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现代散文分册
3566200000005

第5章 梦回故乡(4)

这座房子住了我们五代。它本身是我太爷替他的两个儿子建造的。起初,房子的建造是左右耳房各一栋,中间是一栋宽敞的祖先堂。堂内设有祖先的供桌,每遇婚丧大典都在那儿举行。祖先堂是全家人的公产。我祖父和他的子女住南耳房,叔祖和他的子女住北耳房。虽然我在这栋房子里一直住到十二岁,后来我又回去过好几次,但我一直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少间。那是一栋大而不规则的房子。

我太爷和我祖父在我出生前就已过世。我祖母自己住一套房间。我父亲和他的两兄弟也各住一套房间。我们可以说,那简直是一栋大公寓,每个成婚的人都会分到一小栋。只是,每栋都不是分开的。后来,当我这一代的人口增多时,我们的先人就再增建房屋,于是,我们也能分到一套房间。

从远处看,我家房子酷似两座并列的帐篷。每座帐篷有两条雕琢精美的屋檐。这两座帐篷由一条平行的屋脊串连到一起。那条平行屋脊的下面就是祖先堂。这座房子外表很有气势。前面的墙壁下面四尺是砖,上面是土坯。房子的结构非常坚固,家人不担心它会倒塌。砖墙上面勾着石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在古老的中国等于现在的水泥。不但可以防风雨的侵蚀,而且可以使外表美观。

房子的门窗都是木制的,上面没有玻璃,窗子上面糊着窗纸,不仅可以防风雨,又可以掩蔽隐私。因为是纸,所以不坚固,要时常更换。屋中的地是干土铺的,经人常年践踏,早已坚硬如石。当然,那儿是没有自来水的。房后是女厕所,男厕所设在屋角。所有的屋子都很暗。因为老一辈人都喜欢讲鬼,所以当我回忆到童年时,就越发感到那些屋子的阴森。

有些邻居的房子比我家的富丽堂皇。北面距我家两里是赵家。正南约两里是赵姓的另一族。东面山后也有一排房子,那是邓家。这些房子都比我家的有气势。外形美,用的砖也多。他们房前大多数都有一片砖铺的庭院。孩子们可以在院里玩,客人们也可以在那里下轿子。

我家西面是一片茅草屋,有的只有一间屋子。紧邻我们的房子,在水塘的那一边,住着我太爷的另一支后人。他们的房子比我们的大,但不如我们的好,至少在外表上不如我们。在那栋房子里,住着我祖父的堂兄弟——我的六叔祖,七叔祖和八叔祖。

我十岁时,祖父这一支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二十人。大伯父夫妇生三子三女,二伯父夫妇生一子四女。家父在兄弟三人中最年幼,有一女三子。因此,我祖母膝下有三子,三个媳妇和十四个孙辈。

我应该再补充说明一下,我的祖父母有一个女儿,她生两男一女。住在距我家约三里处,她丈夫姓刘。所以她的孩子我们当作“外系”,因为他们不姓蒋。不过,我祖母对那些“外系”的晚辈和我们这些“内系”的晚辈都一样宠爱。

我的叔祖和叔祖母有四男二女,住在北耳房。他们有多少孙辈,我不太清楚。

我们住的房子在稻田和水塘之间,我和堂兄弟们也就在这片空间中玩耍。玩耍时可以说没有玩具。新年时我们自己做毽子。有时我们用竹子做一根鱼竿去钓鱼。有时跟在牛群后面,听牛背上牧童们唱歌。有些牧童唱的歌至今我还记得。牧童们时常比赛唱歌。由一个牧童先开始,他唱完后,另一个牧童立刻接唱。他们比赛谁唱的多,唱的好。

周末和星期假日在古老的中国是没有的。虔诚的佛教徒是于阴历初一、十五在自己家里或到庙上祭拜,但却和平时一样也要工作。在中国,较大的节日都是关于人的节日。第一个节是新年,从正月初一直到十五。这是中国最大的节日。

正月初一,因为我们要祭天地,尽管除夕大家睡的很迟,但还是要起早。长辈们率领我们鱼贯走到小官道。我们向天祭拜,每人三叩首,同时燃放鞭炮。然后再到祖先堂去祭拜祖先。祭过祖先后,住在北耳房的人要给我叔祖和叔祖母拜年,同时我们住在南耳房的人也要给祖母拜年。接下来,我和兄弟们再给大伯父和大伯母拜年,最后再给二伯父和二伯母拜年。祖母、伯伯和伯母都要给我们年糕。第一次参加拜年的男孩子会比别人多得一个红包,表示长辈对他的喜爱。

南耳房拜完年后,我们都到北耳房去给叔祖父和叔祖母去拜年,我们这一辈的也要给叔婶们拜年。北耳房的人们,同样也到南耳房给我祖母拜年。

在中国旧社会中,辈份和年龄是决定礼仪的基本条件。我要给父执辈拜年,同时也要给祖父辈的人拜年。在平辈人中,我要给比我年岁大的人拜年。以拜年论,不分贫富,不论社会地位,不论主仆都是如此的。我们雇用的长工,如果他是家父一辈的——往往是如此的——我们也要对他们说些恭维话。如果我对年长的雇用人有疾言厉色,家父和家母一定要责备。任何不敬老的事都被认为是不良行为。这种礼俗在拜年时要严格遵守。

正月初二,我们住在大房子的人要到水塘对面的房子去给叔祖父、叔祖母、叔婶们去拜年。他们也要到我们家给祖母、叔祖父、叔祖母、叔婶们拜年。拜年时,要互送礼物,大多数都送年糕。

正月初三,我和兄弟们要给外公、外婆和表兄们去拜年。大人们要到左邻右舍朋友们家中去拜年。

过新年,有鸡、鸭、鱼、肉和年糕,我们可以大快朵颐。

初五开始舞龙和耍狮。舞龙和耍狮的队伍多半由某一族人自己组成。傍晚,舞龙的队伍带着锣鼓出发,一群人跟在后面,每人打着纸灯笼。看起来非常好看。在我五岁以前,母亲不准我跟着去看。五岁以后,她晓得已经管不住我,只好把我交给一个年长的人照顾,才准我跟去看。舞龙的队伍要到邻家,特别是同族的邻家去舞。在舞龙时有些自命不凡粗通文字的人还要来几句散文诗,说几句过年的应景吉祥话。接着是拳击和摔跤表演。表演后群众安静下来,主人献茶,把年糕分给小孩子们吃。

正月初八,附近的庙宇白天要演戏,引来很多观众。开锣前,各种小贩麇集,卖吃食,卖玩具,样样都有。庙外常有耍猴子和耍白老鼠的。儿时,我对小贩和猴戏比庙内的戏要有兴趣得多。

正月十五,年过完了。人们都要重新开始工作,生活恢复正常。新年过去,人们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五月初五,也是一个节日。这个节只有一天。每家要在门上挂艾草,表示驱邪,并且要吃粽子。临河的城镇有龙船竞赛。或以行业,或以地区组队参加。

五月节过后是中秋节,日期是八月十五。人们都认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中秋节只有一个晚上,大家吃月饼。

最后的节日是九月九。九月九在中国称重阳节,人们用登高来庆祝。如果无山可登,就登上一座较高的建筑物来意思意思。重阳节是庆祝丰收,因而要打牙祭。

除了上述的节日外,春天大家还要上坟祭奠祖先。我在过节时都会感到高兴,都会有好东西吃。除了玩和吃之外我不想其他的东西,因为我除此以外也不知道其他东西。

每逢过年节,长辈们对我们的管束就放松了。父母对我们更放任。如果我犯错父亲会告诫我:“如果不是过年,我非打你不成。因为过年,今天饶了你。”平时,父母对我们管的很严。他们自己也自律甚严,以身作则,示意我们将来要好好过日子,好好做人。

条理清晰地写好回忆录

回忆录的写作方法跟一般散文不同,要把记忆中的人与事,有条有理讲清楚,而非卖弄文采,滥用好词好句。

蒋廷黻先生在写到自己家乡时,运用了强烈方位感模式来复制记忆中的沙盘:先说大方位——如家门前有一条小官道、通往大官道,以至于湘乡及省会长沙,到了长沙,普通读者都知道是在中国中部了。有了位置感,回过来说家乡风物:山、川、房、舍,然后说及在此生活了好几代人的家族。地理是横切面,家族历史是纵切面,纵横交错,很像是一个棋盘,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

交代家乡在一年不同时期的不同节日,则可以提供一种鲜活的民间生活形态:春节、端午、中秋、登高。这里没提到“鬼节”,而是多了“登高”。

蒋廷黻先生回忆老家,第一从地理上定位;第二介绍自己的家族;第三谈到节日等民俗。地理上,我们知道小官道上,两乘轿子相会,要相互“避让”,跟现在开车相似。一百年前,中国社会没有周末,佛教徒在农历初一、十五会拜祭,但要劳动。大节日是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春节,要整整闹上半个月。

读这样一篇回忆录,不仅能知道蒋廷黻先生少年时代的生活,也能看到百年前中国社会特殊情态,那时的交通,那时的节假日,那时的礼仪等。条理清晰的好处就在这里。

一部写得好的回忆录,记忆中的细节呈现非常重要。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学会合理地运用地理坐标,运用时间坐标。地理坐标给读者一种现实方位感,容易找到认同;时间坐标给读者一种纵深感,如同顺藤摸瓜,条理清晰,从而增强说服力。这样的作品不容易模仿,但是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我们把目光落在“地理坐标”和“时间坐标”上就可以了。

蒋廷黻先生名字中末一个“黻(fú)”字,我小时候常读成“拔(bá)”。我老家在偏僻乡村,识字断墨人少,也没有字典词典或百科辞典可查,很多字都是“望形生义”想当然地乱读。那时有人指点说“有形读形,无形读音”,更是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现在查字典,我知道“黻”字的正确念法,还知道“黼黻(fǔfú)”是指礼服上的彩色条纹,“黼”是黑白条纹,“黻”是青赤条纹,据说只有公卿大官中的公爵,才有资格穿黼黻条纹的衣服。

这个扯远了,主要是反省一下:不查字典,后患无穷。胡适先生在《学习的方法》中说:“……字典、辞典、参考书等等工具要完备。……我个人的意见是奉劝大家,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置备一点好的工具。比如买一本《韦氏大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

现在很多同学不习惯查字典,而在网上搜。但网上资料不严谨,要多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结果。如“盂兰会”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几个“百科”里,竟都解释成是农历七月七的节日。

问题

如果要写一下自己怎么过春节,你会怎么写呢?

延伸阅读

蒋廷黻的历史著作《中国近代史》。

作家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阿凤,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与诗人徐志摩是同学。郁达夫是语言天才,通日、英、德、法、马来西亚等语言。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他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1940年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与友人许云樵等创办南洋学会,后辗转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艰难生存,曾做日本宪兵翻译,因而保护了当地侨民。1945年真实身份为日本人识破,后失踪。日本学者铃木正夫在研究了大量资料之后写成《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一书,认为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了。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其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被选入语文教材。

少年游[9]

郁达夫

不晓得是在哪一本俄国作家的作品里,曾经看到过一段写一个小村落的文字,他说:“譬如有许多纸折起来的房子,摆在一段高的地方,被大风一吹,这些房子就歪歪斜斜地飞落到了谷里,紧挤在一道了。”前面有一条富春江绕着,东西北的三面尽是些小山包住的富阳县城,也的确可以借了这一段文字来形容。

虽则是一个行政中心的县城,可是人家不满三千,商店不过百数;一般居民,全不晓得做什么手工业,或其他新式的生产事业,所靠以度日的,有几家自然是祖遗的一点田产,有几家则专以小房子出租,在吃两元三元一月的租金;而大多数的百姓,却还是既无恒产,又无恒业,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只同蟑螂似的在那里出生,死亡,繁殖下去。

这些蟑螂的密集之区,总不外乎两处地方;一处是三个铜子一碗的茶店,一处是六个铜子一碗的小酒馆。他们在那里从早晨坐起,一直可以坐到晚上上排门的时候;讨论柴米油盐的价格,传播东邻西舍的新闻,为了一点不相干的细事,譬如说罢,甲以为李德泰的煤油只卖三个铜子一提,乙以为是五个铜子两提的话,双方就会得争论起来;此外的人,也马上分成甲党或乙党提出证据,互相论辩;弄到后来,也许相打起来,打得头破血流,还不能够解决。

因此,在这么小的一个县城里,茶店酒馆,竟也有五六十家之多;于是大部分的蟑螂,就家里可以不备面盆手巾、桌椅板凳、饭锅碗筷等日常用具,而悠悠地生活过去了。离我们家里不远的大江边上,就有这样的两处蟑螂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