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的中间形式”原理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呈现还是呈阶段性?——心理学考察的方法——实例——个人化的教育——遵循传统——体型学与性格学的对应——人相学与身心对应原理——差异变化学说的方法——对这个难题的一种新表述——演绎性的体型学——关联性——展望
我们承认,物质与大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这个观点看,我们就能预期发现一点:如果用“性别的中间形式”这个概念去解释一些心理事实,就会获得丰富的成果。分别存在一种女性的心理类型和一种男性的心理类型,这是很容易想像出来的(很多研究者已经在寻找这些类型了),不过,在现实的个人身上却从未发现过如此完美的类型。这完全是因为,在大脑里也像在身体内一样,存在着种类齐全的性别中间状态。我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大大有助于我们去分辨不同种类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我们去研究心理学家们一向不曾了解的那个角落——不同个人之间的种种差异。如果我们能对个体心理的各种素质进行逐级分类,如果我们能认为“一个人的性格非男即女”这句话已经不再符合科学,如果我们能作出精确的判断,说出某某人身上的男性成分和女性成分各占多少,那就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一个人做事、说话或者思考的时候,究竟是哪个要素在起作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本来应当对这个人作出更明确的描述,而新的研究方法也会决定进一步考察的方向。我们以往的知识都是从某些概念出发的,而它们其实只是些令人困惑的平均值;靠那些知识,既远远把握不了最广阔的现实,也远远无法找到最为隐秘的细节知识。以往研究方法的这个失败,促使我们希望能把“性别的中间形式”的原理作为基础,对性格进行科学的研究,希望这个原理能证明:我们努力使它成为个体差异心理学的一个启发性原理,这是正确的。迄今为止,性格学还一直完全被掌握在文人作家手里,从科学的角度说,它还是一块未被开垦的领地。把“性别的中间形式”的原理运用到性格学上,也会受到更热烈的欢迎,因为这个原理能被用于定量分析,这就能使我们敢于估算出一个人身上(甚至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当中)的男性成分和女性成分各占多少百分比。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并不仅仅是说:我们知道一个有机体在两性之间的标尺上的确切解剖位置,尽管在实际中,身心性别一致的情况比不一致的情况更普遍。但我们一定要记住本部分第二章里提出的观点,即性别在全身的分布并不平均。
我们绝不能以为同一个人身上男女成分的比例是个恒量。我们必须考虑一个重要的新结论。“性别的中间形式”的原理能大大地清理以前的心理学工作,而要想正确地运用这个原理,就必须考虑到那个新结论。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都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变化或者摇摆。在一些人身上,这些摇摆的幅度大得反常;在另一些人身上,这些摇摆却十分微小,几乎不为人察觉。但是,摇摆却始终存在,大幅度的摇摆甚至会自动地表现于身体外部。像地球磁力的变化一样,这些性别摇摆有时是规则的,有时是不规则的。有规则的摇摆有时很难察觉;例如,很多男人在夜间会使人感到更像女人。有规则的大幅度摇摆与机体生命的一些巨大差异有关,这些差异现在已经引起了关注,并且可以解释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不规则的摇摆大概主要是由环境(例如周围人的性状况)造成的。这可能有助于解释心理学有关某种人群的一些奇特观点,那些人群尚未得到足够的注意。
总之,在单个的瞬间里,我们不可能观察到雌雄同体现象;我们只有在连续不断的时间阶段中才能去研究它。性心理差异中的这种时间因素既可能具备规则的周期性,也可能不具备。朝这个性别极点的摆动幅度,可能大于朝另一个性别极点的摆动幅度。朝男性一端摆动的幅度与朝女性一端摆动的幅度完全相等,这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际上却似乎极为罕见。
在作进一步的详细考察之前,我们不妨在原则上承认:“性别的中间形式”这个概念已经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描述个体的性格,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确定每一个体身上男性成分和女性成为的比例。这个概念也能让我们去衡量任何个体朝性别两极摆动的幅度。我们必须首先确定采用哪种考察方法,因为它将决定考察的进程。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从经验性的调查入手,去考察性心理的几乎无数种中间状态;另一种是从抽象的性类型(即理想的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入手,再以演绎法去调查这些理想的类型与实际情况之间究竟有多大距离。我们应当采用哪一种方法呢?第一种方法能让我们获得心理学知识,它从事实中引出理念,通过观察繁复多变的自然,归纳性的类型,因而具有归纳性和分析性的特点。第二种方法具有演绎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与形式逻辑更为一致。
我一直都不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法,因为人人都能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性别的两种极端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区别。现实当中的人都是两种类型的混合体,而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将理论付诸实践便是很简单的事情,搜集详细实例的工作也必定出现许多重复的案例,在理论上也不会有多少进展。然而,第二种方法却是不可行的。罗列大量细节以归纳出结论,这只会让读者感到疲惫。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即从生物学角度论述性别问题的部分)当中,我几乎没有提到这两种极端的类型,而只是对性别的一些中间阶段形式进行了最充分的考察。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当中,我要对男女两种类型的性格特征作出尽可能充分的心理学分析,并且仅仅略微涉及一些具体实例。
首先,我要指出(但并不过分强调)“性别的中间形式”的一些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
女人气的男人通常都急于结婚,至少是当结婚的大好良机自动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就是如此(我提到这一点是为了避免造成误解)。只要有可能,这些人几乎总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尤其是在可能娶到有名的妻子、艺术家、诗人、歌唱家和女演员的时候,这些人十有八九都会和她们成婚。
女人气的男人在身体方面的懒散程度,与其身上女人气质的多寡成正比。这种“男人”外出的时候,其惟一目的就是让别人看到他们的脸很像女人,并希望得到赞美,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古代神话里的“那喀索斯”[1]就是这种人的原型。这些人天生就格外注重自己的发式、容貌、鞋子和服装。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十分在乎自己的外表,关心自己梳妆打扮上的最微小的细节。对别人投来的每一个瞥视,他们都非常敏感,并且,由于他们身上的那些女性成分,他们往往还会故意卖弄自己的步态和举止。而另一方面,男人气的女人却往往毫不在乎自己的梳妆打扮,甚至不去护理自己的身体;她们在衣着上所花的时间也少于很多女人气的男人。男人的华丽服饰,以及女人的大部分所谓“妇女解放”型的服饰,都起因于这些阴阳人数量的增多,而并不仅仅由于时尚的更迭变换。
的确,如果有人深入探究某种东西何以会成为时尚,便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真正原因。
一个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越多,她对男人的理解就越少,男人性征对她的影响也就越大。这并不只是性吸引力的规律在起作用,正如我前面陈述过的那样。同样,一个男人身上的男人气质越多,他对女人的理解就越少,也越容易受到女人性征的影响。自称懂得女人的男人,其本人就与女人非常相似。与男人气的男人相比,女人气的男人往往更懂得怎样对待女人。男人气的男人(除了极少的例外)只有经过了长期的经验之后才知道怎样对待女人,而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的做法也是最不完美的。
对那些完全属于第三性征[2]的现象,我这里只是作了一些最肤浅的探讨。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指出一点,那就是我得出的这些结论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我坚信,人们越是理解这些观点,就越是能接受一种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当今,在对待个人的方式上,比起我们那些向学生灌输道德守则的教师和小学校长来,鞋匠(他们针对每个人的尺码做鞋)的做法要更为合理。当今,具有“性别的中间形式”的个体(尤其是在女人身上)完全被当作男女的理想类型来对待。对于人的心灵,我们只用现成的传统模式去折磨它,却没有某种类似“整形外科”式的善待。目前的教育体制压制了很多真正属于天性的东西,连根拔掉了许多真正源于自然的东西,而把许多自然天性歪曲成了人为的、非自然的形式。