,简直活灵活现。细节表现非常重要,而运用生动语言来表现细节,则让人过目不忘。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学会合理地运用细节。

“大神”与“二神”的对话,则推进了这个“跳大神”节目的荒谬性——有些“跳大神”者的目的,不过是把鸡拿回家炖了吃,红布拿回家用蓝靛染了做裤子穿。

同学们在需要描写某些节目时,也可以学着这样用细节表现。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又称盂兰会,是佛教信奉者追念在天先祖的一个节日。同学们念字要看仔细,别把“盂(yú)兰”看作“孟(mèng)兰”,我过去就犯过这种错误。这个节日,放河灯是最为令人激动的一个传统。河灯里点着蜡烛,顺流而下,象征着往生,而男鬼女鬼们因此得以超度,再次投胎为人。这也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萧红在这里想到了一个“矛盾”,即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就会被人嫌弃了,因为是恶鬼投胎的。不过,“有钱能使鬼推磨”,男方女方,只要有钱,人们就不太计较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了。这里,在貌似平和冲淡的语气中,显示着对当时男女不平等的深刻批判,同时,对那种看钱不看情感的恶俗婚姻,也有极大的讽刺。这种叙事中带着态度的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很多人在写文章时,过多笔墨用在空泛议论上,反而缺乏说服力。

萧红并不是特别在意描写僧人的超度念经,或人们追荐先祖,她看到的是小孩子在河边看几千盏河灯顺河而下的壮观景象。孩子们追着河灯跑,看着河灯远去。其中的热闹,蕴含着惆怅。写河灯流淌而下,河边人们兴奋地观看,但最后都归于平淡和惆怅,情景描写和心态的描述,也是非常生动的。

“野台子戏”是一年中的聚会盛典,在这一节里作者充分地舒展,用细腻毕现的文字,详细地写从搭台子开始的呼兰人种种生活情态:人们不仅仅是看戏,更多的是把这看戏的活动,运用而成为盛大的交际场,一年未见的三姑六姨在这里碰头,惊喜!母亲春天嫁女,约好秋天接回娘家看戏,少不了一番叮咛。有人趁这个机会指腹为亲,有年轻男女因看戏接触而生情私奔的,还有在戏台下面争吵厮打起来的……一些乡下人祖孙三代赶着牛车来看戏,隔着二三十丈远,什么也看不清,什么都听不见,三天三夜看大戏,到头来不知道究竟看了什么戏,回到村里说不出一点道道的也有。

从“看戏”这个核心出发,写之前之后的种种不同反应,变化,是这一节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写作技巧上说,紧扣着一个主题,再展开写,则不容易写散架,写乱麻。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萧红写记忆中的故乡,首先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着手,这样的真情实感,写起来很生动。

写作体现一名作家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因此把这种理解分为不同的小主题,分门别类地加以叙事,这样就会条理清晰,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很清晰地跟着作家的叙事走。《呼兰河传》第二章是写故乡的风土人情的,主要是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和“娘娘庙大会”这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表现的。每一节都表现一个不同的主题,这样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相对丰富的呼兰河生活图景。我们看下来,春天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夏天七月十五的“放河灯”,秋天的一年劳作结束之后的“野台子戏”,再加上带着娱乐求医双重性质的“跳大神”以及本文提到但没有展开些的“唱秧歌”,这样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民间活动,这些活动,与大人有关,与节庆有关,与民俗有关,与小孩子也有关。如此一来,就丰富而立体地呈现了东北小城呼兰的生活情态,文化民俗。

所以,写作类似的题材,不妨如萧红这样,一开始就摆明了要写的几项内容,然后分小节详细展开来写。这样,写作时思路清楚,读者阅读时,也很明确。

如果是处在写应试作文的模式中,只有四十分钟,我们就要学会控制时间、内容和字数。这时,最好的方法,是花一分钟想一想自己要写什么,花两分钟做一个简明大纲,例如分四节,每节写什么,都用几个字写明。然后花三十分钟写出来,留出五分钟检查错别字,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这样写作文,虽然未必满分,但基本能保证在良好以上,发挥好点甚至会得优秀。

问题

表达具体的生活场景,我们要学会分章节、用不同场景来表达。那么,你写“春游”这类普通题材,能运用分节方式吗?

延伸阅读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作家简介

蒋廷黻[7](1895-1965),湖南浏阳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1935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任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蒋廷黻著作不多,但他撰写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扎实、分析深刻,是影响深远的历史学名著。

我老家[8]

蒋廷黻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路,人称小官道。小官道可以经过邵阳到楮塘铺(ChuTang-Pu);楮塘铺是个镇,镇北三里通大官道。循大官道可至湘乡和湘潭,最后可抵长沙。据我估计:从邵阳到长沙大约有一百四十里。路上都铺着青石板。小官道宽约四尺。如果有两乘轿子在路上相遇,其中一乘必须要躲在路旁,静待其他一乘过去,然后再走,以免被挤落田间或水塘。大官道宽约八尺,轿子可以并排通过。

我家东、南、西三面都是水田。北面有两个水塘,塘水用于灌溉和养鱼。四周既不是平原也不是山谷。房西是一带丘陵,最高处不到二十五尺,房后是一座小山,高约五十尺,孤立在那里,南、北两方视线受阻,看不出去。这块地方实在太小,小得简直不能称为一块平地,同时西面的丘陵又太矮,无法形成一条山谷。

房西约二百尺处是一条小河,宽约二十尺,雨后,上流的水流下来,水深可达十尺。过几天,水位下降,可以看见奇形怪状的石子。河上有一座木桥,是用六根松木架成的,下面是石头桥墩。有一次,我建议把木桥改成石桥,但是我的长辈们不赞成,他们说石桥建在大门前会破坏风水,带来恶运。

小河和木桥为我们族中兄弟们带来很多快乐。有时水浅,我们可以嬉水,并可寻找五光十彩的小石子;有时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去捕鱼。我们捕到的都是小鱼,从来没有超过四寸长的。小河南岸有古树,树中间又生着矮小的灌木。我们在树荫下游戏。小鸟在灌木中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