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神秘的孝庄皇后
3571600000008

第8章 受封永福宫庄妃(1)

一 皇太极登基做皇帝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政权机构非常简单,基本上是从各旗抽人,分管审理案件、登记人户与粮秣、架桥征税、查验兵器、缉拿逃人等事。皇太极即位之初,设立了专门机构,有管理土地、兵器、刑罚、兽科的衙门,以及专管外藩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但依然是传统格局,管理人员也还是从各旗平均抽调。这种政权机构,植根于“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制,体现八分预政的权力结构,权在八家,所设办理事务的机构也由八家出人共管。“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体制瓦解,与之相匹配的政权机构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汗要集中并行使大权,必须建立一套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

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采纳汉官的建议,设立六部,各部任命一名贝勒总摄,下设承政(相当于尚书)、参政(相当于侍郎)、启心郎(负责监督)等官。承政采取满、蒙、汉复职制。六名掌部贝勒全是小贝勒,而且其中掌户部的德格类、掌礼部的萨哈廉、掌工部的阿巴泰都不是旗主,即使掌吏部的多尔衮、掌兵部的岳托、掌刑部的济尔哈朗也不是以旗主的身份代表本旗出掌部务,而具有中央机构职官的性质。掌部贝勒下的承政并非八旗平均分摊。六部直接对汗负责,不仅办理中央政务,而且处理八旗共同性事务及各旗下的重要事务;只有各部不便单独处理或不能单独决定的重大事项,才交议政诸贝勒大臣讨论,最后由汗裁决。毫无疑问,六部的设立,分割了八旗领主、大臣联合议处日常政务的权力,打破了八分预政的权力结构,迈出了逐步以中央集权官僚政体取代满洲贵族领主共治国政体制的突破性的一步。

此后,又设立“职司谏诤”的都察院,随时稽查诸王、六部及文武官员。还将蒙古衙门改称理藩院。形成六部两院八衙门的建制。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后金废除汗与三大贝勒共同南面受坐的旧制,实行汗“南面独坐”新制。

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应众汉官的一再要求,改办理汗私家文秘事务的文馆(书房)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仿明内阁建制,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人。内三院是汗的中央辅弼机构,其大学士是汗的内臣、秘书班子,在汗的身边,经常奉命向汗提出行政建议,向诸王传达谕旨,或与某部大臣共议该部事务。清入关后,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

六部和内三院相继成立,中央机构改建基本完成,后金汗皇太极登上宝座,当大清皇帝,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请汗称帝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皇太极一再固辞不允。天聪十年四月初五,又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劝进活动。以大贝勒代善为首,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贝勒阿巴泰、阿济格、杜度,超品公杨古利,满洲八固山额真,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马光远,以及外藩蒙古16部49旗贝勒,满、蒙、汉文武各官等,齐集皇宫正门(俗称午门,皇太极登基后正式定名大清门),恭请皇太极称尊号。管吏部和硕贝勒多尔衮手捧满字表文一道,科尔沁部土谢图济农巴达礼手捧蒙古字表文一道,都元帅孔有德手捧汉字表文一道,率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在门前跪呈。表文无非称赞皇太极功高德厚,更得传国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上合天心,下协舆情”,故敬请上尊号“勿虚众望”。皇太极不再坚辞。

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祭告天地,在礼乐声中登上皇帝宝座,受宽温仁圣皇帝称号,建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从下月起即为崇德元年。

四月二十三日,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兄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从弟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弟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弟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子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侄贝勒岳托为和硕成亲王,弟贝勒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侄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兄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

又分叙外藩蒙古诸贝勒军功。封科尔沁布木布泰堂兄巴达礼为和硕土谢图亲王,布木布泰亲兄乌克善为和硕卓礼克图亲王,固伦额驸额哲(林丹汗之子)为和硕亲王,布木布泰堂叔布塔齐为多罗扎萨克图郡王,布木布泰亲兄满珠习礼为多罗巴图鲁郡王,布木布泰叔祖父孔果尔为扎萨克多罗冰图郡王。这样,布木布泰娘家亲戚都成了和硕亲王或郡王。奈曼等部贝勒也有被封郡王或其他名号的。

次日,叙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军功,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并赏银两,其部下官兵也论功行赏。

从此,大清国,除满洲王、贝勒外,第一次出现蒙古族和汉族的异姓藩王,扩大了专制皇权的阶级基础与经济基础。皇太极于崇政殿大摆酒宴,君臣同贺。

大清皇帝虽然在满文中仍称汗,但与后金汗时代不同。为了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和皇权的不可分割、不可侵犯,皇太极称帝改元后,立即“创立制度,以辨等威”,建立起一套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的繁文缛节,用以体现和维护皇帝的至尊权威,后宫也不例外。

二 皇太极对蒙古族妻子情有独钟

爱新觉罗家族娶蒙古族姑娘为妻,非自皇太极始。不过,他的蒙古族妻子数量之多、在后宫地位之高,却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

他的祖父塔克世妻妾3人,无蒙古族;父亲努尔哈赤共有后妃16人,其中蒙古族2人,均无子女。

皇太极之后,顺治帝福临,有文献记载的后妃20人,其中蒙古族6人,是皇太后做主娶的。她们都受到福临的冷落,一生无子女。康熙帝玄烨,有文献记载的后妃嫔等68人,其中蒙古族2人,都是他祖母做主娶的科尔沁姑娘,均无子女。以后清朝诸帝有文献记载的后妃中,蒙古族也是极个别的。

而皇太极经册封或生育子女的后妃15人中,满族6人;姓名、民族不详者2人;蒙古族竟多达7人,即:

1.博尔济吉特氏哲哲(1599—1649年),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斯之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16岁嫁给贝勒皇太极为大福晋。皇太极登汗位后,于天聪六年正月被封为中宫大福晋。皇太极称帝,于崇德元年晋封为清宁宫中宫国君福晋——皇后。哲哲共生三位皇女:皇二女、皇三女、皇八女。顺治帝尊其为皇太后。一生富贵平安。死后谥:孝端文皇后。

2.本书主人公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3.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1609—1641年),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布木布泰的亲姐姐。天聪八年(1634年)、26岁嫁皇太极为妃,受到特殊宠爱,崇德元年被封为东宫关雎宫大福晋宸妃,生皇八子,夭折。死后谥:敏惠恭和元妃。

4.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1674年),蒙古阿霸垓部郡王额齐克诺颜之女,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林丹汗死后,于天聪九年(1635年)嫁皇太极为妃。崇德元年被封为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生皇十一女、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另领养一蒙古女儿。顺治帝尊封为懿靖大贵妃。

5.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璪(?—1667年),蒙古阿霸垓部博第塞楚祜尔塔布囊之女,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于天聪八年(1634年)嫁皇太极为妃。崇德元年被封为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一生无子女,抚养一蒙古族女儿。顺治帝尊封为康惠淑妃。

6.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扎鲁特部巴雅尔图戴青之女,于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聘为侧妃,号东宫福晋。生皇六女、皇九女。因她“不随汗意”,天聪九年替他择人另嫁。

7.奇垒氏,皇太极的庶妃,蒙古察哈尔部谔勒济图固英塞桑之女。生皇十四女。

皇太极的蒙古族妻子的地位远远高出他的满族妻子。哲哲入宫就当家,即使早入宫并已生皇子的满族福晋也退居后排。后金宫闱原先没有位号,循国初传统,一概称福晋。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皇太极废除了与三大贝勒并坐制,开始南面独坐。为了与他的地位相称,后妃也封位号。中宫大福晋(皇后)是哲哲。西宫福晋(妃)是布木布泰。东宫暂时位缺。当时,后金以西为上,以东为次。按常理,继妃乌拉纳喇氏,入宫早,所生长子豪格已20多岁,似乎应当封以位号。但皇太极选中蒙古扎鲁特部巴雅尔图戴青之女,二月,遣使者前去提亲,迎进宫中,册为东宫福晋(妃)。三宫后妃是清一色的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设五宫时,一后(哲哲)四妃(海兰珠、娜木钟、巴特玛?璪、布木布泰)仍然全出自蒙古族,而且也都姓蒙古族最高贵的姓氏:博尔济吉特。她们出自同一远古祖先,其中三位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的姑娘被封为一后二妃。于是,清朝后宫成了蒙古族后妃,尤其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姑侄的一统天下。大清朝廷由满族爱新觉罗的男子们掌权,后宫由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后妃当家,形成大清皇室满蒙合作的今古奇观。

这表明,此刻大清国把巩固满蒙联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皇太极的婚姻是大清政治的组成部分。为了与强大的明朝抗衡,皇太极必须首先巩固在东北及其近邻内蒙古地区的统治。察哈尔部被消灭后,科尔沁部日益强大,已经成为各部的首领与盟主。事实证明,只要得到科尔沁部的坚强支持,大清在内蒙古及东北的统治便可安然无虑。

收纳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并尊为五宫妃,也是为了政治目的。皇太极为了消灭后金在内蒙古的主要劲敌察哈尔部林丹汗,于天聪二年(1628年)、六年(1632年)、九年(1635年)三征林丹汗。取得剿灭察哈尔蒙古,统一内蒙古的巨大胜利。两位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在林丹汗被皇太极打败并病死青海大草滩后,先后归降后金。按当时北方民族习俗,将敌人的妻子也看成是战利品,不允许她擅自与别人结合。这实际是分化瓦解敌人残余势力,免其重新集结的一种手段。不仅如此,还因为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在蒙古族中影响深远。林丹汗死后,察哈尔倾国来投,林丹汗的妻子带来部众,带来财产,带来国宝——传国玉玺。后金视之如一家,给以崇高的地位,用以向世人、更向蒙古族大众证明,天运已归后金,皇太极兼承了蒙古大汗的汗统。

皇太极把个人婚姻爱情融于清朝的事业前途大局中,成效显著。那些蒙古族后妃不只是后金联系蒙古各部的使者,而且和他心相印,息相通,帮助他攀登理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